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交民巷的沧桑史
(2010-03-01 08:11:07)
下一个
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平行地夹在长安街与前门东、西大街的中间,东头从崇文门内大街开始,向西一直到北新华街为止,全长6.5华里,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最初叫江米巷。顾名思义,它曾是买卖江米的地方。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南方运到北京的大米要在这一带卸货集散。南方的糯米北京俗称江米,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人们称作江米巷,成了一条以商品名字命名的胡同。此巷南有水关出入,中有御河之水纵流其间,夏日里,绿柳依依,蝉声阵阵,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江米巷北面不远便是皇上的紫禁城,由于位置适中,明朝就在这里建立起不少的中央衙署,礼部和鸿胪寺就在东江米巷的西口北边,会同南馆(相当于今日接待外宾的宾馆)就在东江米巷御河中桥西边。吴三桂降清前的家也在东江米巷东头,他父亲吴襄就是在这里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杀掉的。明朝的前军都督府设在西江米巷东口,锦衣卫也在西江米巷中部北边。当时东江米巷西口有座“敷文”牌坊,西江米巷东口有座“振武”牌坊,两座牌坊一文一武遥遥相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既不愿和外国通商,更拒绝外国使节驻京。曾有明文规定,“西洋人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许复回本国。”但对邻国的友好往来尚能以礼相待,规定外国人住京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0天。最早与清朝联系的就是野心勃勃的帝俄,不仅谴使来京,还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在东江米巷御河桥西建立了俄罗斯使馆,首开了东江米巷变为使馆区的先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英、美、法、葡、德、日、意等列强国家,相继在东江米巷占地建立使馆,尤以俄、英使馆占地面积大,几乎占据东江米巷以北、御河以西、翰林院以南的大片地方。此时江米巷的名称早已名不副实,于是,东、西江米巷就因其谐音改为东、西交民巷。
那时,东交民巷尚有中国人居住,他们十分厌恶洋人的霸道行径。大学士徐桐曾住该巷路南,外国人屡欲购买其房产,皆被其严词拒绝,并写下“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对联贴在大门上,一时间传遍京城。1900年8月,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东交民巷的户部银库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珍品也被毁劫殆尽。
1900年9月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列强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允许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并允许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兵。靠着船坚炮利的列强们独霸东交民巷,巷内的中国居民被全部迁出,清政府的衙署被烧拆一空。他们在巷内建造兵营,在使馆周围建起六米高的围墙,围墙上建有八座碉堡。墙外的房屋、寺庙被拆除,辟出百米开阔地作为他们的公共练兵场,并张贴布告:“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除了使馆外,他们还建立了联合行政机构、联合警察机构和五花八门的金融机构,俨然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但是,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1949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全副武装地通过了东交民巷,彻底结束了中国人不准踏上中国领土的局面,东交民巷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月后(1950年1月6日),北京军管会颁布公告,宣布将北京城内的帝国主义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60年代以后,外国领、使馆陆续从东交民巷迁出,搬到今天的使馆区。如今的东、西交民巷,绿树成阴,繁花似锦,整齐的街道,宁静的环境,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这条作为北京历史故地的最长的胡同,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那段辛酸屈辱的沧桑史。
作者:王如增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