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shui58888

学习,研究中国文字。
正文

华夏有材,竟为谁用?

(2011-05-22 17:14:00) 下一个



从《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再到《华夏有材,欧美用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山门口的这副对联,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鸿儒袁明曜跟他的门生张中阶合写的。 据传,其事当在
嘉庆十七年(
1812),袁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之时。

关于袁氏的生平,靠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得其小传如下:

袁名曜 ?-1835,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祖籍株洲)人。嘉庆辛酉(180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因母去世回乡。


嘉庆十七年(1812)聘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善诗文,长议论,以培养人才著称,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其中翘楚有魏源罗典等。
严如熤陶澍交善,主持岳麓书院期间,与门生张中阶合撰大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著有《吾庐草》。

   至于说到这副对联的成联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本来,山长以其学长之辈分出上联,由学生(明经之谓,乃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指其学问之盛,对儒家经典无不了然于胸)对下联,



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讨论的事情。其特别之处,在于这两句对联颇有来历:

先看“惟楚有才”联,它的源头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本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
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这段文字有人翻译一下,大意是这样的:
 到了宋国的向戌来调解晋国和楚国的关系时,声子到晋国去当使节,回国时到了楚国。楚国令尹子木同声子谈话,问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
夫比谁更贤明些?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但是它的大夫却很贤明,都是做卿的人才。正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全是从楚国去的。虽然楚国有人才,
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

左传的这段话的原意要点是,虽然楚国人才很多,但真正地使用这些人才的,却是晋国。

然而,袁山长用“惟楚有材虽楚有材”, 一字之差,其意大异其趣。

“惟”字本身有几种解释: 

1. 单,只:~独。~一。~有。~恐。~命是从。~我独尊。

 2. 但是:雨虽止,~路仍甚泥泞。

 3. 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妙~肖。~二月既望。

 4. 想,思考:思~(亦作思维)。~度()(思量,揣度)。

有人说此处当取第3意:“惟”字作句首文言助词。这时“惟楚有材”的意思就是,楚地多俊才。可是, 把下联拿来
一看,事情就不像那么回事了。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论语.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有人将这段话译成大白话大意是: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
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
’”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
(不过周武王说的
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顺便说一句,这个翻译是很精当的。)


于斯”二字,在上面这段话的本来的意思是“到……
时候。” 可是后来的人也把它当做於此来用:


1.
《楚辞
·渔父》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2. 三国  李康 《运命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孙谋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於斯矣。

3.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之得材,於斯为贵。

4. 南朝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国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从下联的“于斯”二字,我们可以推断“惟楚”的“惟”不是语助词,而是“只有”的意思。这本身是由对联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的。“惟楚”只有作“唯有楚地”解,才能跟下联的“于斯”相对。不然,“惟楚”之“惟”当语助词,则下联之“于斯”
便失去平衡了。


由此观之,全联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唯有楚地是个出人才辈出的地方,到了岳麓书院那就更是人才济济的所在。


此联旨趣博雅,气势宏大。若非饱读经书之士,以八斗之高才而居睥睨天下之姿,断不能有此一联。然而,中国古代的文人,
尤其是那些耿介忠直之士,大都有这种文胆干云,傲视群伦的气概。吾等于百年之后读此联,犹能想见当年袁某居学长之尊,捻飘然
银须出其上联,其门人张中阶以其年少聪慧,以莛撞钟之后生胆识对下联。殊不知,此联一出,百年间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尤其让三楚俊才昂首挺胸,快然有凡事当为天下先的志气。


说到书院本身,自从宋朝起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是哪四大书院, 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让多数人信服的是这四大书院:


1.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


 2.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

 3.
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4.
雎阳书院
(又名应天书院)座落在武夷山下,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讲学四十多年。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历史涵义,至今仍大有新意。看看中国近二十年来大量人才流失至欧美各国的境况,吾辈始知此典虽出悠远,而其意犹新也。
我们甚至不妨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改成“华夏有材,欧美用之。” 而当年楚材晋用的原因是不是跟今天的“华夏有材,欧美用之”很有相同之处呢?
这大概也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历史特点吧。我想,这一点大概不是中国的当权者搞点“招聘海外高级人才”之类的把戏可以解决问题的。君不见,
所招聘者,皆所谓高级“科技人才”,说白了,就是光有知识,思想与行为不会对当权者构成威胁的“知识机器。”鲜有高级“思想人才”被引进和被聘用,
个中原因很简单,若是让你们这帮有政治思考能力的人回去中国,那他们这帮“称大王的猴子们”就没法愚弄老百姓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