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小屋

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后来爱上了写作。总是想把生活过得快乐,丰富多彩。
正文

弹钢琴

(2010-04-21 16:03:25) 下一个
·闫庚函·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抓起,有钱了,买架钢琴,请钢琴老师,把孩子的音乐天赋挖掘出来。每天,孩子放学后,除了做学校的作业外,放下一切事情,练琴。

  以前,家里穷,没钱买钢琴,孩子的两只弹钢琴的手就只有去玩儿泥巴,一个钢琴家就这样埋没了。以前的孩子多懂事,玩儿泥巴时,脑子里就在想: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买架钢琴,我就会用万能胶把自己的屁股粘在钢琴凳上,刻苦练琴,直到练成一个世界著名钢琴家为止!可现在的孩子做完功课后就是不想弹钢琴,就想出去玩儿,多不懂事啊!我们小时,别说爸爸妈妈买不起钢琴,就算买得起,也不知道孩子弹钢琴的重要性。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可不能叫孩子走我们的老路。为了孩子美好的将来,我们精打细算,省吃了一千碗红烧肉、一千条红烧鱼、一千只红烧鸡,另外还俭用了一个进口原装松下牌电冰箱、一台日立牌液晶彩电和一个东芝牌笔记本电脑,专门给孩子买了架雅马哈钢琴。可孩子有时真气人,不懂父母的苦心,就是不愿意弹琴。不弹琴,那哪儿成啊!不弹,不行!不弹,就揍!

  有的人家不但逼孩子学钢琴,还逼孩子学小提琴、书法、绘画等等,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才。这些孩子的家长是这样想的:将来,别人家都把孩子培养成了钢琴家、小提琴家、书法家、画家,我家孩子脑袋上不比别人家孩子脑袋上少一个眼珠子,手爪子上不少一个手指头,我可不能把我家孩子培养成一个捡破烂儿的。

  小孩子学琴,尤其是小提琴,拉不出调来,声音很难听,每拉一下,就好像在用锯子锯人的耳膜。如果孩子不喜欢拉琴,那也是在锯孩子自己的耳膜。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就被逼着拉小提琴,在大人的逼迫下,天天练琴,练了十几年。当孩子长大离开家后,就把小提琴给砸了。小提琴带给他的全是辛酸,从小提琴上,他得到的是:你这孩子真是没出息,就知道玩儿;你看张三家的孩子多好,每天练六个小时的琴;你练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长进这么慢呀?从练琴这件事上,这孩子对自己得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不行,人太笨;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我爸妈不喜欢我。

  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或拉小提琴,而父母非逼着孩子练很长时间的琴,由于时间是有限的,这孩子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放在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以外的其他爱好上。最终,这孩子不但在琴技上没练出名堂,其他方面的才能也被抑制住了。结果,练琴不但没提高孩子的素质、智商和能力,反而成了打击和阻止孩子其他方面才能发展的枷锁。

  有一篇文章写了国内一个小女孩儿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儿家里给她买了一架钢琴,还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小女孩儿每星期去钢琴老师家学三次钢琴。钢琴老师特严厉,每次都骂这个小女孩儿,说她的手像猪蹄子,不分瓣儿;骂她脑子笨,是猪脑子。

  学琴一年后,这个小女孩儿学习成绩下到全班最后一名,门门功课不及格。她精神恍惚,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最后,这个小女孩儿不得不退学。后来她父母只好把她送到了一所智障儿童学校去学习。

  几年前回国探亲,看过一段电视报道一个取得成就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儿的家境一般偏下。可是为了孩子有出息,连借带省,小女孩儿的父母在她五岁时给她买了一架钢琴。钢琴买来后,小女孩儿的妈妈就天天看着她练琴。除了完成课外作业,小女孩儿的全部时间都放在练琴上,没有玩的时间。四年后,小女孩儿获得了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钢琴比赛一等奖。

