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升学圣经:最重要问题与学校选择!

(2010-12-03 11:48:55) 下一个
花生语: 文章详解了在北京如何“小升初”,虽然北京和上海的教育政策有不同,但是通过作者的分析,大家起码可以知道很多种"攻打"的方式和方法,也算值得借鉴。
前言——
2009年元月我推出“2009年幼升小择校圣经”一文后,受到很多家长、媒体的关注。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即将展开。在数据测算、充分研究、实操总结、大量案例分析后我决定推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一文,本文在文章结构、体例、叙述、分析等方面与2009年的版本均有本质的不同:资料更加翔实、数据更加丰富、实例更加充分、分析更加理性、操作更加实用。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鉴于北京市目前升学政策的强烈关联性,在这三篇中将把幼升小、小升初问题联署分层、分级共同讨论,以使文章更具独到性、实用性、全面性、参考性。上篇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中篇:学区房最敏感问题与实操总攻略;下篇为:2010年幼升小、小升初升学(择校)圣经——下篇:最疑难问题分析、解答与建议。由于时间有限、占有资料的局限性、分析角度的差异,本文在各方面一定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受用。


幼升小、小升初最重要问题解读、分析与对策

提示:以下是幼升小、小升初最重要的问题,是透彻了解幼升小、小升初,顺利择校、升学的一把钥匙,有助于家长对择校、升学问题作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一、幼升小

幼升小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小学的简称。幼升小在几年前原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强化,幼升小已在小升初、初升高中变得最为重要。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中学的好坏可以有一个最重要客观标准衡量——分数,中考、高考成绩好的中学可以一目了然,家长、学生选择指向性具体而明确,而幼升小家长看不到小升初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或口碑相传上,选择时小学选取的数量具有超大海量性,选择权大,迷茫性也就大。最为关键的是,幼升小不过是未来进入教育水平好的、较好的区县好中学的跳板,家长、学生的真实目的是紧紧瞄准高考的,因此幼升小既要看小学,更多的是还要看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样就使得幼升小择校、升学变得迷乱而复杂了。根据目前北京的教育状况和各阶段升学的游戏规则,幼升小择校、升学设计的合理,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为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机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幼升小又绝对不意味着只选择“重点”小学,若应对合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恰恰相反,这需要区县、学校、课外辅导、特长开发、操作技巧等的选择与组合。

二、学籍

学籍对于幼升小的家长是第一位的概念,不真正了解学籍就不可能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全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学校应在开学后一个月内编制新生学籍卡片和学生名册,并将学生名册报区、县教育局备案。学籍与学生的入学、考勤、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开除(注:初中、小学学生不适用开除)和毕业紧密挂钩,是学生管理的最重要依据。
学籍有三个最重要特点:
1.学籍具有严格区域性和独立性。北京市加上燕山区共有19个区县,取得任何一个区县的学籍就执行这个区县的入学、升学、教学、考试、评比等规定与其它区县毫无关系。
2.学籍具有无与伦比的排他性。一旦取得某个区县的学籍,就上学、升学本身而言,学籍具有超越户籍、实际居住地的第一位优先性。即:在升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首先看学生的学籍,排在首位,效力最高,户籍次之,实际居住地排在最后。通俗说就是,不管升学的学生是不是有某区县的户籍、实际的房产,只要他(她)有这个区县的学籍,这个学生就当然获得这个区县的一切相应的升学机会,而没有这个区县学籍仅有户籍或实际房产的学生,在升学的机会、所受的待遇等方面要排在有学籍学生的后面,具有了实际的“不平等性”。
3.学籍具有取得的自由性和改变的艰难性。这一点在幼升小时至为关键。目前,幼升小时学生是可以在19个区县任意自由择校的,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考试、测试、交择校费、共建、划片等多种方式自由取得某区县的学籍,不受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地的任何影响。学籍一旦取得,如果想改变学籍的归属区县要通过:社会关系+转学+双方区县教委的认证+接转学校的认可+考试+交类似于择校费的费用等才能获得,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有或多数项具有才可以使学籍得以改变,耗神耗力,具有很大艰难性。
从学籍以上三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东城、西城、海淀在全市的教育水平领先于其他各个区县,这三个区的学籍对于期望值高的家长、想接受更好水准教育的学生而言就很受关注了。从这三个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跨行政区县——也可以说跨学籍来小升初是极其困难的。学籍制度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要求,实现就近、免试入学的保障,既给了家长、学生最大的自由裁量、选择权又做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种自由与选择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只能在幼升小时行使,可能也是行使最方便、最自由、最低成本的时刻。
请幼升小的家长在学籍的选择上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孩子的个性特点、接送距离的远近、实际成本的支出、未来中学的定位等方面作出理性的判断,不应该仅对东城、西城、海淀趋之若鹜,城八区中崇文、宣武、朝阳等区在某些个性化方面也是有很多优势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籍、户籍、实际居住地(注:本市户籍需要有房产证,外地户籍没有严格限制,将在“实际居住地”条目中做详细说明。)三个方面的规定做好交叉组合,也是可以达到特别好的升学效果的。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做进一步说明,在第三篇——下篇中会有实例操作分析。

