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 德 经>> 老 子 

(2010-02-22 15:38:44) 下一个
    老 子 道 德 经              ~ ·※· ~ 一  章 [道,可道,非恒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三  章 [不尚贤]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谷神不死] 七  章 [天长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 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载营魄抱一] 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 章 [宠辱若惊]         十四 章 [视之不见] 十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       十六 章 [致虚极] 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 十九 章 [绝圣弃智]         二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二十八章 [知其雄]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三十五章 [执大象]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 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 ~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 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 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 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 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 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 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 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 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 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http://www.zxuew.cn/daodejing/

    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无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告诉大家以后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的奥妙,要常从“”中去观察体会“”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此两者来源于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得上玄妙、深远。但是它并非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奥妙的总门。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原文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

    —————————原文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就像一个大容器,但它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和运用的领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说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说真正没有私欲的事物,我们要观察他们的微妙之处,对于有私欲的事物,我们要观察他们的欲望所达到的程度,对于不断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的深入细节,我们不断的发现微妙之处,不断的充实“”德内涵。

    渊兮(yuān xī),似万物之宗” “”是万物的内在本质,就像是万物发源的根源一样。“万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指祖宗。“”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在我们不断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跟中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似就是好象存在,却又深奥莫测。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说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与“不仁”看到这个句子让我想起来毛泽东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老去的。所以老天无所谓“”与“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与“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子一样,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导致黔驴技穷,不如按照自然法则少说、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则。 老子在本章阐述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点“顺其自然


    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

    —————————原文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是永不枯竭的。




    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他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当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那这个人也是永世长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锋一样,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面的一样,所以说,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会全力以赴的保护他的安危,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人民会把他该他得到的都给他,貌似人人皆是圣人了,这样天下也太平了~ 雷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毛泽东都提出要像雷锋同志学习。可以见的雷锋就是人间的一位圣人。


    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事像那样,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又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天之道。


    [译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这里的“”的意思就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这里面的“”是止,就是说不如适可而止,总体反应 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里面有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实物的,比如说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说人不应该机关算尽、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后可能会遭到报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因为金玉满堂的人,大多数都喜欢金玉摆设,但是摆设太多了就太显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红但是小小传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来盗贼,这里想起了这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富贵而骄,自遗咎 

    人富有了有钱有势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种下恶果的。而有钱了人应该多做善事,为自己多积德行善,然后不骄傲,会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这里的身退不是职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紧,有句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顺应,天道之人,顺气自然,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但是这里的场合不同,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原文版—————————

     载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与“”能够不分离么? “抱一” 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可以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所以这里的“”代表自然。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这里的是达到极柔和的状态,“专气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内部很和谐协调,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不是柔弱无力。太极拳以柔制刚,专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块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达到婴儿般,婴儿能够专气,所以婴儿特别柔,但是哭的时候声音特别的洪亮,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长期调气可长寿身体健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吗?(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谦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发展过程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据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是玄妙的意思。这么做也就是遵循“”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



    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说金银珠宝、华丽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聋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为什么说耳聋那?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之治,不要迷恋五音,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商代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奏出一手动听的乐曲。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乐曲都不和纣王的口味,纣王威胁要杀死他。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靡靡之乐”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可以说纣王没有听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这里可以用一个故事表明更生动些,春秋时期侯王贵族门吃尽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肠。作为“爱民治国”的侯王,应当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恋于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饭菜,所以说,“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驰骋畋猎”的意思就是骑马打猎。“令人心发狂”为什么说发狂那?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的电视剧例如《还珠格格》里面就有此场景,皇帝打猎。“驰骋畋猎”都是侯王将相所为,老百姓只能渔猎种田胡口,这样就是令百姓发狂了。百姓叫苦连天,此乃非圣人之治。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令人产生欲望,造成了有贪官污吏,使得治理国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释为“有害鱼或者是干扰”。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让我想到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所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就用到了第三章所说的。王侯将相使人们丰衣足食,强大国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难得之货”那么国家就治理好了。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译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译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眼睛看不到它这叫做“”,用耳朵听不到它的叫做“”,用手摸不到它的叫做“”,因为我们用眼睛、耳朵、身体、无法感觉到它,所以因而无法描述它的形象,茫茫然,浑然一体。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迷茫得难以形容。说其无,万物由它而形成,说其有,又不见其形。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所以只能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并且把它定义为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况,这既是道德规律。

    [长篇大论]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在这里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个理解含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的含义也表示了做人,比如说你看到了你不想看到得一个画面,比如说别人正在做着对不起你的事情,不管是看到也好听到也罢,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所以没必要在追究,追究可能使你更烦恼。人都想快快乐乐的,没必要自寻烦恼,把这些事情想成跟你无关即可,这样才能求得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有的人可能认为怎么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真正能做到做的好的人又有几个那?比如说佛陀释迦摩尼故事,里面不就是告诉大家不能起憎恨心嘛~ 不要去恨别人,要懂得放下,同事如果您相信因果的话可以想成上辈子你也这样,对过他,这样就舒畅多了,人难过不开心都有自己的心定力不够。如果你的定力够别人在怎么说怎么骂说你的不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都不会迁怒也不会伤心难过,什么时候都是心态作怪,如果一件坏的事情你要是给想成好的那他就是好的,如果好的事情你给想成坏的那他就是坏的。所以有的时候凡是都有双面,不要只看一面,人活着不要为了一些事情而放不下,有些人失恋了非常伤心有的还殉情自杀,何必那?人能来到这个世上非常不容易,大家能相聚也是缘分,在一起都要好好相处,要懂得帮助他人,前面的几章也讲过,当你真心为别人的时候,那么别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我曾经记得我想要朋友的一个工具,但是我怎么要也要不来,但是后来我懂得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我就在他困难的时候迷惑不解的时候我帮助了他,他也懂得跟我分享我不懂得他懂他在帮助我,他不懂得我懂我在帮助他,他有一个好的思路我有一个好的思路互相交换一下就是两个思路,而且可以生出来更多的思路。今天先说到这里,《道德经》国学经典道要用心去领悟真正懂得道的人是讲不出来

    的。



    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得到的人,幽微、精妙、玄奥、通达,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因为难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强的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犹豫小心,就如同冬天河一样,不敢贸然下水似的,他谨戒惧,就好象怕四邻窥伺一般;他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他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样;他的本质敦厚朴实,就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的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他的表现浑噩愚昧、不露锋芒,就像混浊的大水一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谁能在浑浊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澄清自己拿?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慢慢的发展自己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自满的,就是因为他不能自满所以能去旧的换新的,心灵中永远保持着清明活泼。

    [长篇大论]

    毛泽东的大智慧

    本段老子用“静之徐清”“动之徐生”阐述了一种 “和平演变”“推陈出新”的方法。完全按照事物规律和法则行事,“静”可以使混浊澄清,“动”可以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毛主席就是运用此道的大智慧者,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让每个不识字的农民都成为军事运用家。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一群农民上了井冈山,当时的中国农民连字都写不了几个,更不要说熟读兵法了。要领导这样一支手拿镰刀、锄头的农民队伍百战百胜,没有超凡的大智慧是断然做不到的。电影“地道战”中:“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恐怕都记忆犹新。这就是毛泽东的大智慧之所在。要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要把中华民族流传给我们的四千多部军事著作,用最言简意赅的“顺口溜”把它总结出来,于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16字方针应运而生了。这短短的16个字,指导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完成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个个载入史册、名垂青史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是世界军事史上,建立“全民皆兵以弱胜强军事体系”的第一人。
       他善于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来做大文章,从而掀起波澜壮阔的大局面。战争年代掀起了学习刘胡兰、董存瑞、欧阳海、丘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热潮,从而带动亿万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
       说到雷锋,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精神整整感召了一代人,分析一下雷锋所做的事:一颗螺丝钉、一分钱、帮助一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工作、……等等,没有哪一件事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这就是毛泽东对雷锋的评价;铁人王进喜,咱们的好县长焦裕禄,掏粪模范石传祥等等,简直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毛主席是把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塑造成英雄事迹,从而带动全社会轰轰烈烈、干劲冲天大局面的第一人。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这句话一样人出生的时候就是虚名、宁静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既恢复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做“”了解了“”的道理叫做“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了解“”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了解“”的人是包容万物,能够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顺气自然,就能合于道,因此就能长久不殆。

    [长篇大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了“顺其自然”下面的故事大家看看~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的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玩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的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的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这位师父真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凡是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
        为求一份尽善尽美,人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而每遇关系重大、情形复杂的状况,更是为之寝食难安。
        其实,就如我们遇上难越的坎儿,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反倒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出人要懂得“顺其自然”这样人才会自在不去烦恼~


    道德经第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信 不 足 焉 ,有 不信 焉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搬来就如此呀!”

