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遇到了革命
——看电影《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
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日瓦戈医生》,无论是小说原作,还是电影再创作,都是那样得哀婉悲壮,又是那么得荡气回肠。它厚实深邃得就如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与壮丽的乌拉尔山脉并肩伫立,交相辉映。如果用世纪的史诗、经典中的经典这样的术语来界定这部电影作品的话,则显得用意太过单调与空洞,也太缺乏必要的认真与诚意了,或许只有用静水流深、真味无香这样朴实无华的意念来描述它、形容它,才算能多少接近一些它的实质。
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俄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年代。从1905年的星期日大屠杀到俄国革命开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并被枪决,到前苏联的建立,青年诗人尤里•日瓦戈/Yuri Zhivago 以军医的身份亲历了这些事件,又以诗人的敏锐见证这个发生巨变的时期。他曾经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而鼓鼓,认为“这是一个漂亮的外科手术,把肠子的溃烂部分一刀切掉了”。可是,兴奋没有维持多久,他的心情就变为困惑与沮丧,从此苦难与悲哀,也就像影子一样,跟随了他的一生。
日瓦戈医生的青年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可是今天的观众却不会觉得,这会是一件发生在那么遥远以前的事情,相反倒会认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我他的身边,甚至日瓦戈也就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并且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是才华斐然,成就卓著。做为医生他被尊为绅士;做为诗人他拥有很多的崇拜者。在权力社会,他普通得连自己的健康与生存都成为问题,可是他死后,却有大批人为他守灵送葬。他是一个小人物,却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用他的尊严与良知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缅怀。
电影以巨大的历史背景做为故事的缘由与环境框架,生动描绘了日瓦戈医生的艰难人生。他被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劫持,被强迫在前线当随队军医这件事,彻底摧毁了他的正常生活。这期间他的家人完全失去了他的音讯,不知道他在哪里,以及是死还是活着。他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消息,当两年后他最终逃离游击队,才知道在他失踪的日子里,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岳父,他们已经回到莫斯科,之后又被一个国际援救组织安排去了国外定居。从那时起到日瓦戈医生病故,整整有十年的时间他再也未见到他的妻子与儿女。
在这段岁月里,日瓦戈医生与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劳拉在一起生活过一段不长的时间,随后就被迫各奔东西。八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莫斯科的日瓦戈医生,在去医院上班的第一天,坐在电车里的他,突然看发现路边人行道上,一个正在急步行走的女人的侧面和背影像极了劳拉,激动之极的日瓦戈医生,急忙下了车去追赶她,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脏一阵痉挛,他想呼唤劳拉一声,可是却发不出声音,随后他挣扎了几下就痛苦地倒在了地上。此时的镜头是个远景,只见路上的行人急忙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相助,唯有劳拉依然是匆匆地行走,浑然不知她身后发生的事情,很快就在街角转弯处消失了。生命的最后一个时刻,纵然是看见了,日瓦戈医生还是与她深爱的女人失之交臂,哪怕是相互间能够彼此对望一眼都成了无法如愿的终生遗憾。
影片的每一个镜头,均是由日瓦戈医生同父异母的弟弟叶拉科夫•日瓦戈/Yevgraf Zhivago讲述出来的,但他不是向观众述说,也不是像电影旁白那样的客观的不带感情的画外音,而是向他的侄女,一个也叫托尼雅(同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名字一样)的年轻女工,亲口讲述日瓦戈医生的身世与经历。这个年轻女子是劳拉与日瓦戈医生的女儿。可是这个小托尼雅却一直把另一个人当作是自己的父亲,根本就不知道有日瓦戈医生这个人,更不知道日瓦戈医生才是她的生身父亲。
