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逸游为镜 - 我的“烂片”里的故事

(2015-05-25 21:13:08) 下一个


这算是和逸游为镜的大作“聊聊旅行与摄影”。游兄谦虚,大师手笔,还自称新手,叫我等情何以堪!如果说游兄是在聊“旅行与摄影”,我只能是瞎吹PS“烂片”。


首先提一下要在旅行中出好片大片,最好是跟摄影团出行。有大师带队,事先踩点,抓最佳光线,在最佳角度拍摄,而且大家都志同道合,可以互相学习交流,会有很大收获。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驴友都能做到的,且不说费用高,时间也花得偏向摄影作业,和不喜欢摄影的家人朋友一起出游,不太切合实际。我有一个“投机取巧”的作法:在做功课时,Google一些Photography Tour的行程和片子,或者就Google一下“某地Photography”,保证无数美图跳出。看了他们的片子和行程,等于“虚拟”踩了一次点,虽然到时候会少了些惊喜,但我仍认为“虚拟踩点”对爱摄影的驴友来说是有参考价值的,即便出不了摄影团的大片,去他们去的地方,单从旅行的角度来说往往也是非常值的,因为有时可能发现一些偏门的美景:


阿拉斯加Denali Highway秋天的美景
DSC_0450

约旦佩特拉之夜
DSC_0713-c

冰岛西峡湾的 Puffin
DSC_1700

冰岛内陆高地徒步
DSC_3111

吴哥荔枝山的瀑布
DSC_4352

游兄说起过“旅行烂片多” 。真是太对了!想想我们出游时总是顶光低光加逆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囊括了出“烂片”的所有元素,所以PS“烂片”是必须的。


杰夫老师道出了摄影的真谛:“摄影作品就是摄影师用摄影语言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大意)。” 我的理解就是用片子包括PS过的“烂片”来讲故事。做为一个铁杆驴友,在光圈和故事之间,我选择故事优先而不是光圈优先,因为驴友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光圈有了,故事没了。所以说出片时有故事要讲,没有故事创造故事也要讲!


现在就来讲讲我的几个“烂片”里的故事:

1. “Dominus Flevit”的故事

Dominus Flevit是拉丁语,翻译意为“上帝哭了”。它是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一个教堂,是纪念当年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教堂很小,大家鱼贯而入,没有机会体会和取景。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着大窗捏了几张。

这是RAW片:
DSC_0157

回来看片时原想把它当作废片处理,仔细一看,感觉大有故事:十字架和金顶的呼应关系微妙的像征着耶稣远望圣殿,然而今天的金顶已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先知默罕穆德在此升天),早已不是犹太人的圣殿了。一张照片,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呈现在一起,重叠,纠结,融合,延伸,寓意深长。


PS时为突出重点,crop取了中间部份,选择金顶保留原色,反向选择把其余图片转成黑白以强调历史的凝重感。

Dominus Flevit
DSC_0157 


2. “沉睡千年冰美人的一滴清泪”的故事

在自然风光中加入故事要有点想像力,好在中国人都有这个基因。一块山上的石头可比喻为“黑猫望月”,“猴子跳墙”,“熊猫打坐”,“刀客耍枪”等等。这张是冰岛的Jokulsarlon冰湖岸上正在融化的冰块,原来只是拍一张快速曝光练练抓拍水滴的片子,虽不是太“烂”,但也没有多大看点和技术含量,但加上主题就不一样了:沉睡千年冰美人的一滴清泪。。。不好意思,不是我不小心,只是故事难以抗拒!这年头每天喝两碗微信心灵鸡汤,这种句子可以随时脱口而出。不过对一块滴水的冰能把故事讲到这个境界,自认为算是蛮拚的,请点赞!

沉睡千年冰美人的一滴清泪
DSC_2666

3. “约旦往事”的故事

这张照片摄于2013年11月7日,约旦的伊斯兰新年,在约旦的Jerash,两千年前的罗马废墟。少妇坐着看着两个小孩跑着玩,一副安详满足的神情。我取景时她的脸是朝照片的右方看着孩子的,我把人像放在靠左,右方留有空间,附合构图视觉引导的原则。但当按下快门时她的脸和身体转向了左方并起身走开了!照片从构图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回来看片时我非常喜欢人物的神态,装束和背景:头巾代表了传统,额上的墨镜,手中的手机和牛仔裤又体现了现代,背景中的废墟是绵长而辉煌的过去,有着强烈的对比。我决定保留,取名为“约旦往事”,那左面留有空间的视觉引导构图也正好把废墟的背景作为“往事”的像征。那时正迷着HDR,就作了单张HDR以突显细节,选了背景转成黑白,把“往事”和人物分隔开来,非常满意片子的色调。