    [长篇大论]

    《佛教》小故事

    佛 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第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有仁义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智慧出,有大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

    [长篇大论]

    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富兰克林制辩

     

    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年少气盛,有一个好辩的恶习。

    有一天,一个朋友把他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富兰克林,你真是不可思议。凡是与你意见不同的人,都会遭受到你的侮辱。你的朋友们都发现,只要你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会很快乐。想想看,你好辩的代价有多高呀!你真是博学多闻,以至没有人能再教给你什么了吗?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再自讨苦吃。所以,你的知识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再也没有增加知识的可能了。”

    富兰克林接受了这个劝告,立刻下定决心,改变以住乖僻、好辩的习性。刚开始的时候,富兰克林还有些急躁,但是,时间一长就很自然,他就非常习惯了。

    “我奉行这条法则”,富兰克林说,“我要承受所有反驳我的正确言论,坦白地面对错误。我甚至严禁自己再使用那些极端的字眼,如:绝对、毫无疑问等等。我使用的字眼是:我想、我猜、很可能、或者是,目前我的想法是……当某个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我又认为对方错了的时候,我不会立刻表现出反对的态度。我会设身处地揣摩,也许在某种环境或某个时刻内,他是对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想我的看法可能和他有些不同……我很快发现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对我产生了颇大的效益。与人谈话时,我就变得比以前更和气。其结果,往往是赞成我的人比反对的多。而且,如果我发现自己是错的,也不再有羞耻的感觉,我也比以前更容易说服别人,使他们赞同我的看法——如果碰巧是我对了的时候。”

    富兰克林克服了好辩的恶习,改善和促进了人际关系,50年来,没有一个人听到富兰克林对别人作非理性的批判。这种正直的性格使富兰克林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也终于使富兰克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才干、彬彬有礼的外交家和善于掌握公众言论的政治家之一。但他还是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口才很差、不够聪明、讲话常吱吱唔唔,甚至时常讲错话的人,但却能抓住重点。”




    道德经第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长篇大论]

    老子在本章提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往往有道行的人,都是很朴实的。大家好好理解。

     

    无凭无据的信义

     

    胡雪岩是清末的一位有名的红顶商人,他在经商的同时也开办了一家阜康钱庄。

    阜康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户。

    这位特殊的客户叫罗尚德,是清朝驻守杭州绿营兵的千总。他存入阜康一万两银子,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这让阜康钱庄的掌柜很为难。

    原来罗尚德在老家时,是个赌徒,订下婚约却不提婚期,因为好赌,用去了岳父家一万两银子,一直还不上,最后岳父提出只要罗尚德同意退婚,宁可不要银子。这下可刺激了罗尚德,他不仅同意退婚,并且发誓做牛做马也要还上这一万两银子。

    罗尚德后来投军,辛辛苦苦,十多年熬到六品武官的职位,省吃俭用积攒了这一万两银子。前几天接到命令,要到江苏与太平军开仗,因为没有亲眷相托,因而将银子存入阜康钱庄。

    他对钱庄的伙计说:“我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就是因为我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我把钱存在这里让你们给以保管,我不是图增利息;我自己带兵打仗生死未卜,也没有必要带个存折在身上,那多麻烦呢。”

    得知这一情况,胡雪岩当即决定:尽管客户不要利息,也仍然以三年定期的利息给予计算,尽管客户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个字据交由当时的主管刘庆生代管。

    罗尚德后来在战场上阵亡。临死前,他委托两位当兵的老乡将自己存在阜康钱庄的银子提出,转给老家的亲戚,以便还上岳父家的赌债。

    两位老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了阜康钱庄,办理银子的转移手续。原以为会受到钱庄的刁难和麻烦,甚至阜康钱庄会因为没有凭据赖账。他们没想到阜康钱庄除了请人证实他们是罗尚德的老乡以外,没费半点周折,就连本带利为他们办了手续。

    阜康钱庄付出了罗尚德一万两的存款。两个办理取兑银两的老乡回到军营,讲了他们的经历,许多官兵把自己的多年积蓄甘愿长期无息存在阜康钱庄。

    从此,阜康钱庄的声誉一下子传开了。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原文版—————————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注音版—————————

    绝(jué)学(xué)无(wú)忧(yōu).
    唯(wéi)之(zhī)与(yǔ)阿(ā),相(xiāng)去(qù)几(jǐ)何(hé)
    善(shàn)之(zhī)与(yǔ)恶(è),相(xiāng)去(qù)何(hé)若(ruò)
    人(rén)之(zhī)所(suǒ)畏(wèi),不(bù)可(kě)畏(wèi)畏(wèi).
    荒(huāng)兮(xī)其(qí)未(wèi)央(yāng)哉(zāi)!
    众(zhòng)人(rén)熙(xī)熙(xī),如(rú)享(xiǎng)太(tài)牢(láo),
    如(rú)登(dēng)春(chūn)台(tái).
    我(wǒ)独(dú)泊(bó)兮(xī)其(qí)未(wèi)兆(zhào),
    若(ruò)婴(yīng)儿(ér)之(zhī)未(wèi)孩(hái),
    乘(chéng)乘(chéng)兮(xī)若(ruò)无(wú)所(suǒ)归(guī).
    众(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余(yú),而(ér)我(wǒ)独(dú)若(ruò)遗(wèi).
    我(wǒ)愚(yú)人(rén)之(zhī)心(xīn)也(yě)哉(zāi)!沌(dùn)沌(dùn)兮(xī)!
    俗(sú)人(rén)昭(zhāo)昭(zhāo),我(wǒ)独(dú)昏(hūn)昏(hūn)
    俗(sú)人(rén)察(chá)察(chá),我(wǒ)独(dú)闷(mèn)闷(mèn).
    忽(hū)兮(xī)其(qí)若(ruò)晦(huì),寂(jì)兮(xī)似(sì)无(wú)所(suǒ)止(zhǐ).
    众(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以(yǐ),我(wǒ)独(dú)顽(wán)且(qiě)鄙(bǐ).
    我(wǒ)独(dú)异(yì)於(yū)人(rén),而(ér)贵(guì)求(qiú)食(shí)於(yū)母(mǔ).

    [译文]

    绝学无忧

    绝弃令人烦恼的死知识,就不会有忧愁。可以解释为知道的事情越多烦恼越多。(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和说法不是很对,大智慧都是很简单的,有句话说的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文字上的东西只能让你苦心去专研文字而实际中的本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里引用一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方表到的方式不同,西方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于东方,但是真理始终是那一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个大字不识但是他的智慧不比别人差。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往往下下等的人有这上上等的智慧。”)

    唯之以阿,相去几何?

