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我们显赫的女邻居从辉煌到毁灭的全过程(上)
上图是1994年February 期的《美国人口统计》杂志。二战结束后欧洲、苏联、中国、日本等等国家都面对废墟中重建的艰难挣扎:资金、劳力、物质欠缺,婴儿潮的巨大压力。非常自然地采用所谓“直线风格”,即预制板、低楼层、无电梯、小空间、无客厅、多快陋省的建筑。“赫鲁晓夫楼”是其代表。中国的筒子楼甚至没有私人厨房和厕所。进入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一种追求艺术美、宽敞、舒适和环境和谐的“曲线风格”开始风靡世界。这一期的《美国人口统计》杂志以 " New Cities " 为专号就是介绍当时城市建筑风格新潮流。加拿大著名女建筑师艾丽丝·柯克兰女士作为这一潮流的领军和代表人物,其照片被登上该期封面。
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离奇故事, 光我自己目睹的过程就长达二十多年,估计将有很多读者觉得难以置信。为此我在上集提供了加拿大、美国、日本、香港报刊浩如烟海报道中的一小部分(限于篇幅)。中集主要介绍女主人公和我们之间没有对外公开的民事诉讼,附有少量法庭文件和照片(限于隐私遮盖了部分内容)。下集是故事的悲剧结局,提供现场电视新闻报道视频,以及加拿大三大报纸 Globe and Mail、National Post、Toronto Star 事后追踪报道的链接。 诸位觉得有疑问时可以点击观看原始报道或者自己上网 google 得出判断,毕竟寻找大人物的资料不会太困难。虽然女主人公出事后,很多原来的光环都在网上消失了( 尤其是国内网站,她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功臣和巨获益者,但现在她当年和那些正国级和副国级大人物的合影被删得一张不剩 )。若还有人不想相信,那就当抗日神剧或最近国内时髦的长征连续剧看好了。毕竟我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我家黄脸婆十年前就针对我退休后的第一个月便丢了三副游水眼镜而做出的确诊),所以在这里造谣或污蔑大概也不用负法律责任,正如法官对那宗谋杀案最后判决艾丽丝因精神错乱而不用负法律责任一样。
1988年8月8日我们买下一栋门牌8号的房屋,这个吉利数字后来没有为我们带来多少发财的好运。不过这个街区环境幽静、治安良好,尤其是街坊邻舍都非常善良、友好。我们也就安全而舒心地在这里住到今天,三十多年来从没打算搬迁过。
《多伦多星报》1994年11月1日报道:”艾丽丝·柯克兰建筑设计事务所被中国政府挑选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一一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设计协作者“。那时该地大部分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邓小平前往视察时向李瑞环指出天津“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并亲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我们的左邻(门牌10号)是个犹太工程师,名叫雅各。我们搬进的第一天就得到他热心的帮助。他的太太叫海伦,是个病毒学家,安静而低调。我们和他们家有120呎长的共同边界,边界上立着一排120呎长、6呎高的铁栏杆。下班后,端着一杯清茶和雅各隔着栏杆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是放松的极好享受。
香港《明报》1994年11月14日报道:”艾丽丝·柯克兰公司进军中国设计津沪项目组合作联盟“:
右舍(6号门牌)住着一对老年英裔夫妇,姓法罗。大概因健康关系,深居简出。每个周末他们居住在多伦多卫星城奥沙瓦的女儿女婿全家会来探望,并且带来从超市购买的一周菜蔬。我们和他们家也有120呎长的共同边界,边界上同样立着120呎长、6呎高的铁栏杆。其式样和左边的完全相同,估计应该是8号房屋建造时就同时树立的,属我们8号的不动产。关于这排铁栏杆我还有故事后面会向大家介绍。
维基百科介绍上海证劵交易所大楼为加拿大WZMH事务所设计。艾丽丝作为总设计师1993年设计的这栋大楼至今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证券交易所:
1993年,法罗太太上下楼梯已相当困难,女儿女婿将他们老两口接去同住。他们都是本份、诚实的老好人,搬家那天和大家一 一告别,众人依依不舍,互祝好运。随后那6号房屋挂牌求售,几个礼拜后就宣告交易成功,接着是内部装修。又过了记不起多少天,新房东入住了。
Toronto Star 1993年2月14日报道:艾丽丝·柯克兰女士被选为安大略省建筑师协会会长,向记者畅谈当时加拿大面临严重经济萧条的环境下如何带领三千多个注册建筑师改变思路、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发展中国家,求得生存和发展:
香港《明报》1993年9月18日报道:”艾丽丝·柯克兰女士在吉林招商会上为加拿大建筑师向中国市场进军宣传建筑大使项目“:
新男主人长得高大帅气,不大爱说话,五十来岁(几年以后他们离婚了)。太太三十多岁,大而有神的眼睛,高耸挺拔的鼻梁。浅绿色丝质连衣裙和高跟鞋将她的妙曼身材衬托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孩子,也没有宠物。整个搬迁全是工人在她老公指挥下进行的。女主人漫步打量周围环境,和新邻居们套近乎,自我介绍她叫艾丽丝 。近乎耳语的谈吐,轻盈优雅的手势,举止投足处处显出那份高贵、那份不凡。
1985年日本的一个不知什么什么 Committee 颁发了一个新世纪 Style 奖给十个世界该领域最有创意的建筑师。艾丽丝以多伦多湖滨商业旅游区以及北约克市政广场的设计得了第一名:
第二天黄昏,刚下班的海伦在门口碰见了艾丽丝,互相拥了个抱,原来她们认识的。海伦1980年代初在哈佛读博士时,艾丽丝也在那里攻读建筑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本来生物系和工程系相隔十万八千里,哈佛大学又那么大,但是艾丽丝太出名了,如雷贯进每个学生的耳朵,包括海伦。她是什么什么学生社团(我听不懂)的领袖,整天活跃于创意论坛、组织活动、抛头露面、一呼百应之中。现在她毕业才九年,37岁,就已经是多伦多赫赫有名的 Webb Zerafa Menkès Housden(简称WZMH) 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还自组一间名为“艾丽丝·柯克兰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有限责任合伙公司, 而且在那年(1993)一月份一跃当选为拥有三千多建筑师会员的安省建筑师协会会长一一该会成立104年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会长。次年更被擢升为加拿大建筑师委员会主席( Committee of Canadian Architectural Councils,简称 CCAC),主持北美(加美墨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简称NAFTA)建筑领域的加国谈判首席代表和签字者。
艾丽丝因担任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筑领域加国首席谈判代表和签字者于1994年5月3日获加国政府勋章:
长期以来,这个对业者的想象力和精确度要求甚高的行业一直是男人的天地。艾丽丝以其短浅资历和新移民身份能火箭般获得这些显赫头衔和地位,完全是她靠着天才和汗水获得的。后来我们从电视和报刊中知道了她的发迹史。根据《Canadian Woman Studies》杂志的介绍:她1955年出生于马耳他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一个伯父是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uncil)的副议长,另一个伯父是梵蒂冈的神父。1957年,2岁的艾丽丝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她对这本杂志记者的回忆说:“ I remember when I was young, whenever I would say ‘I want this,’ my father would answer, ‘Well, figure out how to get it, if that’s what you want.’ That was it. He wasn’t going to give it to me. If I wanted something I had to find out how to get it,”
这是我所知道的完全另类优于其他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依赖父母的位高权重,不是靠长辈的万贯家财,也不是家族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是倔強性格的遗传、拼搏观念的灌输、激励鞭策的教育,严格苛刻的要求。根据艾丽丝同事们的评价:她是一个天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一个很少休息的工作狂、一个永不屈服的强者、一个善于了解对手、竞争者、合作者优缺点并精于利用这些优缺点的谋略师。她的家族似乎有建筑的偏好和才能,曾祖父就在意大利设计和建造大教堂。艾丽丝进大学前在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律师楼打过工。1977年她进多伦多大学建筑工程系读书时,全班有七十多个同学。四年后只有9个人毕业,艾丽丝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荣誉学士学位(honorous bachelor degree),并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去美国深造。三年后同样获得荣誉学位。毕业次年,她就和另一个名叫 Jones 的建筑师一起设计了37280平方米面积的密西沙加市市政中心:
1987年,艾丽丝获得英联邦不知什么鬼会议颁发的“优秀青年领袖奖”:
艾丽丝设计的 Toronto Festival Hall 是一间影视娱乐中心:
艾丽丝还是 NATO Association of Canada ( 加拿大北约协会,简称NAOC,一个旨在通过对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了解和监督来促进和平、繁荣与安全的加国非盈利NGO民间自发社团,请参阅
Naional Post 报道说:
“ Ellis Kirkland created a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strategy called the PaxBuild Platform, described as a way to redefine how the re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an stabilize regions to make them self-sufficient. ”:
艾丽丝及其建筑设计公司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不计其数:
这个“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平台(我对这玩意一窍不通)显然吸引了正在渴望迅速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当局。1987年,艾丽丝获得了第一份来自中国的设计合约,由此一发不可收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扭转了江李“治理整顿”左转倾向、市场经济在中国全面铺开的90年代,艾丽丝和她的公司更在上海、天津、吉林等地揽获数百万平方米的设计生意,并且带动了其他加拿大建筑师进军这个野心勃勃的发展中国家。Globe and Mail 报道了她1980年代受多伦多市政府委托策划湖滨旅游区、高档住宅区、商业区建设中提出的另一个概念:资源的开发可以而且必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考虑并取得平衡,而设计师的工作必须 up front。一旦建设已经开始甚至完成后才发现它造成环境的破坏,那时想弥补代价就太大了:
这一前瞻性的观念近几年才得到中国当局的重视。试想当年三门峡大坝设计前黄万里的意见能得到合理考虑的话,哪会有伟大领袖后来对大太监放出“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气贯长虹的后悔药来?
(待续)
下接
见证我们显赫的女邻居从辉煌到毁灭的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