三、实际居住地:
实际居住地了解得很清楚,小升初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根据法律的规定,实际居住地是指,连续在某处居住满一年。对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家长,如果没有目标区县的学籍也没有这个区县的户籍,而又想在这个区县小升初,那么根据规定最稳妥的是,学生的父或母拥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对居住时间没有任何限制;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却有这个区县房产证房产的,最稳妥的是这个房产最好已经取得一年以上的房产证;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更没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而是租房居住的家长,最稳妥的是这处租住的房子已连续租满一年(住不住没关系);对于有本市户口、没有这个区县学籍、没有这个区县户籍、也没有该区县产权房只是租房居住的家长,小升初不能凭借“实际居住地”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到这个区县来升学

四、小升初:
小升初,目前不仅在北京,在全国范围都成为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升学方式多样而错综复杂,家长、学生都被深深地“套牢”。小升初,是小学升初中的简称,然而这个问题却相当不简单,牵涉到学习、人为、社会、制度、暗箱、规则等太多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浓缩热点、焦点和难点。在这里我仅从升学方式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2010年小升初的家长或许会找到很多机会,幼升小的家长一旦完成孩子的入学,着手准备也会有的放矢,具有非同一般的参考价值。
1.密选:
这种方式是在小升初中家长从来没有提到的,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我第一次予以公布。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的小升初升学方式中有“推优——也叫小派位”、有“大派位”(注:关于大派位、小派位我在下面会有专门的条目)。在这两种方式背后有一种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密选”。
小派位密选:大家都知道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每个区县对小学都有自己的“统测”,最重要的统测在四、五、六年级或五、六年级。这个对学生、学校是要排队的,只是不公开而已,只有少数核心人知道。既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各个区的各个中学也是不知道的。但各个区的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是非常想知道这个分数排名的,不说你也应该知道,他们想知道谁的学习最好。怎么办呢?教委是严格保密的,这点做得很好,应该肯定和赞赏。于是“密选”就产生了。
我先拿西城区做个假设:大家都了解,在西城区要参加小派位一个重要条件是两年的统测成绩必须达到540分以上,甲学校是这个区最顶尖的中学之一,到小派位的时候,肯定会有特别多的符合540分的学生报这个学校,事实也证明最顶尖的中学报名的学生比录取人数多出很多,甚至几倍。小派位的规则是抽签,也就是凡是符合540分报考甲学校的学生都有被抽中的可能,当然落选的机率也相当大,毕竟符合条的学生太多了。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所最顶尖的中学既可能抽到540分的也可能抽到550、560、570、580、590的,万一抽到低分的学生多就会影响生源的质量,能不能只“抽到”高分而少要些低分的学生呢?显然,电脑抽签时是绝对办不到的!
于是,甲中学和其他顶尖的中学就开始在抽签前行动了:派人到某些小学了解每个班哪些学生统测分数最高(比如:前3或前5名)、哪些学生在全校最高(比如:前10或20名),当然这些分数都远高于540分。
还有一种情况,密选不一定在两次或三次统测完成才开始,有的学生很突出,一次的统测就遥遥领先的话也会被这个区的顶尖中学高度关注。当然,密选在统测完成后、小派位开始前是最频繁的。
当这所最顶尖的甲中学选中分数最高的若干学生后会做三件事:
第一,征求学生意见是否愿来甲中学;
第二,如果愿意来,在小派位的时候就要求这个学生所有的志愿只填甲中学的名字,争取被电脑“推优”;
第三,如果电脑推优没推上,甲中学就会使用“共建”和招生机动名额予以直接录取。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并没有看上这所甲中学,坚持使用别的办法想升到更满意的中学,最后的结果却是进入了比甲中学差很多的中学。所以,密选的时候一旦被选上需要家长、学生谨慎斟酌。就这样,很多顶尖的中学总能获得最好的生源。所以在这里建议,在学校也要争取学习好些再好些,就多一次十拿九稳的机会。
密选建议:
A.密选制不仅在最顶尖的中学有,在区重点级别的中学也有,幼升小择校的时候可以尽可能选择教育质量好、数量多的中学所在的学区;
B.区重点级别的中学一般只能在本片区小学密选,目标定位区重点的学生特别容易中选,分数比最牛的市重点级别的中学会低不少;
C.校风、学风、生源质量较好的小学(不一定就是外地学生少的小学)更受市重点、区重点中学关照。
大派位密选:与小派位密选的方式、操作完全相同,所以在学校学习好也是硬道理。没有被其他升学方式录取的学生,只要你的学习成绩不很差,区重点级别的中学密选的时候,被选上的机会很大的,而不必再像浮萍一样在大派位的时候听天由命了。
2.自选:
这个方式也是没有任何家长透露过的。我到过很多中学,很多老师抱怨招不到好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对“好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也不可能在人力如此有限、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要求学校去了解更多学生除学习以外的情况。那么怎么让学校更多了解到学生的情况?综合一些重点中学招生老师、专业老师的意见作如下建议:

