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饶河街夜市,才发现没有捷运,但这里离台湾铁路局运营的传统火车松山站很近。
通往火车站的路很黑很静,仿佛与灯火辉煌的饶河街和锡口慈祐宫成了两个世界。走到火车站才又明亮了起来。
车站有个温度表上说温度是30摄氏度,确实还有点热,但松山火车站售票口却冷冷清清。告诉售票员我去西门,说花18元新台币乘一站,到台北站转捷运,再花20元新台币才能到西门。于是给了20元购了一张票先去台北,找回两个一元硬币,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小于5元的新台币。
从松山到台北站,我乘的是区间车,车票同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使用的火车票一样大小,而且硬硬的,进站也有人拿了打孔剪刀负责剪票。我在台北站出站的时候,问查票员可不可以保留这张票,答案是可以,他在上面盖了一个章就递给了我。
车票上面,有一个词“逆行”,让人误认为有点倒行逆施的的意思,让我乐了很长时间。我猜,就是大陆用的上行和下行一样,表示行车的方向而已。这样推断,从台北开出的车一定是顺行了?
我刚进站台,正好有一车进一号站台。见有铁路工作人员,就上去告诉他我要去台北,他说就是这个车,一边说,一边还我带到车门处,让我上去。显然比捷运这种现代的车更有人情味。
上车一看,同中国的火车一样,有大的靠背椅。除了有空调,跟我在1980年代在大陆乘的火车相差无几。人很多,几乎都坐满了。因为只有一站,我也不想去找个地方坐下来,就返回到车门处站着,那里已经站了一男一女。
我站在两车相连的地方,这里没有灯,也没有空调,漆黑有点热。
车开动起来,车轮击打铁轨接头的分贝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急,直到咣噹咣噹的声音几乎连在一起。两车相连处的帆布皱折也一抽一拉的,让人想起手风琴呼啦呼啦的风箱。风从缝隙里灌进来,凉爽了一点。
听着这久违了的声响,看着外面的建筑也迅速地掠过,让我仿佛回到了1980年代乘火车上大学的情景。已经有许多年没有乘这样的火车了。2007年乘过几次大陆的火车:一次是从北京去洛阳,但坐的是卧铺。还有就是从青岛到北京,但那都是特快和动力机组,隔音效果非常好,而且铁轨已经没有接头,听不到这种震耳欲聋的咣噹声。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台湾乘传统火车。
到此,我在台湾,火车、捷运(MRT,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都乘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