  小女孩儿获奖后,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女孩儿的母亲,问她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希望女孩儿的母亲向广大电视观众介绍一下培养一个成功孩子的经验。这个母亲很实在,说,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弹琴,现在有条件了,一定要让孩子有充分的发展。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我们的一切。钢琴可以刺激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教养。孩子小,不懂弹钢琴的重要性,老想出去玩儿,我就每天逼着她练。每天就这么多时间,如果玩了,就没时间练琴了。她有时不听话,我就用扫帚疙瘩管教她。现在她有了成绩,全是管教的结果。孩子不董事,不能任孩子的性,大人要管,孩子才能成材。

  看完电视,我很有感触。什么是对?什么是非?家长是对,孩子是非;练琴是对,玩儿是非。牺牲掉孩子的快乐童年去换一个区级的一等奖是对,是教子有方。孩子的母亲夸夸其谈的讲了半天,就是在讲一个字,打。不打不成材!扫帚疙瘩里头出一等奖!

  如果只靠逼,只靠打,就能把孩子打成材的话,学校应该发给所有老师和家长一人一把扫帚疙瘩,把所有孩子的学习成绩打出一百分来,把所有学生都打成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想,采访以后,那个女孩儿的日子会更苦了,得了区一等奖,下面还要去拿市一等奖,国家一等奖,世界一等奖。电视台的采访,会使孩子她妈进一步确信她管教方法的正确性,她会更上一层楼,扫帚疙瘩打坏了,就换个擀面杖,一定要把孩子打成世界第一。

  一个电视节目播出后,会有很多人效仿。这样,会有更多的孩子挨打。可想而知,决大多数孩子拿不到什么奖,反而白挨了很多的打。光受点儿皮肉之苦,不要紧,可往往孩子在受皮肉之苦的同时,孩子心灵上也受了伤。皮肉上的伤痛很快就会过去,可是心灵上的伤痛往往一辈子都去不掉。

  人们在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往往把错的当对的说,还越说越来劲。别说小小的区一等奖,就是国家一等奖,世界一等奖,我也不会用我孩子的快乐童年去换!决不会用棍棒打我孩子一下。

  我孤陋寡闻,从没看过统计资料说弹钢琴的人比不弹钢琴的人IQ高,素质也高,人活得更幸福……我反而觉得,有时,孩子玩儿泥巴可能会更好的刺激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素质更高,将来可能会更幸福。

  有些大人会说,逼孩子学琴,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我说这是乱说,大人如果不为孩子现在的幸福着想,他们也就不是在为孩子将来的幸福着想。我认为有些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小时未实现的梦想,有另一些人侧常常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其别人家的孩子比,而使劲的逼孩子学这学那……

  有了条件,在多方面给孩子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去尝试着学些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东西,无可非议。但是,一心为了让孩子成名成家,而剥夺孩子的一切业余时间,逼孩子学孩子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家长做的就太过分了。

  看看西方一些大型的交响乐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拉小提琴;看看很多的国际比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获得小提琴或钢琴大奖。小提琴和钢琴是西方的传统乐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拿这方面的大奖?难道真是白人的手和脑都比中国人笨?白人的手和脑都退化了?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巴赫等这些人的音乐基因没有传下来?不是!是白人在孩子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的事情上更讲民主,孩子有更多的发言权,家长一般不使劲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学小提琴和钢琴是个很枯燥、很艰苦的事,要想弄出个名堂,除了天份外,还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很多白人的孩子不喜欢学小提琴和钢琴是因为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学的人少了,拉的好的人也自然就少了。但是,那些从小就真正喜欢小提琴和钢琴的白人,他们的技艺一点儿不比东方人差。

  孩子拿了个小小区一等奖,就成材了。为了所谓的成材,中国人是否付出的太多?当父母的是不是对孩子逼得太紧?还有,逼得紧,就真能成材吗?成材后就一定会幸福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