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早就是个沉痛的主题
——看电影《长别离》
在电影《归来》引起的话题与谈资中,有一个关键点是很引人注意的,那就是早在1961年,法国就有过一部以失忆为主题的著名影片叫《长别离》( The Long Absence)。2014年5月20日的凤凰资讯网上,发布了一条来自云南信息报的消息,里面提到《归来》的故事与《长别离》有点像。为此,有记者当面问过张艺谋:“你看过《长别离》吗?”张“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对,我曾经给一些过来帮忙改剧本的人推荐这部电影。紧接着他又补充说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部戏,我实际上就是找一个类型,向主创们表达我自己想要拍一个怎样的电影。”
据此而言,《归来》有点像《长别离》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两者之间的确是有些关联。至少在失忆这个看点上,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归来》是向《长别离》学习借鉴的产物,是在《长别离》的基础上脱胎而出,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又是具有某种自主产权的一次再创作。不过,通过这个消息却也把另一件鲜为人知的秘密暴露在台面上,那就是张导的创作手法是非常得高屋建瓴的。具体说来就是他洞悉影坛的经典之作。当他要表现某个主题时,脑子里就会闪现出一个现成的参照物,并以此告知他的主创队伍,要的就是这样的类型与效果。
这样的创作方式肯定是大手笔的,也会是高效率的,可是由此而来的创作效果就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复制与模仿是艺术创作的死胡同,很难有模仿之作可以超出原创原作的,就更不要说操刀之人,连同他们的创意授意人,都与原作的主创们大有不同。退一大步讲,就是原创的同一批人马,也很难复制出已经有过的水准。
如果不看影片的编剧与导演的大名,仅仅就是仔仔细细地观看这部影片,《长别离》给人的艺术冲击也是巨大的。女主角的丈夫杳无音讯多年了,尽管她已经有了情人,可是当她脸对脸地看到那个流浪汉的面孔后,虽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凭着直观感觉,她就坚信这个衣衫褴褛,失去了记忆的人,就是自己苦苦等待了十六年的丈夫。从那一刻起,她开始失魂落魄,神不守舍。她为终于找到了丈夫而激动,也为丈夫根本不认她而痛苦。为此她想出了种种办法,在接近她的丈夫,了解她丈夫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寻找帮助他恢复记忆的方法与良策。可是当这一切都劳而无功时,她还是没有灰心,她相信当冬天来临时,他的丈夫一定还会回来。
看上去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然而故事的背景却很大。影片开始时,在字幕出现之前的镜头,首先是一个人物的背影,他哼着歌曲在城郊处塞纳河边的荒凉小路上行走。之后的画面就是巴黎的凯旋门,组队表演的战斗机群低空掠过,地面上由坦克组成的编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法国军人的队列也威武地出现在镜头里。这是法国国庆日在巴黎举行的阅兵仪式的盛大场面。影片故事开始的那一天是法国国庆日,这个壮观的场景与前面出现的那个孤寂的人物背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对比。编导什么也没有说,却用如此丰富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影片要讲述的故事将是多么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二战已经胜利十六年了,可是还有一个人的命运,在胜利后的一片繁荣景象面前,竟然是那么得落寞与格格不入。
编导用很细腻的手法和一个个很缓慢的画面,讲述了这个故事的传奇与不幸。影片中的人物也是通过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烘托,而被刻画得灵动鲜活,极具艺术个性。比如流浪汉这个人物,他虽然穷苦无助,却也不潦倒,更不自暴自弃,甚至还有点儿绅士风范。他也劳作,借以维持生存。不仅如此,他还有精神追求,他把剪刀挂在胸前,看到旧杂志,旧报纸上有人物图片,就剪下来保存。他的这个行为有些怪异,但是也是通过这个行为,才能够把他同一般的流浪汉区分开来。他看上去是流浪汉,其实他的内心还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流浪汉大不相同的。
同时,他又酷爱歌剧,虽然记不住唱段的词句,但也丝毫不影响他连走路时都要低声哼唱的兴致,他记住的尽管只是几个简单的旋律,却也是足够他用的了。他的自得其乐,也让他更不同于那些广义上的无家可归者。很显然他是与他们明显不同的。可是他又是一个本性很小心,很敏感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受到过严重伤害的缘故,他从不主动同人交往,但是别人同他攀谈起来的话,他也是能够很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与其交谈,并不会显得过分的拘谨,甚至还会把身份证件从内衣口袋里主动地掏出来给人家看。
