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专家:印军工鼠目寸光 面对中国很绝望

(2010-03-29 19:40:40) 下一个
来源:环球网

  世界政治评论网站3月26日刊登印度新德里国防研究分析所副研究员Laxman Kumar Behera的文章。文章对比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国防计划,并指出,由于中国的国防计划比印度更有目的性、中国对军工的扶植力度更大,所以印度的军力发展远远不及中国。

  ◆中印军费的使用目的不同


  最近,中国和印度分别表示,将增加2010财年的国防预算。根据官方的数字,中国国防费预算增加到78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7.5%,但是外界猜测中国军力的实际花费可能比这个数字多。印度的国防预算则增加至320亿美元,增长幅度小于4%。


  除了预算数字和增长率的差别,中印两国在实现各自军事目标的方法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军费是为了实现军事强国的长期目标,而印度却仅仅是为了资源分配,缺乏长远考虑。结果在两国军力上体现出来——中国获益良多。


  ◆印度军费缺少连贯性


  文章称,过去20年间,中国官方公布的国防预算一直呈两位数增长。这种增长有效支持了北京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战略需求。根据北京两年一度公布的《国防白皮书》,1988年至1997年间,中国军费增长率为平均每年14.5%。这期间的资金配置,是为了“弥补早年间遗留下来的国防发展不足的状况”,再借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随后的10年里,也就是1997年到2007年的这段时间,军费的年增长率提高到15.9%。2008年至2009年,中国军费的增长率甚至接近18%。1997年以后的军费支出,大多用于掌握网络中心技术、获得精确制导的现代武器,并从美国这个军事霸权国家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实际操作中学习经验。


  文章还说,中国军力投资一直和解放军的改革“手牵手”同时进行着,中国国内的军工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解放军非常重视研发。中国没有理由因为金钱的原因,阻碍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动力。当全球金融危机卷向中国军工业时,北京迅速做出反应,拿出600亿美元刺激经济。


  几十年的努力,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红利”——中国军力增长迅速,已能触及到邻国以外的范围。这一切正如美国国防部2009年度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所说,多年的投资和改革令中国解放军“有能力触及亚太地区以外,这一变化正改变着地区平衡”。先进武器的配置,比如本土研发生产的核动力潜艇,导弹打卫星技术成功试验和反弹道导弹能力,这些都说明了北京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印度在过去20年的军费支出则缺少连贯性。某些年头,印度国防预算增长率达到34%,而另外一些年头,则低至0.5%。军费未能呈现线性增长,说明计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缺陷。中国政府每两年发表一次国防白皮书,勾勒出本国的安全目标,而印度则没有这方面的尝试。由于缺少这种尝试,印度军方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清单”,撰写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文件。然而,由于这些文件严谨性不足,或缺少内部竞争机制,或无法将自给自足和国家安全目标结合起来,因此经常引发争论。另外,年度国防预算的产生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长期军事需求,而是由可用资源的多少、部门之间的争夺和更加宽松的财政环境决定的。


  ◆中印军工业管理差别很大


  制定战略时缺少长远眼光,这种现象在印度国内军工业的缓慢发展中随处可见。军工业对于印度和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硬实力。印度在很久以前就宣称将于2005年实现70%的军工产品由本国生产。然而直到今天,印度还在30%到35%这个水平线上挣扎。导致的结果是,印度每年不得不花费50亿到60亿美元购买国外的军工品,这正中了那些国外供应商的下怀。


  事实上,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对军工企业实行国有控制,但是问题又来了。北京通过竞争、评估、监管和激励这“四项机制”推进了基础设施的改革,从而为国内的军工企业注入了大量竞争力;而印度一直在补贴无能的公共生产领域和研发公司,而各种各样的委员提出的改革措施既没能付诸文字,也没能贯彻精神。一些能参与军工生产的私人合同商,在“保密与保护主义”的托词下,饱受歧视。


  当今天的中国驾驶着自己的战斗机翱翔蓝天的时候,新德里却忙于试飞六家非印度本国公司制造的飞机,拼命地想要拉近和北方邻国的军力的距离。随着中国军力迅猛发展,新德里如果不集中精力行动起来,它会更加绝望。 (落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