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汉武帝成功的奥秘

(2010-09-07 12:36:26) 下一个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至前87年),汉朝第6代皇帝。景帝之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16岁即皇帝位。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共计54年。宣宗时谥号“武”,庙号世宗。武帝在位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多有建树,充分展示了武帝勇于开拓进取的雄才大略,与只知守成的文、景二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汉武帝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综观武帝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这位睿智君主,不失时机地实行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才使得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武帝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文以治国

汉武帝在位54年,大小战争就打了近50年,所以民间认为汉武帝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不乏其人。据有关史料记载,武帝即位以后,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领域全方位地变改,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间主要进行了四项改革:

(一)“举贤良,明教化”。汉朝在武帝以前,荐举人才尚未形成制度。武帝登基后不久,就下诏举贤。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阅卷、面试,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建元元年五月,武帝诏贤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特别值得一提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天下就会大乱。

董仲舒提出“使诸列侯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览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而被采纳。这一主张包括岁贡和定员,对象有吏有民。岁举人才,统称为“贤良”或“贤者”,实际包括才能之士和德才之士,荐举时如果侧重在某一方面,则又称为举茂材、孝廉等。察举制度初行时,有些郡国实行不力,武帝又下诏督责。据《汉书》记载,自建元元年至元封五年,朝廷大规模征召人才即有6次。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和任用,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决定,为西汉王朝的强盛提供了根本保障。

举贤良是选拔和任用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明教化”则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造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建元元年,武帝下诏说:“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挟世导民,莫善于德。”提出在乡间和朝廷尊守封建秩序是有道德。武帝又将明教化与举贤良结合起来。按照封建纲常伦理标准荐举的人才,既能为封建政权服务,又能作为乡里的表率。为了切实达到“明教化”,武帝还采取了兴太学,郡国学等具体措施。汉武帝是第一个兴办太学提拔人才的皇帝,也是从汉武帝开始朝廷才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

(二)尚法尊儒。尚法尊儒是武帝统治国家、驾驭群下的根本政策。尚法尊儒是把提倡仁义道德与依靠严施刑罚结合起来。尊儒的目的是为了明教化,即用儒家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武帝继位第二年,便采取丞相卫绾的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有法家、纵横家之言的,一律罢去。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吩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等。而爱好黄老学说的窦太后把赵绾、王臧下狱,又逼武帝将窦婴、田吩免职。但窦太后死后,武帝立即任命田吩为丞相,大批征召儒生。董仲舒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这一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常言道: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要想把人心统一起来是非常难的。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尊儒。武帝以前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无为而治。如,汉高祖刘邦不崇尚儒学。文景时期是崇黄老之学,到窦太后一直是尊奉黄老的,到汉武帝才开始提出来尊儒。

儒学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由民间思想成为官方思想,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核心思想。这一政策的实行,虽然不可避免产生束缚人们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对于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任用。

“尊儒”与“尚法”相结合,实质是把君王的权术和严施刑罚作为根本手段,不过是用儒术加以修饰而已,这正是汉武帝治国之创举。

(三)推恩削藩。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把诸侯任用官员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治权虽减少,但拥地仍大,依然能构成对朝廷的威胁。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得以将邑户分封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推恩令下后,王国纷纷请求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样,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与郡相当,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

随后,因淮南五刘安和衙山王刘赐被告谋反,武帝又制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严惩犯罪的官吏,严禁朝臣外附诸候王,限制诸候王结党营私。从此以后,“诸候惟得衣税食税,不与政事”,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候王和列候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汉武帝借口列候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经过一系列打击,诸候王、列候五的势力大大衰落。

此外,汉武帝还继续采取迁移郡国豪富,惩治地方豪侠的措施,有效地打击地方势力,加强朝廷力量。

(四)推行诸多有效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与政治上强化皇权的措施相一致,在经济上实施治水勉农、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更钱造币、算缗告缗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了西汉王朝经济快速发展。

1、兴修水利。武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元光六年春,汉武帝采纳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调卒数万,开凿了从长安到华阴(今陕西华阴)300多里的直渠,引渭水入渠通黄河,溉田万余顷。其后,又发卒数万,引汾水入河穿渠,开发了5千顷荒地。后又开凿由征县引洛水到商颜的龙首渠,灌溉万余顷土地。

