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那日本文化呢?
谢盛友文:
为什么说儒教不是宗教?
北美文友说:“文字需要文化来支撑。在西方中国文化环境不多,学习中文没有使用的时候,华人社区活动很少,唯一定期活动是教会,那还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西方文化。在海外承传中华文化,必须要建立类似教会的系统,以我们的老子孔子为核心,每周日聚会,从小教我们孩子学习老子孔子,司马光等等的故事,以我们自己文化来团结我们,才是承传文化的唯一途径。如果语言文字无法承传,我们至少要把我们的文化承传下去,至少我们的后代应该了解老子孔子超过了解耶稣,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祖先和别人的祖先一样出色和辉煌。否则,语言文字都无法承传。”
谢盛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儒教没有一个真神,所以不是宗教。儒家不是要让人们信某个神,而是要让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全的状态中,成为君子,成为真正的人。传统上,儒家并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教会组织,如基督教会。它没有在一般社会治理体系之外,另行建立一个自足的信仰体系,因为儒家没有排他性的神。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最起码要保持自信,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哪怕你已经入籍德国,加入德国人的基督教会,你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德国人永远视你为中国人,不会因为你拥有德国护照,就认为你是德国人。如果你把传统中国文化也丢掉了(其实,是中国人,你就无法丢掉),德国人就更看不起你了,这时,你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至少是一个文化漂泊者。谙熟德国文化,在中德文化的比照中,感受差异,回望“自己”,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定位“自己”。这是融入德国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政府的确想花大本钱,抢占国际话语权,但是实实在在地讲,孔子学院在海外“只打雷不下雨”,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中文方块字的艰难。汉语西方人很难学,更不用说掌握,要像英语那样成为国际语言,那是异想天开。
为什么没有真神?李泽厚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称为“乐感文化”,以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东邻日本的“耻感文化”。
《论语》引导着我们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具有乐感文化的中国人,最怕讲困境、危机、失败,两千年过去了,中国人文化中长期积淀下的乐感文化,只可报喜,没有报忧的可能。?
中国这种乐感文化强调秩序由人来制定,秩序的核心就是圣王或圣贤。圣王和圣贤既是秩序的核心,又是秩序的制定者。而他们是人中的圣贤,是理想的人物,理想人物就没缺点,他们的行为就只有可歌颂的功德。
信仰是要有一个真神的,基督教相信上帝,相信耶稣是真神。信仰就是人内心有这个信念,仰望神的恩典,盼望来自神的救赎。
康德的一生“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向我印证,上帝既存在我头顶上的天空,也存在于我的内心。”
中国文化在主流上是非宗教的,不设定一个超越的、终极的、无限的存在为人的信仰对象,即真神,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中国人虽然缺乏同一的超越的信仰对象,但又必须有所信仰,所以中国文化采取了将某些特殊人物神化的信仰策略,也就是把那些曾经存在过或正存在着的政治、军事、文化领袖,作为神化、信仰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以国为家的精神家长。对于这些被神化的人物,人们的主导意识是服从。这说明,中国人精神上尚未普遍地成为个体,缺乏在内心法庭中审判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向“家长”认错或控诉,但不会向无限者忏悔。(这段解释参考了学者王晓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