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事黾谈

碎碎念 ——给自己的一份纪念
正文

雀巢出品,应该不是鸟粪?

(2011-02-23 10:14:09) 下一个
雀巢出品,应该不是鸟粪?

文/吴黾

雀巢,响当当的世界品牌,而且是知名品牌。最近雀巢就更知名了,因为它旗下的产品频频出事,并且频频被曝光,本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雀巢“名声”大噪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这样的“出名”方式大抵不是它的初衷,但考虑到实际的品牌波及面和深入度,省却了大笔的广告费不说,如果处置得当或许还能起死回生,所以,当我们在这里吵吵嚷嚷的时候,雀巢没准正在那里有事也偷着乐呢!?

食品,关乎民生,所以原本就应该受到重视与关注。以前咱们穷,有口吃的就不赖了,谁还会挑肥拣瘦?现在,咱们有钱了,所以追求精品也就实属正常,至少可以在某种层面证明我们的进步。有了需求,自然也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必定也就会促生相应的产品。国内的产品如果满足不了我们“富裕”起来的胃口,那么正好给国外的产品留下了可乘之机。所以国际的知名品牌也就成了品质和形象的代名词,哪怕是那些在国外原本没什么影响力的牌子,只要打上舶来品的旗号或者整一个老百姓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啥意思的鸟文,大都可以在中国的消费市场混水摸鱼,引来一定规模的拥趸和响应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雀巢至少还是更名副其实一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市场不但巨大,而且相当包容,更是难得的宽容与宽厚。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国外的企业无论从技术实力,资金厚度,管理水平,还是从营销策略等综合素质上都要比我们的民族工业或产业强上一块,这并不是妄自菲薄。当然,再好的平台如果不好好珍惜,也会惹火上身,譬如雀巢偶尔也会出产鸟粪。拿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来忽悠,无异于忽悠自己企业的生命,是自寻死路,我们的老百姓因为见不多识不广或许还容易糊弄,但人家那些吃过见过的主儿眼里可不揉沙子。雀巢的奶粉事件,如果没有外国人的“火眼金睛”,如果只在中国市场销售,还会栽这个跟头么?这不得不被打个问号。

雀巢出事了,担忧的是消费者。我们担心,是因为我们曾经或者现在都有机会接触到它的产品,我们之所以选择消费雀巢的产品,是缘于我们对它的信任,或许也有盲从的心理在作祟。无论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态,至少说明雀巢似乎能让我们更放心。可如今世界名品们也不能独善其身了,我们不禁要感叹,这个世道还能相信谁?谁家的食品我们还能食之安心、用之也放心?

有的时候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任于产品本身而言就是信誉,但这种信誉或者信任是否能够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或者更挑剔目光的推敲,现在看来是值得怀疑,也是值得深思的。老百姓买东西,不可能自己用设备或仪器来化验,如果非要我们亲自验证,那恐怕也只有拿我们的并不金贵的身体来做实验品了。这样说或许有些可笑,倘真这样做,其实更可悲。小声地问一句,国家的有关部门或机构干什么去了?如果较真的话,这方面的懈怠或渎职其实比质量出了问题的雀巢更令我忧虑。

雀巢出事了,高兴的不知都有谁?可以确信的是它的竞争对手一定会暗自窃喜,应该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同行企业。他们幸灾乐祸也好,落井下石也罢,坦率地说我对这些并不关心。我想说的是,在看别人笑话的同时,自己是否也能心安理得?是否已经打扫干净了自家的院子?如果自己一身绿毛,还非要编排人家是妖精,那就不但缺乏厚道,更是不够自知之明了。公认的名品出事,为什么会引起更大的动静和反响?根本原因就是名品轻易不会出事,一旦出事就可能动摇我们越来越脆弱的信任防线。

之所以存在信任危机,不谦虚地说,我们绝不能漠视我们自己生产的食品的“丰功伟绩”——问题牛奶,问题粉丝,问题蒜毫,问题鸡蛋,问题螃蟹问题肉,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多如牛毛的问题国货,很大程度上其实已经让我们麻木。以前我们是不在乎,因为物质短缺;现在我们是无法在乎,除非我们不吃不喝。我们熟视无睹于国货“危品”,因为在我们的国家,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仍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挑三拣四。而对于某些有能力消费国外精品的人群来说,雀巢似的问题频出简直如同重磅炸弹,形成惊弓之鸟般的全民皆慌的状态也就可以想象了。

如果说国内的问题产品是兴风作浪,那么国外的问题名品就是推波助澜,这样的“问题”苦没苦商家我不清楚,但长此以往,我们或许真该哭了。我们仅有的功能,除了拒绝——我们真能彻底拒绝么?除了抵制——我们到底能抵制哪个?除了谨慎——我们谨慎管用么?放眼环球,防不胜防,我们剩下的作用也只能是呼吁几句了,也许不过是多费些唾沫星子,但还是要大声地说出来——食品,乃至产品,无论来自哪里,我们都郑重地希望你们能在谋取自己利润的同时,也为我们负点儿责任,这个要求不过分吧?!(完)

(2005年1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