见事迟

小小不言就算了。。。
正文

TG的“影子部队”--无人机部队

(2012-06-08 21:36:42) 下一个

ASN-209

无人机部队:信息化战场上的影子部队

无人机部队有“影子部队”之称,南京军区某无人机队装备的新型无人机,在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和精确打击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体态轻盈,能在8级大风的气象条件下出色完成山区航拍任务,也能在特殊地域实时传回作战地理信息,还能准确评估导弹毁伤效益。

这就是我们的无人机部队,刚刚组建,他们就能执行全天候、长航时的飞行任务,完成了战区数字地形图快速生成和更新、对打击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快速获取目标立体影像数据等重大任务数十次,为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测绘领域的“后起之秀”

这是一次以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测绘保障为背景,创新测绘保障模式的演习。该大队战场测绘无人机作为新型信息化测绘装备在演练中首次亮相。

“发射车准备完毕!”、“地面站准备完毕!”、“数据处理车准备完毕!”

“所有单位请注意,发射进入倒计时。。。3、2、1,发射!”

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一架银白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翱翔天际。

在地面接收车的操作台上,技术人员如同驾驶飞机一样,正娴熟地操作仪器、修正各类参数。

随着数据链成功连接,指挥所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全新图景:一幅幅清晰直观的战场立体态势实时捕获,空间电子信号实时捕捉。

随着无人机传回的侦察地域影像,各种远程作战平台紧紧盯住一片无名高地。“精确火力筹划,分发数据,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火力迅即覆盖了无名高地。

无人机队队长唐劲松说,作为卫星测绘遥感系统和有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无人机测绘这个军事测绘领域的“后起之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某年初春,某高炮射击场上,硝烟弥漫。随着一枚枚导弹的发射,演习地域的战场影像和各种地理信息数据,通过网络系统传回导演部。

可在一组发射中,导弹却“卡了壳”。原来这枚导弹的发射阵地,是新修的道路,地形图还没来得及更新,不能判读正确的方位。导演部一时忙成一团,负责测绘保障的唐劲松果断建议,用测绘无人机采集最新数据来更新地形图。

很快,无人机就将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回来,导演部迅速更新地形图,“卡了壳”的导弹呼啸而出,直接命中目标。

南京军区无人机部队装备的无人机操控台

南京军区无人机部队装备的无人机操控台

战场目标打击效果的 “评估师”

崇山峻岭间,一次实弹全装千里拉动综合演练,某新型无人侦察机列装后首次执行任务。

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口令,操作号手果断按下按钮。某新型无人机尾部的助推火箭瞬间喷出数米长的火舌,在火箭强大推力下,无人机如雄鹰振翅,直击长空,很快消失在天际。

“启动舱门自动打开系统,准备进行数据存储。”“准备完毕!”

在一阵紧凑的操作指令下,昼夜光电侦察设备开始工作,地面数据终端不间断地接收到来自飞机下行视频信号,电视图像记录仪开始进行效果图存储。

“校验数据点,记录存储图像,送交指挥部。”半个小时后,无人机传来清晰的影像资料。“召开决心部署会,进行数据匹配和毁伤评估。”指挥员下达指令。

作战室内气氛凝重,人人屏气凝神,汇报员根据影像资料,迅速进行毁伤评估。

“A点目标完全摧毁,无须进行第二波次打击。”“B点目标匹配完毕,该方位是敌重要军事目标,建议进行第二波次打击。”

半个小时过去,评估完毕,指挥组终于定下决心,对B点等三个重点军事目标进行第二波次打击。

大队长姚东泳介绍说,这次演习,无人机以其近距离捕捉实时图像为首长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真实可行的依据,弥补了导弹进行补充火力打击不了解敌情的缺撼,使导弹在进行补充打击的时候更加具有定向性。

无人机这种崭新的作战保障功能,就像为指挥员送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无人机队也被誉为战场目标打击效果的“评估师”,让战友们刮目相看。