    这里的“”“”是表示我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唯是诚诚恳恳的接受,阿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对方说的对还是错。“”“”有什么差别?。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行善积德和无恶不作有什么差别?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如果只把知识当做登向士途的台阶,那么读书就变成与个人荣辱紧密相关,那么读书确实令人生畏,也确实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大道与世俗相差太远了!这里的“”是形容词,这里形容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道”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而我却淡薄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一个失落的婴儿,若存所宅。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都各怀所志,盈溢雄心的样子,而我却是无味无欲,若有所失的样子。我真的是愚蠢之人呀!心中是沌沌然然。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世人都炫耀自炫,而我却昏昏昧昧。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不所识别的样子。

    澹兮其若海,蓼兮若无止。 

    一边静的像海似的,另一面却像不止的飙风。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别人好像都很有作为,而我不求上进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同世人不同,我是追求道的生活。

     

    [长篇大论]

    老子追求道的生活,收道、悟道、得道。下面故事很有意思!

    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国王与三个儿子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国王,他决定不久后就将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天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老了,决定把王位传给你们三兄弟中的一个,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回来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情。只有那个真正做过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继承我的王位。”

    一年后,三个儿子回到了国王跟前,告诉国王自己这一年来在外面的收获。

    大儿子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经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币交给他住在另一镇上的儿子,当我游历到那个镇上时,我把金币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儿子。”

    国王说:“你做得很对,但诚实是你做人应有的品德,不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村庄,刚好碰上一伙强盗打劫,我冲上去帮村民们赶走了强盗,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国王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责任,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树下,我只要轻轻地一推,他就掉下悬崖摔死了。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诉他睡在这里很危险,并劝告他继续赶路。后来,当我下马准备过一条河时,一只老虎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蹿出来,扑向我,正在我绝望时,我的仇人从后面赶过来,他一刀就结果了老虎的命。我问他为什么要救我的命,他说’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爱化解了我的仇恨。’这……这实在是不算做了什么大事。”

    “不,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圣的事,”国王严肃地说:“来,孩子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从今天起,我就把王位传给你。”

    大道理:不要长久地仇视他人,要懂得用宽容的心,用爱,去看待仇视自己的人,爱能化解仇恨。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注音版—————————

    (kǒng)(dé)(zhī)(róng),(wéi)(dào)(shì)(cóng).
    (dào)(zhī)(wéi)(wù),(wéi)(huǎng)(wéi)(hū).
    (hū)(xī)(huǎng)(qí)(zhōng)(yǒu)(xiàng),
    (huǎng)(xī)(hū)(qí)(zhōng)(yǒu)(wù).
    (yǎo)(xī)(míng)(xī),(qí)(zhōng)(yǒu)(jīng),
    (qí)(jīng)(shèn)(zhēn),(qí)(zhōng)(yǒu)(xìn).
    (zì)(gǔ)(jí)(jīn),(qí)(míng)(bù)(qù),
    (yǐ)(yuè)(zhòng)(fǔ).
    (wú)(hé)(yǐ)(zhī)(zhòng)(fǔ)(zhī)(rán)(zāi)
    (yǐ)(cǐ).

    [译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无,无代表道,我们要以空为修道的法门,在从德开始入手,然后才能顺随从道。有道行的人都是懂得遵循自然来行事的人。一些做大事的人都是很会运用自然规律的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的作用是创造出物,但是它好像有又好像无,好像是实际存在的有好像是虚的,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象呈现,但有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可见得到的物质产生。在窈兮冥兮中的好象有精微物体结晶,而且越来越真实,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信息。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从古至今,这些信息一直都被保存下来,供人们了解宇宙的一切信息。我们如何能知道这一切那?这就需要靠 “”。我们要从道中了解宇宙。

    [长篇大论]

    天下归周 

    周文王以美德治理国家,不到三年的时间,天下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归附于他了。

    商纣王听说了,十分忧虑,对大臣说:“我如果苦心积虑,与他争夺天下,难免让自己心神劳累,但如果我置之不理,恐怕将来他会危及我的统治。我该怎么办呢?”

    崇侯虎说:“姬昌行仁义而且善于谋略,太子姬发勇敢而果断,他的第二个儿子姬旦为人恭俭而且知时务。如果我们顺从他们,就会被他们所欺辱;如果我们放纵他们,就会被他们所灭亡。承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我们应该及时行动消灭他。”

    于是,商纣王派兵把周文王拘紧起来。

    周太子姬发用千金求得天下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买通纣王周围的宠信之臣为文王说清。纣王见到那些奇珍异宝,十分高兴,就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回到国内,就修建豪华的玉门和歌舞用的灵台,挑选美丽的少女,天天击鼓取乐,一次迷惑纣王。

    纣王听说了,高兴地说:“姬昌已经改弦更张了,耽于享乐,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了。”

    于是,他又开始他以前荒淫无耻的生活,还变本加厉,设置炮烙酷刑,挖了忠臣比干的心来下酒,抛开孕妇的肚子,诛杀了那些直言进谏的人。抓鱼引起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也乘机发兵征讨纣王,并最终统一天下。

    老子对他的弟子们讲述这件事的时候,赞叹地说:“周文王甘心让自己行为受辱,让自己处于一个受屈辱的地位,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受其辱,才能得其荣,为天下亡。”

    小老虎种花

    有一只小老虎时时都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以便有资本获得百兽们的尊重和崇拜。但它整天游手好闲,不做任何事,只一门心思地考虑着如何才能出人头地,惹得百兽们背地里都叫它“空想家”。

    后来,小老虎闲逛到山脚下的老山羊家,老山羊见它成天不做事,忍不住就教训了它几句。

    小老虎说:“我不是不想干事,而是想干大事,因为我要出人头地,可一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

    老山羊带着小老虎来到院子后的花园里,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九月菊的种子,现在你想个办法让它们早点开花,并让它们的花朵鲜艳夺目、出人头地吧。”

    “想让它们在花中出人头地,还不简单么?咱们把它埋进土里,它就会生根发芽,钻出土壤,在秋天开出美丽的花朵。”说完,小老虎便刨土准备种下种子。

    “你这样做是不是埋没了它们?”老山羊笑着问。

    “可是,如果不经过埋没阶段,它们怎么可能发芽破土而出呢?”

    “孩子,看来你早就知道出人头地的方法呀。”

    “您是说……”小老虎有所感悟。

    大道理:惟有埋头,才能出头。一个人如果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人只有埋头做事,才能有所作为,最后出人头地。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音版—————————

    (qǔ)(zé)(quán),(wǎng)(zé)(zhí),(wā)(zé)(yíng),
    (bì)(zé)(xīn),(shǎo)(zé)(de),(duō)(zé)(huò),
    (shì)(yǐ)(shèng)(rén)(bào)(yī),(wéi)(tiān)(xià)(shì).
    (bù)(zì)(xiàn)(gù)(míng),(bù)(zì)(shì)(gù)(zhāng),
    (bù)(zì)(fá)(gù)(yǒu)(gōng),(bù)(zì)(jīn)(gù)(cháng).
    (fū)(wéi)(bù)(zhēng),
    (gù)(tiān)(xià)(mò)(néng)(yǔ)(zhī)(zhēng).
    (gǔ)(zhī)(suǒ)(wèi)(qǔ)(zé)(quán)(zhě),
    (qǐ)(xū)(yán)(zāi)!(chéng)(quán)(ér)(guī)(zhī).

