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从转贴《小灶》谈其中的奥妙

(2018-05-01 16:07:57) 下一个

我记得去过一次武钢的小灶, 当然是跟人去的, 按级别武钢是局级单位, 但干部则是副部级配置一把手由中组部任命, 小灶恐怕就是只给公司级的领导干部准备的了, 顺便说一句, 总工程师们包括正副, 未必全够局级, 但好歹也算是“公司领导阶层”而不被列为是“厂矿处级领导”, 所以能吃小灶。

其实小灶的窍门很多,比如到个县城, 若按正式行政规定, 县团级也不过是个中灶的待遇, 但是县官还现管,不单独建小灶但在招待所里有个非正式的小食堂, 一些县团级厂矿单位也耍这种把戏,招待所的小食堂起着小灶的作用。

我在河南的黄泛区农场当过事务长, 门儿清。

但是, 吃了小食堂, 付钱咋付呢?那些正儿八经县团级干部, 十四十五十六级和十七级的,十七级不足100元,其他都过了,在那个年头, 只要不是十个八个孩子老婆又没工作, 日子还是很好的, 到小食堂吃了东西一般照价付钱, 真的是那些新提拔的三四十块一个月的, 想方设法不付这个钱,咋办? 陪客, 来个被老干部说“来个什么鸟不鸟蛋不蛋的, 也找个由来去请一顿”。陪吃还有酒喝, 吃完嘴巴一抹, 走球。--转载者

武钢旧事散絮(1)
  


                     小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百姓们是如此,其实当官的也同样如此。就是像武钢这样的特大型中央企业的领导们也都不能免俗。但我这孤陋寡闻者也知道从延安时期开始我党我军管饭办食堂就分大、中、小灶。所谓“官长骑马,当兵走路”,说这不是革命队伍干部战士地位不平等,而是职责分工和相应待遇不同所限。所以拙文《小灶》为《武钢旧事散絮》的开篇头一节就试着说些与武钢公司领导小灶有关的陈年旧事。不知是否合适,心中无底。只是凭自我感觉说说印象较深的往事而已。


大家现在读了《武钢志》会知道武钢何时开始筹建,也能知道武钢何时开始投产。可不一定知道武钢的小灶是何时开伙的?也不一定知道现在武钢的小灶如何啦?不过,这些事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是在1978年3月才到武钢报到上班的。2008年3月退休后离开武钢,回家乡杭州定居了。


有关小灶的旧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説起。1980年初,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在1980年初带领中组部工作组到中南地区、到武钢破天荒地第一次下基层用“海选”的方式遴选省部级和武钢公司级领导干部的“第三梯队”预备干部人选。也就是后来大力开展的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据说曾志副部长率领的工作组按“四化”标准,是第一次用全新的“海选”方式听取尽可能多的各个层次干部群众意见,用全新方式考察识别中青年干部。用改革性革命性极强的新方法颠覆了传统选拔方式,大幅度地开拓视野第一次选拔了将近200余名优秀的省部级中青年后备干部人选。


当时我在公司人事部门工作虽已有两三年。但在老同事和领导眼里还只是个能按领导要求做些本职岗位小事的小字辈。所以被挑选参与中组部第三梯队“海选”工作组去协助工作那样的“高大上”重要任务根本就轮不到我这样的“新贩子”参与。领导挑选参与前去协助工作的都是1958年之前或1958年左右进入武钢的F科长,P科长,还有Y科长和L科长。那时,不论冶金部人事司或是省委组织部来武钢工作,一旦需要武钢人事部门派人配合协助,大多也都派他们参加。F科长和L科长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上过大学的。P科长、Y科长也是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当然他们的家庭出身和本人表现都是过硬的和久经党组织考验的。要不也进不了人事部门。


当时中组部的“海选”工作组好像住在省委东湖招待所。他们来武钢工作都是一早绕东湖湖岸沿边开车抄铁铺岭对面的村间小路,路经武钢结核病休养院直接来厂前办公楼或是武钢一招。临近中午时,他们就回东湖招待所午餐休息。有事下午再过来。一般都不在武钢用餐。


