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小屋

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后来爱上了写作。总是想把生活过得快乐,丰富多彩。
正文

ZT 心中那份寄不出去的情书——评电影:《海角七号》

(2010-06-02 18:23:50) 下一个
·李 昶·

“加中影视文化艺术协会”于2010年5月下旬在多伦多举办了一次电影赏评会,邀请大家观看台湾2008年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马奖)--《海角七号》(CapeNo.7)。魏德圣为导演。

笔者观后,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好的能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文艺作品,可圈可点,并在电影赏评会上也应邀进行了即席发言。现将发言整理成为一文。

这部电影,在台湾造成的轰动,超过了当年李安的《色· 戒》(2007)。大陆于同年禁演,后来又开禁。也有记者问道过台湾总统马英九先生对此电影的看法。

电影是一部很优美的乡村爱情片。故事描写的是,在六十年的跨度里,两对恋人的故事。两条线索由故事的发展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那故事是发生在台湾的最南部。有着青春奋斗一番和音乐艺术梦想,想在台北发展而遭受打击的乡下年轻人阿嘉,砸了他心爱的吉他,骑摩托车南下回到了依傍大海的美丽小镇恒春,回到母亲和继父那里。继父是小镇上最有权势的民众代表会议主席。刚好小镇老邮差受伤,阿嘉便在继父的帮忙下,成了代班邮差。

那小镇真的是很小,城墙们小到连现代中型公共汽车都通过不了。

阿嘉很是愤世嫉俗。人不得志,于是便冷眼旁观着小镇上的一切。然而,他没有什么职业道德,也不好好投送邮件,把许多没有投递的信件和邮包,胡乱地堆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当他面对着一个寄自日本的收信人和地址都不详,无法送达的邮包时,他也没按老邮差茂伯的吩咐将之退回,而是私自违法地拆开查看。那里面有一张泛黄的少女照片,还有七封写于约六十年前的信件。当时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台的日籍教师中孝介,便随日军撤退。由于自私,懦弱,他遗弃了相约私奔去日本的台湾女友友子。但是,在归日途中及返日后,他将爱意和悔意化为文字,写下了这七封信件。后来他在日本取妻生子,但一直没有能忘记友子,直到去世。这些信件后来被他的女儿发现,被其代为寄出到台湾小镇恒春。

在台湾留学、工作的日本女孩友子,有心成为模特公关。但受人委托,在小镇恒春负责日本超级“疗伤歌手”中孝介来恒春镇演出事宜的公关。按惯例,中孝介演出之前会有乐团陪演。友子原本联络了日本某乐团,但是恒春镇民众代表会议坚持要用本地乐团。友子无奈,只好选了包括阿嘉在内的几个年龄、工作、个性都有较大差异的当地音乐爱好者——因意外事件失掉幸福生活的交警,暗恋讨好老板娘的小店伙计水蛙,早熟顽固的小女生大大等——成了一个民间草台班子的搭档。由于除了阿嘉之外,其余的几人全无舞台表演经验,而临时组建的乐团时有矛盾冲突发生,友子常常被气得火冒三丈。其中尤其是阿嘉,仗着有点音乐才气,有些经验,便经常欺负女孩友子。

屡有调整的草班乐团,成员还有老古董茂伯,兜售客家小米酒的小贩马拉桑,先后取代贝斯手加入乐团。一直不顺的排练,而中孝介来台的日子越来越近。于是在对阿嘉彻底失望以后,友子决定放弃在台的工作而回日本。

但在阿嘉与友子的摩擦中,两人又生出爱意,发展到一时兴起同居一夜。友子在阿嘉房间看到那些六十年前的信件,被那美丽的爱情故事打动,叮嘱阿嘉一定要将信件送至当事人手中—即那位六十年前被抛弃的台湾女子友子。爱情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阿嘉因为这日本的女孩友子,重新有了自信,又拥有了追求音乐梦想的勇气。在中孝介演出即将开始之前,信件主人的地址被找到,阿嘉亲自给那位也叫友子的台湾老人送去。老人一人在弹着古筝,寄托她的这六十年的情爱情思。