    [译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理解层面可以理解出很多比如说弯曲的橡胶棒跟坚硬的木头棒当然是橡胶棒可以保全做人也是一样,要能屈能伸做什么事情对待什么事情都要以阴阳去看这样你看到的东西才会更多。枉则直有弯曲才能有伸直,洼则盈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装满就像大海一样,弊则新敝去旧的才能有新的,少则得少取才能多得,多则惑贪多反而会迷惑。

    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以无为顺其自然的原则来行事,也是为天下所有人树立一个好的典范。

    不自见则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炫耀自己有多能耐,反而自己却很突出。不自以为是,反而会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而会立功。不自吹自傲自夸,所以能长治久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他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因此古人所谓的“委曲可以保全”绝对不是虚言。大家应该去好好地学习。

     

    [长篇大论]

    自己与别人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就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也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张辽交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一个出名的大将叫张辽,他和另一位将军武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因为一点小事,两人闹翻了脸,互相都说对方不对,不够朋友。从此,两人断绝了友情,见面连话都不说。

    有一天,张辽听说有一位叫胡质的人,人品和学问都很了不起,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他要亲自去拜会胡质,同胡质交个朋友。他满以为自己的声望、地位这么高,还主动去见人家,一定会受到欢迎的。没想到,胡质以身体不好为理由,拒绝了。

    不几天,张辽在半路恰好遇上了胡质,看见胡质身体结实,红光满面,哪里像身体不好的样子。他有些不高兴,埋怨说:“我诚心诚意跟你交朋友,你怎么嫌弃我呢?”

    胡质不软不硬地回答:“这得问你自己呀?”

    “怪我?”张辽愣住了。

    “可不是!”胡质诚恳地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保持长久的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么能让你长久地依赖我呢?如果我们俩也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做朋友呐!”

    张辽听了,又惭愧,又感激,连连向胡质道谢。随后,他就去找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于是,两人又像以前一样和好了。

    胡质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对张辽说:“知道自己错了,能马上改正,你这个人可交。”说着,他热情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去做客,他们终于成了好朋友。

    低调处世的郭子仪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在郭子仪家中,没有家丁守门,无需通报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找他。有一次郭子仪在给夫人梳头的时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时间传遍了京城,在封建社会男人给女人梳头,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仪的儿子对舆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说:“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见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我们这样的家族,显赫尊贵已经到了极点,如果我不这样做,距离灾祸就不远了”。

    对手与潜能

    动物园最近从国外引进了一只极其凶悍的美洲豹供人观赏。为了更好地招待这位远方来的贵客,动物园的管理员们每天为它准备了精美的饭食,并且特意开辟了一个不小的场地供它活动和游玩。然而美洲豹始终闷闷不乐,整天无精打采。

    也许是刚到异乡,有点想家吧?谁知过了二个多月,美洲豹还是老样子,甚至连饭菜都不想吃了。

    眼看着它就要不行了,园长惊慌了,连忙请来兽医多方诊治,检查结果又无甚大病。万般无奈之下,有人提议,不如在草地上放几只美洲虎,或许有些希望。

    原来人们无意间发现,每当有美洲虎经过时,美洲豹总会站起来怒目相向,严阵以待。

    果不其然,栖息之所有了美洲虎的加入,美洲豹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又恢复了昔日的威风。

      勇者只有在对手的面前,才能展现出威力。人生中只有有了对手,才会时刻激励我们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断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善待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针强心剂;感谢你的对手吧,他会使你成为一只威风凛凛的“美洲豹”。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音版—————————

    (xī)(yán)(zì)(rán).
    (gù)(piāo)(fēng)(bù)(zhōng)(zhāo),
    (zhòu)(yǔ)(bù)(zhōng)(rì).(shú)(wèi)(cǐ)(zhě)
    (tiān)(dì),(tiān)(dì)(shàng)(bù)(néng)(jiǔ),
    (ér)(kuàng)(yū)(rén)(hū)
    (gù)(jiào)(cóng)(shì)(yū)(dào)(zhě),(tóng)(yū)(dào),
    (dé)(zhě),(tóng)(yū)(dé),(shī)(zhě),(tóng)(yū)(shī).
    (tóng)(yū)(dào)(zhě),(dào)(yì)(lè)(de)(zhī);
    (tóng)(yū)(dé)(zhě),(dé)(yì)(lè)(de)(zhī);
    (tóng)(yū)(shī)(zhě),(shī)(yì)(lè)(de)(zhī).
    (xìn)(bù)(zú)(yān),(yǒu)(bù)(xìn)(yān).

    [译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就已自然来说吧!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这些是谁在操作主宰那?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

    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道溶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溶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而【抛弃。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德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只有人们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这样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应用它,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环境好的地方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个人之见如有不对还望海涵多多指教。)

    [长篇大论]

    胜在有道的晋文公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了王室,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决定赐给晋文公四座城池,就是黄河北岸的阳樊、温、原和俪于。然而,在周襄王赐予的四个城邑中,原邑的老百姓由于受首领原伯贯的欺骗,不愿意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起兵前去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一起来到原邑城下,只见原邑城池森严壁垒。原邑的守军和老百姓因为听说晋国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老百姓全部都杀了,就又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赵衰见此情景,就对晋文公说:“原国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没有往来,他们不知道您是有道的国君,国君如果能够取信于原邑的老百姓,那么,原邑就会不攻自破,自然就会归顺我们了。”

    晋文公就采纳了赵衰的建议,与原邑的人约定,晋军攻城只用三天,攻不下城池,并会自动解围,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同时,晋文公还向自己的士兵宣布:只围城三天,只需准备三天的口粮。

    到了第三天,原邑的老百姓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得知晋军并未屠杀阳樊的老百姓,并且知道晋文公如此照顾老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欢迎晋军进城。”

    晋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要求晋文公等一等再撤兵,等明天拿下城池。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我已经发出了只围城三天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时撤兵,就是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即使我们得到城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天天一亮,晋文公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晋军立即解除了对原邑的包围。

    原邑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老百姓便纷纷在城墙上插上降旗,有的还跑出城来追随晋军,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晋军退了不到三十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了。

    晋文公就让军队原地不动,自己单车进入原城接受归顺。老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也仍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又委任他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然后,即班师回晋。

    这次收复原地的行动,使晋文公在民众中的威信更加高大起来。

    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音版—————————

    (qǐ)(zhě)(bù)(lì),(kuà)(zhě)(bù)(xíng),
    (zì)(xiàn)(zhě)(bù)(míng),(zì)(shì)(zhě)(bù)(zhāng).
    (zì)(fá)(zhě)(wú)(gōng),(zì)(jīn)(zhě)(bù)(zhǎng).
    (qí)(zài)(dào)(yě),(yuē)(yú)(shí)(zhuì)(xíng).
    (wù)(huò)(è)(zhī),(gù)(yǒu)(dào)(zhě)(bù)(chǔ)(yě).

    [译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里的“”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如果从“”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长篇大论]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孔子认错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孔子边游玩边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对事情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弟子们都点头说是。

    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可能是山那边有大海,这是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没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朝东看去。

    孔子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海真大啊!”他和弟子们在山顶尽情地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让一个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芦正要下山,一位小渔民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小弟弟,你笑什么?”小渔民递上一壶清水,说,“老人家,你喝一点这水看看怎样?”孔子喝过水说:“这海水真好喝啊!”小渔民说:“这不是海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一群书呆子!”