这也可以说明他原本就是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人,非常尊重他人,即使是陌生的人。女主人公对他的每一个关心与示好,他都是彬彬有礼地接受着,配合着。比方女主人公擅自跟踪他,到他的住处观察他的生活细节,他发现后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对于女主人公的问话都是极尽所能地予以回答。后来女主人公邀请他赴宴时,虽然他很迟疑,但还是答应了。一旦答应了,他就很守时地如约而至了,并且还没有忘记给女主人公带了一份用废报纸包裹着的自制的礼物。这些情节都很能诠释出他的性格与为人,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友善与和平的,而且待人诚恳,为人有诚信。可是当他遇到警察,遇到穿制服的人,他是绕道而行的,他避免与他们正面撞见。
女主角是这个位于巴黎郊外的咖啡店的老板,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的年月,她还是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渴望着丈夫能够恢复记忆,回到属于他的生活中来,重新获得该有的人生。因为他们夫妻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好,有着很深的感情。面对着丈夫的处境,她心疼不已,可是又帮不上忙,只能心急如焚。几经思索,她终于决定要把丈夫接到咖啡店里,她要为他设宴,尽可能地款待他。她望着丈夫吃着她为他精心烹制的餐点的眼神,观众真是情不自禁地要为流浪汉高兴,也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真情爱意由衷地感动。餐后,她又陪他听音乐,听他最喜欢的歌剧唱段。之后又邀他共舞。女主角想方设法地爱怜着他,借以希望能够唤醒他的意识,使他回到现实中来。为此,女主人公就差没有告诉他:我就是你的妻子,我已经等了你十六年。你赶快醒醒吧!那么,女主角为什么没有向他挑明真相呢?
这应该说女主角的考虑还是很周全的,由于流浪汉在本质上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会把别人对他的好意看作是一种施舍。他是不会接受的。所以女主角在同他的接触中一直都是如履薄冰般地小心再小心。虽然如此,女主角的表现还是有操之过急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当最后流浪汉离开的时候,女主角实在忍不住了,向着他的背影大声地喊着他的真名时,还是吓着了他。他以为又来到了集中营,他停住了脚步,慢慢地高举起双手站立在那里等待厄运的到来。当他发现呼喊他的人不再有进一步的要求时,他突然间就拔腿向远处逃去了。结果女主角再也没有机会接近他。这个结果不仅令他的妻子痛心疾首,也令观众揪心之极。
影片中令人不能不佩服编导的地方是,这个故事虽然只是发生在女主角儿与流浪汉之间,可是女主角的街坊四邻也都很关心这件事情。女主角关上门在店里请流浪汉吃很正式的餐点时,关心他们的人就在窗外焦急地关注着事态的进展。房子里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外面人的心。他们在街道上等候消息,巴不得流浪汉一下子就记起了往事。这些个画面都很含蓄,那些人的面孔也都是中远景,而且是一闪而过,点到为止的那种处理,但是他们的对话却能够清晰地传入观众耳朵里。这就是影片的不同凡响之处,导演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将一个看似很私人的故事,营造成了一种社会参与度很高的爱心之举。而这一切都是不留任何痕迹地就做到了,从而也让观众在这些潜移默化的铺垫中,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当事人并不孤独,他们的身后有众人的同情、关怀与支持。
影片里人物不多,除了女主角和流浪汉,经常在镜头里出现的就是一个卡车司机,再就是咖啡店里的女服务生。卡车司机是女主角的情人,他与她年纪相若,外型也比较般配,对女主角也比较尊重。可是女主角对他似乎有点若即若离,尤其是当女主角发现了流浪汉的真实身份后,就立即断了与卡车司机的关系。女主角对卡车司直言不讳地说:“当我一闭上眼睛,心里就全是他,同我一块生活过的他。就想起了那种好温柔,彼此相爱的情形,我终于又找到了幸福。”影片结束时,卡车司机对女主角说:“你就死了心吧,他不会回来了。”可是女主角全然不信。流浪汉能否回来还真是很难说,最终恐怕是要看天意了。可是女主角的感情已经完不在卡车司机的身上倒是真的,这件事一点悬念都没有了。
影片中的那个女服务生的角色很有亮点。她看上去还很小,晚上她下班时,做为老板娘的女主角,还要主动站在店门口看着她往家里跑去,虽然住得很近,还是怕她路上不安全。第一次女主角邀请流浪汉进店里喝水时,还是求助于这个小服务生出面办成的。对于老板娘交给她的任务,她很不理解,一个劲地问为什么?她不愿意去。可是被女主角强逼着去了后,她还是不辱使命,很成功地说服了流浪汉进到了咖啡店里。在店里对着局促不安的流浪汉小女生说的那几句话,非常得体,又非常有人情味。说明她人不大,却很懂事,为人也很机灵,会说话,心地也很善良。她说的法语也真是好听之极,不仅让人感慨到,法语真是一种极其悦耳动听的美妙语言。