原因很简单,托尼雅八岁时,就被那个养父趁乱亲手遗弃在人群里,从此她成了一名在内乱中走失的儿童,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为此劳拉还到过莫斯科,在日瓦戈医生弟弟的帮助下,去过所有的孤儿院找寻这个被丢失的女儿。最终不仅没有找到,连劳拉自己也失去了音信,不知所踪。用叶拉科夫的话来说,这样的情形在当时也是经常发生的,由于政治的原因,有的人会突然失踪,也许是死亡,也许是正在某处的一所集中营里,所以到影片结束时,小托尼雅也没有再见到自己的母亲劳拉。
大卫•里恩/David Lean(1908—1991)是世界级导演,电影《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他的旷世之作,《日瓦戈医生》是他的又一个艺术巅峰。有人说,他被公认为是一位最精于电影技巧的导演,擅长以激情澎湃的手法演绎大时代下的个人悲欢,以至专门有一个词“里恩式”来形容他的这种风格。该片的特点不仅仅是剧情深刻,背景恢宏,更是一个殿堂级导演所带来的一种超乎寻常的“里恩式”的艺术冲击。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幅静止的图画,画面中是一排见证岁月沧桑的白桦树杆,当片名《日瓦戈医生》在这幅斑斓的图像上叠印出来时,雄浑的交响音乐骤然响起。这段长达四分三十秒的音乐,就在这幅画面之上,一任激荡的旋律汹涌腾奔,烘托出一部悲壮大戏的隆重开场。这就是里氏风格,用史诗样的音乐语汇,引导出史诗样的动人故事,借以营造出不凡的气度,宏大的场景,震撼的效果。这些,在他以往的作品里早已成为一种里氏风格,在《日瓦戈医生》里更被运用得天衣无缝、炉火纯青。
里恩决不是一个自我陶醉的电影匠人,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意的浪漫,也没有华而不实的故作高深,他的创作态度严肃,手法严谨,他在电影里始终坚持用故事说话,在波澜起伏的大背景下诠释爱情、命运、甚至是使命的真谛,进而去解读人性与历史,令观众在感悟中有更多的启迪与发现,还会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他从影四十余年,却仅仅拍过十六部影片,足见他看重质量,远远胜于数量。
尽管只有十六部作品,可是他却由此获得奥斯卡提名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像奖,他本人也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两次获奖。这个成绩说明他拍得片子每部都是才华之作,如果不是歌舞片《音乐之声》在1965年的奥斯卡上异军突起,《日瓦戈医生》就不会失去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的两个奖项。《日瓦戈医生》没有像《桂河大桥》与《阿拉伯的劳伦斯》获得七项奥斯卡奖,而只摘得五项桂冠,实在不是价值不够,而是竞争对手太标新立异,太受欢迎了。
大卫•里恩在当导演前,是剪辑师出身,并且很有知名度。因此镜头的运用与后期的剪辑,在里恩的电影里是绝对的亮点,很好地表现了他高超的审美造诣与技术水准。他的电影镜头洗练质朴,转换自然,意境隽永。即使是残酷的环境,苦难的纪录,暴力的场面,也都能表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存在,也能抒发出一种难得的美学感念,这样的镜头语言既能激发观众的领悟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在见仁见智的基础上,演变成观众心目中那种不能替代的各自的感觉与深刻。
电影《日瓦戈医生》就是又一部这样的惊世之作,里面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桥段,每一句对话,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剪辑,都是导演的心思深蕴,用意独具。其中的每一个人物更是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猥琐卑鄙的维克多•科玛洛夫斯基/Victor Komarovsky;勇敢坚定又走火入魔的革命家帕沙•安季洛夫/ Pasha Antipov (后来又用名斯特林考夫/Strelnikov);善良贤惠、体贴温婉的日瓦戈医生的妻子托尼雅等等,就更不用说两位主要人物,日瓦戈医生和劳拉的性格特点是多么得灵动丰富,令人难以忘怀。
日瓦戈/Yuri Zhivago医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为人谦诚,又有正义感,是一个好医生,好丈夫,好父亲,可是在关键之时没有能把握住自己的感情,做出了有愧于自己妻子的事情。事后他很自责,并毅然提出与劳拉结束关系。可是命运还是让他为自己的放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不幸人生中更为不幸的阶段便由此开始,他在回家的途中被游击队抓走,一去两年,直接导致妻子与幼小的儿女以及年迈的岳父无法再在当地生存而回去莫斯科,再远走他国。从此日瓦戈医生的这段婚姻就中止了,直到他死去,他再也不曾见过他的妻儿。也许这种苦难的长期经历,能够稍许消解他对妻子的那份愧疚。
显然日瓦戈医生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悲剧的原因来自革命与动乱,自然也来自于他的性格与命运,可是同女主角劳拉相比,他的苦难还不算什么,最悲哀的还是劳拉。劳拉/Lara Antipova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学生时,就被妈妈的情夫维克多•科玛洛夫斯基/ Victor Komarovsky诱奸,很快又被这个男人凌辱与遗弃,可惜的是情窦初开的劳拉竟然深陷在这段孽情里不能自拔,以后又始终没有能够摆脱这个恶魔的纠缠,最后还是这个科玛洛夫斯基把劳拉从日瓦戈医生身边骗走,致使劳拉与瓦戈医生生离死别,终生未能再得以相聚。