    有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也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孔老夫子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驾起渔船进海,撒下鱼网,一会儿捕上了不少鱼。

    孔子看了,觉得很惭愧。他低着头,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诚恳地对弟子说:“刚才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勇于接受批评,人们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公元前205年6月18日晚,韩信给萧何留下了这样的字:“日未明兮,小星竟光。运未逆兮,才能隐藏。驴蹄蹇滞兮,身寄殊乡。龙泉埋没兮,若钝无纲。芝生幽谷兮,谁为与探?兰长深林兮,熟识其香?安得美人兮,愿从与游。同心断金兮,为鸾为凤。”“龙泉”剑是韩信祖传之宝剑。乃是韩之二公子韩虮虱所佩带宝剑,三世经韩信父亲传至韩信之手。萧何查军回来,知道韩信离去后大惊,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叫上两名随从,骑马急急追赶,幸天有月色,正好几天前天下暴雨,河水大涨,韩信到达寒溪,正值河水上涨。韩信因此过不了河,被萧何连夜追上。
        萧何把韩信安顿好,便立即去见刘邦。此时刘邦正生气,因为有部下报告说萧何也逃跑了,刘邦正生气,一见萧何,又怒又喜。大骂萧何道:“难道连你也逃走吗?”萧何说:“臣不敢逃,臣追逃者!”“追何人?”“臣追韩信!”刘邦说:“入汉中以来,诸将士逃跑无数,没见你追什么人。如今说追韩信,我会信你吗!”萧何说:“诸将易得,象韩信乃是国士。这样有才干的人,汉王手下独一无二。如果汉王想长居此地,韩信就没什么用。汉王想起争天下,除韩信外汉王手下无人能当此重任。愿汉王自己决定吧!”刘邦说:“我早想东向争天下之意,怎么甘心郁郁而居住在此?”萧何说:“汉王有争天下之心,要用韩信,他就留下;如不用,韩信还是要走。”刘邦说:“既然如此我就封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虽为将军韩信一样会走。”刘邦说:“难道要封为大将军?”萧何说:“这样才能留住韩信!”刘邦说:既然你这么器重韩信,为了你;我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于是要萧何立即将韩信召来马上封为大将军。萧何说:“吾王素来对属下傲慢无礼,现在拜大将军更要郑重其事才能服众。汉王有心;一要诏告全军;二要筑坛斋戒七日;挑选吉日;刻兵符、大将军印。汉王一一照办。

    消息一传出,全军将士纷纷猜测,几位立过战功的将军;如樊哙、周勃、灌婴等将军心里暗暗自喜,以为自己可能要成为汉大将军了。吉日一到,刘邦召集百官诸将。刘邦登上拜将坛台,召来韩信,将大将印、兵符交给韩信,并告诫全军:即日起韩信为汉大将军,管理军机要务,统帅节制所有军马;诸将有违令者,由韩信全权处斩。此令一下,全军将士感到震惊,出呼所有人意料之外,军令又不敢不从。韩信知道众将士心里不服自己,于是当场召集上万将士,下令说:众将士无论职位高低,谁能在一刻间能清楚报出军士数量者,赏赐100斤金,进爵一级,于是众皆跃跃欲试,可是却无人能清楚的报出军士人数。韩信随口一报,经核对准确无误。众将皆不服曰:莫非事先清点好了?韩信乃大笑说:从现在起由汉王亲自变换人数,刚才奖赏还是有效。于是经过了数次的变换,所有将士无人能准确知道兵将人数,韩信却策马走过一次,返回即能准确知道人马多少,经过数次变换皆准确无误。这时连汉王也开始暗暗称奇,却又不知韩信用何方法,此法即是后来众所周知之“韩信点兵”速算。

    拜完将几日,连刘邦都感到怀疑。韩信能否担此大将军重任。刘邦召来韩信对他说:“萧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说将军才能过人。不知将军有何妙计教我争得天下?”韩信早就胸有成竹,先谢过刘邦知遇之恩。然后问:“如今东向争天下,主要是项羽吧?汉王自料勇悍威猛能与项王比吗?”刘邦沉默好久才说:“吾不如项王。”韩信起身再拜说:“恕我直言,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王。然我曾跟随项王多年;请让我说项王为人:项王乃是盖世英雄,武艺高强,所向披靡,挡霸王者非死即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不会任用良将,不会用计谋,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话语温柔;谁有病,都亲自拿药问候。到部属有功,应当封赏;刻好印信又藏匿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为天下霸主,不在关中为王,而建都彭城,不听怀王之约,以亲近喜爱来封赏诸侯,为主不公;诸侯见项王迁义帝江南,也回去赶旧主,自己占好地为王。项王每过一地,很残暴,烧杀抢掠,天下百姓都怨恨又不亲附。空有强威之名,虽为霸主,却不得民心,所以说此强易弱。如大王和项王相反,收买人心,任谁是天下勇武,一样能消灭。用攻下城邑分封功臣将士,谁不死命效力。用死命效力将士,攻欲罢战归乡之士,他们何不败散。况且三秦王为原秦将。带秦兵打仗多年,死伤无数;又骗部属投降,到新安被楚军坑杀二十万。秦父老对章邯,司马欣,王翳三人恨之入骨。现楚强令三人为王,秦民无人喜欢。大王攻入武关,秋毫无犯,还除去秦法,与民约法三章。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百姓皆知,如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可传檄而定。”刘邦听了韩信一席话,如梦初醒、大喜过望。这时候才真正对韩信心诚悦服,相识恨晚。于是传令大宴百官,和韩信同桌吃饭,把自己的食物推让给给韩信吃;宴会完毕又让韩信披上自己的衣服,同坐汉王车在城中游行。韩信非常感激,决心死命效力,以报汉王知遇之恩。

    公鸡的功劳 

       农场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感谢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公鸡。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
       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吃到,就会延误最好的时机,就会没有收获。如果你没有收获,你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
       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他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他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
       公鸡羞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别人的付出与帮助,否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谦虚一些,别人也会记你的功劳,世界离开了谁,都会照旧转。

    廉颇负荆请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连着攻下赵国的代光、狼城两座城。然后,却又派遣使者到赵国,提出与赵王和好,要赵惠文王到黄河南面的渑池与秦王相会。秦王的如意算盘是:借会晤扣押赵王,来以此要挟赵国。赵王有些担心,蔺相如自请护驾前往渑池赴约,让廉颇带兵看家,辅佐太子。廉颇把赵王一行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去,来回超不过30天;如果到了30天后大王还不回来,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有什么要挟的企图。”赵王深感老将军深谋远虑,忠心耿耿,就答应了。
        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见了面,双方饮酒、谈天,气氛倒还和睦。酒席上正喝得起劲,秦王忽然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善于奏琴,正好乐师那里有琴,赵王就给我弹支曲子吧。”赵王气得脸都白了,心想:我还没亡国呐,就成秦国的臣仆不成!可又没办法抗议,勉勉强强只得弹了一曲。秦王回头命令秦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鼓琴。”赵王有气只好往肚子里咽。
         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捧着一个瓦盆,毕恭毕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大王您会弹奏秦国音乐,我这儿有个瓦盆,请大王赏脸弹个秦国小调吧。”秦王陡然变了脸色,不理蔺相如。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着秦王,义正辞严道:“大王不要仗着秦国兵力强大就可以欺辱赵王。现在秦兵虽强,但眼前我离大王只有五步远,五步之内我可以让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带来的大臣们纷纷气势汹汹地拔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毫不畏惧地圆睁双眼,喝道:“哪个敢过来!”秦臣们惟恐秦王有个闪失,吓得不敢动弹。秦王见蔺相如动了真,逼得这么紧,只得虎着脸,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回身告诉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赵王敲瓦盆。”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赵国什么便宜,又接到报告赵国名将李牧率大军兵临河畔,虎视眈眈。心想:有这个蔺相如在,灭赵国还真不那么容易啊!就换了一副笑脸,说:“今天是秦赵和好的日子,不要伤了和气。”
        秦王敬了赵王一杯酒,赵王也回敬一杯,两国约定谁也不侵犯谁,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不到30天,赵王又回到了赵国。
         赵王深深赞许蔺相如的智勇过人,认为他给赵国争了体面,立了大功,拜蔺相如做了相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职位就高过了领兵打仗的老将廉颇。廉颇可气得够呛,气呼呼地逢人便讲:“我是赵国的大将,出生入死能征善战,给赵国攻城斩将,立了多少功劳!他蔺相如,一个小小的宦官的门客,凭着一张嘴巧言善辩,有什么了不起的,却爬到我上头去了。早晚我得给他点儿颜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这口闷气!”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向赵王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不去上朝,免得与廉颇发生矛盾冲突。有一天蔺相如和门客们驾车出游,望见廉颇远远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着,挡住了蔺相如的去路。蔺相如让自己的车子拐到一边,躲着廉颇;廉颇不依不饶地追过来,蔺相如索性调头回去了。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们气不过,有的要收拾行装离开相府。蔺相如耐心地对众人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一个厉害?”众人答:“当然是秦王了。”“对呀!”蔺相如说,“我在秦国的大殿上当着如狼似虎的秦兵,连秦王都不惧怕,怎么会单单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老将军,是怕咱们赵国将相不和而招来秦国的侵略,这是先国事后私事啊!”门客们更敬佩蔺相如的为人和胸怀,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后悔不迭,立即去找蔺相如。廉颇赤裸着身子,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的相府门口,口里说到:“我是个粗人,没有见识,肚量窄,请相国罪罚,死而无憾。”蔺相如连忙卸下廉颇背着的荆条,双手搀扶起廉颇。两个人都热泪滚滚,在场的人没有不感动的。
       就这样,相国和大将军和好了,二人结成生死之交。从此,文武二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许久没敢来侵犯。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音版—————————

