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75)
2018 (91)
2021 (49)
古战场游记之五十五:飞夺泸定桥(中)
泸定桥西桥头康熙御笔,碑后即观音阁:
接到林彪手令的黄开湘、杨成武带领红四团在24小时内奔跑了120公里,前锋5月29日天色微明时赶到泸定桥西桥头。这时川军正在拆桥板,快拆到东桥头了。手中只带轻武器的红军战士立即向桥上川军开火,保住了东桥头端的几十块桥板(占桥面总长约二十来公尺)。这几十块桥板在后来守军桥台放火时为红军攻占东桥头起了关键作用。整个上午双方在桥头隔河对峙,谁也不敢在桥面上动手。
从西桥头看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悬索桥,跨度102米,宽度为2.8米,底部距离枯水时的水面约14.5米。桥由13条铁索组成,其中9条为底索,索间距离33厘米,上铺横木板,横木板上再铺八道纵木板作为桥面。另外4条铁索则作为行人的扶栏。铁索每根长127.5米,重约2.5吨,有碗口粗细,由800-900个扁环扣链而成。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
桥的两岸各有一亭式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两岸的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5月29日这天也就是双方最前沿的阵地。上集登录后,有些网友提问:"老蒋当时为什么不把泸定桥炸了?"要知道,当时整个藏区与中原内地的交通就靠这么一条铁索桥。单是经济利益,刘湘就不会炸桥,何况炸桥要激起民愤的。红军逼近西昌时,城防司令刘元琮烧掉南门外商业区以防止红军利用商铺接近城墙。结果红军只绕城而过。士绅们事后都要刘元琮赔偿损失呢。刘文辉不炸桥,同样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长远打算,因为如果红军过不了桥,就会留在他的康定地盘上,这是他最不愿意见到的结局,用张伯言等人的话说,他们当时是“祇想红军快点离开”。
所有红军通过泸定桥后,6月3日九军团撤退前,何长工下令将9条底索每隔一条锯断一条,共锯断四条。李韫珩部追兵就是将就这残留的铁索,扎了个“篾”索桥,暂时勉强沟通两岸交通。军队和行人都只能扶着铁索慢慢通过泸定桥。张国焘四方面军北上后,刘湘花了好几万大洋,花了几个月修复,桥才能使用。下面贴上网上copy来的老泸定桥照片:
泸定桥的铁索坚固无比。川军开始守桥时,可能以为只要把桥板撤掉,红军就过不来。待到夺桥战斗激烈,情况危急时,李全山即使想炸桥,也太晚了。
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守备在大渡河北岸的是李全山带领的二个营(实际上每营只有两百多人)。他在28日下午接到袁国瑞"向泸定桥急进"命令后,立即派周桂山营快步进驻泸定桥。周桂山又派出一连(连长饶杰)带全团旗帜为先遣队跑步前进。周桂山这个营是从冷碛场(兴隆镇西北,离泸定桥还有约23公里全下坡路)出发的,饶连到达泸定桥时已二更,到达后插旗帜、拆桥板、构筑东桥头工事。川军爷们从未这么辛苦过,又累又乏,当夜又下雨,有的士兵鸦片烟瘾发作,所以撤除桥板的进度缓慢。营长周桂山带领营主力到达后也立即派兵参加拆除桥板、构筑工事等工作。天亮前团长李全山率领该团另一个营(营长李昭)抵达,布置在桥南左翼(现在的泸定城区公路桥处,对岸即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干到天亮还差二十来米桥板没拆完,桥头工事也没筑好,红军就到了。
观音阁:
李全山团装备的是川造改良步枪,这个枪的射程很短,实际上打不到大渡河西岸的红军,打十发子弹以后还要卡壳,要用随身佩戴的铁签捅掉弹壳以后又才能继续射击。他们装备的川造改良机枪连续射击很短时间枪管就要发红,必须停用一段时间。所以当时西岸的红军对于北岸的守军具有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对方在远距离甚至无法射击到红军,只有近距离内才能有效还击。
勇士路:
29日中午,先锋部队经过几个钟头的休息,疲劳状态有所恢复。红4团已全部(包括负责运输重武器的队伍)到齐,向老百姓家(尤其是距桥以南1公里的沙坝村)征集的门板也准备好了。到达的还有6团和军团教导营。据杨成武回忆说总共集中了一百多挺轻、重机枪!还有几门迫击炮,主掌炮手仍是赵章成。一营二连组织了22人的突击队,队长是连长廖大珠;后继以铺门板的二梯队三连(还是工兵连?存疑),再后面是踏着桥板冲锋的一连。机枪主阵地设在西桥台后越二十多米远的观音阁。这是一个很气派的庙,居高(约20多公尺)临下俯视整条泸定桥和对岸的东桥台(敌军主阵地)。桥上游、下游河岸也布置火力协助。加上武器精良,在整个夺桥战斗的一个多小时里,红军火力始终占绝对优势,牢牢控制战场。
观音阁的机枪主阵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