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清末摄于四川泸州,当时已是基督教徒,用句“革命”的话来说叫“二鬼子”。
曾祖母民国初期于四川泸州,这是一位极富远见的妇女,在1903年时,就极力支持儿子(即我祖父)到南京读洋学堂,甚至在船开走后,曾祖父舍不得儿子和大孙子离家远行,准备叫人骑马追回时,坚决阻挡住了曾祖父的行动,以致后续的二伯四伯五伯六姑等源源不断地从四川的大山沟里来到南京上海等地读了大学,从而是我家走出了封建地主家庭的怪圈。
祖父(时年21)和堂伯父(时年16)1907年摄于南京,祖父那时就读于金陵大学伯父乃金陵高中学生,这个教会学校读得他俩的英语极佳,回川后均找到收入优厚的工作, 靠的就是英语,吃的也算是“洋鬼子”饭。
1914年祖父祖母在成都的结婚婚纱照,据说是成都的第一对“洋式”婚礼。
1920年祖母(时年28岁)和父亲(时年四岁),照片中可看出我的祖母就不是小脚,原因还是她的娘家也是“二鬼子”,清末她就都过成都的教会女学堂呢,所以也能说几句英语。
1930年祖父祖母率六子女与四川省南部县,祖父就职于通(江)南(部)巴(中)任盐税局长, 那可以前清的肥缺--通南巴盐道啊
1935年父亲(带眼镜者) 和二叔,当时均为成都华西高中的学生,后来他俩都没进华西大学而读的是重庆大学矿冶系,学了工科,后来都是高级工程师,除文革外的那么多的政治运动, 还真没挨到整,故父亲自嘲屡次运动脱离了“群众”,最后文革算了个总帐。
1940年父亲从重庆大学矿冶系毕业后即开办渝光铸铁工
厂,24岁的父亲俨然重庆市工商界的青年才俊,亏得经营不善倒了闭, 解放后才没被当成资本家, 真的感谢上苍啊。
抗战胜利后父亲到上海接收工务局卢家湾柏油轧石厂任厂长兼上海压路机队队长, 只能算是接收小员, 所以后来也没为此受到清算。这是母亲三十岁的1947年在南京路王开照相馆拍摄的。
与上面那张同一天,父母及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当时在南京读中央大学的三叔全家合影。
绝不是在说解放前我家有多好,解放后我们家的日子也很好啊,以后再贴解放后的照片。
至于阿拉二爷叔格中山装肯定是勒成都做格, 因为迭个辰光伊拉俩家头嘞成都读书,阿拉迭个爷叔身坯长得特别赞, 身高1米81背脊骨笔直,刚刚过世不到一年,享年95岁,退休前是西南有色金属系统蛮有名气格三级工程师。
30年代川西北通南巴一带是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地盘,照张回忆盐缺得一蹋糊涂,曾把盐铺的泥都汰了一遍为弄出一点点盐,看来确实是殷实之家。
回"BROWN",你我祖父认识可能很小, 因为我祖父只是在川北而且一直在那儿, 在盐务系统,还只是属于"中下级官员",或说"官儿"太小, 实在很难认得到全国的领导人.
至于北极企鹅所说"不是有钱就是有品位有学问", 本人看法略有不同, 当然不能是太穷,主要得"有心"保存东西,还得运道不错, 百年来先是战乱后是瞎乱, 很多人家东奔西逃, 性命都未必保得住时还管什么照片, 后来的各项政治运动, 很多人恨不得自行大量销毁可能引起麻烦的东西呢,更难说有没有心去保留什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