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人都想当大师,国画大师---范曾;凡人也!!! (图)

(2011-09-17 17:48:33) 下一个

西北人彭德云也:   台湾文化人一向看轻大陆文化界,但对北京大学却心存敬畏。不久前北大校长聘请范曾入主“中国画法学院”,让台湾文化人大跌眼镜,心存敬畏的态度荡然无存。最近听到北美友人议论此事,笔者有一种冷气穿心的感觉。尽管北大与我无涉,但怎么说都是中国学术的制高点。我要是教育部长,会将现任北大校长就地免职,其人终身不得进入高校。有了这个铺垫,再看范曾的官司,无非是一场变相炒作的闹剧。有北大教授问我为什么美术批评界没有声音,我说批评家不论如何参与,都有可能变成捧场行为。在美术批评家眼中,范曾的艺术没有意义。准此,本文面对的是圈外读者。   
       CCTV曾推介范曾的诗书画,在圈外的影响广阔。范曾的诗,字面大气,内涵空泛,读起来乏味。范曾的字,学的是郭沫若。郭沫若的字,矫揉造作,不足为训。范曾学郭体,写来写去摆不脱对方的俗气。范曾的画,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他的画,画法只是黄慎、任伯年人物画的老调重弹,题材多为陈陈相因的古人。古代精英一到他的笔下,从外形到气质,往往是一个模子:拧着脖子、翘着下巴、皱着眉头。古汉语称下巴叫颐,拧着脖子翘着下巴叫“颐指”,皱着眉头示意叫“气使”。颐指气使,自古都是用在暴君、奸臣、恶棍身上的贬义词。这类作品即便传世,也只能作为绘画史的负面例证。   
       范曾的画被炒到一千万以上,买家不是犯傻就是有做局的嫌疑。如果做局,就会吃官司。范曾打官司,一审获胜,美术报编辑询问我的看法。我说批评只要不栽赃或污蔑,名人不必太介意。名人是批评的耙子,对待批评和挖苦,一笑置之最好,索赔不妥。付钱一事应当反过来,范曾有必要奖励7至700万给被告。因为这场官司,范曾先生先是受聘于北大,随后画价不降反升。   
    平心而论,范曾的优点,好多人都不具备。比如他性格中的豪爽,他对真爱的执着,他接济学生的大方,他哪怕说错也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都是中国男人欠缺的品性。至于范曾吹嘘自己是“坐四望五”的大师,与其说他很狂妄,不如说大众传媒很轻薄。艺人都想当大师,问题是大众传媒把范曾推上了离谱的位置。我很奇怪,哄抬范曾的传媒编导们,都藏到哪里去了?传媒对于名人,无论是尽情地抬举,还是听任名人被鞭挞与摔打,总是榨干为止,关心的只是轰动效应;垮掉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后继者会踊跃跟进。提醒学界和艺坛友人,传媒如魔,不能近也不能惹,但可以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