武帝也极为重视黄河的的治理。元光三年五月,黄河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匏子决口,移道东南注入钜野泽通淮河、泗水,泛滥成灾。武帝令主爵都尉汲黯、詹事郑当时发卒10万修堵,未果。元封二年,武帝东巡,派汲仁、郭昌发数万人大治黄河,并亲临工地督促,沉白马玉璧,作《匏子歌》。决口终于堵住,黄河恢复故道,此后几十年不再为患。

2、重视农业生产。武帝提倡发展农业生产,任命赵过为搜粟尉,推行二牛抬杠的耦耕法、“代田”法、人力曳引犁作法等。征和四年,武帝巡行齐鲁故地时,还“耕于钜定”,躬自示范,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同年任命由千秋为丞相,封为富民候,表达使民富裕的愿望。

3、整顿商业秩序。汉武帝在治水勉农的同时,着力规范了某些极其重要的商业秩序。譬如原来煮盐、冶铁,不受法律限制,私人经营,使权利都在豪富、王候和朝廷贵臣手里,成为他们剥削农民、扰乱社会经济的工具。汉武帝把这些权利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分别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盐铁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摧毁了地方势力在经济上对朝廷的压力。

4、均输平准。均输平准也是汉武帝推行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几十个属官到各个郡国,对各地应上交京师的货物,不再像过去那样长途输送,而是根据各地对货物的需要沿途出卖,然后买回京师所需要的货物。平准,则是在京师设立平准官,统一掌管由天下运至京师的货物,根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以求物价较为平衡。这样,大商贾便无法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5、更钱造币。更钱造币最初是汉文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政策。汉初,黄金以斤为单位,钱重三铢,称为“荚钱”。文帝时,改铸四铢钱。并准许诸候王国铸钱。元狩四年,武帝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当时规定使用三种货币:皮币,用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制成,边缘绣有花纹,值钱40万白金(银与锡的合金),分为圆形,有龙形图案,面值3千钱;方形,有马形图案,面值5百钱;椭圆形,有龟形图案,面值3百钱。三铢钱,次年改铸五铢钱,规定由上林三官(水衡都尉所属均输、钟官、办铜)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法定面值与所含金属量的实际相符,工艺高超,仿造极难,而且主要的铸钱原料——铜为国家垄断,私铸者无利可图。五铢钱通行天下,其他钱币一律废止。自此,铸造钱币也为国家专有了。

6、变革税收制度。算缗与告缗是汉武帝制定的税收制度。算缗是汉代所行的税法之一,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缗钱”为计税单位。元狩四年武帝下令“初算缗钱”。颜师古注引李斐曰“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据《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诸贾人未作贳贷买卖,居邑积赋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物自占,率缗钱三千而算一。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算一。……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责令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财物没收。告缗是指告发富户隐匿财产,逃漏税款的赋税制度。《史记·酷吏列传》:“出告缗令,鉏豪强并兼之产。”张守节正义:“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第千钱一算,出一缗,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余半人官。”结果,很多商人被没收了财物、田宅和奴婢。虽然算缗、告缗带有侵夺商人利益的性质,但朝廷得民财以亿计,从大局看,增强了朝廷的经济实力,缓解了财政危机。

汉武帝利用国家力量,实施新的税收政策,抑制了大商人的兼并和投机活动,增加了朝廷的经济收入,为其建功立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武帝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打了近五十年的仗,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皇帝。大凡提到汉匈战争,人们一般就会想到卫青、霍去病。认为卫青、霍去病是将将之人。殊不知,真正的将将之人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如果说卫青、霍去病是元帅的话,那么汉武帝就应该是大元帅。武帝是一个非常具有军事天才的国君。据《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记载,汉武帝亲自要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霍去病不学。武帝要教霍去病兵法,如果自己不熟悉《孙武兵法》,他能教他吗?事实上整个对匈作战的决策、部署、攻击方向、出兵时间、兵力配备,所有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亲自部署的。汉匈作战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汉武帝亲自部署和指挥的。所以在军事史实上,绝对不能忽略了汉武帝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能够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了魄力以后,他是整个汉匈作战的最高统帅。自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拉开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序幕,不论是汉朝,还是尔后的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在所有的战争中,只有武帝这个时期打得最顽强、最勇敢,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超越的。

诚然,汉武帝的武以安邦,并不是由于他的统治受到了威胁,而是对周边“敌人”主动出击,不仅旨在消除“敌人”对边境的侵拢、掠夺,而且带有一种开疆拓土的性质。主要有三项重大举措:

