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国

天涯浪迹 四海漂泊 多少故事
正文

麻醉不深 伤“心”不浅

(2010-08-02 12:21:00) 下一个


有多少人听说过手术病人回忆手术台上麻醉情况下的经历,特别是头脑清醒、能听得见医生们谈论刀下所见的恐怖话题,自己却没有呼救的力量?根据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大约每年有两万到三万手术病人有过这种体验。一位曾经接受过眼球摘除手术的病人回忆说,她本该失去知觉,却听到手术室里的音乐声,同时医生还合着节拍说:“往下切,切深点。”这位病人想用各种方式呼救、请求加深麻醉程度。而麻药却刚好让她无力发音,甚至连挤眼睛的力气也没有。
手术后许多年,这位病人仍然处于当时躺在手术台上的紧张状态。甚至每天夜里连自己的床也不敢躺,只能靠在沙发上睡觉。她患上了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综合症”。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在病态心理学上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当一个人经历了某种恐怖事件、体验到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体上的严重创伤和疾病、或者感受到对生存造成威胁的事件后,都有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常见的诱因包括:遭受人身攻击、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意外事故、战争场面,等。患有这种病的人常常不由自主地重新进入对灾难性记忆的回顾。平时伴有情感淡漠、睡眠障碍、抑郁、易冲动、负罪感、试图避免与诱发事件相关的情境,等。出现上述症状一个月以上就可以对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作出诊断。
从这位病人的症状来看,躺在床上也许是她最害怕的经历。在美国,类似“麻而不醉”的例子和它对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相应措施也在建立和完善之中。首先,医院应该对实施全麻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确认每一位手术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手术前向病人解释麻醉的风险,包括不完全麻醉的可能性。手术后了解病人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心理上受到影响的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为了防止麻醉过浅,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苏醒的发生,还可以考虑对手术病人进行各种监测。一旦发现麻醉程度不够,麻醉师可以立即做出调整。能够实现这种监测目的的仪器早已用于临床诊断。这种仪器又称脑电图仪。脑电图仪可以通过与头皮接触的电极记录患者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根据大脑皮层电位活动的规律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人在清醒、麻醉、睡眠情况下,脑电图的描记并不相同。麻醉师可以由此判断病人的麻醉程度,以及意识活动。如果需要,麻醉师就可以增加麻药量,使病人始终处于无意识状态。实验初步证明,配置脑电图仪对手术病人进行监测、与不做任何觉醒程度监测的病人相比,术后报告“麻而不醉”的病人数目大有减少。然而在有些情况下,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目前发现,所谓麻而不醉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心脏手术、外伤手术、和妇科剖腹产。以剖腹产为例,为了病人和胎儿的安全,很多情况下无法使用太深的麻醉。
看来,最后的解决方案尚需更多的研讨、论证。对于手术病人来说,如果从前有过麻而不醉的体验,应该尽量将所有细节告知医生和麻醉师,以便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留意,避免发生类似情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