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就好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个人资料
小百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战场游记之七十二:兵道灵渠

(2019-01-19 09:15:20) 下一个
古战场游记之七十二:兵道灵渠

          灵渠将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开凿最初完全是为着军事的目的:
 

          秦始皇掌政的第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发兵消灭齐国。至此,“六王毕,四海一”。但他并不满足。垂涎于南方丰厚的资源,同年就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越(今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南部、越南北部)。横卧于湘赣粤桂之间的五岭是进兵的一个主要的地理障碍。其中联通湘桂两地间的西越隘道却相对的平坦,可以作为兵道通过。但世代在这里居住的西瓯民族相当强悍。他们的顽强抵抗让秦军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屠睢也被袭击阵亡。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百越军盟主)。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 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以上所记即灵渠开凿的动因和结果。
 
灵渠工程示意图:
 
 
         据考证,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运河,运载兵马粮秣。它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通航,秦军首领任嚣、赵佗因而迅速顺利统一岭南。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征侧、征贰姐妹起义建立地方政权(汉朝方面称之为“叛乱”,越南至今奉为民族英雄祭祀),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镇压斩杀二征,为了运兵也曾对灵渠进行疏浚。灵渠也是现在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水利工程。
     
      灵渠全长36.5公里,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渠的东端连接湘江源头海洋河,水量充沛,渠首海拔212米(上游滚水坝溢流面高程213.3米)。渠的西端连接漓江源头大溶江,水量稍少,渠尾海拔182米。沿程有一些支流汇入,河面最宽25~50米,最窄处只有6米;水深0.2~3米。穿过太史庙山处一段长300余米。这一段是石头山体,开挖工程十分艰巨。其余各段,有全开挖或半开挖的渠道,也有利用天然小河扩宽而成的,甚至天然渠道。因为渠道过浅,唐代宝历元年(825年)开始,在全渠修筑18(宋代增至36 )个陡门,或称斗门,用为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其原理与现代船闸完全相同(大家乘船过三峡大坝或葛洲坝都可亲眼见到),显示我们祖先高度的智慧。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描述得很生动:“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徐霞客游记》中也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
 
原陡门处,现有桥代替:
 

       除了军事和商业航运之外,宋代还增加了灌溉功能。由于自明代起,广东、福建地区的陆路、海路发展迅速,灵渠的军事用途逐渐削弱。1936年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通航作用骤然消失,陡门已被废弃。现在只有残址及作为旅游目的的示范工程:
 
 
        灵渠起始端建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增设的建筑物。它与大、小天平衔接。一起构成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远处滚水坝即大天平,近处为小天平。可见大天平、小天平的轴线呈108度相交:
 

       大天平、小天平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因水可从坝顶漫过,也叫滚水坝或溢流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桂林水利电力设计院勘测,坝顶长344米,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因此海洋河水的70%经北渠进入湘江,30%经南渠进入漓江)。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南渠穿过兴安县城,其起始段现在作为旅游区和商业区。北渠全长只有3.25公里,开凿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宽10~15米。南、北两渠均设有泄水天平。洪水期渠内水深超过泄水天平堰顶时,渠水即排入湘江故道,保障渠体安全。宋、明代修整灵渠时,又建灌田水涵24处。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陆续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进水闸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湾陡以上尚有7处,北渠有2处。
 
灵渠旅游区:
 
 

整个灵渠工程处处显示了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设计,和独具匠心的施工。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