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哪个时代优秀人物的观念中所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规模宏伟壮观的场面.又一个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炫,紧张情绪的浪潮,循环不息,翻滚向前, 中间情绪虽有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第一乐章的发展,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述:
"这是一幅宏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晰螅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书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还想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频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销声匿迹,尖锐冲突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扑而欢乐的音响.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一切都被卷入轮舞中去,现在只是痛饮,欢呼,狂舞.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贝多芬把它称为"葬礼进行曲". 这是第一乐章的继续,英雄死了,全体人民抬着棺材,怀着沉痛的心情缓步前进.音乐由激动紧张化为沉思悲哀,缓慢的速度,小提琴在低音区发出的低微的音响,抒情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样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起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可以听到军鼓和军号声,在我们面前仿佛又出现了庄严的行列场面,又出现了刀光剑影和战士的呐喊声.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扬,英雄虽死,但他们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诙谐曲. 为终曲胜利狂欢场面的出现作准备. 乐章开始时隐隐约约的弦乐器发出的一阵阵沙沙响声,起初虽然还很轻微,却充满精力和朝气,而且它还逐渐发展为一种愉快激昂和富于色彩的声响,在这一背景上出现的基本主题,旋律清晰,活泼,像一股激流那样在崎岖的道路上飞奔,前进. 整个乐章充满活力和乐观的情绪,一个英雄倒下了,千百万人民站起来,胜利属于人民。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表现了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民尽情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贝多芬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所以他真心拥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己于人802年开始创作这首交响曲,准备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1804年总谱完成时扉页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 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撕掉了扉页,同年十月出版时总谱改成了现在这样的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交响曲介绍,含背景知识,配器,音乐下载等。
我们脑海英雄的形像是丰富多彩的,抗击金国入侵的民族英雄岳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堵敌人枪眼的英雄黄继光,文滔武略的建立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民族毛泽东,等等。他们的背景地位具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儿他们是相通的,那就是具有勇敢果断的品格。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之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