让战场更透明的“猎人之眼”

未来战争态势瞬息万变,能否实时、准确地对战场实施监控,第一时间将战场信息反馈至作战指挥部以供决策部署,将成为能否获取先机、获得战场“透明权”的关键。

居高临下的无人机有“猎人之眼”美称,它具有远纵深、全天时、实时侦察定位等独特优势,从而使战场变得更加透明。

“我们的无人机,还可以挺进无人禁区进行侦察,实时传输相关的地理信息和影像资料。”工程师陈冬边说着摊开了一幅清晰的正射影像图,得意地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军事测绘保障。

去年9月,一场联合作战演练大战在即,指挥部急需某海岛礁的相关地理数据,陈冬边奉命千里奔袭前来支援这次演练。

站在蔚蓝色的大海边,陈冬边这个外业专家却伤透了脑筋。这个平时荒无人烟的海岛沿岸怪石嶙峋,风浪极大,很难登岛,就连当地许多老渔民平日都绕着海岛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通过与专家一番紧张协商后,陈冬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无人机进入!

经过几十分钟的精确计算和筹划后,无人机在飞行控制员的操控下,成功在该海岛上空盘旋数周,自动拍摄了高分辨率的海岛礁航空影像,并第一时间传回指挥所,为“中军帐”的指挥决策提供了精确的地理数据。

今年初,一场模拟抗震救灾演练在某复杂地域举行。这里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差,与四川受灾区域相似,卫星和载人飞机都难以到达。

为迅速获取“受灾区域”的地面影像,某测绘大队无人机飞临“震区”上空,进入预定航线,收集地理信息,地面接收站的屏幕上开始不断地显示飞机拍摄的地物地貌。

突然,坐在地面控制车内的操控人员发现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空速减小至安全速度临界点,无人机随时都有坠毁的危险。

操控人员冷静分析,判断出原因是受风沙影响,发动机的某个缸出现故障,应急预案被紧急启动。经过几个盘旋之后,无人机开始上升。

30米,50米,100米。。。在获取了灾难救助指挥急需的地面影像后,无人机关闭机载任务设备,顺利返航。

指着演习收集的厚厚一摞航拍影像,大队政委雷向伟自豪地说:“有了无人机,我们就能在应急救援行动中为指挥部快速提供第一手详尽资料,为指挥抢险救灾及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TG无人机飞行模拟器

ASN-209飞行模拟器

苦训练就的“空中阿凡达”

5月25日,南京郊外,艳阳高照,无人机队的训练场上“战鹰”轰鸣。

平飞、上卡、下卡。。。遥控兵刘保坤昂头对着刺眼的阳光,聚精会神地遥控着无人机在航道中飞行。

无人机在刘保坤的遥控下,犹如一个“空中阿凡达”,一会儿俯冲,一会儿作大幅度的爬升,一会儿又在空中翻滚,飞行动作令人眼花缭乱。

无人机队协理员裴久旗介绍,无人机队的成员可谓千里挑一:眼睛不能近视,头脑反应要快,心理素质要过硬,还要学习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无线电遥控、气象知识等十几门专业理论知识。

去年7月,无人机队奉命赴某厂接装,某新型无人机将参加3个月后的重大联合演习。

面对全新的装备和一本本英文说明书,队员们刚开始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他们一边向厂里的专家请教,一边对照字典翻译出说明书。同时,对照实物进行摸索,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拆装,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解析,并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操作号手,组成操作单元,对操作流程反复演练,人人都成为“指挥一口清”、“故障一找准”的岗位能手。

3个月后,官兵们机动上千里,在某发射场坪进行全员全装实地演习,创造了接装即形成战斗力、出厂即成功参加演习的“奇迹”。

注:上述无人机照片仅是为了说明起见,实际上,上文介绍的是另一款新型无人机,型号不明。。。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