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之中,放下一切闲聊,多么的不合时宜,而在人们坚信一切都由利益驱动的现代社会,竟然还有人要谈良知,是否也如此地不合时宜?
人和人要想能聊得起天来,还是需要些最基本的共识的,例如你要是说:“药家鑫为了避免那个女人记车号的“大麻烦”,捅死她是正确的选择,应该的,而没躲过公检法的惩罚是运气不好”,那对不起,咱没得聊了,这可是最基本的是非观。
上面这个例子还算是明显的,但是换一个题目,比如强拆,就不那么说得清楚了,对吧?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从宏观上看有很大的成绩,被认为是制度上优势的有一点,叫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当然,那些建设成就都是实实在在的,咱丝毫没有要否定的意思。但是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就是你得能拆,能拆得动啊。
请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
你的家,无比熟悉的家,给你带来安全感,童年回忆的家,还有精心的布置,等等等等......
这时窗外出现一辆挖掘机,那个大铲子从窗户伸进来, 一通鼓捣,
背景音乐响起......
Mama, do you remember, the stroll hat, you give to me......
然后哗啦,墙被撞倒,本来你熟悉的一切,变成一地瓦砾废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你或许会说我是不是太矫情了,那些钉子户就是太贪。您可真成,大嘴巴一挥,那些人就都变坏蛋了。
我如果拿出关于灵魂与来世的认识告诉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远比我们通常以为的要复杂深刻得多,那些被强拆的其实也不是什么别人,就是你,就是我,估计听众就要跑光了。好吧,我们就用一般人能听懂的道理来聊这事。至少你不认可需要在意那些“坏蛋”的伤痛对吧?
那么,如果不准备选择性失忆,看看这些“坏蛋”都是从哪里来的吧。记得最早说要城区改造也好,拆迁也好,老百姓也知道这是好事,也有相当的觉悟。按照组织者的宣传,越早签约好处越多,拖来拖去也不过是把本来的优惠拖得没有了。所以,说补助多少,顺顺当当签约走人的是绝大多数,比如拿了三十万补偿款搬走了,偶尔有极个别不满的,讨价还价,最后,搞定!多好的事啊,对你来说政绩啊,宣传宣传吧,最后的钉子户也以“三百万”搞定,上报纸了,皆大欢喜。挺好是吧?
只剩下信了你的,那些拿了三十万的人们,大喊一声:“卧靠!”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怎是一个“乱”字可以形容?
然后呢,越拆越难(这不废话吗),怎办?其实,摆在上面人眼前的只有这样一道二元选择题:遇到钉子户是可以强拆,还是不可以强拆?打钩还是画叉?来吧!中国那么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物理上的不可能,然,体制就是如此,由上统下,只能抓典型,一刀切了。
问题是这个钩岂是可以随便划的?难道“黑心商人”这四个字是白叫的吗?他们只会理智、冷静,甚至是冷血地计算,花钱雇打手,贿赂官员和补偿给被拆迁户,哪一个成本更低。这符合理性人假设的经济学规律对吧?而有巨大的利益就有蛆虫聚集这也符合社会学规律对吧?
这个模型其实还是太简单,这后面乱七八糟的事多了去了。电视剧《蜗居》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事,只不过仍然十分保留,得使劲Ho住了。
那些年,强拆和维权都是热门话题。上访和截访这些名词人们耳朵都听出茧子了?那些维权人士结果如何?只不过出许多什么也查不到的敏感词,人们就像看待孔乙己一样,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明明是蛆虫,却贩卖心灵鸡汤,充当青年导师。定义发财为成功的心灵鸡汤,今天也有得喝对吧?那么“闷声发大财”这句名言又是从哪里来的?怎是一句“乌烟瘴气”能形容得了?
如果说中国这些年基础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是牺牲了许多人的正当权益和健康得来的,可以用“壮士断腕”来形容,我也就不批评什么了。可如果非要充满自豪和优越感地说,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人类发展方向什么的,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今天断手,明天断脚...
您先等等,有点岔气儿,让我找地方先乐一会儿行吗?
这样的状态,即便要强调它的“不得不”的合理性,也一定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状态,在达成某种目标后必须改变。如果非要告诉我,断手脚不疼,断脚手不疼,所以没事儿,不是问题。得,那咱又没得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