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中格调

(2010-11-17 18:24:08) 下一个

今天无意中翻到这样一首诗:“爱君笔底有烟,自拔金钗付酒家。此生修得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这当然是一位mm写的,这位富家长大的才女mm为着一句“爱君笔底有烟”毅然嫁给了当时死了老婆孩子还没个功名的丈夫,在前朝定然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丈夫当然是位才子。这位才子当然是虽然清贫但格调高远,其中重要的证据就是他一口气写了八首梅花诗,其中有“花中资格本迟迟,铁石心肠淡可知”之句。所以这对才子才女的结合在当时的文坛不失为一段佳话。

可惜的是前人笔记中对这样神仙眷属的佳话一般不会记载到才子美人相携老去,于是我能找到的这段故事的最后记载是才子同学人到中年当上了知府时的插曲:格调高远的才子偷偷到江南讨了一位如夫人,不过我们的才子并不想破坏原有的风雅佳话,才子很聪明,巧妙的安排了年轻漂亮的如夫人和半老才女的会面——当然会面中才女mm并不知道小姑娘和丈夫的关系。作弊成功的才子忍不住得意之情,延续一贯的风雅写了这么一首诗:“秋菊春兰不是萍,故教相遇可中亭;明修云栈通秦蜀,暗画峨眉斗尹邢;梅子含酸都有意,仓庚疗妒恐无灵。天孙冷被牵牛笑,一角银河露小星。”我想一贯和才子夫婿诗画唱和的才女mm在见了此诗之后,会不会在恍然大悟之余作《可中亭二美图》相酬呢?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被我骗了,我并没有为才女mm打抱不平的意思,前朝才女们有着她们自己的价值观,既然修得才子妇便是她的自我实现,我无意随意品评她的人生。其实以上只是一个引子,只是本着我一贯的偏题作风扯了老长,我本来只是想引出一样在这个故事中权作点缀却又微妙的不可或缺的小配件——梅花。

在这个故事里,梅花是他们格调的象征。才子咏梅花是暗咏自己格调高远,才女甘之若素的清贫生活也带着梅花的风雅,到得最后才子暗度了陈仓,最最冤枉的,难道不是被他咏到无比高洁的梅花么?

我对考据不甚在行,在我的记忆中,梅花成为格调和高洁象征的罪魁,莫过于北宋初年那位号称一辈子不当官不讨老婆的林逋同学。这位守着梅花自恋了一辈子的先生貌似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只不过住着西湖别墅,养着一群名贵的白鹤作为宠物,领着皇帝亲自发放的巨额隐士工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就是这位同学,远远胜过了唐人走“终南捷径”的觉悟,将作隐士本身发展成为了一项回报极高的事业,名利双收的同时,也将本来无辜的梅花带上了一条高洁的不归路。

于是北宋以后,梅花渐渐失去了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的天然属性,被生生戴上了高洁的高帽,再不会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只春”这样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小聪明般的雅致——梅花是傲霜欺雪的,自然要和春天划清界线,更不该有如此欢快温暖的基调。就是一贯旷达的放翁陆游,在偶尔流露出点“曾为梅花醉似泥”的自然情态之外,也常常未能免俗的高洁一番。

除了梅花,被冤枉的最厉害的当数菊花。平心而论,梅花长于香,而菊花的观赏性,实实在在是花中佼佼。四时花会花展,唯有菊花会,我一向不愿错过。陶渊明喜欢菊花,却没写过什么硬捧菊花高洁的破玩意——顺便说明一下,陶渊明虽然后来也作隐士,人家是吃自家存款外带种地,不算林逋同学那一丘的貉子。可惜就这么一个本来可以凭这漂亮这项真本事出名的菊花,却被一帮莫名其妙的落第秀才们搞出些“我花开后百花杀”等等歪诗硬是编派上了不合时宜的名声。

于是梅花菊花都莫须有的高洁了,有一位周敦颐同学不甘人后积极创新,发展了莲花作为新专利。可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被稍稍一附会,就摇身一变成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这一出里,恐怕清涟比花还要冤了。所以在此要点名表扬一下清朝的老色鬼李渔同学,在这样高洁的压力下,还能写出莲花好看好闻好吃好用的n大实际好处来,也算是还莲花一个清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