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读地过海明威的一些作品,最喜欢的是《永别了,武器》。
多年前第一次读的是中文版,记不清是谁翻译的,行文比较流畅,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所以很快就读完了。当时读后的感觉就是郁闷,天色灰濛,秋雨连绵的景象。
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英文原版,真切地感受到海明威文字的简洁有力。看多了时下流行的网文,再看那样简洁的文字,真如晋人误入桃花源,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海明威的文字简洁明快,这已是定论了,没有什么好说的。让我佩服的他不行赘文,直截了当的文风。中国古人讲究行文曲折,这固然没错,但凡事有个度,若过度的曲折演绎,就会显得的臃肿和无稽了,更苛刻的说法就是“臭婆娘的裹脚布”了。
《永别了,武器》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群无辜的人被无端地卷入战争,其中一对年轻人坠入爱河。他们厌倦了那场战争,历经艰辛,到达了象征桃花源的彼岸 --- 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正当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憧憬时,女主角却因难产跟婴儿一起离开了人世,留下男主角一个人。
在瑞士的那段幸福时光,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去描写。如丛林中的松鼠和野禽,冬夜飞舞的雪花,屋里温暖的炉火,脚踩积雪的声响等等,通过文字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静谧祥和与快乐。河对岸的欧洲各国此时还在战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美好的生活尤其显得珍贵。然而这些实实在在的美和幸福,在女主角于雨夜去世之后却显的异常的飘渺,让人不堪回首。
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结构也不复杂,那么作者想要说明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平凡人在大灾难前的无奈吧。在波涛汹涌的社会大浪来袭时,一群群平凡的人无能为力,只能忍受苦难的折磨。
作者特意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一群蚂蚁想要逃离燃烧的树枝,然而种种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还是掉入了火坑。这一象征手法把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
其实这样的故事世世代代都在上演,只是形式在变化而已。古有守戊征战之苦,今有金融危机之灾。这些苦难就象小说中不断出现的雨一样,凄冷连绵。躲不过,逃不掉。荒唐的世界,无奈的人生。
说到人物塑造,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应该说是很成功,读者看到是一个善良纯洁真挚勇敢的美少女。我感觉男主角的形象刻画的不够饱满,稍有些干涩苍白。也许正是这些略有点虚飘的缺陷,强化了那一代人迷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