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结婚十年》苏青
苏青(1914年~1982年),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
苏青一生中留下的小说不多,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恐怕要算《结婚十年》了。这也是她对自己并不美满的婚姻生活的真实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她泼辣的率真和对爱情、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是一大段给人印象颇深的,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和西方文明的合璧。在各种礼仪以及带着喜庆色彩的花轿里和宴会中,18岁的她成了20岁的徐崇贤的妻子。他们婚前在同一所高中念书,通过两年的信,却连个照面都没打过,美其名曰自由恋爱,其实不过是信中二人对对方的称呼逐步变得亲昵,这也恐怕早就为这段婚姻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新婚燕尔,徐崇贤对她恩爱有加。然而,那淡淡的浮华毕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很快便黯淡下来,显露出斑驳的本色。
她虽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少奶奶,但由于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对于生活低能得很;而且怀孕后生下的又偏偏是一个女儿,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里是极其可怕的。果然,她的不幸由此开始了。因为没能给徐家延续香火,她受尽公婆小姑的冷嘲热讽,与此同时,她又与丈夫闺房失和,丈夫不久就另有所爱。更可悲的是,当她夏天回娘家省亲时,本欲向母亲哭诉一切,哪料嫁出去的女儿毕竟是泼出去的水,母女间竟也生疏、客气起来。为怕母亲伤心,也为了面子上好过,她把所有的苦衷从喉咙口硬逼回了肚子里。
离开娘家的前一晚,母亲在为她整理行装时发现陪嫁的戒指不见了,便找她询问。由于经济窘迫,她早已将戒指卖了贴补家用,但为了怕母亲识破,她便谎称丢了。做母亲的总是怜爱儿女,为了怕她在婆家受人嘲笑,抬不起头,母亲竟将自己本来预备带进棺材的戒指悄悄塞给她。虽然她在诉说这一切时平淡而抑郁,没有流露出过多的大喜大悲,但身为女子的无奈和悲哀还是遮掩不住,由字里行间溢了出来。
上海沦陷以后,夫妻二人的裂痕加大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更加充分地膨胀、暴露出来。尽管她的叙述依然很散淡,没有过多暴力的场面,但那股血腥味还是浓郁地散发开来。本来上海就是一个花花世界,消费高得令人咋舌,再加上战争爆发,社会秩序破坏,所有的事情,通通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她一个柔弱女子,没有地位也没有收入,而丈夫只顾在外花天酒地,不养家,也不负责任,碍于面子,还不许她在职业上发展。纵使她有再多的戒指也供不上这样坐吃山空。无奈之下,她向丈夫要钱以作家用,不想竟挨了丈夫一记耳光。从此以后,生性倔强的她开始卖文谋生,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她到底还是个单纯的女子,即使最艰难的日子,她也能平常面对。在她的心中,始终点有一盏心灯,存着她对生活无限美好的期望,就像小女孩憧憬爱情时的那种柔韧的从容和热情。在那些独自写作谋生的日子里,面对生活的无助,她也会叹息,甚至发发牢骚宣泄心中的苦闷。可一旦拿起笔来,她便忘了自己。写作使她的生活有了保障,也使她自尊自强,有了独立的人格。她在散文《我的手》中通过描述自己手的变化,写出了自谋生路的幸福。文章的最后,写一位母亲将自己粗糙的手样印在纸上,寄给了她的孩子们,然后默默地将身后的乌云吹向一边,把灿烂的阳光留给她的孩子们。这正是她对自己心情的白描,以此保持着自己那份可贵的单纯。
因为她的单纯,也因为她海阔天空的胸襟,大胆直爽的性格,婚姻带来的不幸很快被冲淡了。无论看到丈夫潦倒落魄,还是看到他意气风发,甚至听到他和自己的女友在她病中时一起在屋外合唱《风流寡妇》时,她都再没什么感觉。她喜欢不起来,而且居然连恨也恨不起来。虽然还和那个叫徐崇贤的男子共处一屋,却已是同床异梦。她的躯壳早已被摧残殆尽,只剩下空空洞洞的一颗心了。
就在别人都以为他们会这么不痛不痒地耗上一辈子的时候,她提出了离婚。所有人都很惊讶,但回头想想也就释然——维系他们婚姻的爱情已经离去,还要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做什么!一向对男女之爱冷眼旁观的张爱玲在她的文章中这样评价他们的婚姻:“其实她丈夫并不坏,不过就是个少爷,如果能够一辈子在家里做少爷少奶奶,他们的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苏青本性忠厚,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样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她理想中的夫君应该有男子气概,但不是小白脸;是有架子的,但不官派;有一点落拓不羁,但又负得起经济责任的人。她还希望有几个干净聪明的儿女,合得来的公婆、妯娌、小姑,此外还有谈得来的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还可以在料理家务之余写写文章。而这些徐崇贤都无法给她。他不过是个生意人,自私精明,在连良心都不值钱的乱世,家庭、亲情对于他更是没有丝毫价值。
由此看来,这对相处了十年的夫妇也的确没有什么理由继续待在一起。就如苏青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社会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离婚了,于是他们便离了婚。相聚相离,一切简单得就像童年时候玩的过家家,区别大概只在于如何将中间的过程复杂化。”就这样,在结婚的第十年,两个“自由恋爱”的人分开了。
9.《随遇而安》孟非
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10.《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男, 70年代生人。目前任职于某公司项目总监。
作者从小自认为死心眼一根筋,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从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至今仍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21世纪以来又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加工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11.《Mrs Dollaway》
是由Virginia Woolf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该小说作为woolf的代表作之一,被TIME评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走在伦敦的街道,为自己晚上的派对采买物品。美好的天气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轻时的狂热追随者彼得·沃尔士。她思忖自己当初嫁了可靠达洛维,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尔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沃尔士当天从印度返回伦敦来看望她,更让她突然思绪不宁。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娅。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达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12.《搜索》