劳拉的丈夫是帕沙•安季洛夫,在短暂地婚姻生活后,热衷于暴力革命的安季洛夫就去了前线,留下劳拉独自带着一个女婴苦苦等他,也正因此,这期间劳拉才有机会认识并最后爱上了日瓦戈医生。安季洛夫自从去了前线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是听科玛洛夫斯基说他已经死于非命。劳拉被一个最不爱的男人死死地纠缠住,她的一生毁也在了科玛洛夫斯基的手里,这是劳拉的悲剧,也是无法回避的宿命。劳拉的遭遇令人扼腕叹息,无言以对。劳拉这个人物沉重得也令这部影片更加沉重。
想象不到的是日瓦戈医生的扮演者竟然是埃及影星奧瑪尔•谢里夫/Omar Sharif,在伟大的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里他饰演了一个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阿拉伯青年将领阿里,是劳伦斯的战友与坚强支持者。这位具有明亮双目的明星,在《日瓦戈医生》里,一改他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果敢硬朗的形象,扮演起温文尔雅,又优柔哀伤的一个俄国知识分子,令日瓦戈医生这个人物出神入化到真实至极,无人能比。日瓦戈医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却又悲苦无助,绝望无奈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眼睛被表现得丝丝入扣,生动逼真。这是一个有非凡演技的天才演员,但毕竟它是阿拉伯人,由他来演俄国人是有点儿离题太远了,可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他演得极好,让人们以为他就是俄国人,这也证实了导演里恩的魄力与眼光。
劳拉的扮演者是英国女星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 ,拍这部片子之前她凭借电影《亲爱的》,拿下过奥斯卡影后的殊荣,可是真正让她红遍国际影坛的却是电影《日瓦戈医生》。她把劳拉野性坚毅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劳拉善良淳朴的另一面也展现无遗。这个人物没有多少对话,可是一出场,观众从她的气质与眼神中就记住了她,这是一位在表演上非常有感觉的女星,《日瓦戈医生》所以能够非常打动人,劳拉这个角色功不可没,这位演员把一个俄国年轻女人在那种动荡年代的处境与遭遇,诠释演绎得非常到位,十分可贵。
影片中日瓦戈医生的同父异母弟弟的扮演者,竟是当年英国四位男巨星之一的亚利克•基尼斯/Alec Guinness,虽然他的戏只是为整个故事传真引线,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儿,但他可是大片《桂河大桥》中轰动全世界的尼科森上校的扮演者,凭此角色他在1956年的奥斯卡上成为影帝。他加盟《日瓦戈医生》说明导演里恩很念旧,愿意继续延揽这些曾经合作过的影星来打造他的最新作品。
日瓦戈医生的妻子托尼雅的扮演者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Geraldine Chaplin,她也是因为这部《日瓦戈医生》而打响了知名度,从此片约不断。影片中她乖巧的扮相,忍辱负重的精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这样说,这部电影如果仅仅有朱莉•克里斯蒂扮演的劳拉这个角色,还不能够表现出应有的张力,必须还要有杰拉丁•卓别林饰演的托尼雅这个人物,才可以让故事变得完全与完整,同时也令戏剧冲突在人物之间的互补与可比性方面,得到强烈地提升。一部具史诗地位的电影,一定是每个角色都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日瓦戈医生》正因为有杰拉丁•卓别林扮演的妻子一角,而使这部影片充满了光亮,并让这部片子更有深度与力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著名诗人和作家鲍里斯•帕斯特纳克/ Boris Pasternak,在重重阻挠与压力下写出了不朽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西方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为此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这位文学巨人,可是他被迫拒绝了这个殊荣,并很快死于迫害与病魔的双重打击。几年后,铁幕外的一个英国导演率领一支由埃及人、英国人、美国人组成的演职人员队伍,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引起了同样的轰动。
看过西方人独立拍摄的有关中国革命的影片,里面明显的脸谱化与符号化的诠释常常会雷倒中国观众。我们不是俄国人,不知道他们看《日瓦戈医生》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也会笑场吗?也许会,因为影片里对游击队政委,街道干部以及居民委员会主席的描写虽然似曾相识,但也确实很搞笑,相信这是西方人的理解与表演所致。但是影片中的故事却是极其震撼与发人深思的,面对革命与动乱,没有人能幸免,有钱人如此,没有钱的人也是如此,电影中被烧毁的农舍和村庄,还有因无家可归或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农民,就是有力的证明。