A:不要仅在毕业年级,也就是6年级再向目标中学作自我推荐。重点中学小升初招生方式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学生自认为学习比较好或获得了某些荣誉或有某些特长,应该从4年级开始多瞄准几所目标中学,经常与“对口”的老师保持联系,比如,你学习很好,取得了学科竞赛的优胜要与这几所目标中学的教导主任或教学主任建立联系;比如,你科技有特长,要与目标中学的科技辅导老师联系;再比如,你有文艺特长要和目标中学负责这方面的老师建立联系;又比如,你获得所在小学的各种荣誉和职务要加强和目标中学思想品德老师的联系等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强化老师对学生名字的人知,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优势就会持续性了解,小升初进入目标学校的机会相当大。
一位重点中学招生的老师告诉我,6年级我们收到的学生简历很多,有的家长写得还很多,老师在那么短的时间根本看不过来,只有书面的材料,没有感性的认识,做出录取的选择是很困难的。而有感性认识时会被首先关注和录取的。
B.经常参加所在区教委组织的各种活动,争取斩露头脚,“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生我们都爱要”;
C.与上述所说的类似中学“对口”的本小学老师保持良好关系,争取获得向目标中学的引荐,被录取的机会特别大。这不是走后门,而是自己的优势特点被小学老师认可,愿意为你作铺路石。这也是学生“情商”的表现。“如果让老师喜欢你,不上好学校都难”——西城区一所市重点小学老师对我说。
这里要说一件事,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在一所不错的小学读书,是大队长、班长、学习也很好还有文艺特长,她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没有为孩子做更多的升学准备,推优落选后,没有任何一所区重点以上级别的学校接收,只能参加大派位,到了一所比较差的中学,孩子自尊心很受打击,这位母亲也常常以泪洗面,痛悔对不起孩子!我要说明的是,优秀的孩子很多,机会是创造的,不要过多沿袭传统的观念。

3.推优:
也就是小派位。是指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学生能够升入优质中学而采取的一种类似于选拔的升学制度,符合要求后和统测分数高低无关,所有填报志愿的学生均由计算机抽签完成。
目前北京市公开明确具有推优制度的区是:
东城区,基本要求是连续三年三好生,参考5年级统测成绩,规定推优的比例是15%,任何一所小学都是15%,2009年这个区推优成功率为80%,真正的推优的比例是12%;
西城区,基本要求是三好生,连续获评次数越多越有优势、5、6年级统测成绩不低于540分,规定的比例是30%,每所学校都是30%,2009年推优成功率76.5%,真正的推优比利是23%左右;
海淀区,基本要求有40多项,每项打分,满分是100分,其中获得“干部”资格的学生占的分数最多,学习成绩占9分,规定的推优比例是普通小学11%、“重点”小学15%,总的比例是13%。2009年推优成功率66%,实际推优比例约为8.58%;
崇文区,基本条件是5、6年级统测成绩大排名,前100名进入汇文中学,其他学校依据统测分数段一次录取,总比例超过20%,每个学校没有比例限制,完全看统测分数;
朝阳区,基本条件没有公开,人为掌握程度,全区只有不到100个名额,1%的比例都不到,真正优秀的中学很多不在推优范围,推优在这个区实际没有任何意义。

4.共建:
某些具有实力和背景的大单位和一些优质小学、中学签有共建协议,学校每年都会给这些单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学指标,共建单位要向学校交数目不等的钱,这些钱有的由这个单位出,有的由学生家长出,统一由单位把钱给教委,教委留一部分,返给学校一部分。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出一个单位共建班的名单,写明各个区招收共建生的几所学校。
共建只是学校给一个考试的机会,是否能上还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绝大多数重点学校,在共建问题上能做足文章,既获得共建费用又可以使招生录取名额变得机动灵活,许多看似根本不可能录取的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共建的空间完成的。共建享有一项“特权”: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学生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影响。因此,社会呼吁限制共建的呼声很高,但目前并没有彻底解决的迹象。

5.大派位:
也就是划片入学完全由电脑抽签完成,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最公平合理的升学方式。但由于教育质量区域性的巨大差异、学校教育的不均衡性、师资的差异性、高考制度的强力选拔性等因素影响,大派位只有两三年被较严格执行,后来被不下10种的入学方式所打压,目前在东城、西城、海淀等教育强区以大派位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大约分别44%、33%、40%。
如今,大派位比例的高低,已被很多人作为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家长对教育重视与否、中学愿意录取与否的标准。一所小学最终参加大派位学生的比例越低越受家长重视,因此也左右着家长的选择。以大派位方式升学的学生,即便被本片重点中学录取绝大部分是不能与通过推优、共建、“点招”、特长、子弟等方式录取的学生混合编班就读的,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上也给予不同的待遇。
大派位,正有逐渐演变成弱势家庭、弱势群体、“问题”学生、信息孤岛者升学方式的趋势。

6.“点招”:
这是一种不公开、不透明却很有效的小升初招生方式。在很多区县,特别是在教育强区的东城、西城、海淀区存在得尤为明显。简单说,就是许多重点中学通过自己办培训班或与某个机构联合办培训班或授权某个机构办培训班或虽不办培训班但定期考试等的形式选拔学生的一种独立而“违规”的制度。说它独立,是因为它不受任何别的招生方式的影响独立运作且卓有成效;说它违规,很明显这与目前的教育系列的法律、法规有明显的抵触。小升初所谓的乱象、家长的、学生的苦不堪言主要来自这里,但因为它升学的有效性、相应中学的优质性使这种升学方式变得让许多家长又恨又爱,骂在嘴上,动在学上!由于目前小学取消了升学考试,教育又不均衡,重点中学怕招不到好学生,学生又怕上不了好中学,“点招”就自然合理的诞生了。
我测算了2009年教育三强区东城、西城、海淀它们各自的“点招”名额,占各区升学学生总数的比例惊人的相似:22%到24%左右。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篇”:最疑难问题解答中予以详细分析,来发现、寻找这三个区的最佳机会。
在点招中,数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英语,授课、考试的难度很大或相当大,是真正的选拔性的,完全超越了基础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既然是选拔性的,即意味着多数人的淘汰,越知名的中学淘汰率越高。“点招”不仅需要家长、学生体力、时间的付出,更需要家庭金钱的付出,如果从小学一年就开始“点招”的学习,我计算了一下,上所谓顶尖的综合培训,花费超过10万人民币是很平常的。为了避免淘汰当分母,在“点招”中就产生了“占坑”。