被称为是陈凯歌的回归之作。它最有趣的一点是,观众无法客观准确的判断每个角色的获得和失去。王学圻饰演的老板看似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成功,但他再冷漠,十几年结发妻子的离去也会是心里的一块伤疤。王珞丹饰演的小记者似乎在道德和职场上都占了上风,但姚晨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她的未来。对于陈凯歌来说,《搜索》同样是一部无法衡量得失的电影,有人觉得他亲切接地了,自然会有人觉得他媚俗讨好了。但不能否认的是,《搜索》给了陈凯歌一个台阶,让他重新走回观众中间。
13.《听风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江山初定,百废待兴,和平的表象下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拉开序幕。败逃台湾的国民党接连向大陆派出特工,伺机破坏。为了应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活动,中共成立情报部门701局与敌方展开连番较量。同年10月初,701局控制的侦听局莫名消失,为了查清消失电台的下落,701局负责人老鬼(王学兵 饰)授命代号二〇〇的张学宁(周迅 饰)去上海寻找耳力超群的钢琴调音师罗三耳。结果阴差阳错,学宁找到了罗德小徒弟——耳力同样超群的盲人调音师阿兵(梁朝伟 饰)。阿兵不负众望,不仅通过层层严苛的考试,还在工作中一鸣惊人。在残酷的谍报战争中,阿兵和学宁之间某种情愫也暗暗滋生……
14.《入殓师》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5.《Dress Your Family in Corduroy and Denim》
David Raymond Sedaris (born December 26, 1956) is a Grammy Award-nominated American humorist, comedian, bestselling author, and radio contributor.
Publisher summary: David Sedaris has produced another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collected them in "Dress Your Family in Corduroy and Denim." For me, Sedaris was an acquired taste and this volume is the most enjoyable for me. It seems lighter and funnier than Engulfed in Flames which I found a little dark.
In this volume Sedaris sensitively tells about his family, early experiences, and quirks of family members. Some passages will leave you laughing out loud. The writng will catch you off guard and carry you to places you have never known possible. The reading is worthy of the book.
妈妈的评价是,早年的生活曾经穷困潦倒住贫民窟,但早期文字的感染力非常强。后来生活富裕后文字活泼但内涵大打折扣。
16. The Apprentice: My Life in the Kitchen
Amazon comment:
In this captivating memoir, the man whom Julia Child has called "the best chef in America" tells the story of his rise from a frightened apprentice in an exacting Old World kitchen to an Emmy Award<en>winning superstar who taught millions of Americans how to cook and shaped the nation's tastes in the bargain.
We see young Jacques as a homesick six-year-old boy in war-ravaged France, working on a farm in exchange for food, dodging bombs, and bearing witness as German soldiers capture his father, a fighter in the Resistance. Soon Jacques is caught up in the hurly-burly action of his mother's café, where he proves a natural. He endures a literal trial by fire and works his way up the ladder in the feudal system of France's most famous restaurant, finally becoming Charles de Gaulle's personal chef, watching the world being refashioned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kitchen door.
When he comes to America, Jacques immediately falls in with a small group of as-yet-unknown food lovers, including Craig Claiborne, James Beard, and Julia Child, whose adventures redefine American food. Through it all, Jacques proves himself to be a master of the American art of reinvention: earning a graduate degre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turning down a job as John F. Kennedy's chef to work at Howard Johnson's, and, after a near-fatal car accident, switching careers once again to become a charismatic leader in the revolution that changed the way Americans approached food. Included as well are approximately forty all-time favorite recipes cre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a career spanning nearly half a century, from his mother's utterly simple cheese soufflé to his wife's pork ribs and red beans.
The Apprentice is the poignant and sometimes funny tale of a boy's coming of age. Beyond that, it is the story of America's culinary awaken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od from an afterthought to a national preoccu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