俄国以暴力革命开创的世界上所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这个政权的消失而烟消云散。继911之后,暴力革命与暴力恐怖卷土重来,世界危险得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都会引发更致命的爆炸。人们是无辜的,没有人喜欢被杀戮,也没有人向往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和平不是理想,是生存的必须。当人生遇到了革命,生命遇到了暴力,就会斯文扫地,人的尊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决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这是人们的呼声,也是电影《日瓦戈医生》问世近五十年来,仍然深具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电影《日瓦戈医生》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UTOVB6f-ok/
回复花自飘飘零的评论:
飘飘君好,真是多日未见了。。。很感谢你来支持和鼓励。。。这么说头像还要重新贴?我还以为会自动恢复呢。。。谢谢你告诉我,要不我还在傻等。。。
点缀老师,可以重新上传头像了,快贴出来吧~~~
回复eaglewings的评论:
谢谢eaglewings君。。。感谢鼓励与褒奖。。。英国女星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扮演的劳拉真是天造地设似的,恰到好处。她的表演让我们看到,劳拉这个人物:她倔强不屈,又能忍辱负重;她毫不张扬,但折射出来的魅力又锐不可当;她有光芒,却不抢风头;她是弱者,倍受命运的磨难,可是又是名副其实的强者,例如她坐在雪橇上,以自豪地口吻向科玛洛夫斯基宣布,她身上正怀着日瓦戈的孩子。毫无疑问,这个正在孕育的新生命,是她得以坚强的力量。。。很显然,她人是跟着这个恶棍去了,但心还在日瓦戈身上。劳拉很平凡,但在人格与意志上又绝对不平庸,绝不是一个任人凌辱的泛泛之辈。。。
"她 (Lara) 与人与事无争,几乎对自己的痛苦从不表露,她那沉默尽管令人不解,然而却又如此强劲有力。尤里·安德烈耶维奇(Zhivago)竭力不去爱她,正像他竭力去爱所有的人,更不用说去爱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了。"
二十五年前第一次看到, 被它强烈地震撼.久久不能忘怀. 来美后, 又看了两遍. 至今它的深度, 广度,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依旧无与伦比.
现代的女人们争先恐后的露乳沟, 股沟来表达性感. 实际上, 劳拉才是真正的性感. 她不脱, 不露, 但骨子里,眼神中, 神韵上传达出来的性感使日瓦戈欲罢不能. 劳拉的性感登峰造极.
谢谢点缀的影评. One of the best movie reviews!
回复衡门之下的评论: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隐士到访,不胜欣喜。。。衡门君的企盼,应该指日可待,相信假以时日,几度沉淀,多少沧海桑田之后,这样伟大的作品就会出现了。。。谢谢衡门君。。。
回复instein的评论:
谢谢instein君。。。感谢你的鼓励。。。能够被欣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一段心情的归纳与表达能够被誉为是点睛之笔,那更是莫大的褒奖。。。再谢instein君的共鸣与支持。。。
回复larazhi 的评论:
谢谢larazhi君。。。再次感谢你的好意与鼓励。。。你说得对,对于已经深爱这部书和电影的人来说,他们心中的那种感受是可意会无法言喻的。。。那应该是一种共鸣于心底的情愫,也是一种流淌于血液中的深刻。所以日瓦戈医生这个称谓成了某种人生的代名词,它的丰富与浩瀚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人生有最透彻的图解的话,《日瓦戈医生》就是这幅画卷。。。
回复Africangrey的评论:
谢谢Africangrey君。。。点睛得好:阿拉伯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拜占庭文化的火凤凰,Omar Sharif演俄国小资,还是可以牵强得上的。
俄国小资与Omar Sharif身上都有拜占庭文化的基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心结没有了。。。非常感谢,再谢Africangrey君。。。
回复imagine45的评论:
谢谢imagine45君,感谢你的鼓励。。噢马尔活得很潇洒,可是他一生嗜赌,却有点儿匪夷所思。。。你的有关人生遇到革命,如果未被整死,应该有后福的观点,让我忍俊不禁。。。欣赏你的睿智与幽默。。。
回复lindaaa的评论:
谢谢lindaaa君。。。你说的感受,我能够理解,因为喜欢,你一遍遍地看这部电影,最后自己就融化在里面,所以对你来说,留下的只有音乐与乌拉尔的异域风光了。。。
朋友20岁的女儿就取名Lara。
阿拉伯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拜占庭文化的火凤凰,Omar Sharif演俄国小资,还是可以牵强得上的,呵呵。
多谢分享!