    (yǒu)(wù)(hùn)(chéng),(xiān)(tiān)(dì)(shēng),
    (jì)(xī)(liáo)(xī),(dú)(lì)(ér)(bù)(gǎi),
    (zhōu)(xíng)(ér)(bù)(dài),(kě)(yǐ)(wéi)(tiān)(xià)(mǔ).
    (wú)(bù)(zhī)(qí)(míng),(zì)(zhī)(yuē)(dào),
    (qiáng)(wéi)(zhī)(míng)(yuē)(dà).
    (dà)(yuē)(shì),(shì)(yuē)(yuǎn).(yuǎn)(yuē)(fǎn).
    (gù)(dào)(dà),(tiān)(dà),(dì)(dà),(wáng)(yì)(dà).
    (yù)(zhōng)(yǒu)(sì)(dà),(ér)(wáng)(chǔ)(yī)(yān).
    (rén)(fǎ)(dì),(dì)(fǎ)(tiān),(tiān)(fǎ)(dào),
    (dào)(fǎ)(zì)(rán).

     [译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声无形,独立而存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运行着,它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叫做什么名字,所以称之它为:“”,勉强的描述它是“”。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它周行无所不至,曰:“”,逝周而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个地方,曰“

    其体独立,不随于所适,保持本性,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长篇大论]

    无法找到的“炫耀”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在一起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当着所有的同学的面,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有一片广大的土地。

    正当他吹嘘的时候,一直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地拿出一张地图,说:“麻烦你只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说。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地找出一小块儿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

    “雅典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个更小了,好像是在这里。”学生指着一个小点说着。

    最后,苏格拉地看着他说:“现在请你指给我看,你那块广大的天地在哪里呢?”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到了,他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地说:“对不起,我找不到。”

    与天地相比,个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与岁月相比,人生永远是短暂的,与世界万物相比,人的作为永远是渺小的。人,永远没有资格骄傲,永远不应该自满,我们要以一颗谦卑的心,来认识天地间的万物,要以有限的生命,来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人生天地间,我们永远没有资格骄傲。

    驯服狮子

    一位妇女因为丈夫不再喜欢她了而烦恼。于是,她乞求神给他帮助,教会她一些吸引丈的方法。神思索了一会儿对她说:“我也许能帮你,但是在教会你方法前,你必须从活狮子身上摘下三根毛给我。”

    恰好有一头狮子常常来村里游荡,但是它那么凶猛,一吼叫起来人都吓破了胆,怎么敢接近它呢?但是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她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早晨,她早早起床,牵了只小羊去那头狮子常出现的地方,放下小羊她便回家了。以后每天早晨她都要牵一只小羊给狮子。不久,这头狮子便认识了她,因为她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放一只温顺的小羊讨它喜欢。她确实是一个温柔、殷勤的女人。

    不久,狮子一见到她便开始向她摇尾巴打招呼,并走近她,让她敲它的头,摸它的背。

    每天女人都会站在那儿,轻轻地拍拍它的头。

    女人知道狮子已完全信任她了。于是,有一天,她细心地从狮子鬃上拔了三根毛。她激动地拿给神看,神惊奇地问:“你用什么绝招弄到的?”

    女人讲了经过,神笑了起来,说道:“以你驯服狮子的方法去驯服你的丈夫吧!”

    大道理:善待他人,连驯服狮子都可以做到,世间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善待周围的一切,周围的一切都会听从你的安排。

    年轻的农夫

    农民的劳动收成常常取决于天气,只要风调雨顺,今年会丰收。不料夏天一直不下雨,收获自然就比预想中的少;有时正在为麦子遭涝灾而苦恼时,果树却结出了累累的果实。虽然农夫每年都祈求丰收,但真正有好收成的时候并不多。

    一位年轻的农夫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在祭祀天神的时候抱怨说:“你真的能保证我们享受太平吗?我看未必!我明明虔诚地祈求,怎么还会有和去年一样的饥荒?如果我是你,我会好好地计划雨天和晴天,让大家年年丰收。也许你根本就听不进去我的话,但是,如果能够让我控制天气,我就会……”

    天神说:“好吧,就让你试试看。”

    农夫高兴地说:“我现在需要雨……”话还没有说完,他的田地的上空果然下起雨来了。

    他又试了一次:“出太阳!”雨停了,阳光和煦地照射着田地。

    年轻的农夫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田地的天气,于是他欢天喜地地开始工作。首先,耕地播种,种子播完之后,他说:“下雨!”马上就下起了雨,一直下到他喊停为止,然后让太阳出来晒暖田地,过了几天,芽就冒出来了。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很顺利。

    后来,农夫不断地下令下雨或者放晴,自己完全掌控着天气。为了让秧苗快点长大,他就把阳光加强了许多,直到看到秧苗快要枯萎了,便又急忙命令下雨,因为急着回家,他忘记了停止降雨。

    一年下来,别人都和平常一样收获到粮食,年轻的农夫却为了操控天气而费尽心机,不是阳光太强,就是雨水太多,结果什么收成也没有,反而筋疲力尽。他感觉自己再无力来掌控天气了,就把改变天气的能力还给了天神。

    社会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总是公平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困难比别人的多,自己的能力比别人的强,自己的付出比别人多,自己的收获比别人少。人为的控制,只能增加控制的烦恼,顺其自然,是最省事的方法.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注音版—————————

    (zhòng)(wéi)(qīng)(gēn),静(jìng)(wéi)(zào)(jūn)
    (shì)(yǐ)(jūn)(zǐ)(zhōng)(rì)(xíng)(bù)(lí)(zī)(zhòng)  (suī)(yǒu)(róng)(guān),燕(yàn)(chǔ)(chāo)(rán)
    (nài)(hé)(yǐ)(wàn)(shèng)(zhī)(zhǔ)
    (ér)(shēn)(qīng)(tiān)(xià)
    (qīng)(zé)(shī)(chén),躁(zào)(zé)(shī)(jūn)

    [译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可以主宰轻浮,因为它是根。宁静可以主宰急躁,因为它是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所以圣人的行为都是以重为本。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然有那么多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事,不受它的影响,顺其自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

    一个一国之君怎么可能以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呢?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浮就要失去了根本,急躁就要失去了控制。

    [长篇大论]

    茶师求死

    日本有一位茶师,为主人泡得一手好茶。

    一日,主人要去东京办事,舍不得茶师,就让茶师一同前往。茶师说:“现在外面浪人很多,自己不会武艺,很担心自己会吃亏的。”

    主人告诉他:“那你就穿上武士的服装,带上一把刀。把自己装扮的和武士一样,就可以了。”就这样,茶师把自己打扮得像武士一样,和主人一起进了东京。

    有一天,茶师的主人外出了,茶师自己闲得无聊,也就到外面溜达。他刚出门不久,就遇到了一位浪人,并向他挑战。茶师向浪人说:“我不是武士,只不过穿着武士的衣服,带着武士的刀。我根本就不会什么武艺。”

    那个浪人就更不依不饶地说:“那样就更不行了,你不是武士,却要穿着武士的服装,打扮成武士的样子,犹如武士的风范。我一定要和你比武,来教训你。”

    茶师没有办法,只得答应,并且说:“我主人委托我做的事情,没有办完,等为主人办完事后,今天下午在这里进行决斗。”那位浪人也同意了。

    茶师这时赶紧跑到武士训练馆里去了,他拨开人群,直接来到武士教练的面前,很恳切地向教练说:“老师,我想知道作为一个武士,怎样死去才是最体面的?”