这部影片在公映的当年就荣获了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Gérard Jarlot)赢得了又一项光荣。这是她做为电影编剧与法国不同的两位著名导演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同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于两年前合作的《广岛之恋》。那是一部名噪一时的影片。第二次就是与亨利•柯比(Henri Colpi)合作的这部《长别离》。虽然《长别离》没有《广岛之恋》名气大,但是就艺术价值来说,却是《广岛之恋》所赶不上的。43年之后,中国导演张艺谋带着《归来》兴冲冲地赶到了嘎纳电影节,可是除了一阵紧锣密鼓地宣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不是评委们不识货,实在是有经典在前,《归来》怎么可能奇迹般地后来居上呢?根本不可能。看过这两部片子后,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可见,失忆早就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影片《长别离》就是有关这个主题的一部佳作。平心而论,失忆在艺术上确实也是一个难得的资源,可以用来借题发挥,在这个定义下讲述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失忆却是可怕的,令人不知所措的。流浪汉的妻子面对这个残酷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她还是想出了许多办法,做出了许所努力。尽管是没有达到目的,但是毕竟她同丈夫近距离接触了,既进一步地了解了他,又尽了全力给了他一点温暖与关爱。并且,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有人在关注她,帮助她。所以她不孤独,正是靠着这些支持,她心中再苦也不悲戚,她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
从流浪汉这边看,失忆对于他也许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一定是在集中营里经历了别人所不曾经历过的恐怖与磨难。他失去了记忆,也就忘掉了那些可怕的日日夜夜,忘掉了他所遭遇的非人待遇。因此可以说失忆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让他不再感受痛苦,他的心灵也不再被可怕的经历所煎熬。不过他能够选择在他妻子的咖啡店附近的塞纳河边的野地上居住,并且每天早晚都会从他妻子的咖啡店前路过,应该不能说仅仅是巧合那么得简单吧,事实上文学作品中那些无巧不成书的套路,往往也都是一种精心的安排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呢?它的发生几率也应该是有的吧。
也许在潜意识里,他是被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带到那里,让他出现在他妻子的面前。也许他还认识他的妻子,只是这么多年了,他已经没有了正常的人生,他不想因此而毁了他妻子的幸福,所以他宁愿在他的附近守候着她,早晚还可以同她见面,近距离地感受她的存在,却不去认她。这一点电影中没有任何暗示,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是不管怎么说,当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大声地叫着他真实的名字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关心他的人也一起呼喊着他真实名字的时候,符合逻辑的判断是,除了是他想起了他在集中营的某种场面的那种可能性,也一定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有意逃避他妻子,还有众人对他的挽留。
因为他突然地拔腿而跑的举动,显然不是集中营里应该有的后续反应。在那个环境里他往哪里跑啊,他能跑掉吗!可见这个跑动不太正常,也不符合常理。那么很可能的解释是,当他发现,他以为是又回到的集中营的反应只是一种错觉后,他马上就意识到,他没有生命危险了,他可以离开了。但是,他不是走着离开,而是跑着离开,那是他怕呼喊他的人追上来,强行挽留他。所以他用跑的方法,急忙地甩开了他们。这也看出他的决心,他宁愿还是当他的流浪汉,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好意,更不愿意接受他的真实身份。所以他只能跑,跑着离开他们,摆脱他们的挽留。这个猜想也许更符合情理,跟上面的分析也不矛盾。
