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
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有个大汉奸,叫汪精卫。中日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唯独他投靠日本,出卖国家。蒋介石也是假抗战,真反共。那时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宣传的。回到家中讲给父亲听,他哈哈大笑,说:“课本上写错了,老师也讲错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老师和书本怎么都错了?”我颇为惊异。
“错了。”父亲点点头,语气颇为肯定:“蒋介石反共,但他是抗日的,还是领导抗日的领袖。”
我说:“领导抗日的,不是毛主席吗?”
“那时没有毛主席,只有蒋委员长。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还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呢。这不是造谣,我在场。”
父亲的话,我听得发怵又发呆。
提及汪精卫,父亲是一讲再讲,尽管每次说的很零星。他称汪精卫为汪兆铭,说这才是他的姓名。对他的看法,父亲归纳为三点:漂亮,才情,人品。首先,汪兆铭是美男子,最美的是那带着侠气的一双眼睛。男人看着也动情,不是连胡适都说自己若是男人就一定要嫁他吗?
其次,是汪精卫的才情,写得一手好诗文。
“好到什么程度?”我问。
父亲说:“汪兆铭诗文可以选入教科书!台上是领袖,提笔是文人。”父亲多次向我背诵他狱中所作《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在决定亲赴北京行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前,曾写有一封《致南洋同志书》。书中慨然道:“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父亲说:“那时的汪兆铭和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相比,毫不逊色,一样的壮怀激烈。”父亲又告诉我,那篇人人熟读的孙中山《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实则由汪兆铭代笔,孙中山未写一字。
说汪精卫有人品,我有些不解:“汉奸有什么人品?”
父亲说:“政治上从慷慨赴死,到涕泪登场,到客死异国,汪兆铭是一路下坡。但人品上,可以说他一辈子无可挑剔。不贪钱财,不近女色,不抽不嫖不赌。他有政治欲望,若和老蒋、老毛相比,是个没有太大政治野心的人。”
后来,我还知道了“人心思汉”的典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向全国派遣接收人员,大家管他们叫“劫收”大员,个个“五子登科”。所谓“五子”就是指他们所“劫收”的房子、票子、金子、车子和女子。国民党的接收,弄得民怨沸腾,当时的报纸就有载有“人心思汉”之说,成语本意是想念家国,但这里的“人心思汉”,是暗指人心思念汉奸汪精卫,思念他的人品。
我再次发呆又发怵。
父亲从书房里,拿出一本可能是香港刊印的《双照楼诗词稿》,翻到《金缕曲》一页。说:“这是汪兆铭在狱中写给陈壁君的情诗,你读读。和你学的那些散曲相比,我看也是不差的。”
汪精卫入狱后,陈壁君直奔京城设法营救,并以密函向汪示爱,愿以终身相托。汪精卫看后万分感动,遂改清初顾梁汾寄吴兆骞之《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旧作而成。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
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
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
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
留此馀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僽。愧戴却头颅如旧。
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
肠已断,歌难又。
《金缕曲》中有报国之志,亦有男女之情,都写得至纯至性,令人感动。我才明白所谓的汉奸,绝非我们印象中的白鼻梁小丑。在《金缕曲》后面,汪精卫又用血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叫陈璧君赶快离京。几天后,汪收到陈璧君的一封信,信中再次向汪示好,建议“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
汪精卫被陈璧君的真情打动:自己被判无期徒刑,毫无出狱的希望。即使有相见之日,彼此已为垂暮之人,遂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一个“诺”字。陈璧君接到汪的血字,痛哭了三日。
汪精卫从政一生,诗词也伴随了一生。据说,他病重时曾表示:不要留存文章,可留的只有诗词稿。他的诗篇咏山河,哀民生,痛名节,弥漫着悲苦凄凉,萦绕着忧国情思。词学大家龙榆生称汪诗为哀国之音。学者叶嘉莹认为,汪诗中蕴涵着一个“精卫情结”,所谓“情结”,即指一个人的内心始终存有一个追求和执着的理念。
汪精卫的名字缘自《山海经》“精卫填海”的典故。他有“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的诗句。“衔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卫鸟。一个小鸟,想衔着小石子去填那破败中国的沧海,填得了吗?出于‘曲线救国’的政治路线与‘主和’思想,在民族危亡时刻,汪精卫希望能保全沦陷区一部分民众和土地,他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为达到这个理想,他跟日本谈判。
日本人把条件说得很好,一旦迈出脚步,条件马上变了。加上老蒋的打击排挤,上了船的汪兆铭无可奈何了,也永难回头了。叶嘉莹说,精卫填海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这种理念又是一回事。汪精卫所做,正是这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于是才有一生的“衔石成痴绝”,才有一世的“沧波万里愁”。纵观汪诗,从壮怀激烈到一腔愁苦,这个“精卫情结”贯穿了始终。
2004年,汪氏幼子文悌内弟根据旧日“民信”“泽存”“永泰”诸本细加审定并附补遗重行刊印,成为目前最完善的版本。2005年9月,在美国工作的高伐林先生,受汪氏长女文惺之夫何文杰老人之托,携若干新本酌量赠予国内历史、文艺部门以供研究。高先生拿了两册,一册给我,一册赠我所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
捧读新本,感慨万千。负罪人带着他的心魂走了,不知他进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一往凄清,同诉飘零。无论灵魂停留于何处,我想,在夜的清幽里,他也会显示出属于自己的魅力来。
“扫叶吞花足胜情,钜公难得此才清。”这是钱钟书的诗句。显然,他很感叹汪精卫——一个政坛人物有那么多的诗人的感情与才华!
2010年于北京守愚斋
----------------------------------------------------------------
更多文章:
走街串村看日本(图)
日本点滴
即兴随笔
不是笑话
“红太阳”照耀下
锦州“一步半”的家
华北平原的青年点
重返锦州(图)
希望你们都活着~!
有机会去参加一次同学会
胃大吃八方
章诒和女士的书出版后,我抢购了本,而且认真读过,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写的本没有太大的非议,从全书看出作者的怨气非常的大就是了,当时没太深想,因为这之前胡風的爱人曾出了本往事如烟的一本书,印象很深也非常喜欢,可是相比梅女士张怡和反而比较激进些,其实胡風受的迫害远远大于章诒和的父亲。
而后从很多的评论来看,对其父章伯钧的评论的确也有很多正面负面东西,看来对汪精卫的评论也许需要多加思考,当然了,汪精卫属政治风云人物,简单拿其对待妻子儿女是不足说明问题的。
假如慈禧的先辈没有夺取中国政权,那满族就像我们现在眼中的日本人。满清在中国制造了无数屠杀。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数百年间,许多汉族官员参与了政府。但现在谁说满人不是中国人?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是复杂的。现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本人憎恨任何罪恶和故意的伪善,无论它是古代的现代的,来自本族还是外敌。
==================
钱钟书应该投身大才子汪精卫门下,反正他也不管什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