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何謂戒定慧三學

(2011-06-15 19:31:04) 下一个
轉自 『妙音書院』

首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云何謂之『三無漏學』?蓋戒、定、慧三學以能斷修道者之煩惱,了修道者之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此可謂是佛法之本體,若離此三,則非真正佛法。茲分析其內涵如下:

(一) 戒即戒律。譬如世間法之『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出世間法之『佛法』亦需持佛戒律,三藏經典中之『律藏』屬於戒學,此是學佛之根本。蓋持戒,方能防非止惡,清淨身、口、意三業。戒殺、戒盜、戒淫(在家眾戒邪淫)、戒妄為根本之戒善,出家眾多從消極地禁止惡行;在家眾持戒,即富有積極的同情感。要知戒善既是合乎法則,亦是由於同情(慈悲喜捨)之流露而表現於行為。在家眾學佛修道,不論有無『三皈五戒』,皆應持守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等四性戒,否則,不但無法了脫生死,而且亦難保來世得人身。蓋五戒乃是生為『人道』之基本條件。但『食肉戒』並不等於『殺生戒』,是故若非環境許可,最好不要受『在家菩薩戒』中之四十八輕戒中之『食眾生肉戒』(但可只受在家菩薩戒之『十重戒』,農禪寺 上聖下嚴師父有在傳授),亦不要發願吃『常素』,以免事後無法遵守而有破戒之虞,或持得煩煩惱惱,而無法念佛到『成片』或『一心不亂』。尤其是受持『三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之行菩薩道者,為實現其『攝眾生戒』,民國初年之古德 慧明法師亦曾開示:『不常素』較能實踐四攝法之『利行攝』、『同事攝』,不要處處顯示與『眾生』不同,而令眾生退避三舍,失去度化他們之機會。

(二) 定即禪定。禪是梵語『禪那』省稱,定是梵語『三昧』譯名。禪定要義並不等於『禪坐』,而是息慮靜緣,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禪宗六祖 慧能大師亦曾如是開示),三藏經典中之『經藏』屬於定學,此為入道之樞紐。蓋經詮『一心』,一心即是定。若修道者能入定,自可引發本性之功德而發『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通,是禪定所引發之常人所不能之超常經驗。此非佛法之特色,不能獲得正覺之解脫,是外道所共有,而佛法所特具之『漏盡通』,才能自覺煩惱清淨而得解脫。佛弟子若有神通,佛陀亦不容許用來招搖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隨便表現,否則為破『大妄語戒』,將被逐出僧團。神通對社會,對自己之危險性,惟有 釋尊才能深刻體會。那些以神通來號召傳佈佛法者,真是我佛罪人(印順導師曾如此開示,我們應引以為誡)。
(三) 慧即智慧。智是決斷,慧是簡則,三藏經典中之『論藏』屬於慧學,此為學佛之最終目的。蓋論辨『邪正』,即能開發智慧、去惑證理,所謂破諸煩惱,證真實理得『無漏慧』。然而無漏慧之實證,必以聞、思、修三『有漏慧』為方便。設若不聞、不思即不能引發修慧,亦即不能得無漏慧。<雜阿含經>曾開示四預流支:「親進善知識,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意謂從師而起聞、思、修三慧,才能證得『真理』,得須陀洹(預流果)。此為修行之必要程序,不能躐等。然從師而起三慧之學,可能發生流弊(善知識難求),是故 釋尊又開示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作為修學之依準。從師多聞正法,應依法(經、律、論三藏)不依人(法師之信口開河);依義(不能執文害義)不依語(依語而空談);依了義(隨真理法相而說部份)不依不了義(曲就有情根性說部份);依智(離四相、無分別之智慧)不依識(取相、分別之妄識)。如此依聞、思、修三慧修學程序,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解脫。

由此觀之,佛陀法藥,廣說雖有八萬四千,簡約之則不外三大綱領,曰戒、曰定、曰慧,如經云:戒為立志,定檢亂心,慧斷結使。由於戒行精嚴,正知而住,心不為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自易成功。佛法之修定而離欲,著重在依定發慧,以資降服內心煩惱而得解脫,與外道修定冀望生天之目的不同。總而言之,戒、定、慧三學是修行大小乘佛法之共同道路,依三學次第可以攝盡無量行門(三十七道品與六度等),此種修行次第,在大小乘經論內發揮之處最多,亦是學佛者所樂道。學佛而欲求斷煩惱、了生死、證佛果,除非遵依三世諸佛之『開示』,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證,可謂別無捷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