7.“占坑”:
就是确定目标中学后,报名参加目标学校的培训或与目标学校有关的培训,沾上一个位置,等待参加最终的录取考试。占坑分为:金坑、银坑、土坑和粪坑。
“金坑”是指与最顶尖的中学录取关联性最大的培训班,而且这种培训班又确实与这所中学有最紧密的联系,不上这个培训班就不可能通过“点招”被录取。
“银坑”学校的知名度、录取力度次之。
“土坑”指的是在重点校里最一般的,即便上了这所中学,未来进入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并没有多大的把握,占这种坑的人数比较少。
“粪坑”基本就是说与升学、录取没有什么关系,可对方又不明说,但又让你交钱培训,属于误人子弟,信息不对称的家长容易上当,也是最让人憎恨的坑儿,说白了就是陷阱,需要提防。
小升初的家长谈论的主要是金坑和银坑。我在网上看到,说北京目前有10家最值占的“金坑”,我以及我委托的热心教育的人士做了全面了解、调查,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已经名存实亡、有的也只是奄奄一息已经没有多大价值,这部分内容将在我的第三篇中做一个详细说明,部分内容还有待核实。
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要让孩子同时占好几个坑,有时是金坑与银坑相组合,一旦某个坑没站住,就让下一个坑接上,如此反复,博取被重点中学录取的机率。很多小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只选择所占的诸多“坑”中的一、两个去培训,其他的只参加考试,这也是很普遍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大量的学生占了太多的坑,很多情况下一个学生被好几所中学同时录取,但只能选择一所就读,其他录取的学校的名额就浪费了,又挤占了别的学生升入这些中学的机会,这种假象又进一步加大了很多培训班占坑难、竞争压力大、学生、家长心理紧张的现象。
因此合理而不盲目占坑对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答疑中将专门解析占坑细则。

8.特长:
主要指在科技、文艺、体育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在升学前一年内取得相应比赛、竞赛名次获得证书,经过各区县教委特长生资格认证,参加测试合格,从而被重点或传统对应项目中学录取。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各种考级证书不再作为特长认证的任何依据,只有比赛、竞赛取得相应的名次才有资格获得认证。作为一种小升初升学的方式,科技特长生在教育三强区录取的比例、人数都是最多的,其次是文艺各项目、录取比例最少的是体育。我计算了2009年东城、西城、海淀特长生总的录取比例,东城区约10%,西城区11.48%, 海淀区最高为13.68%。
特长小升初升学建议:经向多位特长招生老师打探,他们提出如下建议,以提高录取率。
A.多确定本区几所目标学校。锁定目标学校后,请一定找出这几所目标学校重叠项目最多的特长,最终锁定两所,因为一般每个学生只能报两所中学参加特长测试。重叠项目多,特长培养就可以有针对性,即学一项特长即可涉及到至少两所以上的重点中学,增加录取的机会;
B.文艺、科技特长小学入学后开展越早越好,以便积累到5~6年级间产生与众不同的成果获得较好的名次;体育特长,如不是为了锻炼身体,仅为升学考虑,应在小学三年级后开展,超过四年级再开展体育特长培训就很难在5~6年级期间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了;
C.确定特长,取得进步、获得名次后要多与目标中学相应的负责老师保持联系,特长生的录取不仅仅在6年级最后的测试时刻,很多会提前测试、优先录取,如果到最后由于时间紧张、学生骤增即便有不错的特长成绩,可能都无法获得测试、面试的机会;
D.就自身的特长项目适当关注其他教育强区的对应目标重点中学,一旦未被本区重点中学录取,其他区的特长招生时间错开了,你的特长成绩若被那所学校认可,对方愿意接收你,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以“共建”的方式录取你,这就看你的特长“长”到何种程度了,总之,也要用实力说话。

9.子弟:
一般是说教师的直系第二代或第三代在小升初的时候可以不经过其他任何方式,由所属小学上报升学名单到各区县教委备案并获得批准就可以直接完成小升初到对应的中学升学。比如,海淀区各大学的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子弟直接升入西城区最好的中学之一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等。
10.双拥:
在部队工作的现役军人的子弟,可以不经过其他升学方式而直接升入对应的中学。

11.寄宿:
拥有寄宿资格的中学,在小升初的时候可以独立招生,一般都可以全市招生,在初中阶段好的寄宿学校并不多。不建议初中阶段寄宿,这个时期的小孩受这个时期生理发育因素的影响情绪不很稳定、具有一定叛逆倾向,更需要家长、学校的共同配合、教育、引导。

年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升学圣经(上篇)

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学校选择独家操作实务指南

幼升小的学校选择,我在总结我多年的研究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最简单地概括就是一句话:当受众、作听众、变观众、别成“群众”,才有可能出众。

当受众

“受众”一词主要用在媒体上,看书、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上网的人都称之为受众。对幼升小的家长而言,就要成为幼升小各种信息的受众。主要做以下4件事。

