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粟裕将军为何对淮海战役搞“三不”政策

(2012-10-24 18:55:39) 下一个

粟裕将军为何对淮海战役搞“三不”政策

对国民党军 80 万兵力)的大胜利。粟裕充当了战役主要指挥员的角色,充分显示了他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驾驭战争的能力。毛泽东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应该立第一功。可是粟裕生前却没有公开发表任何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 "

从这段话里,我看出了粟裕为何不写、不读、不看淮海战役文章的端倪。粟裕不写是最崇明之举。战略思想、战役主意和指挥战斗,并取得多次战役胜利。他与毛多次往来请示批复点请示。粟裕如何下笔?他用第一人称必然反复出现我和毛,即便其他有关将军的功劳他一个也不少都写了出来,他也会成聚焦灯下的众目睽睽之下的目标,很可能令他吃吃不了兜着走。再说,写淮海战役之功,恐怕已有捷足先登者。粟裕只有维持三部的低调,才赢得了毛泽东说粟裕应该立第一功。但这句话不仅只有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粟裕应该立第一功,但他没立上第一功。那么谁立了第一功呢?除了把第一功毛泽东归毛,还谁敢以第一攻自居?粟裕既然连元帅都没评上,那就是说在淮海战役上,他连第二功都没评上,甚至功榜无名。

查看了一下网上对淮海战役的介绍。在战役检讨(主要介绍国民党方面的检讨)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 共产党方面, 1949 年 1 月 20 日主将 粟裕 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 毛主席 、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这一小段对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几条信息:时间是 1949 年 1 月 20 日。人物是主将粟裕。会议是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接着就是依次介绍淮海战役功劳榜。第一功是中央军委、第二功是毛主席,第三功总前卫,第四功是后方党政军民。第五功是各兵团各兵种。第六功是到会各同志,第七功是全体指战员。粟裕的排功座次相当低调,把全体指战员的功劳放在最后,也就是说把以粟裕为代表的全体指战员放在最后。而把毛主席放在军委之后。这时离建国还有九个多月,除了粟裕强调军委集体领导。已经把毛作为突出的个人排在第二位,绝没有贬低毛主席的意思。但是粟裕这位武将,还是有点书生气了。这样一来,军委变成老大,毛主席变成老二了。粟裕可能后来才意思到犯了大忌。

所以到了 1951 年 2 月 11 日, 陈毅 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 尤金 时,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就没有粟裕什么事了。陈毅 提到胜利原因时,恰恰是另外一个版本。 陈毅是这样阐述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不仅比较领会毛的意思,而且这种表达也使老百姓高兴。难怪陈毅继周恩来之后当上了外交部长。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 人民战争 ,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最后这一句是对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的高度概括,当然毛泽东也高兴。于是乎,淮海战役的功臣荣耀离粟裕渐行渐远了,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粟裕没有气死,说明他心胸还比较开阔。晚年写出了《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了《粟裕军事文选》,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不是元帅的元帅。( 2012 年 10 月 24 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