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新解 ---- 引子

(2014-06-08 09:04:49) 下一个

为什么想起来要给《道德经》重新写一篇注解?

那天,翻看《道德经》,主要是要查证一件事,老子是否认识到了“主观自我”?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认识到“主观自我”这事不需要现代科技,有心人都能做到。老子如果认识到了“主观自我”,在他毕生经验总结的《道德经》中必有反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哈,谷神不死,就是这话。

赶紧翻看译文,古语艰深难懂啊!译文是这样写的。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喔靠!这就是权威的译文吗?这翻出来的是人话吗?还天上、地下、玄妙母体、生育之产门、永恒什么的,你当老子是李洪志吗?写注解的人自己根本没有过同样的感受,就像是硬要他描述从来没有见过的颜色,硬要夏天的虫子解释冰,于是写出来的全是P话。老子这是在努力描述,并且动情地感叹、重现顿悟“灵魂”时的心境。

笔者读《道德经》的总体感觉就是老子确为悟道之人,他所描写的东西,不是吃饭睡觉这样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就会遇到障碍,但所写的仍然是对于宇宙规律的初级描述,是人通过直观感受可以领悟的部分,而不是把莫名其妙的结论强加给世人。包括后面写社会的部分,也是在这一悟道下的自然推论,领会中间的自然逻辑才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头脑僵化的人,原文看不懂,只好看注解,在一堆P话的指引下,再加上自身的功利之心,后世的道士们就成了画符捉鬼,欺骗世人的小丑。

老子寡言少语,不喜争辩,因为鸡同鸭讲没有意义,悟道本身就已经乐趣无穷了。若非老子出关隐居前被太守强留恳请,世间或许根本没有《道德经》,所悟之道就会随老子一同归于尘土,但历史没有如果,其实将来也没有如果,若非想通此节,老子也不会安心隐居。

老子整个价值观体系(无为而治)的思想扎根于何处?这是认识到“主观自我”后的一个自然推论。今天的科技进步,让人们更加纠缠于繁琐的细节,却忽视了本元。而社会科学则追求社会控制的“术”,也就是欺骗世人的手段越来越高强,但从人类认识进步的角度来衡量则有害无益。而当年老子看到的,当年老子认识所达到的境界,今天的人反而越来越看不到、达不到了。

用自身所悟,与老子所述相印证,那感觉真的就是醍醐灌顶,于是就产生了把老子真实意图展现给世人的冲动。但就如上面所说,古语艰深难懂,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而且老子自身在描述时也遇到语言困境,两者相缠,硬说这个译文就是老子的本意也确实武断。

因此,《道德经》新解中,与其说一字一句地去抠原意,不如说更关注观点本身的正确性,关注我们拿什么样的认识与之印证,也就是说“原文或可以如此理解”。

这里,我们还必须注意老子生活的时代。那时,人们对自然现象还没有如今天般的科学的解释,生产力低下,祭祀鬼神的活动还在大行其道,而“国”的主人也未尝没有控制一般人的动机,生存的压力,朴素的平等观念,人们在压迫与被压迫中博弈,社会呈现的也是一幅眼花缭乱的图景。

老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创立自己的独特学说,实在是难得,更难得的是,老子在自己的学说中,尽量避免武断的结论,尽量严谨地负责地进行初级描述。初级描述是人感知到的东西原样不动地呈现,因而是不存在对错这个问题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否能看得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