总之,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能够启发人们的心智,能让人们“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中看到各种可能性。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与艺术本身的多样性,也是艺术拥有生命力的佐证。《长别离》以黑白电影的朴实塑造了一组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影像,就像是浮雕一样地镌刻在观众的心里。可以设想,再过几十年,人们再看这部影片时,还会被感动,还会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长别离》不仅是它在爱情故事的表达上独树一帜,非常感人。它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也是既尖锐,又含蓄的,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体现了一部好作品的精彩,即用人物与剧情说话,而不是用直白的仇恨来声讨,更不是用残酷的悲哀来煽情。《长别离》就像是一幅淡淡的素描画,把一种人生呈现了出来,虽然沉重,却又单纯。流浪汉在哪个国家都属于最底层的人,而这部影片中的流浪汉却是一个另类的形象。他活得很有尊严,也很自立。说不定他还认为自己很幸福呢!
但是,流浪汉是暴行的受害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的存在就是一种见证,他所罹患的失忆症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被凶狠的占领军对他的肉体施以摧残的结果。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他脑后那块由上至下的长长的疤痕就说明了一切。当他的妻子,女主主角在同他跳舞时从镜子中发现那个长长的疤痕时,她战栗了,她一切都明白了。他还活着就是奇迹了,他怎么还能有记亿呢!他的失忆是必然的,纳粹法西斯拿走了他的一切,只给他留下了生命的躯壳。这个银幕人物的出现,提醒了当时的法国人,虽然战争已经过去十六年,可是战争的创伤却是在几代人的心里都是难以抚平的。
所以,最后就不能不说到《长别离》这个片名。粗看上去这个名字比较平淡,描述的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也没有艺术上的某种强化,甚至看上去也很不文艺。可是这个名字却正是这部影片的题眼,不会再有一个称谓能够好过这个名字。其实,长别离就意味着是永远的别离,是在极为平淡外表之下隐藏的一个难以言说的痛,这是那种失去了亲人,奇迹般地失而复得后,又再次失去的痛,那个痛就可以用撕心裂肺来形容了。
当女主角没有看见自己的丈夫时,她一直在苦苦地等待他,她不相信丈夫真的消失了。可是当他看到了丈夫的时候,她原来对丈夫的所有思念与盼望,顷刻间都变成了不可想象的无奈与绝望。丈夫这个人就在她的面前,可是他又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因为他忘却了过往的一切。她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陌生的人。那么他在她的眼里呢,因为没有了共同的记忆,也顶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人了。过去的那个丈夫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了,或者说是遥不可及了。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给人们带来了肉体(丈夫)和心灵(妻子)上的严重创伤。看了他们的故事只能让人们越加痛恨法西斯的暴行。在这一点上人类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法国人不会对当年的纳粹有任何的好感,中国人也决不会忘记日本军队在中国人身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史为鉴,法国艺术家们早已走在前面,不动声色地为我们竖立了一个艺术上的榜样。《长别离》,以失忆这个主题为武器,把曾经的战争罪与反人类罪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多谢半缘!感谢你的支持!也非常赞同你的交流,比如说到两人跳舞时的一问一答,的确是能够让人感触到,“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感受到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痛感。” 好电影都具有艺术的魅力,每一个细节都能触摸到人的感觉,让人产生共鸣与感慨。。。
多谢宁宁老师的鼓励!潜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坚持,也离不开宝贵的鼓励。也问你好。。。
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模仿也许是个过程,希望国内以后能出现让人舒服的有艺术享受的创作。
评论一如既往的上乘,多谢!
