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简体诗词举例介绍之(5):和诗神会古今

(2010-01-28 17:29:20) 下一个
简体诗词举例介绍之(5):和诗神会古今

中国诗词,有许多优雅美妙的形式,是西洋诗歌无法达到的,“和诗”即为其中一大有趣特点。诗作者根据别人的原诗,仿照其音韵变化或节奏,用类似的韵脚或押韵字,另作一首与原作相“和”的诗,称为和诗。这可以表达作者对原诗的品味欣赏,或引申其原来的意境;和诗也常为酬应之作;这都是藉由音韵文字的共鸣,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一般的和诗,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为最多,或许因为这种诗体的音韵结构比较整齐的缘故。宋词元曲虽然讲究音律格式,但是古人“和词”及“和曲”的作品,却并不多见,可能是由於填词填曲对声韵节奏的要求比较高,选字的难度较大的缘故。而且,除了小令(通常全词少於58字),其他的词曲作品都比较长,句子的字数多了之後,相和的韵脚用字拉开得太远,不容易达到和韵的那种紧密共鸣的特殊效果。有时作者就依原来的词谱曲牌另填一首并不完全同韵的词曲,就算达到词曲之唱和目的了。此外,也有些打油诗歌,利用别人的作品,捡现成的方便,套些前人用语,有时稍改部份字句,模仿成诗,广义上也可以算是属於唱和之列。

我们提倡的简体诗词,力求精简,对旧式押韵格律的要求得到适度解放,虽然鼓励用长短句,因为中间并没有音韵格律的限制,所以很容易和韵。因此,简体诗词对发挥「酬和」这个特点,提供了不少方便。

和诗不限於当代人们之间的唱和,今人也可以步前人的原韵,与古人和诗。这自然不是酬应,而是“神会古人” 。在简体诗词的领域里,因为省除了旧式诗词的一些音律限制,所以和诗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只要跟随前人的原韵,其他平仄的要求,都可以得到解放。至於调配音韵,只须适当地留意应用“二字音节” 的简单原则就可以了。即使偶而有出现孤平或者三仄(平) 脚的地方,却也无伤大雅,可以接受。我认为作任何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是意境为首,“顺畅自然”,切忌在句里行间玩填字游戏,否则会令人读来觉得僵硬难受,破坏意境之美。

这里介绍二首简体和诗,都是步李叔同送别歌的原韵,是今人之间的唱和,也是神会古人的诗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依照简体诗词的原则,除了每句押送别歌的韵脚外,其他地方的平仄安排,都没有硬性的规定。基於这点方便,内容上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不像以往旧式填词那样,受到词谱的严谨平仄格律限制,内容上也难免因为形式的牵制,容易落入前人窠臼。送别歌没有词谱式的平仄规定,我们用这首诗歌作为简体诗词典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作法,押韵之外而没有其他硬性平仄规定,应是打破词谱限制的一条可行出路。

这二首简体和诗的创作,始於名诗人徐持庆先生的述志,徐先生曾任马来西亚怡保山城诗社社长,国学造诣高深,精通音韵,抒写世事心境,酣畅淋漓,著有“敲梦轩诗稿”三册,扬名海外诗坛。此诗虽然用的是李叔同送别歌的原韵,但是灵巧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可谓尽得行云流水之妙。

其实,前人还留下一些类似的范例,比如白居易的花非花,也是没有硬性词谱规定的好歌词,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写一些押韵的简体诗词。总而言之,希望今後的词作者,只要能了解音韵的基本原理和适当调配办法,为诗词注入新思想,灵通变化,不必再跟随古人陈旧的词谱,亦步亦趋地去“填” 词了。


述志 (作者:徐持庆)

浮名外,
市廛边,
怡然别有天。
唐诗汉史已翻残,
卷帙积如山!
涉天涯,
游海角,
剩胸怀磊落。
瓢饮粗餐且尽欢,
单衣未觉寒。


桑楡吟 (作者:洪瑜)

出尘外,
伫水边,
寂寞晚晴天。
繁华过尽叹春残,
倚杖向青山。
望天涯,
思海角,
林下看花落,
夜阑忽梦旧时欢,
觉来衾枕寒。


[附注]转录李叔同的送别歌於下,便作参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