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28)
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朦胧!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艺术珍宝,也是朦胧之作之经典。不是吗?那微笑,它处于庄重同轻浮当中,介乎严肃和挑逗之间,也挺立于好感与撩拨的上面,更挤扎在存在和虚无的夹缝。多少人试图破解她的微笑,几百年来下来却发现是一个永远的问号。
物理学的目的就是要搞清物质的根本原理。物理学到了极致,却有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根本的朦胧。物理学的朦胧存在于微观世界里,但是要讲清楚,还要借助宏观世界,因为微观世界超出人的一切感官的接受能力,永远无法直接感受。薛定谔的猫就是借助宏观的明朗巧妙地说明微观诡秘的例子。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 创立了波动力学,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思想试验。内容如下: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密室里,密室内包含一个放射源和一个装有毒气瓶子。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如果被检测到,将触发一把锤子打碎一个毒气瓶子放出毒气,哪知善良可爱的猫将被杀死。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薛定谔,眨着狡黠的眼睛,得意洋洋地问我们的问题:在打开迷失前的某一时刻,密室里面的猫是活,还是死了?
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如何?请思考一下再接着往下看吧。
量子的力学的回答:猫儿处于半死不活,也死也活的状态之中。
这是因为量子世界是一个可能性的世界:某一时刻可能放出粒子,也可能没有,是不确定的。常人的世界是一个确定的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静止就是运动。猫儿不是死就是是活。
在微观世界可怜的薛定谔的猫儿只能处于半死不活的混沌状态,对我们来说这种感觉是朦胧的,甚至是神秘的,也是美的。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所能经验的最美,最深者,是一种神秘的感觉”。我们网友走到一起来,其中一个原因,不也是因为一层神秘的薄薄的朦胧轻纱罩住了我们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甚至种族吗?
我混迹网上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很多人不了解。
可以答你。不过他四海为家,巡游天下,很难。。
放射粒子可能放射,放射后可能被检测到打破毒气瓶子,因而杀死可怜的猫儿。
答案不也是很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