那一天“海选”工作组要在厂前机总厂会场举行厂处级干部和高工、部分技术骨干参与“海选”第三梯队预备人选民意测验投票大会。还听说当时年纪已过七旬的中组部副部长曾志老太太要亲临大会讲话动员。


开会的前一天,F科长就找了我的直接领导W科长说是要我帮忙联系落实第二天中午“海选”工作组的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来人的客餐安排事宜。明天中午还要协助厂前食堂招呼招呼客人就餐。W科长就马上答应啦,我便领命执行。


下午,F科长告诉我明天中组部“海选”工作组吃机关食堂客餐的一共9人。中组部副部长曾志老太太就安排她到公司领导的小灶就餐。你就不用管啦,由公司办公室安排。


这是第一次听说有公司领导小灶。我便问F科长,公司领导的小灶是在红钢城的一招,还是在四招?F科长说,就在厂前的机关食堂楼上。他还告诉说,从公司领导办公室的那栋楼到小灶食堂有直接通道的。只有公司领导们正遇用餐时才从外面回来时,才会从小灶食堂楼墙外的楼梯拾级而上。从那以后,每天中午去机关食堂吃饭、我总要往通往小灶食堂的那部贴墙的楼梯多瞄上两眼,年轻人的好奇心是不言而喻的。


从中组部“海选”工作组到武钢“海选”第三梯队预备人选之后一两年内,武钢公司领导班子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公司领导干部职数和人数减少了,从二十余人减至十余人。很有一些老红军老干部和高龄的公司领导离开了领导岗位。二是公司领导们的平均年龄降低了十几岁。公司人事部门的老干科从此扩编为老干部处。


一批在武钢基层工作多年的“老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海选”和组织考察陆续走上了领导岗位。但还是有几个公司领导是从基层厂矿工人中选拔出来的。“干部来自工人,领导来自基层”如同武钢这些大国企几十年来传承老传统的惯性极其顽强,一下子真还难以舍弃。


大约在1984年开始干部人事制度工作改革全面展开。武钢近700余名厂处级干部在一两年内减少至400名左右,一个机关处室或一个厂处级单位竟有十几名厂处级领导的现状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逐渐更加接近干部“四化”要求。


那时的公司人事部门就免不了天天加班加点。记得先是开发计算机干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听说自动化部通过经常给军方采购设备的美籍华人朗先生用五万美元给武钢买了三台AITOS-T80的增强型PC机,于是人事部门分到了一台。于是与电子处的工程师们即后来的自动化部合作从制定信息管理系统模式,发动全公司上下组织人事部门填报采集审核干部人事信息,组织十余名录入员三班倒将干部信息录入计算机。并制作各种干部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结束了武钢以临时统计非即时数据决策人事有关事宜的落后几十年一惯做法。结束了手工填报、多次手工汇总的国家干部统计年报,开始用计算机制作国家干部统计年报。不到十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干部人事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时,福建省的人才信息库仅有人才信息量12G。而武钢近3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人事信息库信息量有25G以上。后来在企业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全面初步实践之后,开始制订新的管理制度,总结改革初步实践经验。探索人才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都曾做了很多努力。


经常要加班加点,弟兄们每天就得在厂前机关食堂用晚餐。那时还没有快餐工厂,机关食堂的晚餐长期被机关倒班或单身职工所诟病,说是“机关食堂晚餐喂猪,折箩杂烩冷饭剩馍”。这一评价确实属实并不夸张。所以弟兄们有时只得买些袋装快餐面备用。


当时从机总厂调上来的公司党委Z副书记兼任人事部门领导。Z副书记有时在小灶上吃完晚饭会来办公室看望一下加班加点的弟兄们,他总看到加班的弟兄总在用电炉烧水泡方便面。Z副书记看多了就问怎么不上食堂用餐?弟兄们就实话实说啦,也有弟兄将刚从机关食堂打来的晚餐让Z副书记过过目。


再后来有几次要加班加点的日子还没到饭点时,Z副书记就来了,问清了加班到几点结束之后。他就要加班的几个弟兄跟他到小灶去吃饭。开头的几回,都是他亲自安排饭菜。后来再加班被Z副书记知道,有时他会打来电话,说是让秘书与小灶打了招呼,让弟兄们稍晚一会儿自行去小灶吃晚饭,不要泡方便面了。吃完了饭就把帐如实记在他的小灶吃饭记账本子上就行。说实话老是吃领导安排的蹭饭也很不好意思的。


