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恐怖分子的“真面目” (zt)

(2010-12-25 10:46:27)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684



今年五月,纽约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时代广场险遭汽车炸弹袭击。美国各级情报、警察机构全力合作,终于把嫌疑犯捉拿归案。虽然政府急切表功,可是民众却大都表示震惊,只因这次的“恐怖分子”与“911”的始作俑者相比,实在太“另类”了。当年的亡命之徒虽然在美国本土造成惨重的伤亡与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但至少可以被看作是“非我族类”、非法入侵的外国人。这回的恐袭嫌犯却是一年前归化的美国公民,巴基斯坦后裔, 年方而立,在美国获得电脑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不但曾经工作稳定,在某公司从事市场数据分析,而且家住郊区,家庭美满,有一男一女,简直就是移民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美国梦”的化身。也无怪乎美国民间舆论哗然,惊呼“恐怖分子并非是一文不名、走投无路的社会边缘人物”。

这倒让我想起《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斯蒂文列维(Steven Levitt)和斯蒂芬杜波内(Stephen Dubner)于2009年出版的《超搞怪经济学》(Superfreakonomics)中的有关论述。 两位作者联袂合作、2006年发表的《搞怪经济学》(Freakonomics),目前销量超过四百万,被翻译成35种语言。去年他们再接再厉,出版续集,继续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人们如何对生活中各种经济、社会、和道德刺激(incentives)做出反应。

这次,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搞怪”课题包括:妓女和商店雇佣的乔装圣诞老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酒醉后驾车还是酒醉后步行更危险?食用袋鼠肉能够拯救地球吗?龙卷风、心肌梗塞、和在高速公路上驾车有什么共同点?看电视是否能引起犯罪率上升?当然,还有与本文关系最大的“恐怖分子为什么应该买人寿保险?”

说到恐怖分子的防不胜防时,作者指出,虽然恐怖分子是一个很小的群体(美国人一年中受恐袭死亡的平均几率是五百万分之一,而自杀身亡的几率比这高了574倍),可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并不针对某个人、也不是出于为自己攫取物质利益的目的,所以事先很少显露蛛丝马迹。恐怖活动的最大优势不但在于其手段和目标五花八门,而且在于即使具体行动失败,恐怖分子也实现了他们的大目标:不但在当时耸动民心、制造混乱和恐惧情绪,事后许久还继续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我们坐飞机前必须接受的一系列日益森严的安检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位作者说,虽然“鞋子炸弹”并没有引爆杀人,可是算上每次脱鞋安检浪费的时间,仅仅美国境内就等于一年平均死了14个人。

至于恐怖分子的典型概况(profile),这两位作者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虽然普通犯罪分子多半出生于低收入、低教育水准的家庭,恐怖分子却大都是受过至少高中以上教育,家境至少小康的中产阶级或富人。作者半开玩笑地诊断为:这些人的“公民责任心被激素催生”、因而畸形发展了。虽然承认追捕恐怖分子等于大海捞针、预防恐怖活动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者还是介绍了根据经济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的一些结论。

比方说,目前数据表明,恐怖分子多半是男性,拥有伊斯兰教徒传统的姓或名,年龄在26-35岁之间。比起普通人,他们更可能拥有手机、是学生、租房而不是买房。比起普通人,他们一般更不可能在银行开设定期存款账户、在星期五下午从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或者买人寿保险。这些迹象当然是有原因的。例如,星期五下午是伊斯兰教义规定的祈祷时间,所以他们不会去取钱。又比如,如果他们事先知道自己日后要从事自杀炸弹行动,当然不会买人寿保险,因为保险公司不会对自杀性死亡给予赔偿。

两位作者还说到,英国真有人根据以上规律找出恐袭嫌疑犯,并且把这些资料交给了政府。只不知这次抓到的汽车炸弹嫌疑人——一位拖家带口、众人心目中的“居家好男人”(family man)——是否曾经买过人寿保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