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殿坤 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这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叶赫一名,有人说是蒙古语,意为“宏大”;有人说是满语,意为“帽筒”或“水鸭子”。究属何意,本文不做考证。其地,早在辽圣宗时即为女真居地,时称“耶悔”①。金元之际称“益海”②、“益改”或“伊改”③明清之际称“夜黑”、“野黑”、“也合”或“叶赫”④。纳兰,亦称纳喇或那拉,为满语,其意为“太阳”⑤。金初即有此姓,《金史》卷103《纳兰胡鲁喇传》:“纳兰胡鲁喇,大名路,怕鲁欢猛安人。”《金史》卷121《纳兰绰赤传》:“纳兰绰赤,咸平路伊改河猛安人”。降至明末,纳兰一姓成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望族。有乌拉纳喇氏、辉发纳喇氏、哈达纳喇氏和叶赫纳喇氏,其中支繁户众者尤数叶赫。近年随着国内外关于“满族入关前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叶赫部史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根据额腾额《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就其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斧正。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14代玄孙额腾额编纂。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15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6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说》所记相符。自南褚之后,凡7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史料。 尤为重要的是,《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刚正了诸多文献之误和史家错笔。 其一,褚孔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曰哲锵额;季曰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的儿哈你”、“刘尔哈尼”⑥“齐尔哈纳”或“速长加”⑦,为塔鲁木卫都指挥使,明正德初年因犯边被明廷捕杀,“集斩开原市”⑧。的儿哈你死,诸孔革继其父为塔鲁木卫指挥佥事,后升为都督佥事。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明廷因褚孔革升职久,“赏金带大帽各一”,这是明朝对女真头入的最高赏赐。褚孔革有子3人:长曰太杵,亦称太楚或台出;次曰台坦柱;季曰尼雅尼雅喀,亦称捍尼哈或捏哈。 褚孔革二弟哲锵额有子6人:长曰尼雅汉,次曰巴尔班(无嗣);三曰乌筠都都(其曾孙刚阿达为努尔哈赤灭叶赫时,用炸药穴城,破叶赫东城内城铁门之人);四曰巴尔喜;五曰哈尔松阿(其曾孙哈雅尔图任理藩院尚书、议政大臣)六曰乌尔瑚德伊。 褚孔革三弟哲赫纳有子3人:长曰巴萨喀(其曾孙花子任副都统。花子之孙常妥、字履坦,康熙朝举人、乾隆朝官至浙江巡抚。有《受宜堂集》12卷,《二十二史文抄》36卷、《班余剪烛集》14卷、《受宜堂驻淮集》12卷等著作传于世);次曰巴尔泰;季曰巴尔逊。 褚孔革兄弟3人,有子侄12人,为世入所知者只有褚孔革和其长子太杆2人,究其原固,主要是叶赫部自己没有留下文献资料。关于这一时期的叶赫史料只能从《明实录》、《三朝辽事实录》、《辽夷略》、《万历武功录》、《开原图说》、《辽东志》、《全辽备考》和《满文老档》、《满洲秘档》、《清实录》、《开国方略》及朝鲜《李朝实录》等明末清初官方文献中间接地查寻,但又很不全面,故诸多史实细节无从考证。《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自齐尔哈纳后,将褚孔革3兄弟的后裔,按“大父房”、“二父房”、“老三房”三支分别记述。脉络清晰,人事俱细,可补诸史之不足。 其二,太杆非“二奴”之父。《清史稿》卷22《杨吉砮传》谓:“褚孔革子太杵。太杵子二:长清佳砮;次即杨吉砮。能抚诸部。依险筑二城,相距可数里,清佳砮居西城,杨吉砮居东城,皆称贝勒。明人以译音,谓之‘二奴’。”此说系抄自《清太祖父高皇帝实录》。有清一代,几乎所有关于叶赫部王族世系的文献,都从此说。唯有《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与其不同。族谱记褚孔革有子3人:长曰太杵;次曰台坦柱;季曰尼雅尼雅喀。