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美联手制华

(2010-02-01 15:09:44) 下一个

中评社 2010-02-01 14:20:08

中国与欧美之间纷争不断,欧美联手制华态势愈加明显。2010年国际环境的开局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顺利。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未取得预期成果,力推会议前进的中国却成为欧美舆论的众矢之的,成为峰会失败的“替罪羊”;中国有理、有据、依法处置英籍毒贩阿克毛,却被批违反人权;中国坚持经济主权,自主调控经济,未如欧美所愿大幅升高币值,因此成为欧美诟病对象,西方媒体不断热炒“中国经济隐忧论”,有报道称,将于2月5日召开的新一轮的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将逼迫人民币升值,欧美开始“挽起袖子”,赤裸裸的干涉中国经济主权;西方媒体无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反而颠倒黑白抨击中国进入非洲是唯经济利益至上,完全不顾民主、人权;中国依法管理网络,却反被欧美指责为扼杀新闻自由;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强烈反对美对台军售,却被描述成威胁亚太稳定。掌握了世界话语权的欧美俨然将中国描绘成了国际大家庭中的“坏孩子”。

  中国、欧洲和美国三者之间一直存在一个“隐形”的三角博弈关系。每当中美“交恶”时,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必然升温;中欧关系出现波折时,中美便进入蜜月期。但是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冲击世界格局之后,欧美联手打压中国态势“悄然”成形。

  应当看到每当有新兴国家崛起时,现有的平衡总会被打破,损失部分既得利益的欧美国家必然心态复杂。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快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中国模式”吸引力的增加。作为第一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大经济体,中国民众的信心更是得到空前增强,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与欧美为各自利益展开竞争的领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交集。

  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始终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利益考量,因此,双方之间存在的分歧、差异导致新的动荡产生将是必然趋势。虽然欧美之间也存在角力,但是面对共同的战略对手,欧美则有更多的理由彼此联手。

  近期公布的2009年中国GDP增长数字远超一年前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预测,达到8.7%,引起西方世界一片惊叹。这次与过去不同,国际上质疑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真实性的声音少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欧美要求中国承担与其当前发展水平所不匹配的国际责任。

  与中国强劲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经济复苏的缓慢。据美国劳工部21日公布的数据,截至1月16日,一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增加了3.6万人,就业数据再次恶化。欧美国家政府面临来自民众越来越大的压力。欧美国家民众开始对本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美国国内已对去年11月奥巴马高调访华,却空手而归颇有微词。执政一年却政绩“平平”的奥巴马,正面临民意支持率大幅下降的窘境。11月奥巴马政府还将迎来国会中期选举。奥巴马政府亟需找到提升人气的“强心剂”。

  英、法、德等国也已经爆发了反对政府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欧美国家民众对政府信心的不足甚至已蔓延到对制度的怀疑。英国广播公司2009年11月9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光环消失,在27个国家的2.9万名受访者中,89%的对资本主义不满,23%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有着致命缺陷,需要有一个全新的体系来替代它。将有关责任推卸到中国身上,甚至是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坏孩子”,拿中国说事,有助于稳定欧美国家民众对本国政府的支持,转移国内的压力。通过对外政策挽救国内民意是西方国家政府屡试不爽的王牌。

  与美国联手同样符合欧洲的利益。金融危机发生后,“G2”一度成为年度热门词汇。虽然“G2”并没有被中美官方接受,中国总理甚至明确反对这一提法,但是欧洲对此提法却非常“恼火”。与美联手制华有助于在事实上打破“G2”局面。

  去年以来,欧洲智库、媒体对欧洲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结论是负面的,认为欧盟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将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看法是错误的,欧洲自认为能在气候变化、援助非洲、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说服中国展开合作,欧洲需要在《里斯本条约》下对中国采取与美国类似的务实态度。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格兰特甚至表示,中国在气候变化、伊朗核武计划、人民币升值、黑客攻击西方企业及公共电脑网络等问题上不合作的立场,证明他之前“一厢情愿”认为的“中国将拥抱多边主义”的看法有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刊文指出,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渐趋一致,双方有关对中国是接触还是遏制的争吵,已经不合时宜;而欧洲幻想中国成为对抗美国霸权的盟友,更是大错特错。

  面对欧美联手制华的咄咄态势,中国需要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审时度势,据理力争,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