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神秘的“镶牙工程” 认不出的外滩新建筑——中山东一路15-1号

(2014-08-12 04:10:33) 下一个


2014年08月11日   解放周一10/11 :外滩故事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龚丹韵 本报实习生 孙梦文

行走在外滩,徜徉在万国建筑群中,你或许会以为它们都是历经百年的老楼。其实,2008年起,在外滩15号上海外汇交易中心旁,新建了一栋崭新的楼,门牌号码中山东一路15-1,它被称为外滩的“镶牙工程”。
原来的中山东一路15-1号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幢普通的3层高的灰白色小楼,有居民楼、商铺和车库,环境脏乱,远看色调昏暗,与周边建筑极不协调,仿佛外滩整排建筑中少了“一颗牙”。这颗“牙”,又是怎么镶上的呢?

“找不到”是最高褒奖

“镶牙”的目的,是为了外滩整体的和谐美,最担忧的就是新楼与周边老建筑能否协调,决不能镶一颗金牙齿。

在外滩这样的地方要新建一栋楼,且外立面正对黄浦江,那可是一件大事,事先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大楼竣工后,国家文物局的同志提出,想来上海看看这栋新楼究竟造得如何,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上海这边还没来得及安排他们参观,国家文物局的人就先自己跑到外滩看楼了。
没想到对方在外滩转了一大圈,愣是没找到这栋新楼。恰好外滩14号刚刚修复好,看起来挺新,他们便以为外滩14号正是新楼。上海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笑着说:“没有找到,就是对它最高的评价。说明它真正做到了与周围环境协调。”
不仅是外地人找不到,“镶牙工程”完成以后,大多数来外滩的上海本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里有栋新楼“突然冒出来”。偶尔几个论坛上有上海网友提到,大家讨论来讨论去,都以为是外国建筑师造的。竣工以来的三四年时间里,这栋楼几乎默默无闻。
听到这里,主持“镶牙工程”的建筑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很是感慨:“没有什么声音,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赞美。”
这栋“看不出”的新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记者前去现场,走过外滩14号时也差点犯错,以为就是它。好在此前,郑时龄院士再三提醒,“门牌号15-1,不是15,不是14,大楼呈现L型。”
外滩15-1与外滩15号外汇交易中心间隔约4米,与外滩14号上海市总工会间隔约2米,三座建筑共同坐落于汉口路与九江路之间,面朝黄浦江,见证着上海的日升日落。大楼周身花岗岩的色调,与外滩14号和15号形成了从左到右渐近的色调变化,视觉上错落有致、自然和谐。
这是一幢6层建筑,方方正正。规整的矩形细部设计与矩形门窗相得益彰。拾级而上的门厅很壮观,成为建筑的一个亮点。门厅的穹顶采用镜面吊顶,视觉上仿佛水波一样倒映着建筑,又扩展了空间。青铜色的大门装点了整个门厅的效果,不失外滩建筑的风格。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楼并不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而是一座简约的现代建筑。
门厅的装饰、建筑材料的质感、门窗的玻璃、钢架材质,都十分现代。大厅内部空旷,层高很高,沿袭了外滩其他建筑的风格,但整个装饰简洁敞亮,与现代写字楼并无二样。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隔壁外汇交易中心的楼身,密集的风扇吊顶别具特色。
里面的工作人员提到,这座建筑还在装修中,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上海金融博物馆投入使用。
隔壁外滩15号的保安非常惊讶:“我知道它,但完全不知道是新建的。感觉上与外滩其他建筑相比,现代些,挺好看。”采访的几位路人中,只有一位72岁的老伯伯,由于是附近的老居民,才识得出庐山真面目:“我知道15-1号建筑是重建的。我见过以前的老楼,总觉得很影响外滩的面貌。现在每天都会从这里经过,感觉外滩越来越漂亮了。”

细节这样去“抠”