1.注意阅读在纸质媒体上的教育信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对教育信息的报道都是很及时和全面的,每周这几家报纸还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教育专版或专刊,择其一就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了。我研究了这几年我搜集的这些媒体的公开报道,相对于小升初、中考、高考,涉及幼升小内容的是最少的,有很多信息都是猜测性的。这些信息看似和幼升小无关,但却有着特别紧密地联系。因为幼升小对学校的选择几乎涉及到其他升学方式的所有方面。比如,学籍对小升初的重要性凸现、各区县重点中学招生的力度、方式的不同、中考、高考各区县各学校的整体表现都会影响到家长幼升小选择学校的判断方向,因为幼升小是入学的源头,把握了幼升小的方向就意味着今后升学成本、机会成本、压力成本的高低。这些似乎与幼升小不相关的信息恰恰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只是需要家长做些分析和比较而已。

2。经常关注本小区、相邻居住小区,目标学校居住小区及相邻居住小区的网上论坛。我发现,北京绝大多数小学的评价、议论甚至内幕都或多或少在这些地产居住区论坛上找到。你的孩子上学前,本小区、相邻小区会有很多小孩入学到划片完全一样的小学就读,如果你想上划片的小学就多看看家长的评论作参考,如果觉得不满足也可以直接发帖子提问,很多具有切身体会的家长会提供很多鲜活的信息。如果你想择校到某所自己认为理想的目标小学,就去看这所目标小学划片对应的居住小区和相邻居住小区论坛上的信息,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应该注意,对于平房居住区、老旧小区这点就不适用,因为这些小区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论坛。

3。多浏览划片学校、目标学校网站,常到专门的升学、考试论坛看看。这是为了建立整体印象和了解更多的专业问题和内幕消息,事实证明,很多的幼升小、小升初家长因能及时掌握相关资讯而少走了太多的弯路也降低了升学中不必要的成本。

4。擅用搜索引擎中的板块功能。例如,百度的“贴吧”、“知道”、“百科”板块。北京市绝大多数的小学在百度中都有自己的贴吧,一定要看!你可以很直观感受到每所小学的校风、学风、学生的活跃程度、小学毕业后学生升入中学的去向、对任课老师的评价等。

我专门作过对比,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原来听很多家长说某小学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很多,但课业压力特大、学生活跃度不够,严谨有余活力欠缺,起初我不相信,于是我做了一件事:把和这所小学齐名同区的小学、不同区知名度比它低的小学找出来,到各学校网站查到每个学校大体的总人数,然后再去各个学校的贴吧看,十分令我吃惊的是,与这所学校齐名的、学校人数差不多的小学,贴子的数量明显要多几倍,而只相当这所学校人数几分之一、比它知名度低的小学的帖子数量居然也比它多出很多,很明显这所学校的课业负担是很重的,业余时间是匮乏的、学生的活跃度是很低的,再看贴子的内容,虽然贴子不很多可学生对课业的抱怨却占了很大一部分。后来我就“上瘾”了,使用同样的办法验证了几十所学校,都非常的准确。校风、学风等很多项你也可以了解个大概,其它你想了解的内容也特别丰富。在专属这个小学的“知道”、“百科”的词条下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有参考价值。看这些既有乐趣也有忧虑还有感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作听众

主要作“6个人”的听众,别当“那个人”的听众。

1.作学生的听众。主要是找4年级以上的学生交流,他们表达更清楚,描述更具体,很多就近上学的小孩4年级以后有的家长就不再接送了,容易获得和这些高年级学生更多独立的交流机会。主要了解课业负担、做作业时间多长、班里上辅导班的孩子大致有多少、是否喜欢学校、课间能否自由活动等。

2.作老师的听众。最重要的是与教毕业班的老师交流,主要了解小升初学生的走向、进入优质中学的人数、比列,参加大派位学生占的百分比等。

3.作家长的听众。每天放学前20分钟前学校门口都会聚集大量接小孩的家长,等孩子的空隙很愿意和你沟通,你也能参考更多家长的意见,信息非常鲜活、真实。

4.作“门卫”的听众。很多门卫在学校干的年头比校长都可能长,对学校的历史、生源、家长素质、教育水准都很熟悉,堪称一个学校的活字典。虽然大多数文化不高,但往往见地独到、语言朴实,会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最核心的信息。

5.作重点(优质)中学的听众。选择小学,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学。中学的教导处主任、招生负责老师对分别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他们会感受到每个小学的教育、生源质量,长期的接触和积累,大多数小学的情况都会了然在胸。给你认为的优质中学打电话了解有关情况,简单方便,真实可靠,事半功倍。在我的大量信息积累中,对小学的认识许多关键信息都来自优质、示范中学。

6.作研究者的听众。研究者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采集的各方面的实用信息很多,他们的诸多观点对启发家长教育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家长能掌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对称对家长决策有良好辅助作用。类似这样的论坛、沙龙、讲座等家长可多加参与。

别作“那个人”的听众

那个“人”就是JW。这个意思不是说JW讲的是假话。JW在升学、考试上长期处于风口浪尖,压力巨大,他们讲话都很谨慎而中庸,已经练就了面对家长应对自如的本领。当你问某某学校好不好时,会干脆果断告诉你:都差不多,哪个都不错,不好的都取消了;当你问升学招生都有什么方式的时候,会权威地告诉你:文件上都有啊!各个学校都是一样的;当你问有没有必要上课外辅导班,提高升学概率的时候,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教委没有这样的规定,需要不需要课外学习,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从来没上过辅导班最后班考上清华、北大的有的是,上了辅导班最后大专都考不上的也不少,就看您的了。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你了,态度很好,说的也没错,可你还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与其白费口舌,不如不去做这个听众为好。我遇到的这样的回答太多了,已经很习惯了。