    教练听说后,很是吃惊,他想,凡是来训练馆的,都是来求教杀人的武艺,却从来没有要求学习如何死的。这个人一定很有来头。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要知道自己如何死的最体面呢?”

    茶师如实地告诉了教练事情的原委。教练知道他是一个茶师,就让他做一做茶道的表演。

    茶师答应了,开始为教练泡茶。茶师在泡茶的过程中,气定神闲,神态自若,一招一式,非常娴熟,让所有在座的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行将就死的人。

    教练看后,对茶师说:“你不必求死,我可以教你一招出奇制胜的办法。”

    茶师问:“那应该怎样呢?”

    教练说:“你只要用你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就可以了。”

    茶师领会了教练的意图,就回去了。

    下午,浪人如约来到,茶师也按时到达约定地点。

    茶师面对气势汹汹的浪人,心中记着教练告诉他的话,就用泡茶的心来应对浪人的挑衅。

    他很优雅地摘下帽子,放在身旁,然后脱下自己的外套,慢慢地,不慌不忙地一层层地叠好外套,也放在身旁,然后将内衣的袖口以及裤脚一一扎紧。

    随着茶师有条不紊地整理,浪人开始恐惧了,发抖了,意识到这一定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对手。

    茶师全身整肃完毕,才拿起武士刀,神态镇定,然后,突然大声棒喝一声,猛地把刀向空中一举。

    这时,浪人吓的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下,不断地叩头求饶,他说:“我认输了,你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武士。我向你投降。”

    曹操的两次战役

    官渡之战:袁绍亲点大军七十万人马直逼官渡,曹操率领七万军队迎敌。曹操冷静的分析了双方态势“以静制动,消其锐气;出奇兵方能取胜”,因此制定了鸟巢烧粮的奇兵计划。火光四起,烟雾弥空,袁家官兵哭嚎惊窜,曹军将士呐喊追杀。官渡之战局势陡转,袁绍只带八百多人渡河奔命,曹操大获全胜,回许昌庆功。

    赤壁之战: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战例被载入史册,都是曹操指挥的,可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曹操可谓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了,就在他身上验证了老子的精彩论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给后人留下了活生生的学习案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为人性暴寡恩,喜怒无常,整日饮酒食肉,从不过问国家大事,刚一即位就打发人到处找美女。右谏议大夫褒姠劝谏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姠下了大狱。褒姠的妻子赶紧花了一大笔钱,买下褒城最美丽的女孩,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梳妆打扮一番,送进京师,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因为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所以,名叫褒姒。 

    周幽王见褒姒仪容娇媚,光艳照人,非常高兴,十分宠爱褒姒,一连十日不上朝,朝夕饮宴,没完没了。有些大臣进谏,幽王大怒:“有再谏者斩!”朝中大臣只好纷纷告老归田。

    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就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姒却全无悦色;他又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撕帛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爱听裂绢的声音,可也依旧不见笑脸;幽王又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于是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带上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那里的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于是,周幽王带着褒姒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有敌人进犯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一个接一个的点燃起来,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就赏给出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直到最后,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皇后申氏废掉,太子也废掉,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申氏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北方的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见到敌人进犯都城,又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尽管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凭烽火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

    犬戎大兵围城不几天,周朝的国都就被攻破了,犬戎士兵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都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西周王朝也就此灭亡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音版—————————

    (shàn)(xíng)(wú)(zhé)(jì)
    (shàn)(yán)(wú)(xiá)(zhé)
    (shàn)(shǔ)(bù)(yòng)(chóu)(cè)
    (shàn)(bì)(wú)(guān)(jiàn)(ér)(bù)(kě)(kāi)
    (shàn)(jié)(wú)(shéng)(yuē)(ér)(bù)(kě)(jiě)
    (shì)(yǐ)(shèng)(rén)(cháng)(shàn)(jiù)(rén)
    (gù)(wú)(qì)(rén);常(cháng)(shàn)(jiù)(wù)
    (gù)(wú)(qì)(wù)。是(shì)(wèi)(xí)(míng)
    (gù)(shàn)(rén)(zhě),不(bù)(shàn)(rén)(zhī)(shī)
    (bù)(shàn)(rén)(zhě),善(shàn)(rén)(zhī)(zī)
    (bù)(guì)(qí)(shī),不(bù)(ài)(qí)(zī)
    (suī)(zhì)(dà)(mí),是(shì)(wèi)(yào)(miào)

    [译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真正善于驾车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真正善于讲话的人,是不会留下把柄的。真正善于谋略的人,是不用筹策的。真正善于管理门户的人,即使不用锁头盗贼也不敢进门来。真正善于结绳的人,即使不用绳子也能把人绑住。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救人,所以人们都愿意跟着他。常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能做到这些,真正可以说是得“道” 的精微高明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士善人的借镜。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如果不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那么就是自以为聪明,这是实际上最大的糊涂。 这就是“以道行事”的奥妙。

    [长篇大论]

    状元与剩米

    古时候有一个乡里的秀才进京考上了状元,封了大官。

    乡里有个孤寡老头,进城找到状元,请求给口饭吃。状元的官虽做大了,人情尚未泯灭,看在同乡的情分上,给老头在自己的官邸后面租了间破房子,又给了一些银两让他自己谋生。老头没有其他本领,也只能沿街捡些破烂,艰难度日。

    一天,老头看到这家官邸围墙的下水道里有许多白花花的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吃剩的大米饭。他极为心疼,口念罪过罪过,就把米饭拾拢起来,用清水洗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后保存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收集了很多。

    这位当官的由于好日子过得多了,忘乎所以,终因贪赃枉法,被罢官入狱。原来亲近讨好他的人都离他远了,只有这位老头子想到他收留自己的恩德,还每天去看他,并用每天收集的弃米做成一餐餐饭给他送去。

    其实,这位状元早就把家乡的老头给忘了,想不到还会有人给自己天天送饭,非常感激。每天吃着这样的饭,竟然也是香甜可口。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头何来这么多的钱给他买米做饭。老头说了实话。这位状元仰天长叹,感慨自己枉读诗书万卷,今日方知《道德经》中所说“圣人善于救人,故无弃人,善于救物,故无弃物。”的道理。

    人无弃人

    公孙龙子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一无所长,我不会与他交往。”

    一天,一个人穿着粗布衣服,扎着麻绳腰带,前来求见公孙龙子,要求成为他的弟子。

    公孙龙子说:“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个要求?”

    那人说:“有什么要求?愿闻其详。”

    公孙龙子说:“我收弟子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有一技之长。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

    那人回答说:“我擅长喊叫,声音可以传达几里之外。”

    公孙龙子回头问他的弟子们:“你们中间,有没有人擅长呼喊?”

    弟子们回答说:“没有。”

    公孙龙子对那人说:“好!你可以成为我的弟子。”

    那人走后,一个弟子问公孙龙子:“先生为什么要收下他呢?”

    公孙龙子说:“他擅长呼喊。”

    弟子问:“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种技能吗?”

    公孙龙子说:“你们都不具有,只有他擅长,你难道能者不是既能吗?”

