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三城记事--温哥华篇
第十三章 宜居之都
80
在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评比中,温哥华多年来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再加上优越的文化、教育、娱乐和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治安状况,使得这里的居民不仅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能够享受温馨的生活。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或BC省)最大的城市,也是在加拿大排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温哥华滨临太平洋,隔乔治亚海峡与温哥华岛遥遥相望,南临美国华盛顿州,东北方向则是倚靠纵贯北美大陆的洛矶山脉。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虽然处于高纬度地区,但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暖流影响,再加上高耸的洛矶山作屏障,使得常年气候温和,春天阳光明媚,夏天干燥凉爽,秋冬季节湿润多雨。
温哥华也是加拿大最西部的一个大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是通往亚洲的主要门户。温哥华港为天然不冻的深水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北美西岸处理散装货的最大港口,与亚洲、大洋州、欧洲、拉丁美洲都有定期海轮往返,每年进港停泊的船只有数千艘,年货物吞吐量达1亿吨之多。
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这里有佳美的海滩、高耸的山峰和茂盛的森林;这里共有100多个公园遍布在全市,其中包括很多天然森林公园;在一年的大部分季节都是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即使在冬季,也可见绿色的草坪、翠绿的松柏和许多常绿的植物,使城市显出一片生机。而且温哥华交通便利,从市中心到达各处旅游景点均很方便。这里还有一流的剧院、酒吧、舞厅,有中、日、韩各色餐馆等可供选择。正因为如此,使温哥华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其实,温哥华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791年,西班牙船长纳尔维斯航行至这一带水域,并在当地原住民的帮助下画出了这一带的地形草图。他也是第一位发现由北美洲西北航路通往东方的探险家。1792年,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船长率领英国船舰发现号抵达这里,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勘测活动。这也就是日后温哥华市名和温哥华岛名称的来历。
1808年,英国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员西门·菲沙和他的船队,沿着后来被称为菲沙河的河流抵达这里,由此发现了从内陆经由这条河通往太平洋岸的贸易新路,也间接促成日后的淘金热潮。后来,这条河就被称为菲沙河。想来,现今的西门菲沙大学的命名也必与此人有关。也是在这一年,北美洲西岸的大贸易商Hudson's Bay公司,将其商务扩展到温哥华地区,同时创立了Fort Langley贸易站。1846年Governor James开始监管温哥华岛及当时名为New Caledonia的内陆地区。
1858年在菲沙河谷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出后,有超过2万人蜂拥而至,形成了淘金热。但这一淘金热却没有对现今温哥华市的范围造成多大影响。直到1862年这里才出现了第一个欧洲人的聚居区。于1863年出现了第一个锯木场,标志着温哥华一带伐木业的开始。可以设想,在自古以来就从未开发过的地方,必然随处可见参天大树,而开办锯木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后来又出现了另一个锯木场。1867年,在一家锯木场附近建立了第一间酒吧,现称为煤气镇的地方就是围绕着这间酒吧逐渐发展而成的。
1886年4月6日温哥华正式设市。同年6月13日中午的一场大火,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就焚毁了超过一千栋的建筑物,使整个城市遭到了没顶之灾。1887年5月23日,太平洋铁路通到温哥华,从而加速了温哥华的发展。1890年,狮门大桥通车,使得从温哥华前往北温哥华地区大为方便。1896年,温哥华的华人为了庆祝清廷大使李鸿章访问温哥华,特别建立了一座优美的牌楼,也就是现今中国城的旧址。1904年美国大北方铁路公司修通了温哥华到西雅图的铁路,大大促进了美国西岸和温哥华的商务往来。
温哥华市的居民,在1881年约有1000名,到1900年上升至2万名,到了1911年,也就是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温哥华的人口达到10万人。1887年,随着太平洋铁路开通至温哥华,参与修建铁路的华工就失业了。被遣散的华工有些在温哥华滞留了下来,并形成了一个华人聚居区,人口约有90多人。“China Town”一词也开始出现于本地主流报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