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的情况不知道,澳洲这个国家对于海外医生的态度就像六月天(中国的那种),变的飞快,今天说医生紧缺,当然也说了十几年了,缺的时候,把口张得老大,恨不得一口吃下所有潜在的医生,还大规模的道海外引进,这个国家的优点是人口少,福利不是一般的好,缺点也是人口少,缓冲能力太差,医学院在前几年稍微扩招了医学生,立马医院就装不下了,尽管成熟的医生还是很缺,但海外医生毕在他们眼里就算全考过了,也是一名实习医生,和他们自己刚毕业的一样,不,应该说要低一等,一定要你像大学生刚毕业的那种,先去他们的医院过一下,才有资格自己找工作,而大医院首先满足的是当地学生,所以就造成了海外医生辛苦多年,拼搏下来的考试成了一堆废纸,那种心酸就不用说了,谁都知道这条路艰辛呀,不是那么容易走的,有的人辞掉工作全力以赴的,有的是放弃管孩子,让另一半又当妈又当爹的,这么辛苦几年下来,眼看就可以参加工作了,结果突然发现医院都满了,医生已经不是紧缺行业了,上当了!!怎么办?原来没有放弃工作的就继续了,一边工作养家一边察言观色,还有一些就打算回国的,但想想原来出来的原因,又有点心有余悸。
回国考察一下吧先,遇到原来的同学,首先是自己本来还以为有点光辉的那点光也在他们面前给彻底杯具了,那些大医院的同学的年薪换算成澳元也和澳洲的一般医生差不多了,这里面的奥秘就不是public的了,你需要变成蚊子转进去看看才可知道大概(加一句,如果国内医疗系统不改革,病人理所当然会越来越不信任医生,而医生也胆战心惊每一天,如履薄冰),区别是,澳洲的医生一小时只看顶多4个人(有的一天才4个人,国内的同学们是至少20个),国内的医生除了亲友或者要炫耀一下的时候,一般会把工资当成是秘密,连一个科室的医生也相互不知道,而澳洲的医生是公开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有点医疗纠纷就有律师出面,不会像国内医生那样面对病人,大半要自己解决,要知道这边医生的自我保护是一门专门的法律课,就是这些区别,让回去想重新开始事业的人又一次望而却步了,当然原因还有其他,比如孩子的教育呀。
当然如果铁了心要回去不是不行,首先要自己拿走自以为的那顶光环,在碰到国内的学科带头人是,面对他们10米之外都能闻到的气场,要心定气闲,千万不要被吓到了,但也千万不要对他们对你的品头论足,居高临下的架势进行反击,也不要想取代他们,除非你在海外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还在science等杂志上有个名字,最好名字在第一第二位,最后一位就一点问题没有了,还可以适当反击一下。
还有,如果想去大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要做好当superman or superwoman的准备,你可能身兼多职,你要想课题写文章到深夜直到你可以招博士生来给你效力了,你要白天在医院面对病人的同时要思考一下这些病例是不是可以变成文章,你同时还要备课去带学生,还要准备grant,申请那些可能还需要疏通关系才能申请的课题。。。同时不要忘了,怎样让自己的收入增加,这可是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的事情。当然,也没有这么可怕,很多超人就这样给练出来了,不就以后气场也有了,让人5米之内能嗅到的是副教授级别,10米之内的多半是教授级别,一个科室可能还不止一个10米气场,同时有几个的那种就更要小心了,你可能还得学会站对队伍,而且,要小心,在这些气场退休之前不要让自己的气场现出来,当然如果这个科室气场挺多的话,你也未必这么顺利的就进得来,但如果有年龄优势还是可能的。此一时彼一时呀,早十年回国那你可能就是那个10米气场的人勒,而现在,一个大医院的医生10有9个
另外就是孩子们了,要是孩子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而且不止一个的,更要慎重考虑,下一篇文章要专门介绍一下国内的教育了,想必大家在海外多年,真的不知道国内教育天翻地覆的变化了,没有亲自去感受一下还真的不知道。
做个小总结,为什么知道海外从医生的人很少轻易放弃自己在海外还算高收入的职业了,虽然也很清楚这个海外的医生当着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但综合比较权衡利弊,虽然流着口水,但还在老地方呆吧,做点学术交流组织什么的,和国内保持联系,给自己留点机会,争取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随时效力吧,至于要等多久,谁也不知道,但最近据说国内私立医院放开了,看来机会还是有的,有精神去蹦腾地人要做好准备了。小tips:先找找投资最好,自己少承担风险。另外:呵呵,谁要开私人医院,也加我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