在领导小灶吃了几回晚餐,便知道了小灶格局、菜式和记账方式。小灶那地方不大,也就不到三十平米。小灶餐厅是后灶前厅,灶前有个小柜台,柜台上有个两格带移门的玻璃柜是用来展示菜式的。旁边的木柜子里挂着一溜写着名字的练习本。餐厅里有两三张餐桌。餐桌上摆有酱醋瓶,辣椒油碗和筷桶。餐桌和凳子都很老旧了。有一张大餐桌的横档上还留有“华中钢铁公司”的深绿色的长方形小金属铭牌。


小灶的菜式分为甲菜,乙菜,丙菜,丁菜等大致四种。主食则论两。甲菜为全荤菜,有如红烧肉,红烧鱼块,卤牛肉等。乙菜为半荤半素的菜,有如青椒肉片,榨菜肉丝,麻婆豆腐,回锅肉等等。丙菜那就是清炒应季蔬菜或凉拌蔬菜等纯素菜。丁菜就是酱咸菜或卤干子、卤素鸡之类的小碟子。主食有米饭、馒头花卷等。小灶盛菜的盘子都很小,起码比机关食堂盛菜肴的盘子小三分之一。不过小灶的菜都是现炒现卖的,一次只炒一马勺也分不了好多份。小灶的菜式不算很精致、但还是色香味都能到位的,而且油水适中也不辣。灶台上总还炖着一锅热汤说是不要钱的。不要钱的汤只喝过一两次,有一次是排骨藕汤,有一次是番茄豆腐汤。好像弟兄们去小灶食堂吃饭晚了些,公司领导都吃完饭走啦。那汤里都已没有多少内容了,可汤的味道很正宗。小灶的米饭与机关食堂的米饭并无多大区别。小灶的馒头花卷是一两一个的,个头比机关食堂的馒头花卷要小得多。但馒头的面粉要白很多也做得极喧腾。


小灶食堂吃饭不收饭票,更不收现金。吃完饭就自觉地把写着自己名字的练习本拿过来,如实写上吃了甲、乙、丙、丁菜几个,主食几两就得。月底由小灶结账,账单交财务科从工资中扣款。


遗憾的是因为弟兄们每次吃小灶都是吃蹭饭,白吃也不曾付过钱。未能打听到这甲菜,乙菜,丙菜,丁菜等每份菜的价格以及主食价格。也不知道这小灶食堂有没有公司补贴。


那时经常一起加班,一起去蹭吃小灶食堂的M老弟是武钢厂处级干部子弟。他老爹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期就曾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县委书记,1955年随中南五省调干部支援武钢。刚调来武钢时他老爹只当了个科长,六十年代才又被提拔为武钢厂处级干部。由于武钢首任总经理李一清系正部级干部,说是那时的武钢按省军级单位配备各级干部。1955年带领三万官兵成建制转业武钢的解放军公路工程二师师长钟春林仅任武钢公司副总经理。中南五省支援武钢的地委书记、地区专员们才能担任武钢厂处长。至于各地调来和从军队转业的县团级干部们就只能在武钢当科长了。


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与五十年代初就进武钢并多年担任总公司办公室S主任在一个工作组工作近大半年。听S主任讲过武钢建厂初期的许多有趣的轶事。S主任是在大约1952年左右从武汉市人民政府调入武钢的。那时的武钢刚从三一五厂筹建处改名为华中钢铁公司(简称:华钢)。华钢的办公地点在汉口江汉路104号原中南工业部办公楼。


当时S主任在华钢办公室任科员。某一天一大清早,有三名游击队员装束的地方干部骑着三匹高头大马说是来华钢报到,他们个个背着皮挎包,挎着皮套驳壳枪,打着皮绑腿。有两个身后还大背着美式卡宾枪,似乎是警卫员。事后知道来人是从河南某县的县长抽调支援华钢建设。这位老干部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就担任陕西某县县委书记。可是一直到办离休手续时这位老干部还是武钢某厂财务科长。不过老人家离休后享受地厅级医疗待遇。


