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 职业培训中心提供不少课程,我的太太在那选了两门课: IT 和影视制作。 IT 课程是为了适应环境,什么工作都要使用计算机。影视制作一是好奇、二是好玩。有专业的摄像设备和剪辑设备给学生做电影。
那时英国正从私有化改革的阵痛走出来,要发展新兴产业,正在大力普及 IT 知识。一般大家都愿意学一点微软的工具,如 MS Word 和 MS Excel ,这两样好像什么工作都得用。除了这两样,我的太太还选了盲打。按现在的标准,盲打自己找个软件学学就行了,但那时还是一门课程,学完了还给发个证书。
会盲打的一大优势是能给人一种手脚麻利的印象。我的太太是一边能与人说笑,一边不不看键盘与屏幕就把一大堆东西很快输入到计算机里。她在以后的简历中,就加上了“ a proficient touch typist ”。
在影视课上她也没闲着,和在课上的其他陪读女孩一起,制作了一部中国留学生在“呼啸山庄”留学的短片,去参加地区的电影节,作为结业作品。那时在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不多,拍一部这样的影片,也可以宣传一下,在这个国家,有着一群天才而又勤奋的中国学生。
那时的生活相对简单,但很快乐。她很会安排,除了去学习以外,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周末和节假日,有时我们拿着学生卡,乘着折价的火车或长途汽车,去访古、探幽、郊游,像沃兹华斯的湖区、悠扬梦幻的斯嘉堡、苍凉庄严的惠特比修道院、勃朗蒂姐妹的呼啸山庄、清秀华丽的约克古城 ∙∙∙ 。有时她在家做上一桌中国饭,款待我的同学和导师。那真是一段美好的留学生活。
她本想利用陪读这一短暂的时期,通过学习中心,来改变一下自己,尤其是提高一下英语,以后去找些能发挥专长的机会,如建筑、制图、甚至土木工程之类。但这一切都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去苏格兰工作的机会(见“我的第一次面试经历”)打断了。
我们在苏格兰一个九万人口的小镇住了下来,女儿也就近上学,还有一位专门的辅导老师,不用我们操什么心。这个边远的小镇是由一个老村( The Village )发展起来的。我们刚到时,认识一位刘姓从湖南来的做汽车发动机的家庭,他们热情地款待过我们。但衰落的英国汽车工业无法让刘先生施展才华,他那时已办好了去美国工作的手续。在我们两家仅仅认识一个月后,他们举家搬迁底特律。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听说小镇上还有其他的中国大陆来的人家。
在“呼啸山庄”的经历让我的太太知道如何寻求社会资源来提高自己。她打听到在老村有一家郡立学院( College )提供一些职业培训课程。英国教育系统的一大优点是任何人在在任何年龄段都可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我的太太先选了绘画,这是她的爱好。那时,她对最后选择学什么还没最后定下来。但我的同事斯蒂芬谈到的关于他母亲的事,对我和我太太多少都有点影响。
在我刚到“高科技先锋”工作时,遇到很多困难,有语言上的、有工具上的、也有工作环境上的。在大学时,主要用 Unix 系统。而到了公司,全是 MS Windows 。组里有一位叫史蒂芬的小伙子,为人很热情,帮了我很多忙。他原来是在这做实习生,因为工作出色,公司就把他留了下来,作为永久雇员。不久,我们俩就成了好朋友,聊得也就多了。
有一次我问起他家的情况,他告诉我说他家境一般。他父亲是半职( part-time )救护车司机,而母亲是家庭妇女。谈到他母亲,他多少有点悲伤。说是他母亲以前就是照顾他,而现在他离开家了,母亲很落空和孤独,经常独自坐在那儿发呆。他说,要是他母亲有一份工作就好了,一份工作可以让她有社会活动的机会。可惜,他母亲没有一技之长,只好被限制住家附近的小圈子里。
我们慢慢认识到,女孩子出去工作,不全是为了补贴家用,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融入所生活的社会。
女孩出门去打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