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人

有机会在这个世上走一躺。没有准备,没有计划,也没有目标。只有点好奇心,于是随性走着,一路东张西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伦敦: 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2016-08-07 20:18:37) 下一个

六月十日。早上出门乘地铁前往 King's Cross St. Pancras Station 站,去大英图书馆。 地铁 Circle 线 (黄线)和 Piccadilly 线 (蓝线) 都经过这里。这个地铁车站也是火车站,很大,我们觉得有点找不到北。我们就是从下面照片上玻璃建筑物的门出来的。问了几个人,居然都不知道大英图书馆在哪。终于在门口的交通灯前,问了个停下来等红灯的骑车帅哥,他回首让我们奔前面那个塔,然后向右转。

这座塔是圣潘卡拉斯饭店的一部分,是座古典宏伟的建筑。沿着饭店前面的街向前走,下个街区就是大英图书馆的所在地了。

大英图书馆前面的庭园里是牛顿的铜像。

尽管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但我没打算花很多的时间参观。平时我对图书馆的需要也就是市内的公立图书馆而已。现在电子书那么普及,网络那么发达,即使需要借书,连图书馆都不必去。不过,本来只想进去看一眼的,可是两个小时以后,我仍然没有平息初始的震撼。其原因就是镇馆之宝的展室 – 里特布拉特展室 Sir John Ritblat Gallery。

里特布拉特展室在图书馆二楼左手。门面并不堂煌,房间也不太大,而且里面很昏暗,只有展柜和厨窗被照的很亮,让人们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展品上。虽然其中的展品只有二百多件,可是件件收藏都是全世界的顶级宝贝。

里面绝对不能拍照,所以我只能在网上搜搜。这里面有一部分收藏是老地图。你看着中世纪时的地图,不明白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测绘仪器的情况下,人们怎么能绘制出如此精确的海岸线和广阔的地貌。

下面的那个展柜里有简奥斯汀,迪更斯的手稿。手稿上被涂改,更换的字眼,能让你窥探作者的创作思路。你不觉得你正站在作家身后,看着他们写作吗?

你如果特别喜爱音乐,去看看贝多芬的音叉,巴赫、莫扎特亲手写的曲谱,还有披头士(甲壳虫)乐队留下的手稿。这里有达芬奇和加利略的科研手稿和文章,还有爱丽斯漫游仙境的作者亲自画的的手稿。

在这个展览室的中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被放在一起。这两位大剧作家都死于1616年,而今年是他们过世的四百周年。

房间对面的展柜里,还有唐代经卷和佛经,不知道是不是唐僧从西天取回来的那部。

说到图书馆,就不能不说到书和印刷。早期的书都是手抄本。中国的活字印刷早在三世纪就被使用了,但是大量印刷是在唐代,用的是木版印刷,印的是佛经。

与印刷相关的最初想法应该是印。印章古已有之,作为封信的标记和个人的签名。活字印刷的想法应该是从这里来的,从一个印章,变成一字一章,并把多个印章排列组合,制版印刷。不过,以当时的材料技术,活字印刷大概不是整本书,而是简单的告示之类的。

印刷的技术使书籍得以便宜的大量复制,广为流传。早期的书籍都是经文类的宗教读物。这个馆藏室里就有欧洲最早印制的圣经: Gutenberg Bible。古藤堡是十五世纪的德国人, 他发明了印刷的技术。 这种技术虽然可以迅速大量地出产书籍,但是这种工艺的前期投资是巨大的。选择能够卖掉一定数目的书籍至关重要。古藤堡本人并没有因为发明这种技术而变得富有,但一个世纪后,印刷品在欧洲就变得很便宜了。人类的知识被保存,并从此得以迅速而广泛地被传播开来。

圣经的早期版本让我想到十几年前<<达芬奇密码>>这本畅销书来。这个故事就是对圣经文字本身的另一种演绎。所谓的圣杯,实际上说的是耶稣的血脉。而那个被耶稣救赎的妓女玛丽马的拉实际上是耶稣的妻子。不仅如此,耶稣对待她,也就是对待妇女的态度是非常平等的。而后世的教皇为削弱妇女的影响力,故意篡改了有关的部分。据说作者丹布郎为写这部小说,专门找到哈佛的宗教学教授问及此事。在流传下来的唯一描述过两个人的关系的一本早期圣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耶稣吻了玛丽马的拉的。。。。。。” 。这句话有可能说明了俩人之间的关系。可是很不巧的是,这本书的这张纸,在这个位置上有个洞, 那个字没有了。这个“丢”了的字让全世界的宗教研究学者捶胸顿足。 由此可见,书籍本身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找到了早期圣经的另外一本,没准儿,基督教的教义就可以重写了。

我父亲学术研究很大的一部分是汉赋的校点。因为年代久远,这部分古籍直接流传至今的不多,很多的研究都是通过看后人讲汉赋的文章来寻找汉赋的原始风貌的。有一天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后世大学者的错误。因为他在更早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原文,而且很明显那位后世的大学者不小心误读了一个字。不过因为这位学者名气很大,所以他后面的学者都根据这位大学者的解释,以讹传讹,直到叫我老爹发现了这一点。我平时根本不关心我父亲的研究工作,而且我也不懂。所以他说的细节我没有记住。这个发现在厚厚的校点书籍中也就是一个词条而已,比如“某字,应是某字的笔误,出处见某朝代某人的笔记,等等”。我之所以记住这件事,是因为我完全被他的兴奋所感染。就好比他和几百年前的古人一起喝酒聊天,而且还挑出了人家的一个笔误,并得到对方的认可。这个精神会餐可是一顿盛宴。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相比的。

对我们不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些书也没什么用。但对学者来说,能看到原始的书籍至关重要。大英图书馆把早期的很多善本书用电子扫描的办法收藏起来,供全世界的人们免费翻阅。

里特布拉特展室外的走廊上是著名的世界邮票收藏区。墙内是以国家和地区分类的邮票收藏夹。中国收藏夹的铜把手被摸得尤其亮,显见有很多的同胞来过这里。清朝的大龙票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参观完大英图书馆,我们下一个景点是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相距两公里,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

大英博物馆总是人潮汹涌,特别是木乃伊那部分。我们走马观花地把全馆遛哒了一遍。我们一心想看的中国收藏馆正在装修,看不成。不过我们仔细看了中国的瓷器收藏。里面近1700件宝贝都被博物馆照相,放在网上 (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search.aspx?searchText=PDF*) 。作为参观的人,博物馆里可以照相,但不可以用闪光灯,也不能用三脚架。我照了几张照片,就算是我的收藏了。

 

我们出来之前,还在网上订了一个讲座。是剑桥的一位考古学家讲述她和她的团队发掘埃及海底古城的经历。听完她的讲座,正好可以参观当时正在馆内展出的发掘出来的文物。大英博物馆经常有这样配合特别展览的讲座。讲座既是普及知识,也是向公众募捐的好机会。

我感叹的英国长期的强大和稳定。这么多的世界文物得以妥善保存,那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

不到六点,我的语音导游器没电了,我听不动也走不动了。只能坐在一个角落,看博物馆渐渐地安静起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圊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果然是皇亲国戚。好羡慕!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我单位就在这附近
圊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年呓语' 的评论 : 谢谢看贴。同感。希望在伦敦能无所事事地住一段。
中年呓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有去伦敦小住一个星期的想法,你的解释很有帮助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