约旦往事
DSC_0892_Enhancer

4. “约旦是如此的美丽”的故事

和上一张一样,摄于Jerash。一群约旦女孩很High的打着手鼓唱着歌,问我们哪里来?我们回答是中国人,她们有节奏的唱着“China! China!” 我跟着她们边走边拍连拍了好几张,这张不是最好的,但当中的两个女孩对着镜头的笑脸吸引了我。在后期时,crop突出了那两位,还是感觉背景太杂,而那时的欢快的气氛还留在脑子里,回忆起当时有一种连空气都被舞动的感觉,于是用了旋转Blur的功能还原出“舞动旋转”的效果。

这是RAW片
DSC_0971

约旦是如此的美丽
DSC_0971

5. “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看到了一幅画”的故事

虽说桂林烟雨别有韵味,但最美的是在阳光下云开雾散时的水珠和光的变幻效果。像下面这张就非常一般,雨雾没有层次感,天空很单调。

这是在阳朔世外桃源景区的观景楼照的:
DSC_0210

但把焦距稍回拉把极富民族特色的小楼的窗框拍摄入画面,即弥补了照片里天空单调的色彩,又把窗和景延伸为画框和画。“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看到了一幅画”,这就是当时的心情,那篇游记也以此为题。

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看到了一幅画

DSC_0214


6. “火之舞”的故事

当时用的相机是尼康D200,18-200mm的变焦“狗”头。虽说一镜走天下很方便,但是个慢镜(F3.5-5.6),在低光的环境下出不了好片,我一般很少在低光下拍摄动态的舞台表演的片子(当然可以调高ISO,向右增加曝光并后期降噪来弥补等等)。在阳朔蝴蝶泉看苗族的民俗表演时,一个群舞的节目吸引了我,那就是“木鼓舞”,号称“东方Disco”。一群当地少女身穿鲜红的服装伴随着强烈节奏的鼓声奔放起舞,真是有点Disco的韵味。由于光线和距离,我觉得很难靠这个“狗”头拍出清晰的动作片,必然会抖。于是将抖就抖,用1/6妙的快门记录下了别样的“火之舞”。

火之舞

DSC_0251


7. “东方维纳斯”的故事

吴哥的女王宫雕像的精美尤其是浮雕上众多的女神为她赢得了吴哥艺术宝石的美誉。这樽女神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叫缇娃妲女神,又叫做戴维女神,是万物之母的象征。参观时周围有绳索栏着,离雕像大概有20米的距离,而且雕像是背光的,也许是那天天气太热而无心拍照,就用了自动档,300mm镜头拉足也只能出到这样的效果:

DSC_4219

理片时不忍心废掉,动用了所了解的PS的手段施行抢救,crop,变黑白,提对比,增饱和,加锐度。。。结果还不错,居然“蒙”过了老唐,问我是不是凑近拍的。嘻嘻,野百合也会有春天,“烂片”也可以变宝贝!

东方维那斯
DSC_4219

8. “我心平静,只因与主相近”的故事

在以色列旅行的9天里,无数次被周围宗教的氛围所感动,我这个无神论者不禁感叹人还是应该有些信仰的。在加利利湖畔的五饼二鱼教堂(Church of Multiplication)里,看到一位来自欧洲的游客(信徒),她一直安静的坐在走道旁角落的位置上,不停地祷告,既便教堂中央的座位有空时她也没有去换座位,而是一直静坐在太阳直射的那个角落,安静,平和,期待。。。一般摄影时都会尽量避免顶光,但在教堂除外,穹顶向下的光芒有神光的喻意。片子中光线照在地上反射在老妇的脸上,映衬出她那安静的神态,仿佛在说:“我心平静,只因与主相近”。

我心平静,只因与主相近
DSC_0492


9. “青涩少女倚门而立”的故事

在拍摄博物馆的展物或艺术作品如雕塑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讲出故事,因为那是放在特定的展位,静止的放着,缺乏与环境和人物的互动。这张除外,这是在上海“红坊”,一个旧工业区改建的艺术园区拍的。这座雕像名为“青涩”,裸体少女雕像放在铁门边,含蓄的倚墙而立,徐徐如生。早上10点钟的太阳通过留着旧时工业痕迹的大铁门照了进来,在地上留下大片亮区。构图时特意留下了这片空间亮区,与铁门,雕像的色调有层次的转变。空间是留给故事的,门开了,阳光照进来了,有谁会来?会有什么故事?

青涩少女倚门而立
DSC_0019

旅途遥遥,故事长长,山河悠悠,光影灿灿。旅途里的故事和光影是留给游在旅途上的人的,像游兄一样顺游逆游梦游逸游捕光捉影,满载旅途中的故事回来,PS“烂片”来风坛讲故事。呵呵,没办法,有故事就是可以任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