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无线电台广播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
这也许是原因之一,毛泽东的中国音乐界把《欢乐颂》解释为歌颂胜利的音乐。我这个音乐发烧友,过去也这样去理解的。
其实大不然。
<Immortal beloved> 是1994年的电影。讲贝多芬死后,留下遗嘱要找一个女子。电影回顾了贝多芬的一生。电影里有一段,第九交响乐首演,贝多芬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他走上台去。回忆他童年时,父亲喝醉了回家,拿了棍子上楼要打他,贝多芬从窗爬出去,狂奔。此时音乐是第九交响乐里的《欢乐颂》。
原来《欢乐颂》可以感受为逃脱灾难,灾难在身后,越来越远的感情!我以为这是对《欢乐颂》非常恰当的解释。
在电影《king’s speech》里也有一段《欢乐颂》,是国王在克服他说话的结巴的苦恼。 也是逃脱困境的感情表达。
回过来看贝多芬写第九交响乐的历史。 那时,贝多芬完全耳聋了,经常性的经济收入也断了。贝多芬真到了病贫交加的地步,他没有什么胜利可以庆祝。贝多芬是借用了《欢乐颂》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眷恋,在他的一生里,多少次的困境,他都过来了。 毛泽东死了30多年,中国的外汇比毛泽东最多的十亿美元多了上千倍,中国的大楼,中国的出国人数都比毛泽东时代多了上万倍。
但,请看看百度知道里对《欢乐颂》的解释: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 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 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欢乐颂》主题 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 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 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 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 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 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 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真是典型的毛泽东时代顾名思义,按需要任意发挥胡说八道的文风。这就是 中国的特色!1942年5月19日,希特勒生日前夕,柏林就演出了贝多芬第九 交响乐以示庆祝。 难道希特勒也要进入共产主义?
西方的交响音乐被引入中国,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时间很短。根本还没有吸收 和理解西方音乐,中国的姚文元之流,自以为有了批判的武器,就拿起笔来 批判,拿起棍子来打内行的人。
姚文元是个吃文字饭的书呆子。 根据现代大脑的研究,他是用左半脑工作的人, 用名词来定义用语言来思考的人。右半脑是管音乐美术的。我猜想他的右半脑是 不工作的或者没有能力去工作的人,右半脑是被左半脑压抑的人。这样的姚文元, 看到有人介绍被称为印象派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他就写小册子来评判了。 中国音乐界里的人不敢反驳,说德彪西是革命的,推陈出新的等等。 上海音乐界里有个老革命写文章说,姚文元对德彪西了解不够,这么的文章发表 出来,国外的影响不好。 真是可怜,要用国际影响来阻止姚文元的批判。
其实,德彪西是对德国意大利古典音乐作了革命的人。 他的音乐更贴近法国的 语言,或者说法国民族化了的音乐。 我的感受是,德彪西的音乐更接近中国的 民乐,接近中国南方的语言。德彪西的音乐很美变化很多,容易使人进入幻境。
理解音乐不容易,理解西方文化同样不容易。 以词会意,自以为是,不求甚解, 懒求甚解,自己不检验自己的对错,也听不得不同的见解。这是中国文化人的 基因,中国文化人的特色。
(写于2012/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