M老弟见多识广,办事麻利快捷。去小灶食堂蹭饭点菜记账那就都是M老弟的事。有一回去小灶蹭饭的弟兄多了几个,个个饭量大。把小灶的全部菜肴和剩饭都打扫干净还要小灶女服务员把所有的凉馒头都蒸上也都一下就全分光了。不料搞得女服务员还挺高兴。


有一回还没吃完饭,M老弟就憋着一脸坏笑悄悄地与我商量,说这吃蹭饭的帐每次都记在Z副书记一个人的本子上也太多了,怕不合适。弄不好他家属会不高兴的。能不能把咱的饭钱让几个公司领导都一起来分摊分摊。我朝小灶女服务员方向一瞥说,怕不好吧,万一她要一漏风,Z副书记也会挂不住的。算了吧。咱们就在小灶吃回把两回蹭饭、你老小子可千万别整点事儿出来。M老弟说,没事的。就让那小丫头看见,她也不会说的。与她家是在红钢城红房子楼里住过的邻居。只见M老弟从木柜子里拿了一摞本子,走到小灶食堂那柜台前边与女服务员低声说笑着,边打开那些本子记账。也不知道M老弟随口嘣出来的什么话,惹得女服务员嘎嘎地笑出声来。下楼后问M老弟,他说把今天的饭帐记在Z老总工的本子啦,下回再来小灶蹭饭也让H老总,几个副总,副书记,副总工等领导们都分摊分摊弟兄们的饭钱。


记得还有一两回与Z副书记同去小灶蹭饭时,还听到过公司领导们之间的玩笑话。后来调东北大钢厂提任老总的那位L副总对其中一位L总说,吃饭别磨蹭啦,快点吃,吃完了好回家帮W工洗碗。你不洗碗还不是都给你留着等你洗啊。小灶饭厅里顿时哄堂大笑。


还发现哪天只要H总或者Z老总工没来吃晚饭,这小灶饭厅里的气氛就会活跃些,年轻的领导们插科打诨的荤话和疙瘩溜揪的俏皮嗑之类的玩笑一会儿会爆出来几个,使人笑得喷饭。可惜那些笑话一个也记不得啦。


如果H总,Z老总工在小灶吃晚饭,小灶饭厅就会鸦雀无声,说话都是细声细语了。明显的感到吃小灶的公司领导们之间似乎亦有代沟。


那会儿武钢的自主权还不多,人事部门办点小事也经常要往北京跑。有一次出差之余在北京与亲友们聚会时,碰巧遇到了一位亲戚。那亲戚是曾在黑龙江建设兵团下乡的上海知青,找了个北京知青恋爱成家。知青大返城时都回了北京。聊天时听说她在中办管理局上班,在中南海任小灶食堂管理员多年啦。我就向她打听起中南海里的小灶来。她说在中南海小灶用餐的首长们是吃饭不付现金也是饭后记账的。记账本每人一本,由首长们自己记账,月底汇总,结账就扣薪。菜肴也分甲菜,乙菜,丙菜,丁菜四种,这四种菜肴荤素菜的区分规范基本上与武钢小灶的甲乙丙丁菜完全一致。主食也按量记账。她还向小可透露说,昨日国务院某最大首长中餐吃的是甲菜一个:烹大虾,丙菜一个:豆干炒芹菜。主食二两:花卷一个、小米粥一碗。


我向远房亲戚打听中南海小灶吃饭记账等运作方式的来历。她说听老同志说过、从1949年进北京城以来中南海的小灶就一直这样运作的,再早的就不知道了。那位远方亲戚还说了些中南海小灶里有些意思的轶事,我就恕不泄述了。再胡侃就跑题了。


当时我就以为武钢的小灶还的确是很有些来历和渊源的。不然枉然号称“中央企业”。








2015年3月15日晨接到武汉老友电话,说是老领导原武钢党委书记后任湖北省人大副主任赵文源于昨日病逝。噩耗传来不胜悲痛。记得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近十年。十年中受其教诲和指点不知其数,犹如就在昨日历历在目。


将近日草就的拙文《小灶》将就作为一瓣心香,愿老领导安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