女孩友子告知阿嘉,她已接到日本唱片公司的工作邀约,要返回日本工作。阿嘉向友子求爱,要求一块去日本,或者友子留在台湾。

电影描写的爱情故事是深刻感人的。在一个六十年的跨度上,俩对中日恋人的故事,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电影是在重点描写当事人心中的挂记,也是那种人类的珍贵情感:即恋人心中的那份寄不出去的情书。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是在探索人类人性中的一种深刻现象:即在许多人心里,都有着、珍藏着一位恋人,而这位恋人又不是身边的情人或妻子或丈夫。

其实,在许多人心中,都有着那份不释的情怀,那位理想中的情人爱人。有着那个道不完的故事,那封永远寄不出去的情书,以及那曲永远唱不尽的恋歌。

正是这种力量,让许多人去努力,去奋斗,去有所作为。或者,在背负着情感的重压下,去忏悔负疚的活一辈子。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奋斗成功是源于其动力。其实,当事人无非是要想平衡回当年的情感上的失落。他/她即便后来成了自己的家,还是想要在心理上赢回自己心里深处珍爱的情人,因为那才是他/她永恒的心中情人和偶像。换句话说,许多行为上努力的人,就是为了还一种内心的债务,或是在心愿上去了却一桩情感上的心事。

电影是在重点描写着爱情的力量、情思挂记的美好、和内心永恒的感动。

这部电影,在一个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暗示另一个人类人性的主题:即正真的爱情,与是否有婚姻,没有直接的关系。

或许,它同时也在揭示,婚姻可能埋葬爱情;而正真的情思情爱,存在与没有得到、没有被占有中。

由此,我想到这是一个另类版的《廊桥遗梦》,那个深深地打动过无数人的故事。

小说“廊桥遗梦”(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即“麦迪生桥”)一出版,即风糜世界。它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即向人们揭示了人性与情感方面一些深奥的、细腻的和复杂矛盾的现实与存在,帮助人们理解生命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

在这里,无论是电影《海角七号》还是小说《廊桥遗梦》,它们是在揭示:人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往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如此的、以及义务的考虑,而较少从人的情感和灵魂的需要来考虑。而在人心深处的情感部分,用弗朗西斯卡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感受到有肯克的感情而作为一种平衡,她早离开了自己的家。在这里,揭示出许多的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并未对有关的家庭成员造成大的痛苦和伤害,正是因为这之中另有一种情感来平衡。肯克与弗朗西斯卡,中孝介与友子,都是在两人之间产生的“它”中相互思念,相互依赖而得以生存下去。

弗朗西斯卡于1989年去世。她的儿女整理遗物时发现三大本日记,才发现母亲的这段从六十年代起的刻骨铭心而又痛苦的恋爱,也才懂得弗朗西斯卡为丈夫、儿女,为尽一位妻子和母亲的义务,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她压抑自己的情感。在对情人的思念的痛苦中,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孝介的女儿,是在事发六十年后,发现了父亲曾经深深爱过的那位台湾女子。面对这伟大的韧性,深刻的思念,宝贵的情感,谁能说自己活得比弗朗西斯卡和肯克、中孝介与友子更为高尚?

无论是电影《海角七号》还是小说《廊桥遗梦》,描写的爱情符合人的心理及情感的发展逻辑。它写下的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个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这种情感往往不是存在于婚姻之内。

这是一种值得人们好好反思的一种人性现象。

但是,从技术上讲,电影《海角七号》也有它的弱点:比如镜头切换比较乱,镜头晃动转换较多较快。尤其是,它把台南的恒春小镇拍摄得不美,像一个杂乱无章的小地方。而在电影赏评会上,有一位台湾来的周先生,据他讲他的家乡就在台南附近,因为在恒春小镇有亲戚,他曾经十几次去过恒春镇。他讲在那里附近,还有台湾的国家公园,很美。但是,电影《海角七号》没能反映出这些来。

总的说来,笔者也认为,《海角七号》是一部比较好的真正地反映了台湾民间人们的心理、反映了台湾本土的草根文化的电影。它也可能是台湾本土电影走入建立的代表作品。

最后,还想提出一种思考:就是我在生活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观察到过一种现象:即有些真正的恋人情人,一生在思恋着婚外的另一个人。而这种情感连接,又压根不是婚外情那种关系。这种情思,往往是要伴随当事人一辈子。当事人能够好好看顾自己目前这个家,守护着自己的孩子,关怀着自己的配偶,但是同时,他/她的灵魂,不是在这个家里。

要问的是:我们有谁能说自己要比这种情人更为高尚?

其实,在一些人心里深处,是有着保存着那封永远寄不出去的情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