是啊,青春有青春的口味嘛。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恰同学少年的一段风华正茂啊,名副其实的光辉岁月。
多谢交流!赞“《长别离》是《归来》应该为之致敬的鼻祖!”
从你的介绍看,改革开放之初,各个领域包括电影界的精英们,都很重视了解和学习海外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成果与成就。
赞同你对《归来》的定位。
多谢看帖反馈!相信你会喜欢这部影片。。。
多谢Meg.!《沉静如海》的确是一部好影片,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清丽凄美,隽永之极!
里面的两个演员也是演得太好了!含蓄内敛,令人难忘。法国艺术家对电影这个艺术形式的把握
与运用,真是到了收放自如,出神入化的程度了。。。
那时很时髦“比较电影”研究。我们拿《长别离》与好莱坞的情节剧《鸳梦重温》(也是个战争后失忆的故事)进行比较。《归来》依我看,水平介于两者之间。
你前面对〈沉静如海〉的影评也是佳作一篇。这也是一部荡气回肠,不可多得爱情片。
因为它没被放到首页,我今天才读到。非常非常喜欢这部法国电影。
Meg.好!谢谢你的交流!这部影片非常安静、沉稳,既不张扬,也不煽情,讲述的却是一个凄美、绝望的故事。久别之后的重逢,终结了十六年的苦苦等待,丈夫奇迹般地从生死不明的未知状态中走了出来,却失去了全部的记忆。这让做妻子的那个女人情何以堪,欲哭无泪。
故事看起来不复杂,演员的表演也貌不惊人,却是能深深地打动观众,时隔多年,依然魅力不减,令人不胜唏嘘。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法国人心里会引起怎样的巨大反响!
艺术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她有力量吧。这部影片就让人对此深信不疑。
法国人不愧为是法国人,法国的艺术家也的确是更像艺术家。。。
法国人不愧为“谈情说爱“的高手,他们极其擅长从平凡朴实的爱情故事中折射出人性和深刻的寓意。你的影评把握住了这部影片的灵魂:通过一对夫妇的悲欢离合,控诉残酷的战争给人们肉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这也就是摄于1961年的一部黑白片至今还能打动人心的深层原因。谢谢你的这一美好的分享,让许多读者能重温佳片,并通过对比来审视《归来》的不足之出。
我读过杜拉斯的原创剧本。这位优秀的女作家擅长用貌视平静似水的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深处痛苦、悲伤的情感。在她的三部较有影响的作品中,《长别离》一直是我的最爱。当时读的是它和《广岛之恋》的合集,在《广》中有太多的时空交错,就像电影里频繁的切换的镜头;相比之下,〈长别离》却是从头到尾地叙述,质朴感人但镜头感十足,读它时就像是在看电影。
影片很好地保持了原创所营造的氛围和基调。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出色演绎:一个受到战争伤害失去记忆的流浪汉,警觉、敏感而脆弱,却时时不忘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生活中美的向往(热爱音乐),让人为之动容。衣衫褴褛也掩饰不住高贵的灵魂。你说得对:他的失忆也许是对他是一件好事,因为当他唯一的一次被唤醒记忆时,他却举起了双手。。。没有比这更让人痛苦的记忆了。
〈长别离〉这一译名让我拍案叫绝:相见却意味着永久的别离,还会有比这更凄美、令人绝望的团聚吗?
谢谢中国人!感谢你的鼓励!有比较自然就有鉴别力。。。
谢谢颐和园,太客气了!有空看看吧,是一部很有艺术含量的电影作品。。。
谢谢阿美,感谢你的鼓励!
好的,Meg.,谢谢你!
这是我最喜爱的文学、电影作品之一,回头再细细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