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歌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人原创】2个版本的《当篱下菊花又绽放》+音乐的结构解说

(2022-05-28 08:25:34) 下一个

《当篱下菊花又绽放》

雨霁初虹演唱, 浏泓、雅歌词, 雅歌作曲、编曲。

音乐的形式或歌曲的构造Musical Form

The term musical form (or musical architecture) refers to the overall structure or plan of a piece of music,[1] and it describes the layout of a composition as divided into sections.[2] In the tenth edition of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Percy Scholes defines musical form a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designed to find a successful mean between the opposite extremes of unrelieved repetition and unrelieved alteration."[3]

According to Richard Middleton, musical form is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work." He describes it through difference: the distance moved from a repeat; the latter being the smallest difference. Difference i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how far, and of what type, different. In many cases, form depends on statement and restatement, unity and variety, and contrast and connection.

用大白话来说,音乐的形式或构造在如何建构重复的旋律,建构对比的旋律和建构旋律的变化。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al_form

 Copy from ※The Enjoyment Of Music§, 11th edition, Kristine Forney & Joseph Machlis    

请看以下图里的两首歌分析例子:

           

  第一首歌是绿袖子(Green Sleeves),歌曲形式(结构)是二元AB形。第一,第二行组成一个Passage(段落,相当于一个Paragraph),这段落的形式取个名为A, 第三第四行,两行组成另一个段落,称为B。因为这一段落的音乐表达,走势,和弦都与前一个段落A有很明显的区别。所以整首歌称为二元AB形。若再细看A形(结构)段落是由两个相似的乐句(Sentence/ Statement)组成,只是第一行和第二行的第三和第四小结不同,这不同称为变化(Variation)。若要细分的话,第一段可以写成AA。同样第二段可以写成BB, 因为是由两个相似的乐句组成的。

如何判断是一个短句(phrase),乐(全)句和段落?

通常一个短句至少由两个或以上的小节组成。通常短句的最后一个音符会拖长。就像语言一样,如何判断一句话说完了没要看

1。停顿(逗点和句点)

2。句子的意思完了没有。

音乐的短句通常是以最后一个音符拉长,或再加上休止符来表示。

这口语的停顿相当于音乐里的拖长音或加上休止符。这短句是很容易判别。乐(全)句可以由几个短句形成,也可以单独就是全句。要分别一个全句是比较困难,要能够判断和感受音乐的走势和意境是否完整了。

音乐的形式最简单的就是AB型,或ABA。

什么是A和B?

A是指音乐开始的形式(结构), B是指不同于A,对比的另一个形式(结构)。利用A和B只是为了说明和区别两个不同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有C, D,E,。。。等。有些歌曲可以不断有对比的形式前进。但问题是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当初A形式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如果最后的形式是Z, 与当初的A有何关联?

关联(Connection)是一首歌为什么会单独存在的原因!时下许多人喜欢完串烧,这是破坏一首歌的完整结构的动作。如果一首歌是一个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串烧就是故意打破这精美的艺术品,黏上乱七八糟的其它零件。也是一种破坏音乐艺术的闹剧!

只有极少数的歌曲,在设计(结构上)是可以完美串烧的,这是要精心的创作设计才行的!

没有任何其它的艺术品,可以经得起串烧的破坏的。 比如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诗,散文,你试试看串烧,看会不会被口水淹死。一副画,你利用数位技术,黏贴到另一副画看看,没有人认为这是艺术行为!电影更不用说,你串烧阿诺的终结者和阿甘正传,没有人会认为是好主意!

因为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有想要表达的思想,把无关连的两个主题或思想分割部分后连接起来是突兀破坏性的。即使是两个很接近主题的艺术品,因为表达的手法不同,根本就不能连接起来! 比如画的色调,即使是两个画水果的两幅画,也几乎不可能连接起来。 电影和小说更是如此,人物角色名字都不同,造型也不同,如何串烧?