看过奥马-本人的故事, 难怪他演的这么好--他的人生和影片又许多相似---
----生长上层社会的家庭--遇上了埃及伟大领袖纳赛而推翻埃及沙皇的大革命--也
离开了老婆孩子---也有一个地下阶级敌人情人--巴巴拉史翠姗(犹太人)---然后一
直单身--
---人生要是不小心遇到了革命, 特别是伟大领袖的大革命--而没被整死---应该有
后福
-----就像奥马-本人---潇洒的浪迹世界各地大赌场和牌局---现已80多---
回复larazhi的评论:
谢谢larazhi君的坦言相告,我所写的之所以与你的愿望还有不小的距离,其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写得匆忙所致,而是水平有限的问题。不过,我会多学习,多探求,争取以后的表达能够有所改进与提高。再谢你的好意。。。
回复eN_Joy的评论:
谢谢eN_Joy君再次光临。。。俄国人拍过这个故事的电视剧,不过听起来好像你看的新拍的版本。。。相信电视剧能够更多地展现细节。。。希望能听到你感受。。。
回复ilovefriday的评论:
谢谢ilovefriday君!你的观察力极其细致。。。那一大瓶向日葵的存在正是导演的不同凡响之处,虽然战争是迫不得已的,但参战的人是向往和平的。。。战争过后,战地医院不复存在了,大朵的向日葵就成为那栋房子的新主人了。。。这里面有多少言无不尽地暗示和象征啊。。。
回复megchen的评论:
谢谢Meg君。。。感谢你的鼓励。。。《日瓦戈医生》的确很让人动心。。。这一组人又演得极其得好,大卫·里恩的才华让这部电影成为永恒的瑰宝。。。
前苏联是很能折腾的,十月革命后杀了很多人,二战前后,又杀了很多人,可是还能打败德国,并与美国抗衡,说明还是有硬实力的。不过在叶利钦当政时,俄国的经济可真是一蹶不振了,直到普京第一次上台后,才扭转颓势,现在又有了崛起的势头。。。
回复何仙姑的评论:
谢谢仙姑君!感谢你的鼓励。。。很羡慕你去过埃及,也亲眼看见过奥马尔·谢里夫。。。他是年纪不轻了,但是他也确实太有魅力。了。。。看了,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
回复茅斌骚客的评论:
谢谢茅斌骚客君。。。的确是好电影,好故事,好音乐,很有艺术魅力。。。要是俄国导演拍,俄国演员演。。。其效果不知道会怎样。。。但是做为西方人来说,能把这部电影拍到这个程度,演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感人就好,其它都是小事了。。。
感谢老朋友的鼓励。。。周末快乐。。。
回复xgx的评论:
谢谢xgx君。。。感谢鼓励。。。赞好电影。。。
很喜欢这篇的名字:当人生遇到了革命----让我思考良久。我想其实普通的人们在 “革命”中最难保持的是什么?---应该是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些带领人们闹革命的人是很狂妄的:因为他们以为可以代替所有的人们去思想,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革命的代价也是很昂贵的。记得我和哥哥一起看6小时的《莫斯科保卫战》,开始苏军节节败退,损失很惨重,这当然与德军先进的战术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但博学的哥哥告诉我苏联有很多一流的将军都在肃反中被清除了(处决),所以战争开始会输得那么惨。后来赫赫有名的朱可夫是被硬顶上去的。
日瓦戈医生只是一个普通人,由此可想而知在革命中,有过多少不幸的故事。
谢谢你分享这一发人深省的佳作。
回复飘侠的评论:
飘侠君好,好久未见,感谢鼓励。。。这部电影值得为之顶礼,很高兴我们都喜欢。。。
回复shenzhen记忆的评论:
谢谢有相同记忆的老朋友,感谢你的鼓励。。。这部电影太有内容了,让我们有很多的感受与感悟。。。因为电影好,所以启迪就多。。。
回复玄米的评论:
谢谢玄米君。。。好久未见了,感谢你的鼓励和褒奖。。。也许是这部电影真得摸到了我,所以我的表达就完全听凭感觉了。。。从中也说明,好的作品,就像丰富的宝藏,随时都能满足前去探宝者的愿望。。。你提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人杀人用武器,还是小儿科,用制度才是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那个脸上有刀疤的人,就是劳拉的丈夫,他很勇敢,可是最后成了凶残的杀人恶魔。。。他的转变,不是人性使然,是政治偏离良知的恶果。。。我会去看你的观后感,相信会有启发。。。
