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说到照看儿子小时候的老太太是吉鸿昌部下的小老婆,想到了西北军的高级军官河南人为数不少, 因为冯大个儿喜欢河南兵,民国初期河南偃城的孟庙立个招兵大旗,京广线两旁农民贼拉拉来报名吃粮。这二位都是1913年投军入的冯家大营, 他们人五人六后,都在老家建了小学,扶沟的吕潭我去过几次,而梁冠英家的问十镇,也是我老婆的姥姥家,当然去过1多回,老婆的外公是地主,几个舅舅当然都是冠英小学的校友,还有几个参加革命较早的,也是冠英小学的毕业生,因为教师中好几个地下党。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29年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位于扶沟县吕潭镇的吕潭学校(又名吉鸿昌学校)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创办的。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将军出生在扶沟县吕潭,儿时备受贫困和阶级压迫之苦,从军后,他感觉一个民族缺乏文化便愚昧无知,注定会被列强欺辱,发展教育实为振兴中华的当务之急。1921年(民国十年),吉鸿昌升任营长后,与父亲吉筠亭共同筹资,利用镇上的龙王庙兴办了“吕北初级小学”。此时收入不高的吉鸿昌将节约下的钱供给学校日常开支。
1929年,时任宁夏省主席的吉鸿昌,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他投资在吕潭西北隅贾鲁河畔购地50亩,聘请北平著名工程师冯欣农设计监工,兴建了包括新校舍、体育场、校园、校田在内的“私立中山学校”,该校于1931年夏竣工,免费收取附近学生。吉鸿昌将军每次返乡,学校是他必到之地,亲自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1931年,吉鸿昌将军结束父亲的葬礼后,在学校师生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们父子是大傻瓜,有钱不置庄田给子孙造福,却大把大把地将钱扔在学校里……我办学有两种想法,一是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使国家昌盛,不受帝国主义侵略;二是古往今来,当武将的很少有好下场,一旦跌倒,难免家灭满门,财产充公,与其叫别人充公不如自己充公,给国家、老百姓办些有益的事业。”直到1934年11月24日,将军就义当日在给冯欣农、马遐富等人的遗书中说:“……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富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有不明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请诸君证明已有其父兄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在艰苦的年代,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我国著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欣、原天津市副市长李中恒、原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李子木、原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林等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解放后,这所学校先后易名为“吕潭完小”和“吕潭中学”。1987年,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吉鸿昌将军,校名直接改为“吉鸿昌学校”,并聘请将军的女儿、天津市政协常委吉瑞芝女士为名誉校长。随着时光的推移,这所学校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仍然以她的风姿见证着将军的“国魂”风范。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吉鸿昌学校”旧址已经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她的附近相继建成了“吉鸿昌小学”、“吉鸿昌中学”和“吉鸿昌职高”三所现代化学校,而将军那以私化公的高尚品德和民族大义仍然时刻激励着这里的师生苦学奋进,报效祖国。
梁冠英 (1895--1968)中将。名子超,河南郾城问十村人,生于 1895年1月2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1913年投入冯玉祥部当兵,1925年任
国民军第1军2师5旅旅长,1927年任
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第3军1师师长,参加北伐,192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21师师长,1930年4月任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第2路第1军军长参加
中原大战,失败后投蒋, 任25路军总指挥。
1932年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右军第3纵队总指挥,1933年兼任第31军军长,并兼任第31军32师师长,1936年5月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任河南省政府总参议,1948年9月任河南省政府顾问,同年秋受中共委托赴蚌埠劝
刘汝明起义。后曾任苏州市政协委员。1968年7月在苏州病逝。
上世纪三十年代,问十籍爱国将军梁冠英在问十村捐建了冠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