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本坛上海籍人物不少, 居多原居市区上只角, 谁要说起愚园路等“高级”地段,阳春白雪“和”者不少, 而兄弟这说到“工人新村”呼应者“甚寡”, 难怪如今说人“红五类”等于骂人是“穷鬼”。
江南新村, 有大约1500户出头人家,按以前5口一家的话, 也有个七八千人了吧, 在农村可以成一个很大的大队了呢。
要说这儿的男主人, 56年工资改革时月工资就超过100的, 至少一半, 也就是七八百七八级工, 别说在全国, 就是单在上海比比, 也蛮老卵的了。
但真实的生活水平呢? 阿拉勿好乱猜, 不过突然从南兄的订牛奶得到的启发, 这有多少人喝牛奶, 而且是每天喝, 总可以作为生活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了吧。
江南新村这几千口人中到底有多少订有牛奶, 我不知道, 但是有几个人在送牛奶, 我就很清楚了。
从我记事起, 江南新村是送牛奶的把牛奶放你家门口, 当然你得头天晚上把空牛奶瓶放门口, 那时的人心平和实在,夜不闭户是真情, 路不拾遗是常态,送牛奶的早上很早把你留那儿的空奶瓶取走, 给你放上你家订的几瓶牛奶, 有没有丢失呢? 不敢保证没有, 但一年没听说过几回。
整个江南新村, 就一个人送, 特别清楚, 她有五个孩子,老大是个儿子, 小学与我同班, 苏北人, 老头是江南造船厂的一个辅助工,这小子上小学还在后脑勺留了个小辫子, 也许苏北有这个习惯, 说是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活, 那么, 他的妈妈, 整个江南新村的送牛奶阿姨, 没有一个人叫她名字或什么阿嫂或什么阿姨, 全新村所有的人都认识她, 所有的人都叫她“小辫子衲娘”, 从牙牙学语的小赤佬到颤颤巍巍走路撑着拐杖的老头老太, 一律“小辫子衲娘”地喊。
这几千号人中的牛奶订户, 只需要一个人来送, 早上大约四五点小辫子衲娘去啥地方用推车取回来, 再按她的联络图方式一家一家送去, 好像八点之前准能送完吧, 因为她上午回家小睡一会, 下午是不是还要去做点什么事我不清楚了, 从她一个人送这么大片地区, 不需要很多时间来看, 大概牛奶订户不会太多的, 也从若是我写了这篇博文, 想必引不起什么人的回忆来证实, 那时居住于江南新村的人如今上文学城的可能是很少很少很少, 大概那时喝牛奶的也就该很少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