变观众

看学校——

主要看7个方面。

1。看“小红旗”。每所小学在入门的显著位置都有一块橱窗,里面标注了所有年级、班级,上面有卫生、纪律等的评比,好的都有小红旗。看这个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的小孩是2010年上学,你就看6年级的情况,数数这所学校6年级有几个班,因为他们2010年毕业,毕业几个班,这个学校当年招收幼升小的学生就至少会有相同的班额数。以此类推,2011年入学你就看5年级班的数量等等。这样你就会对这所学校的招生情况心中有数了。

2。看每个教室门框上面的提示牌。从一楼看到顶楼,看看牌子上写的都是什么,比如:多功能教室、形体房、图书室、排练室等等,如果这些用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专用教室越多、越全,就可以证明这个学校设施全、条件好,在择校时是重要参考。一般来讲越优质的学校,这样的专用教室就越多。

3。看“头上”,看”脚下”。管理到位、规范的学校在教室外走廊的上方都会装摄像头,用于监控学生的日常行为、保障教学安全,发生事故时也可以提供真实的证据。小学生总爱打闹,一定注意教室内外、走廊的地面是否防滑,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意外事故。

4。看桌椅、看墙面。看桌椅就是从教室后门的瞭望孔数一数有多少套桌椅板凳,有多少套桌椅板凳就意味着每个班有多少学生,看看是不是学生太多,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先看1年级的,如果方便每个年级都抽一个班数数桌椅板凳,一定要看5年级和6年级每个班的桌椅板凳数量,如果比1年级的、低年级的增多或明显增多,就说明这所学校还是很受家长认可的,转学进来为升学的学生多,相反如果减少的比较明显说明这所学校让很多家长不满意,流失的学生多。在教育强区即便是普通小学在5、6年级班上的人数也会增加的,如果减少的较多基本能说明这所学校是很差的或差的。看墙面,就是看看教学辅助设施是不是比较全,比如,投影、电视、电子白板、空调、电扇等等。越多越好。

5。看操场、看绿化。操场要规整、“够用”,有的学校操场虽小,但只有200多学生,用起来可能还有富余,有的学校操场较大,但有2000来人就可能不够用。我很看重绿化和绿色,良好的绿色环境对形成孩子的情商具有重要作用。

6。看厕所。厕所干净,是学校关注小孩成长的细节化人文关怀,连厕所这样的小事都管得很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所学校的教学作为最大的事也一定会管得更好。

7。看展示。每所学校都希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亮点,所以都有展示获奖、认证的橱窗、背景墙,一般都在学校门口的墙面或显要位置,留意一下可以更多了解这所学校的“内功”如何。

看环境——

主要是学校周边的环境:附近位置有没有饭馆、酒楼、加油站、垃圾楼、自由市场,离马路是否过近、有没有产生废气废物的加工厂等等,主要是为了防止噪音、废气、危险物等对孩子上课、上下学造成影响。我去过100多所小学,有的小学周边的环境令人作呕。

看配套——

主要看看学校周边有没有课外培训学校、托管班、少年宫、图书馆、科技场所、公园等,这主要是为了小孩上学后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安排,让小孩尽可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也可以避免家长很多麻烦。

看汽车——

实际上就是数汽车。快到下午放学的时间,可以到有意向的小学门口,数数大概有多少辆接孩子的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刚才说过了,各小学自己的网站上都有全校学生的数量,你数数汽车的数量,就大体知道来自有车家庭的小孩占多大比例了,这个比例越大基本可以说明生源的质量越好,如果选择这样的学校就不必考虑学校到底是本地的多还是外地的学生多了。

为了更加准确,数汽车不要仅看数量,最重要的是比例;如果学校是走读、寄宿都有的,请你一定要在周五放学前去,这一天所有的学生都要接走,数的汽车的数量才更真实、有效。

我做了统计,说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当有车家庭占到学校学生总数10%以上时,生源质量就很不错了,比例越高生源越好。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以后如果再开办讲座我会讲给大家听。我不太喜欢车,对车子的品牌完全是“文盲”,为了研究汽车与学校的关系,我请我的助理帮我把好车的LOGO彩打出来,对照学校门前的车来看,最后的结论是,好车越多学校知名度越大、生源也越好。

这都是半年前,我给自己的孩子选学校时摸索的,我记得最终给孩子确定的这所学校接小孩的车大概53辆,远超10%的比例。自行车71辆,电动车占了1/3。如果你觉得选择学校太麻烦,我看这个方法也许最简单了。特别是对于选择所谓二流或普通小学的家长来说,这个办法具有很好的甄别作用。

数车不是让大家当“势力眼”,这末多考察学校的有效办法,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吧!

有的家长看完这些后觉得很兴奋,很想立刻就去看看学校。可现在正是“甲流”正盛的时候,学校肯定不让进。怎么办?

