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http://www.yayabay.com/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11043老家重视冬至节,除了吃丰盛的冬至夜饭,据说还要喝冬酿酒(一种白色的米酒)。至于汤圆,那更是过节必备。说起汤圆,北方人大约叫做元宵吧,本地的方言叫“汤团”。用水磨糯米粉做成外壳,里面可以加各色馅料,然后放在沸水中煮熟,和汤一起食用。本地人常吃的馅料有:豆沙、芝麻、猪肉和“菜猪油”。最后这种馅料颇为特别,是用青菜剁成碎末,加猪油和糖拌成的,我从来不敢问津,不过本地有些人却无此不欢。
父亲重视过节,如果母亲在重大节日不做点特别的应节菜肴和点心,就会被批评为“没年没节”。这次凑巧,我在家过冬至,所以母亲兴致勃勃地买回糯米粉和豆沙、猪肉和芝麻三种馅料,要自己在家做汤圆。 饺子馄饨是家里常做常吃的点心。 经过练习,母亲现在包子也已经蒸得不错了。唯独汤圆一道,她还在摸索中。因为水磨粉颇为“疙瘩”,水加多加少,水温是否合适都大有考究。稍有差错,不是包不拢,就是下锅漏馅。纵然馅料鲜美,卖相就很难讨俏了。
昨天和母亲一起做汤圆。根据别人的秘笈,糯米粉中还加了少许红薯粉,再加温水揉面。母亲怕不好包,所以开始水加得少,但这样一来又捏不拢。后来父亲也来作贡献,帮着揉面,母亲又是急性子,在一边催他。面团总算揉得七七八八了,我们两人做汤圆时却又发现豆沙馅太稀薄、肉馅太碎,不太好包。芝麻馅倒结实,不过店里买来的加了板油(猪油),恐怕不够健康。
忙了半天,包了二三十个汤圆。外皮可能还是太干,有点裂缝。我们决定上笼蒸,而不是水煮。可是以前没蒸过汤圆,大家又对着电蒸笼研究了半天,不知该用多大火力、蒸多长时间。第一锅火开得太大,蒸好了汤圆越发不成样子。后来一研究,我们觉得可能自己做的汤圆外壳太薄,容易漏馅。
晚饭我们凑合着吃了几个失败品。不过,这次的汤圆样子虽难看,味道还不错。馅料好,外壳也很软糯。只是我们都觉得如此劳民伤财不合算,下次还是从店里买些现成的汤圆回来煮食就是。反正也算应了冬至节的风俗,吃过汤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