2003年,“镶牙工程”开始了国际招标,许多全球著名的设计师都热情参与,比如日本的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意大利的设计大师格里戈蒂。老外们的方案是往后让出一块,而非填满外滩的立面。我方觉得不适合,最终弃而不用。2005年4月至6月,“镶牙工程”的国内设计招标开始,郑时龄团队的方案中标。
然而大楼直到2008年才开始动工。中间足足四年,都在为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而纠结,修改了无数细节、无数版本。所以,别小看这占地面积不大的楼,前期设计就经过四年,方才一锤定音。
回忆起当时“抠”细节的程度,郑时龄记忆犹新。比如说,反复站在外滩各视点推敲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对于外墙立面的石材,究竟用什么材料、什么颜色,才能与外滩万国建筑群和谐,颇费心思。
郑时龄回忆,当时这个项目的业主是浦江办,浦江办特意把外滩20多栋老楼的外立面都取下一小块石材拿去化验,分析这些万国建筑群的石材成分,最终提取一个公约数,方才确定新楼的石材原料。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郑时龄的团队把拟定的几种石材挂在室外,天天日晒雨淋,有的石材刷上涂料,有的没有。“那时候大家天天看,晴天看、雨天看、有涂料的看、没涂料的也看。观察究竟哪种颜色更适合。”郑时龄说,最后确定下来的石材来自福建,颜色偏浅。因为考虑经过岁月的洗礼,外墙石材的颜色会自己逐渐加深。
当时团队做了数不清的方案,每一个都用模型搭好,汇报了无数次,力求精益求精。
比如说,它面对黄浦江的外立面是一个正方形,高度和宽度都是24米左右见方。“最完美的比例就是正方形,古希腊的花瓶都是正方形。”郑时龄解释,石材贴法、窗框、檐口、门,所有细节尽量考虑和外滩14号上海总工会相呼应。这栋新楼能看到外滩15号的南面。原本15号南面被变电站挡住,经过修正后,南面露了出来,非常漂亮,设计时新楼的北面就做成玻璃幕墙,以便观赏到15号美丽的外墙。此外,建筑呈现L  型,意味着一部分立面延伸到九江路,还需要充分考虑与九江路的关系。郑时龄团队花了很大功夫,力求恢复九江路老建筑立面的历史原貌。
“我们当时觉得顶部做到6层太高,所以顶部退后一块,有一个平台,屋顶平台风景独好。”郑时龄说。
当时工期紧张,却也只能力求世博会之前把沿江的外立面做好,背面肯定来不及。
“因为当时造这栋楼时,边上都是保护建筑,施工需要非常小心,绝对不能赶。比如说15号外汇交易中心的变电所,就有影响,但变电所不能停。施工方案经过好几轮探讨。”郑时龄说。

重复百年前的风格没意义

许多人找不到外滩15-1,部分原因是,脑海里总觉得与周边和谐,新楼必然“仿古”。然而郑时龄说:“方案一开始就确定,这是一座现代建筑,只是特别需要与环境融合。”
在郑时龄看来,如今已经是21世纪,当代人造楼,再重复一百多年前的风格没有意义。何况当时外滩的那些精美的大楼,也都是反映那个年代全球最流行的建筑。
其次,大楼的形式风格,最终需要与功能内容相匹配。考虑到外滩金融聚集带的建设,这栋现代化办公楼最终必须满足现代金融发展的功能。
据郑时龄介绍,这栋楼依然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地下停车库。窗占据较大比例,光线透亮,局部窗框呈现长方形,与外滩14号协调。大门较高,与周围老建筑呼应。底层层高6.3米,上面楼层高4.2米。两层地下室中,地下一层高4.85米,地下二层高3.5米,建筑物总共8000多平方米,在外滩建筑群中算是中上体量。
“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怎么和外滩环境协调,又不能太突出,作为新建筑难度很大。”郑时龄说。
15-1号一开始设计时是作为外滩公共服务中心。随着外滩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需要一个窗口来诠释自己新时代的金融使命,因此,外滩15-1号正在由“外滩公共服务中心”转身为“上海金融博物馆”。
走到马路对面,回身观望,外滩15-1号无论是建筑形状,还是色调,都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年轻,却毫无违和感,真正继承了一个世纪以来,外滩万国建筑群所共有的一种精神——反映当下的流行风格、彰显设计师的个性思想,但一定会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周边建筑的协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