最简单的有三个办法。

第一,每天中午下课后到学校,很多学生都在学校吃饭,在操场完,你可以通过栅栏门、学校栅栏围栏叫过一个或几个学生,把你关注的告诉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到教学楼里帮你看,有的还特认真,然后很快返回告诉你。

第二,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很多高年级的小孩都是自己回家没有家长接,你可以把需求告诉他们,和他们约好第二天下午放学再过来,他们都会告诉你。

第三,周六、日没有课,到学校门卫室客气些,进去看看把握也是很大的。

不当“群众”(这一点希望2010年小升初家长也能看到,里面有翔实的升学对比)

不当“群众”就是不要人云亦云,要认真考察、对比而不受别人意志的支配。选择孩子的学校也就是选择孩子的教育,绝对没有比做父母的更关注自己孩子的。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不了解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完全拒绝择校或一门心思只为择名校,我认为都是不妥当的。我觉得这里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

观念优先。

每个人生活背景、阅历、学历不同,对事物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观念。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观念,在择校前上往往受观念的支配,这也是我从前所说的“择心”问题。观念问题在择校上是第一位的。在充分了解教育、升学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依然坚持观念优先,这是一种理性,值得肯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都不去或不愿意去充分了解、分析,这种观念优先就是一种固执,可能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发展。关于教育观念问题我做了若干组合,尝试性提出了对策,将在“下篇”中重点阐发。不“择心”在入学遇到问题时是痛苦而迷乱的。这一条讲的是“择心”,以后还会专门说到。

第二,

剥离假象。

现实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有准确的也有捕风捉影的。后者不想多说。即便是准确的信息如果不进行分析,也会有假象,假象容易导致判断的失误。说两个例子,觉得对幼升小、小升初的家长都很重要。

例一:很多家长问我,我也在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的议论,主要是谈东城、西城、海淀区的小升初推优比例问题。这三个区规定推优的总比例分别是15%、30%、13%(最终的实际结果分别是:12%、23%、8.58%),数据是准确的。有的人说海淀区的小孩小升初被“点招”的机会最大、其次是东城区、最后是西城区,因为推优比例低留给点招的名额就多一些;很多家长还认为西城区是所有的中学都参加推优,30%的比例是虚的,因为很多中学并不被家长认可不是优质中学。如果只看这几个数字,这个结论就没有错,但客观事实到底怎样呢?

我们分析一下。这是幼升小、小升初家长都很想知道的。先说推优比例。

我们先看三个区最顶尖中学之间的比较。

东城区最好的两所中学是二中、五中,它们的初中2009年共招收了250人,东城区今年小升初人数5051人,占的比例是4.95%;

西城区最好的中学四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三帆)、八中、13分小升初一共招收了760人,占西城区2009年全部小升初6874人的11.06%;

海淀区最好的中学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首师附、101中、101初中部、八一中学一共招收小升初学生570人,占海淀区2009年小升初总人数14000人的4.07%,看完这个数字大家觉得就顶尖中学推优而言那个机会更大呢?再放大些,来看看这三个区的推优情况:

东城区全部参加推优的2中、5中、东直门、171、景山、166、55中2009年实际推优总人数占全部升学人数的12%;

西城区公认的优质中学4中、实验、三帆、8中、13分、161、35、铁二、13、156中共推优1200人,占西城区6874人中的17.46%;

海淀区参加推优的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首师附、101、101初中、八一、理工附、中关村、交大附等共推优1202人,占总人数14000人的8.58%。从以上数字大家就可以非常明白看出,西城区仅在北京市最知名的5所中学推优的人数占的比例就与东城区全部推优人数占的比例相当,而比海淀区全部推优人数所占的比例还高2.48%。那么,这三个区其他小升初方式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东、西、海大派位人数比例分别是约44%、33%、40%;教师子弟、直升、共建、双拥、寄宿等升学的比例东、西、海分别约为10%、10%、15%。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东、西、海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分别是:10%、11.48%、13.68%,由此我们就推算出了东城、西城、海淀区“点招”的人数比例分别是:、24%、22.52%、22.74%。从这些数据对比中大家应该很清楚,在充分占有资料中还要在整体上作全面的分析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例二:前一段时间,看到网上就2009年的高考成绩,有人将北京的优质中学从高到低分成了5个集团,我对这个区分持保留意见。在这个划分中,基本是只考虑了各个学校超过600分的人数,而没有最重要的占比,有的中学参加高考的超过1000人,不看比例,仅以人数衡量存在很多假象,根本没有可比性。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剥离假象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升学空间的大小,从而采取对策。这一条说的是“择区”,不仅仅是东、西、海的问题,其他区也是如此。了解得较客观才有助于选择。

第三,

读懂规则。

做事都有一个游戏规则,我认为游戏规则和为做事付出的努力同等重要。透析游戏规则可以少走弯路,让努力加倍得到报偿。就幼升小、小升初而言里面有太多明的、暗的游戏规则,你不去发现也不会有人主动告诉你,说现在的升学如同打仗我想没有几个家长反对,既然是打仗就要“知己知彼”,如果南辕北辙一切努力可能就付诸东流。仅仅就幼升小来说,除了上面说到的各个方面,还要了解今后所选小学对应的中学学区、“大派位”中学整体情况、特长招收情况等,以便在更多的方面能多抓住些机会。这些以后变了也不要紧,变化针对的是全体也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改变现在不准备到时就束手无策了,这一条说的是“择机”。尽可能找到机会所在,有备无患。

第四,

降低成本。

选择名校不一定适合,选择普校也不意味着不适合。北京市教委和各区县教委最近3、4年搞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其实是很有成效的,这点必须肯定。名校和普校之间差距已经很小。根据目前的升学制度,小学学校教育在能否升入优质中学上并不起决定作用,现在的升学是多元化的,只要不恢复统考或主要看统测成绩,小孩要想升入优质中学必须做若干方面的准备。既然是准备就需要时间,所以不要让小孩在准备之路上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上一条路上,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成本。