(一)彻底荡平匈奴敌对势力。武帝初年,继续实行文景时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但边界冲突仍然此起彼伏。面对匈奴一次又一欠的武装挑畔,武帝决定改变既定国策,摈弃从汉高祖开始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变被动“和亲”为主动“进攻”。不久,武帝即着手准备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用雁门富豪聂壹计谋,命聂诈降,汉30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准备一举消灭匈奴主力,后被发觉未果。元光六年,武帝开始派军队进攻匈奴。从此30余年间,双方多次发生战争,其中最大的有三次战役。

1、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武帝派卫青率大军出击,北抵高阙,迂回至陇西,击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移民10万到那里定居。

2、元狩二年春(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率师远征。霍去病带兵出陇西,过焉耆山(今甘肃山丹县境),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同年夏,霍去病由北地出击,又越过居延泽,攻至祁连山。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汉朝廷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决定发骑兵10万,令卫青、霍去病率军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击,预约会师绝漠。匈奴单于以精兵待漠北,被卫青击败,遁走。卫青北至寘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麓)赵信城。霍去病出代地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侧),临瀚海(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匈奴经过汉军这几次沉重打击,匈奴主力向西远徙,“漠南无王庭”,此后再无力进行严重骚扰。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既扩大了疆域,又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受的威胁基本解除;同时使得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疆地区广为传播,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二)加强西域各国的交流。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包括中亚乃至更远的许多地方),称作西域。汉武帝时,西域有36国,以后分为50余国。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南、北二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沿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月氏原是河西游牧民族,被匈奴所攻,西迁葱岭以外。武帝听说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建元三年便派张骞率100多人向西域进发。途中张骞被匈奴俘虏,扣留10余年。后设法逃去,至月氏,月氏已“无报胡之心”。张骞岁余而还。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张骞这次通使,亲到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又传闻毗邻的6个大国,历时10余年,介绍了汉朝情况,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的资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国,又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其中不少国家陆续派人随副使到长安,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交往的时代。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出重大作用。

(三)妥善处理与西南夷、东瓯、南越的关系。西汉时,在今四川西部,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省及甘肃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语言、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称为“西南夷。”秦时,巴蜀与邛、筰、冉、駹已有交往。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唐蒙由蜀出使夜郎,汉朝在此建立犍为郡。武帝又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筰,新设置10余县,属蜀。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汉兵从蜀南下,攻下且兰,设置牂牁郡(今贵州黄平西),汉兵以邛都为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筰都为沈鹅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发兵临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武帝开通西南夷和设置各郡,加快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地区的传播,推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武帝时,东南地区居住着越族,包括闽越、东越、南越(粤)。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都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发兵攻东瓯(东海王所都,今浙江永嘉),武帝遣庄众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越兵退。东越请举国徙中原,迁四万余众到江、淮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击东越,武帝发兵救助,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余善被立为东越王。后余善又与南越勾结,被越繇王居股所杀,汉朝将东越居民徙居江、淮间。

建元三年(公元138年),闽越王派兵击南越,武帝命严助率汉军救援。六年,严助又受命出师南越,南越王太子子婴乔宿戍长安。后婴齐之子赵兴继位为南越王,上书武帝,“诸比内诸候,三岁一朝,除边关”。南越相吕嘉起兵反,杀赵兴、太后及汉使终军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派路博德、杨僕等率军攻入南越,俘吕嘉等,越人贵族受汉封为列候。南越的桂林监居翁,也谕告西瓯四十余万户口,一起归汉。汉以南越、西瓯及其相邻之地设立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鉏、九真、日南等九郡。

汉初,朝鲜王满即与汉朝有藩属关系。汉武帝还因朝鲜王卫右渠袭杀汉辽东东部都尉,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卫右渠被他的大臣所杀。汉朝廷在卫氏统治区设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开创了“五个”第一:即,第一个用儒家思想统一中国文化的皇帝;第一个兴办太学提拔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奠定现代中国版图(西域〈新疆〉纳入汉版图)的皇帝;第一个开通“丝绸之路”的皇帝;第一个颁布“罪已诏”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以他的“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创造了西汉王朝的“鼎盛之世”,这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汉武帝的睿智、魄力、胆略、自信、气度,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代帝王之最。同时,他更是一个令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最伟大的皇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