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35号》(2007) 布上油画,122 x 169 cm 谢晓泽
那是一种冷静的接近寂静的气息,带着点腐败,每一个片段和细节似乎都在无力却倔强的吐露着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大事,那些混乱,那些辉煌,可是它们都随时间和长久的叠堆而渐渐逝去,只在靠我们较近的折叠地方留下一些片段.有灰尘轻轻游移。
《纽约现代美术馆图书馆(65-950》 (2005) 布上油画, 122 x 193 cm
谢晓泽
《2008年4月-11月,广州日報》(2010)布上油画,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曾经发生过那么重大的事件,那些事件至今对我们有所影响,可是记载这些事件的载体---图
书与报纸,却无可避免的死去,慢慢的成为记忆甚至不再被提起----作品<图书馆系列>
《2004年3月,比凯恩时报》(2004) 布上油画, 112 x 215 cm 谢晓泽
历史只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的说话汇合为沉默---(西川)
密集的人群里,他提供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闪烁不定的观感,那些如同光斑一样的人群并不具有个体清晰的生命存在,他们没有面孔,只是一个重大事件中微不足道的暗影,或者说只是即将被抹去的光斑而已。
《2003年5月18日,华盛顿邮报》(2006) 宣纸水墨,106 x 188 cm 谢晓泽
《2007年3月29日,纽约时报》(2008)宣纸水墨,106 x 147 cm 谢晓泽
谢晓泽始终把自己作品的母题放在人类文明与尊严的永恒与短暂、毁灭与演进、捍卫与侵犯等两类截然不同的事物现象的矛盾冲突上。
《2003年5月19日,芝加哥论坛报》(2007) 宣纸水墨,106 x 190 cm 谢晓泽
《2004年11月5日,纽约时报(布什内阁第二任)》(2008) 亚麻布油画,178 x 281 cm 谢晓泽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被人熟悉、面目清晰的人与事,已经越变越模糊,或许,终有一天,消散的再无法被后人辨识,剩下的只是些许模糊的“记忆残影”...
除了利用绘画,油画、水墨形式外,谢晓泽还利用装置和Video的形式。
2007年北京丹麦艺术中心《记忆的残影:谢晓泽纸本作品》展览现场
谢晓泽于1966年出生于广东,从清华大学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移居美国,曾经在在德克萨斯州继续他的学业和艺术创作.他目前是加州斯坦福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的终身教授.其作品在美国艺术界和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获奖无数。许多作品被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http://blog.sina.com.cn/xiexiexiaoze(谢晓泽博客)
天空依然是大朵的低低的云, 阳光肆无忌惮的游荡,时间在通透的空气里逝去,纸张上写满昨天和今天的消息,渐渐的它们就会被忘记,而他用画笔将遗忘串起, 我们依然是沉默的那群。。。
(在他的书架上,瑛子看见并拍了这个片段,理性和冷静是他作品的特征之一,偶尔我也发现了他的感性与随意。)
特别提示:此篇博文的作品图片因为涉及版权问题,请勿下载传播,但是可以收藏整篇文章。关于瑛子写的艺术家的媒体文章,将于不久在中国和美国刊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4b5c50100q64h.html#comme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