不可否认,名校在学习氛围、同伴努力程度、家长重视程度上确有优势,但必须做时间成本测算,不可兼得的话只能取其大,多争取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赢得同样的效果。其他的成本最重要的还有身体透支成本、金钱成本、心理焦虑成本(情绪成本:学生厌学、家长厌教)等,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是致命的。此外,根据目前的升学政策,在东城区、西城区普通小学,优秀的学生会在较小的压力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在海淀区、朝阳区选择知名度高、规模大的小学才有更大机会;在崇文区仅以选择光明、培新、板厂、一师、景泰为佳;在宣武区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小学,其后是育才、康乐里、宣师一附、北京第一实验。这一条说的是“择校”,择校是在“择心、择区、择机”后才可以最终确定。关于城八区各小学选择的分析、交叉选择的确定因素、跨区择校的取舍等我将在“下篇”中进行详细案例分析。

让孩子因为家长的出众而更出众

每一个孩子都是出众的,不论他(她)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幼升小、小升初时孩子却还都是弱小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由家长安排,适合的计划让孩子保持出众、提升出众。幼升小应该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小升初是这个计划的第二步。万事开头难,现在对家长确实是一种考验!

我觉得为孩子选择学校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这些原则以上所介绍的考察学校的方法才有意义。

1。家近方便原则。上小学家近的好处过来人都非常清楚,避免大人小孩的疲惫,省时间低成本、小孩大人可支配的时间、空间都很大,等到高年级的时候,优势就更明显了,家近确实是块宝,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破坏。

关于家近的极限判断有个“30、20、20、20”标准。也就是步行上学最多用30分钟,开车或者打车、电动车、自行车都是20分钟。为什么?步行30分钟基本是小孩早上上学接近的极限值,不太受交通、天气的影响,步行锻炼身体,有情趣,现在很多学校下课不让出教室,学生锻炼少,上学、下学步行一共60分钟,刚好符合北京市教委对孩子每天活动时间的要求,是最值得提倡的。

开车超过20分钟,家到学校的距离至少有10公里以上,一旦限号、遇到恶劣天气又打不到车,采取别的方式上学就太远了。

电动车、自行车超过20分钟在冬天最麻烦,不下雪的时候20分钟之后孩子下肢就会感觉很冷了,下雪的时候不仅会延长时间还很冷,关键是路滑不安全。不建议孩子上学坐公交车、地铁,人太多,孩子个头很小又受罪又不安全,过于拥挤小孩抵抗力低容易受传染病影响。

2。健康安全原则。所谓健康就是,要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比较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谓安全就是,不要选择道路崎岖、身处过于偏、背或校园外通道旁高楼林立的学校,小孩喜欢跑跳容易扭伤,偏、背的学校要提防发生治安事件,学校外通道傍边若高楼林立有时会有高空坠落物,有砸伤孩子的可能。这样的学校在城四城区也能见到。

3。主动配合原则。人们都说好的老师比好的学校更重要,这点是非常正确的。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家长要多甄别,一旦选定目标学校一定要多接触几个老师感知一下大致情况,看看是否有耐心、和蔼、有亲和力,能否和家长比较好地交流。今后一旦进入这所学校,不奢求遇到好老师,家长要主动联系班主任、任课老师,让老师的“好”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显现得更多些,这种配合不亚于找到一个好老师。一般来讲,小班教学的学校、班级这种配合更奏效。

4。宁“滥”勿缺原则。在2009年的幼升小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看名校、好校,普通的、二流的小学根本不关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家里选了一大堆学校,就是没去看过,择校完全纸上谈兵。教育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没有亲身的感受体会不到你真正的需求在哪里,看多了,你自然会生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想法,选择会更理性和踏实,可能还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写到这里,计数工具已经提示我有19000多字了,估计有人会不解:不就是一个小幼升小、小升初吗,有那么复杂嘛!其实,真的没必要这么复杂,也确实不复杂。可究竟怎么会这样呢?

前几天,看到我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在一场学术会上发的感慨:一个国家教育状况好不好,是不是领先主要看两点。一是小学生的书包够不轻、作业够不够少,玩的时间够不够多。二是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够不够高、课业负担够不够重、黑夜里大学实验室的灯亮得够不够多。他说,在国外的大学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每周学习、搞实验100多个小时是很平常的。在国内却完全调过来了,小学生、中学生最累,大学、研究生却很轻松,小学生承受了在他们这个年龄完全不该承受的东西,教育的规律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加大也要逐渐增加压力,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是最累的才对,只有心智与承受的压力相匹配才会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都是最扎实、最难的,但却难以产生大师级的顶尖人才,应该反思。关于这样的言论,今年已经有不下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突然觉得在中国办教育实在是一种挑战,可却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机会,我有着一种想尝试的欲望!

写了这么多,我想无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不均衡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需要激烈竞争才能获取优势教育资源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国家,无论在哪里上学、选择怎样的学校,小学生、中学生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希望中的轻松和快乐的,于是只好多在游戏规则的间隙中下些功夫,让我们的孩子“偷偷地”多获得些短暂的快乐与轻松却又不至于失去最宝贵的机会,驾轻就熟了或许还能意想不到地独领风骚。如果大家觉得我今天写这些内容还有些参考价值,尽管转贴、引用,属不属我的名字都无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教育无圣经!在这里,衷心地祝愿各位家长好运!

闻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