其它的艺术领域,没有人尝试串烧,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主意,可是偏偏音乐这块艺术,就有人觉得串烧可为,不见得就是完全的破坏!

这原因是:

1. 音乐和音符不是严谨的”语言“,只能表达简单的情绪,不能表达更高层次的思想,除非配上歌词。

2. 因为音乐的结构容许对比,A, B, C, D的不同结构,形式存在。但这不表示任何风格很接近的两首歌,就能够串烧起来, 除非是精选特制的,为了串烧某歌曲,写的歌!

这例子比如俺写的钗头凤《红酥手》可以与苏伟唱的《只有相思无尽处》串烧,无缝接轨!因为俺这首歌的前奏用了小部分那首歌的副歌的旋律。俺《红酥手》的旋律和结构完全与《只有相思无尽处》是不同的!但所要表达的意境是相同,或是一种延申。

为何要有A和B形式呢?

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的运用,西方的文学至少要求三段,开头,发展和结尾。即使是极短篇的小小品文,也从来没看过只有一段的文章。同样西方的乐理要求一首歌最基本的形式要有A,B形。A 和 B要有关(Connection),但却规定要有迥然不同的形式。这是为了要形成对比(Contrast)。如一幅画有背景和主题,A是背景,要衬托出主题B来。A 形式的作用在布局或提问,B形式 的作用在收网或回答。A 形式的旋律变化通常比较平和,B形式通常旋律变化比较大,比较高亢。教会歌曲通常都有副歌,副歌就是B形式的乐段。

结构复杂的歌可以是Compound AB形。就是每一个A或B里还可以分得更细的Aa和Ab。Aa,Ab定义为在A形式里分出来的(Subdivision)不同形式的乐段。还有一种形式是A,B,C,D,..,不断变化,没有重复的,和回旋曲格式ABACAD。。。重要的是要明白不管是B,C或D,代表的是有明显对比,迥然不同的乐段。

1,为什么要重复?如何重复?

重复的作用是给与听众对这首歌熟悉感,让听众认同这组旋律的安排。

重复不是指100%相同的旋律照抄!

重复是指旋律组(至少是好几个音符合起来的样式或motif)一样或类似!但也可以有部分旋律是一模一样的!

下面分析旧版《当篱下菊花又绽放》 划出了使用的Motif(motives)。

俺作品《小路上的花头巾》每一小段都有共同旋律完全相同的一句,就是第三句”当我爱人经过时“,这旋律完全是一样的!这是A1和A2里共同都有100%相同旋律的第三句。请看下图歌谱分析。

A1和A2的第一句虽然旋律完全不一样,但是同一个Motif1,只是位移了四度音。下图蓝色框起来的就是Motif1,在设计学上是叫做花样,也可以翻成小主题。Motif1里包含Motif2. Motif2 到处都是,满足重复性质的要求,成就这首歌的特色。

重复最大的问题是造成单调无聊。所以简单的复制反复一段旋律是不行的!重复当中必须要创新的变化。

 

2. Variation(变化)

变化可以透过修改旋律,因而改变了和旋的进行,改变了音乐的感受。A1和A2就是较大的变化。第一段的A1和第二段的A11(剪一段天空的宝石蓝开始),也是有些微的差异,造成和旋进行改变。

这首《小路上的花头巾》分成5段, A1, A11, A2,A21(铺一甸碧绿的大草原),B(B1,B2,B21), A12(剪一段秋色的黄丝缎)。虽然A重复了那么多次,但不会觉得单调无聊,因为都有变化!

3,对比(Contrast)

对比不但要有不同的感觉,明显不同的旋律设计,还要与之前的A有某种关联性,否则就是两首不同的歌了!

