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尘

试着告诉读者,生活是多样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在多元化的人生时空里, 扮演着某种角色,向着不同的方向展现着自己的千姿百态,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生 命华章。
个人资料
正文

10.《筋骨易筋经》的故事

(2010-05-25 17:06:25) 下一个
 从“十三帮会馆”大院到城北关的红星造纸厂有四,五里路, 中间要穿过一座古石桥, 人称北关大桥。这座石桥位于颖河的中段。 它是颖水流域众多古石桥中最著名的一座二十九拱漫水石桥。 它向北直通颖川-新郑公路, 往南连接通往许昌的要道。下行水路,船舶经此处可达淮水的许多地区。据颖川县县志记载,“颖水发源于嵩山颖谷,迤逦向东, 穿过鲁山, 郏县,经颖川, 入淮水。 古时的颖河水深浪急, 通大船。”

这石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凝落在上面的雾水,人踩上去便留下一串串清晰的水印。远处望去, 河面上升起一层薄薄的白雾,颖河北岸远处的山峦隐隐约可见。阳光透过天边的云雾, 象一把把闪光的利剑, 劈开晨雾笼罩的河面。 晨风吹打着河岸边参差生长的杨柳,梧桐和灌木丛,显出深浅相间,斑斑块块的绿色。 河水哗哗地从桥拱的深处穿过,形成一个个湍急的旋涡。 远处传来的鸡鸣声, 搅乱了这清晨的寂静。

石桥的南端有个早集市。一大早, 这里便聚集了来自城郊的菜农和城里的菜贩们, 他们中间有卖新鲜水果和蔬菜的, 有卖鸡鸭,鸡蛋, 豆腐,豆芽的, 还有卖鱼和猪羊肉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 人们靠这个早集市上, 把家里的农副产品换些零用钱, 买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桥南头有个卖豆腐脑的老刘头。五十来岁,瘦小的身材, 刮刀脸,小鼻子小眼,下巴壳底下蓄着一缕焦黄的山羊胡子。他在颖川城里有个人人皆知的雅号, 叫“豆腐脑刘。”豆腐脑刘制作的豆腐脑用的是新鲜的黄豆。 豆腐脑用的是大豆磨碎过滤出的鲜豆汁。经卤水点化, 豆浆的蛋白呈半凝固状态, 加热后的豆腐脑成乳白色。新鲜的豆腐脑里伴着小磨香油,胡椒面, 辣椒粉, 酱油和醋, 味道醇香爽口。豆腐脑刘制作的豆腐脑远近驰名,堪称颖川城一绝。豆腐脑刘的叫卖声更是颖川一绝,“豆腐脑, 五分钱一碗!”那个豆腐脑的“脑”字的拖腔很长,调子先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然后嘎然止住。

造纸厂位于桥北半里远的一个小山丘上。山上有条小溪, 溪流环绕山丘, 汇入颖河。造纸厂的大门朝东,门口挂着一块木牌, 上面用红漆写着七个大字: “颖川红星造纸厂。” 颖川红星造纸厂,前身为北关造纸厂,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主要有制浆造纸、纸盒加工两个车间。浆料是在一个露天的大水池制备的,所用的材料是些破旧的书报。 制浆造纸车间厂房里有台老掉牙的纸浆搅拌机。纸浆搅拌机靠一个水磨驱动。造纸废水先流入一个污水池, 然后排入流过造纸厂下方的一条小溪。 把下游数百米的溪水染成了浅黄色的马粪样的颜色。我把这条小溪戏称为“马粪溪。”厂房里还有一台不知何时, 出自何地的一台旧式滚压机, 人们用它来将纸浆制压并烘干成厚厚的“马粪纸。” “马粪纸”是造纸厂产出的唯一的纸张。纸盒加工车间的工人在这里再把大块的“马粪纸”裁成一尺见方的小块“马粪纸”。然后,把马粪纸的下脚料糊成各种各样, 大小不一的纸盒。再把它们同那些用细麻绳一叠叠的捆扎起来的的“马粪纸,” 送到颖川县城里最大的一个叫“三德和” 的商铺, 那里的人们用这些纸盒和“马粪纸”包装糖果和蛋糕之类的东西。

造纸厂东北角有个仓库, 它背靠小山坡, 是由一个废弃的窑洞改建的。窑洞的正前方是一个人工修砌的大池塘。池塘里,藕荷干枯的叶子在秋风里瑟瑟作响,失却了往日的艳丽与华贵。一条小路环绕着荷塘,路边长着一排排的垂柳, 光秃秃的树枝,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穿过一道木栅门, 便到了仓库门前。 窑洞的大门上锁着一把生了锈的大铁锁, 钥匙藏在窑洞门前的那块垫脚石的下面。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每个人 ,或多或少地,都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一些好奇心。好奇心是天生具有的人类的内在特性。人类好奇心的发源地在大脑皮质区的那些与情感和冒险行为有关的区域。佛洛依德把人类好奇心的来源归因于性。现代医学则认为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 人类的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可能与人类冒险行为有关。那天, 我从垫脚石的下面取出钥匙, 打开了仓库门上的那把大铁锁。晨曦透过窑洞的大门,光线一下子融进了黑暗的窑洞里。眼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旧书报。扫视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旧书上。走近拿起它一看,原来是一本的线装的小册子。书上的字画以及它的纸张的质地明确地告诉我, 这是一本年代久远的古书。书的封面刻着五个字: <<筋骨易筋经>>。

我如获至宝, 着魔似的迷上了那本《筋骨易筋经》,爱不释手, 读了一遍又一遍。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便在从床上爬起来,一边念诵着经书中的口诀,一边模仿着书里的图中所描绘的僧人的姿势,一本正经地炼起《筋骨易筋经》。这一切, 都被奶奶看在眼里。她一见我在练功, 便嘟嘟囔囔地说, “着魔了,着魔了, 这孩子晚上不睡, 又在吓神了”。可外公对我炼《筋骨易筋经》却另有看法。对奶奶说我练的是一门少林功夫。 记得,书中记载着许多练功的口诀:“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叩齿三十六, 双手报昆仑...” 。书中的插图多是描述僧人练功的招招式式, 象“秦明望月, 大周天行功法”。

<<筋骨易筋经>>在俗世流传与少林寺的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有关。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他的教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达摩晚年的事迹,未有明确记载。有人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嵌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很可惜,文革后期,我带着那本经书,到伏牛山区的一个叫火龙寨的地方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那本书借给了知青点的一位朋友传看,传来传去便不知了踪影。在文革那个知识馈乏的年代,《筋骨易筋经》使我第一次朦胧地接触到了“佛”的概念,尽管它很可能不过是一本俗世的健身功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iaochen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花甲老翁 回复 悄悄话 自净其意 , 是诸佛教(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