太柠有子6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札部侍郎);次曰硕色(无嗣);三曰萨布禄(无嗣);四曰图礼;五曰图美;六曰额普特伊。太杆二弟台坦柱有子3人:长曰齐纳赫;次曰清佳砮,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曰杨吉砮,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雅喀有子4人:长曰廷柱,亦称烟州(其第五子扈什布与堂兄三丹同为叶赫乌苏城主,归降努尔哈赤后任满洲镶蓝旗都统);次曰阿尔卜(其长子拜三之女适努尔哈赤为侧妃,系孝慈高皇后孟古姐姐的堂妹,生努尔哈赤第八女聪古图公主,下嫁蒙古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为妻。阿尔卜之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⑨。苏纳长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大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曰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驸,“天才命十一年八月,太宗文皇帝御极,设八大臣,以固三泰为镶蓝旗固山额真,内理国政,外治戎兵” ⑩。雅林布第四子阿纳布之女适太宗皇太极为侧妃,“天聪二年生皇五子承泽裕亲王硕塞”⑾);四曰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于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伏雅奇国舅”⑿)。 | |
综上述,如《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所记不误,则太杵应是清佳碧和杨吉砮兄弟之伯父,太杵之二弟台坦柱为“二奴”之父。文献之所以出现误记,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因太杵与其二弟台坦柱的名字译音相近,误将台坦柱记为台杵;二是台坦柱可能早逝,没有什么显赫政绩,故不被世人所知;三是按女真人“嫡长袭爵”,即传位于长门(长子、长孙)之惯例,错将“二奴”记为褚孔革长子太杵之后。《大金国志》卷35谓:“若袭封之人亡,及因他故而去官者,许令长男继之。如长男已亡,或笃废疾者,长孙继之。长子与长孙俱亡,次子继之。本枝绝,兄弟继之,兄弟无,近亲继之。”叶赫部首长齐尔哈纳,原为塔鲁木卫都指挥使,明正德初年,“数盗边,枭斩开原市”。其长子褚孔革继父为塔鲁木卫都指挥佥事,明嘉靖三十年被哈达部酋长王忠捕杀,“并夺其贡敕七百道及所属十三寨”⒀。褚孔革死后,其长子太杵继父为塔鲁木卫都督。为报父仇,纠兵犯边。于明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在柴河堡被哈达部酋长王忠之侄王台捕杀,献首于开原。叶赫部酋长自齐尔哈纳至太杵凡3代,都是父死子继,传位于嫡长子。太杵死后,按惯例应由太杵的长子鄂岱继其父职为叶赫部酋长。但鄂岱及硕色、萨布禄、图礼、图美、额普特伊等诸弟,皆因孺弱而不得继。太杵二弟台坦柱之子清佳砮和杨吉砮兄弟二人,能骑善射,狡黠强悍,能抚诸部,继其伯父为叶赫部酋长。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依险筑二城,“清佳砮居西城,杨吉砮居东城,皆称贝勒”,明人以译音称其为“二奴”。为报世仇,“二奴”西结蒙古土蛮小黄台吉,东联建州酋长王皋之子阿台和阿海。连年与哈达部酋长王台长子虎尔罕“日以争敕构兵”,并时常率部众侵扰开原、铁岭一带。正如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所记:“逞家奴、仰家奴结婚北虏,兵锋益张。开原东鄙,无日不战,林木池鱼,祸及于内地矣。”明万历十一年(1583尔)十二月,清佳砮、杨吉砮二人和其子侄及随从等311人,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巡抚李松、开原戌将宿振武、备御霍久皋等人设“市圈计”,诱杀在开原城南关王庙(俗称老爷庙)即汉寿亭侯关羽庙内。是日李成梁又率兵围歼“二奴’屯驻镇北关外杜喀寨附近步骑1252人,在这场血腥的诱杀惨案中,叶赫部共丧生1563入。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时代气息传遍明廷和诸夷、故世人只知叶赫有褚孔革、太杵和“二奴”祖孙3辈,但不知其3辈世系详情,所以误将“二奴”记为太杵之子。《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所记褚孔革及太杵诸子谱系,可正清史之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