李宗盛的《最爱》的A和B就是毫无关联,勉强用口水(间奏)粘起来的作品。当初这首歌刚出来时,演唱的是潘越云,俺是在加州的华语电视台转播节目看到的。前半段A旋律非常好听,很抒情。但间奏过后的”B“,,简直就是完全不同的歌曲!俺当时以为错过了部分,开始唱第二首歌!还觉得很惋惜。

当然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说李宗盛是大师,作品那么多,你有资格批评吗?文明的社会还是有许多野蛮人,不懂讲道理的!这种一窝蜂捧明星,捧名人,捧富豪的粉丝,其实是没有品味,没有鉴赏能力,没有自我判断,独立思考能力的。只是盲目的追赶流行。

李宗盛自己暴露当初去考师大音乐系的时候,乐理是考零分的!

《小路上的花头巾》高山流水网路合唱版:

 

Motif要如何设计

对于开始尝试创作的,可能这部分是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

1. 音符组的排列,音层(几度音)变化是最重要的方法。原创作战可以尝试设计一小组音符,复杂或简单的,但要有特色,变成歌曲中不断重复共用的花样(motif)

可以参看下面旧版《当篱下菊花又绽放》关于Motif的分析。

2. 利用音符的一组节奏来创造motif。

关于Motif的例子,俺会在下一个帖继续分析。多举例子,更胜过千言万语。

旋律优美是硬道理,只要好听就好,讲那么多做什么?

其实什么叫旋律优美,是没有普世定义的。大部分人拿从小听习惯的旋律,作为”优美“的评审的标准。当然这是不对的!

其实大部分人是没有鉴赏,评审美的能力的!

比如一幅国画,你真的懂得欣赏吗?一副现代西洋画,你真的懂得哪里好吗?

比如电影,常常影评很高的电影,其实票房不好,很少人去看。

比如得奖的小说,世界名著,现代很少人会去看。

大众喜爱的是一种通俗,艺术性不高,不需要思考,快餐式的文化。

许多流行一时的歌曲,艺术,舞蹈其实是不符合任何美学标准的!

比如一度很红很广的韩国”江南舞”或“马步舞”,现在很少看到了。中国神曲《忐忑》一度很红,很流行,作曲者是歌星的洋老公还很得意说,这是他的活绝。这首歌一出来,俺就在论坛批评过,是没有任何艺术美学的垃圾。

有些90后,千禧年世代,喜欢或习惯的歌曲,其实是不符合美学的。或根本就不好听,但是由于听习惯了,这些人这样的旋律才算好听!

一些落后的民族,他们部落的音乐其实也极少好听的,但这些土著既然喜欢唱,表示他们其实认为这样的“噪音”其实很好听!

许多在美国出手长大的小孩,可能幼年时在外常吃麦当劳等速食,觉得汉堡比中国精细的烹饪好吃。

可见好,美,都会被流行洗脑,会被风俗,习惯和文化扭曲。

但艺术美学其实有一定范围的定义和标准的。不是说我喜欢就是硬道理可以强辩的。

不同领域的艺术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比如京剧有京剧的审美标准,不能以西方音乐标准或戏剧标准来评审。

古典西洋交响乐有自己的美学标准。演奏曲有演奏曲的一些审美标准,流行音乐也是如此。

流行不代表美,也不代表被广大领域内的艺术家认同。除非这流行可以持续超过半个世纪不坠,或许真的有艺术价值。

艺术的美也不是看市价高就是美!齐白石的画在世界级的拍卖行来说,可能是国画拍买价格最高的,但齐白石的画当初是随便送人的,卖的价格是以尺寸定价的,像卖布一样!齐白石的画其实已经变成中国高官受贿洗钱出境的交易,透过国际拍卖行的保密操作。许多中国的高官早年父辈可能都有过齐白石送的画。当时的画家送礼最喜欢送自己的画。

梵谷的画在当代不被接受,认为是垃圾,是小儿涂鸦。当时的审美标准是画得像,是写实派主导。但后世对梵谷的画评价很高,也算是国际拍卖价格最高等级的。

关于音乐,俺认为,俺认为存在在自然物理学里的美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听觉可以听到的频率,音符之间的频率差,还有和声,歌声产生的谐音序列(harmonics), 都是有规律的。