回复Anniesky的评论:
谢谢Anniesky君。。。你说得好!俄罗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如此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向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鲍里斯•帕斯特纳克/ Boris Pasternak顶礼。。。
回复简宁宁的评论:
谢谢宁宁君。。。感谢你的鼓励与评说。。。非常赞同你的感觉,这部电影虽然说的是苦难之事,可是并不给人绝望难忍之感,导演将情节拍得有张有弛,即使政治上没有出路,但还有大自然的风光存在,还有瓦雷金诺这样的世外桃源,日瓦戈一家人暂避那里,就逃离了不胜其烦的现实,尽管物资匮乏,但他们在那里的日子还是其乐融融、身心愉悦的,有家庭,有妻儿,有长辈,有耕种,有收获,没有打扰,没有斗争,复又何求呢。。。可惜后面衍生出悲惨的故事。。。
回复plum8的评论:
谢谢plum君。。。是啊,大卫·里恩拍出了很多不朽之作。。。太令人敬佩了。。。这部电影的确很细腻,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非常有看头。。。
回复清风-细雨的评论:
谢谢清风细雨君。。。小说作者的一生也是坎坷多难,所以才能塑造出日瓦戈医生这样的人物,而劳拉的原型就是他的支持者与挚爱。。。当人生遇到了革命,“人生变得渺小脆弱”不堪一击了,你补充得真好,说出了我没有能够表达出来的意思。。。
回复TNEGI//ETNI的评论:
谢谢TNEGI//ETNI君!感谢你的交流。。。同喜欢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小说到电影,到音乐。。。
回复zhu_charlie的评论:
谢谢zhu_charlie君!感谢你的肯定。。。赞同你赞同。。。
回复晓青的评论:
谢谢晓青君!感谢你的鼓励和共鸣!
回复eN_Joy的评论:
是的eN_Joy君,奥马尔的眼睛太传神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影星,他扮演的《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面的阿里也是相当得出彩儿。。。
感谢你留言。。。
回复鹈鹕的评论:
谢谢鹈鹕君!感谢你的首顶强顶。。。
同赞里恩!同赞他的作品为永恒的经典!
这部电影的音乐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当年我看过第一遍后,久久不敢看第二遍,终于看第二遍时仍然悲情泪下。那种无助无奈无法挽回的沉重令人窒息。
很多年前看过一次,一次就够了,这电影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没有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残忍更没有人性的事情了。
影片里的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那个革命者,站在开动的火车头前,带有疤痕的脸,是那么的冷血无情。
我也写过个豆腐块观后感。
Dr. Zhivago 对我来说,是即深沉又轻松的一部电影,不像其他经典影片,轻易不敢看第二遍。从录像带,到cd, dvd, blue ray, 每次更新设备,总少不了要配上一套 upgraded version of Dr. Zhivago。 没事儿时看上一遍,很奇怪,这部电影能让我心神宁静,情绪安然下来。也许是因为它沉静的叙事方式?或者就是因为那句著名的台词 --
"what can you do in Varykino?"
and Zhivago answered: "just live."
桂河大桥我也很喜欢,没想到是同一个导演。
Agree --- 世界危险得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都会引发更致命的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