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丑角人物汤勤是京剧《审头刺汤》中的一个阴损奸诈的势利小人,属文丑。刘利华是京剧《三岔口》中的小旅店主,社会地们不高,但机警、正直,属武丑。高力士是京剧《贵妃醉酒》中的太监,属文丑。该剧是一出梅派名剧。蒋干是京剧《群英会》中的人物,是三国时曹操的谋士,属文丑。杨香武是京剧《三盗九龙杯》中的人物。时迁盗甲是水浒里计赚大破徐宁钩镰枪的故事,属文丑。
丑角一般分文丑和武丑。其中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传说当年唐明皇演戏,就是应工丑角因皇帝的身份,演戏有诸多不便,为此皇帝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块白,这就是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丑角所画脸谱中的白色“豆腐块儿”。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有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的角色。在传统戏里,一般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人民,像渔夫,农夫,樵夫,酒保,打更的,守夜的,差役,书童,乞丐等等,大部分都由丑角来扮演。
从性格上来说,这些人多半都是很滑稽,很活泼,很乐观的人。比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就是很忠厚、善良,有正义感的老差役;《秋江》里的老船夫,就是助人为乐的,很有风趣的老人;《三岔口》里的刘利华,是个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小店主;《挡马》里的焦光普,则是个忍辱负重,勇敢机智的爱国志士,这些都是由丑角来应的。
方巾丑,头上戴着一顶方巾,身上穿着褶子,有的手里还拿着把扇子,迈着四方步,举止缓慢文雅。一般是一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乌龙院》里的张文远等。
第二种是袍带丑,指扮演的是官阶比较低的小官,戴着纱帽,穿着官衣,例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六月雪》里的山阳县知县等,都属于这类角色。茶衣丑。茶衣就是短的蓝布褂子,术语叫茶衣。茶衣丑扮演的都是劳动人民角色,例如《秋江》里的艄翁、《芦中人》里的渔翁、《问樵闹府》里的樵夫、《骆马湖》里的酒保、《打樱桃》里的秋水等。
武丑要善于念白和武功。这样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性格诙谐、机智。像《连环套》里的朱光祖、《雁翎甲》里的时迁。
丑角念白是丑角最重要的基本功。丑角的念白有京白、韵白、京韵白和方言白之分,与其他行当的念白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丑角念白的艺术特色,在于清新明快,爽脆响堂。丑角表演的特点,除了程式化的身段动作外,主要还感动巧妙地运用手、眼、身、步等艺术手段,准确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以突现人物性格。丑角在舞台上,以双腿弯曲为站姿。文丑双腿稍曲,根据所塑造的不同人物,来决定双腿弯曲的程度;如《群英会》中的方巾丑蒋干,在见周瑜一场时,双腿弯曲的幅度就要大得多,以增添人物的形神气韵与儒雅风度。武丑的站姿多为“子午式”,前腿稍曲即可。另有表现人物天生矮小则用蹲姿,也叫“矮子”,并以蹲式行走,又称“走矮子”。如京剧中的武大郎、王英等角色。丑角的身段招式,如“山膀”、“云手”、“亮相”等诸多程式化舞台动作的幅度与样式,均以小巧伶俐且精俏帅美而见长。丑角的面目表情,惯以眼、鼻、口、颊的有机配合,加之头、颈、身、手、足的协调一致,艺术性地塑造出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丑角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精、气、神、韵,均为主要的表演技巧。所有技巧的合理运用,对准确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则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掌握前贤流派风格的前提下,结合人物的性格而活用技巧则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