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是建立在丘陵上的城市。由于发展迅速,人口剧增,市里的地皮寸土寸金。即便是坡度很陡的丘陵也被盖上了房子。它和其它的山城房子盖得稀疏又不一样,这儿的房子盖得密密实实,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下面两幅图可见其丘陵地貌:
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是自东向西,贯穿旧金山Presidio区及Cow Hollow区的一条街道。其部份路段(从Broderick街到Van Ness大道)更是美国101高速公路的干线。该街道一直向东伸展﹐经过俄罗斯山﹑电报山后﹐尽头是旧金山海傍的闹区——内河码头。我认为“九曲花街”是伦巴底街的一段的特指,也有人称之为斜街。该段连贯海德街和李维沃斯街,它是全美国最弯曲的一段街道﹐短短一段路上一共有八个急弯。只允许由海德街驶向李维沃斯街、下坡方向的单向通行。这段坡度非常陡的街道原本是直线通行的,但考虑到行车及行人安全,便被改成目前所见的弯曲迂回情况。这个设计最早是由业主卡尔·亨利提出的。这个设计旨在利用长度换取空间减缓沿线的坡度大小(27%)。整条九曲花街长180米,直线路段长125.7米,并且用砖块铺成路面增加摩擦力。起点处标示着最高限速为8 km/h。
旧金山建在陡坡上的S形转弯街道不是九曲花街一条,还有佛蒙特街。但像二十二街和榛子街比九曲花街更为陡峭的街道都没修弯曲的S形街道,说明像这样的弯曲街道应当很少,可能就是九曲花街和佛蒙特街二个街道修了弯道。为什么?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旦街道两边被盖上房子,再想改街道走向就很难了。九曲花街之所以这样有名,既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也是市政旅游策略之一。我分析,以二十世纪初的汽车技术,想在坡度达30%的山坡上泊车、停车、倒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资料说这一代居住者多为富人,他们应当都有轿车。开车上山、下山、泊车都不方便。于是其中的一个叫卡尔·亨利的业主提出修S形街道,利用长度换取空间减缓沿线的坡度大给行车造成的困难。卡尔·亨利当是一个有威望的人,他一旦提出动议,很快就能得到其他富裕业主的响应和支持。于是,一条呈S形且两面都种植花草的街道建成了。这在城市建设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还没听说有哪个城市建造S形街道。久而久之,这条花坛锦簇的街道就成为旧金山城的一道亮丽的景点。后来的执政者,也都把维护开发这个景点作为重要的旅游策略。来旧金山,如果不去花街,说不定还会受到的士司机的嘲笑呢!
请看网名幼河博主的文章:【这条让走汽车的街道确实陡(指旧金山6街)。我在美国还没开过这么陡的坡呢。开上去到没什么困难,主要是怕红灯或者有Stop牌子的路口。因为要停车后再开,车子就会往后倒。这让我紧张;咱是老头儿,动作不那么灵敏。还有,车子冲到坡顶后再往下坡走,忽然让您有了“冲下悬崖”的感觉。】这段文字形象地道出了卡尔·亨利之所以提出动议的原因。
有关九曲花街的介绍,似乎都重点介绍花街的S形街道,和两边的花坛。而且都在互相抄袭,一个百科的有关介绍花街的文字,会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另一个百科上。这会在某些方面会形成误导。
我认为,游玩九曲花街,不仅仅是欣赏S街道两旁的锦簇花坛,更重要的是在缓慢的行驶过程中,自上而下地欣赏伦巴底街道的陡峭和两旁玉雕般的民宅。那玉雕般的民宅,清新亮丽,耐看、受看,赏心悦目。如果是为了欣赏S形街道,倒不如到对面的电报山上去看九曲花街。下面两图是这段文字的图解。
站在电报山上看九曲花街。 在俄罗斯山顶上看伦巴底街。(汽车登顶时)
1933年的九曲花街。 1910年的九曲花街。
我们去九曲花街那天,正赶上蒙蒙细雨。通过网站喊了一辆的士,听说去九曲花街,那司机露出了难色,但很快就阴转晴,爽快地答应下来。哪知道,的士到了伦巴底街,只见前面的汽车排起了长龙,而且运行速度极慢。这才理解司机脸上为什么有难色,同时也为他的职业操守感到欣慰。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耐心地等待了大约三十几分钟,汽车终于爬上了俄罗斯山顶的海德街。接下来不到三分钟时间,汽车就完成了从海德街到李维沃斯街的行程,期待已久的九曲花街旅游就这样结束了,三分钟,朦朦胧胧地还没醒过来,就结束了,意犹未尽啊!为此,小牧付给了这位司机15元的小费,作为等候三十几分钟的补偿。司机很满意,我们也很满意。耽搁了人家的时间,就应当给于一定的补偿,否则于心不安。
雨中排队的车龙。 盘旋下降中的一刻
盘旋中的瞭望 斑马线为九曲花街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