中国传统的音阶,只有五音。 但却属于自然音阶的部分,与西洋音乐所发现的音阶相同。音符是由相对频率比形成的。自然的规律定了违反了这种比率,就不好听,就是走音!所以可以说西方乐理发展出来的和声学,可以作为最起码的审美标准之一。另一个是和弦进行规律也可以算是一个基础的标准。因为违反这规律,产生的旋律就不好听。

旋律中的音符若是起伏跨越超过8度音,就不好听。平行旋律*和声)只有3度音和6度音可以,但不一定最好。其它的都会导致不和谐,或是禁忌。

所以音乐的美学有普世的起码标准,这是有科学证据的。

音乐形式的理论只是一种很笼统的规定,让创作音乐者,有个概念,来创作符合美学更好听的音乐。其道理很简单,是概念层次的,重复太多,变得太单调无聊。要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要有对比,来凸显高潮,这也不难理解。

明白这道理不过是学习作曲入门的要求。

《九儿》的结构分析

《九儿》这首歌在结构上的等次其实是跟《青春舞曲》这首王洛宾收集的民谣一样,非常简单。可以不断循环唱下去。唯一不同的是这首歌,不断升一个音,若是从很低的音开始唱,大概可以重复唱6-8次。也就是把这首歌加长两到三倍。再不然,每次仅升半音,就可以增加一倍歌曲的分量。

当然,评论这首歌,还可以从西方乐理和弦进行来衡量。和弦的变化多,通常就表示音乐比较丰富。和弦的变化少通常就是单调的象征。诚然,这首歌的和弦变化也像《青春舞曲》一样,或《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s》属于简单的,只有A形式的。

《九儿》的两个小节就是一个短句,两个短句(四个小节)就形成一乐句。两个乐句(四个短句,或8个小节)就形成一个乐段。(这也是最普通。最简单的结构)。而绿袖子每一行就是一个全句,没有分短句。

如果分析《九儿》这首歌的形式(结构),如上图,俺用不同的颜色框子来划分段落。红色框子和橙色框子是一模一样的旋律,就是A形式。问题是蓝色的框子是否能成为单独的一个乐段,B形式段落?若是可以,这首歌就是ABA形式。若是不行,那么蓝色的框子必须与紫色的框子合并成为一个段落,而这段落不可以称为B形式,而是变化的A形式。 前面说过只要主旋律有重复,即使每一次重复时都有些变化,把音阶跳高或低,加了许多变化音符,减去了一些音符,只要还有重复的旋律存在,那个段落在形式上是同一个段落。

俺认为这首歌,只有A形式,没有B形式存在。因为蓝色框子的4个小节,构不成一个乐段!这像是一个“过渡”,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或音乐内容。

这样只有单一A形式的歌曲,可以称为Strophic Form。这种歌曲不断再重复A形式(AAAA),换上不同的歌词,是音乐发展最早期的产品,民谣或山歌,早期中国的诗歌,和早期的教会歌曲,常常就是只有一个形式,不断重复旋律。所以这首歌给人的感觉就是还没完,或还没写完。也许是作曲者故意的,用来表示故事还没完,增加悬念。这一点没人能够断定是什么缘故。

 

《当篱下菊花又绽放》的歌曲形式分析

这首歌的形式是AABA形。(碗叮当独唱的部分是A形,英豪独唱的部分为B, 两人合唱的回到A。http://bbs.creaders.net/music/bbsviewer.php?trd_id=1015263 )


形式与B形式有很大的对比(Contrast)却保持关联(Connection),并没离题。这一点很重要!有些流行歌曲也犯这种错误,A和B失去了关联。在A形式当中,又可分成Aa和Ab。可以把A形式写成(Aa,Ab,Ab,Aa,Ab,Ab)

烨子演唱的《新篱下菊花又绽放》,大约相同的歌词,但不同的旋律。这个版本的结构简化了,对比没有那么大。请参看下面的歌谱分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