    后来,公孙龙子到燕国去游说燕王,经过黄河的时候,赌船却停在对岸,公孙龙子叫那个擅长呼喊的弟子大声呼喊,渡船上的人听到了,把船从对岸划过来。

    一个弟子说:“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长。”

    公孙龙子说:“古人说过,天下没有绝对无用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物,这就叫做顺应天道。”

    经得起调戏的司马懿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10万至郿(今陕西眉县)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马懿率军过渭河背水筑垒同诸葛亮相待。诸葛亮为准备长期作战,屯田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这一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均不应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一些妇女的衣服,羞辱司马懿不是男子汉。司马懿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

    对这件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以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马懿。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绝对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司马懿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刚刚败军之后,如果贸然出战,胜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战速决。魏国则不同,他们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在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战略,以守为攻,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在他看来,受辱事小,战争失败才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司马懿仍坚壁高垒,静待抗蜀的最佳时机到来。

    司马懿的忍,当然不是消极的,他在忍的同时,对蜀军的动静也是密切地注意着,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把蜀国军师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懿:“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就连诸葛亮的身体也吃不消。

    对于诸葛亮的这番侮辱,司马懿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终于熬不住了,盟友吴军又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奈之下,蜀军只得无功而退。

    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很多人都以此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但人们却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会遭到惨重的损失。

    司马懿懂得忍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争强,不上当,避免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坏结局。这就是智者的智能。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注音版—————————

    (zhī)(qí)(xióng),守(shǒu)(qí)(cí)
    (wéi)(tiān)(xià)(xī)
    (wéi)(tiān)(xià)(xī),常(cháng)(dé)(bù)(lí)
    (fù)(guī)(yú)(yīng)(ér)
    (zhī)(qí)(bái),守(shǒu)(qí)(rǔ),为(wéi)(tiān)(xià)(gǔ)
    (wéi)(tiān)(xià)(gǔ),常(cháng)(dé)(nǎi)(zú)
    (fù)(guī)(yú)(piáo)。知(zhī)(qí)(bái)
    (shǒu)(qí)(hēi),为(wéi)(tiān)(xià)(shì)
    (wéi)(tiān)(xià)(shì),常(cháng)(dé)(bù)(tè)
    (fù)(guī)(yú)(wú)(jí)。朴(piáo)(sàn)(zé)(wéi)(qì)
    (shèng)(rén)(yòng)(zhī),则(zé)(wéi)(guān)(zhǎng)
    (gù)(dà)(zhì)(bù)(gē)

    [译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雄伟强大的好处,而自己宁可出在雌伏软弱的位置,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一样。(这里放我想到了第八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做为天下的溪涧,常道自然也不会离失,就如同婴儿一般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故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看来我以后的宝宝从小就应该锻炼他嘻嘻~孩子应该从小抓起,三字经里面说到学习环境和习惯很重要,父母的本身要做好。)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光明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黑暗简陋之地,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一样。(这里也可以应用到前面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做为天下的法式,常德一定会很足,因为没人与之争,即可获得很宽广的一片天地,故复归于无极。(这里也可以理解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表面上感觉退让失去了什么其实你已经获得了更大一片田地。)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明明知道荣耀的好处,而宁愿处荣辱底下的位置。这样的品德就如同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做为天地包容万物,常道就会从足,这样就不会有分别心了,可以回到朴实的状态,就如同上古时代一样,人民都没有心智。

    [长篇大论]

    没有路的路

    韩国首都首尔有一条清溪川,直到20世纪60十年代的时候,清溪川还仍旧是一条清澈幽静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和散步的好去处。

    很可惜,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水,后来的清溪川被严重地污染了,河水浑浊不清,臭气冲天。

    于是,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气力,把这条河加上“盖子”封死了,下面是排污河,上面变成了一条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20年以后,这里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为了缓解日益拥挤的交通,政府又拿出大笔资金,对清溪川进行改造,清溪川又被改建成一条高速公路。

    可是没有几年之后,这里的交通又变得拥挤不堪,于是政府不得不在这条高速路上又另建了一条高速路。然而,似乎杯水车薪,这两条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这个区域变得更加拥挤。

    首尔新市长上任之后,为了解决清溪川地区交通拥挤问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拆除这两条高速公路,还清溪川本来的河流面目。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拆除后污染和交通都必然会更加恶化。

    但是,奇迹出现了:当政府下决心拆除了这两条高速路,并恢复了清溪川河流的面目后,整个城市的生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状况也变得好了。因为光天化日之下的清溪川,人们不会再去肆意污染它,高速路没了,车辆分流了,交通拥挤现象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湖面上行走

    在阿尔比斯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汤姆一家。

    小汤姆很早就听他80岁的祖母说,他们的家族有一项传统,就是每个男孩1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的零点时分,都要到村旁那个被大伙称为“神圣的湖”的湖中心去一趟。那一刻,“神圣的湖”会给与汤姆家族的男孩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依靠任何器具,就能够在湖面上行走。

    祖母说,从小汤姆的爸爸,到小汤姆的爸爸的爸爸,再到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千真万确!

    终于,这一天来到了。今天就是小汤姆的10岁生日,今天晚上,他约上最要好的朋友约翰,一起去完成这伟大的使命。

    为什么一定要带上约翰呢?一是三更半夜,划船到湖中心,小汤姆心里害怕;二是总得有个人见证一下,小汤姆还特意吩咐约翰带上照相机。

    小汤姆与约翰是夜里10点钟,偷偷从自己的房间爬窗户溜出家门的。两人来到湖边,跳上早早准备好的小船,一齐划向湖中心。

    天上有只大大的月亮,照得四周明晃晃的。只听见船桨划动水面的声音与四周不时传来的蛙鸣声,当时正是7月。小汤姆与约翰都很兴奋,划桨划得飞快,11点不到就到了湖中心了。两人不时看着表,很不耐烦地在船上等着

    11点50分,11点55分,约翰早早地举起照相机,11点59分30秒,11点59分58秒,神圣的时刻终于来临,奇迹即将诞生。

    小汤姆以非常优雅的动作跨出船帮,走向水面……

    “扑通”一声,随后是撕心裂肺的救命声,小汤姆的水性不好。多亏了约翰的奋不顾身,两个男孩才浑身湿漉漉地爬上船。等小汤姆狼狈地哆嗦着惊魄未定地敲开父母的卧室门,出现在父亲的面前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他问道:“爸爸,你和爷爷、爷爷的爸爸有没有在1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行走在湖面上?”

    爸爸的回答简单明了:“有啊,只不过我们的生日在1月,而你的生日在7月。”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音版—————————

    (jiāng)(yù)(qǔ)(tiān)(xià)(ér)(wéi)(zhī)
    (wú)(jiàn)(qí)(bù)(dé)(yǐ)。天(tiān)(xià)(shén)(qì)
    (bù)(kě)(wéi)(yě),不(bù)(kě)(zhí)(yě)
    (wéi)(zhě)(bài)(zhī),执(zhí)(zhě)(shī)(zhī)
    (shì)(yǐ)(shèng)(rén)(wú)(wéi),故(gù)(wú)(bài)
    (wú)(zhí),故(gù)(wú)(shī)
    (fū)(wù)(huò)(xíng)(huò)(suí)
    (huò)(xū)(huò)(chuī);或(huò)(qiáng)(huò)(léi)
    (huò)(zǎi)(huò)(huī)
    (shì)(yǐ)(shèng)(rén)(qù)(shèn)
    (qù)(shē),去(qù)(tài)

    [译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想要得到天下,驾驭天下,我知道那是办不到的。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就像神器一样(这里的天下可以理解为“”),既不可驾驭它,又不可得到它,驾驭它一定会失败的,得到他必然招惹跟多麻烦最终还是会失去它。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无为而治,就不会失败,不去把持它,所以也不会失去。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人和事物总是逆顺反复,或是主动的或者是被动,或者温暖或者酷寒,或者强盛或者衰亡,或者胜利或者失败。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其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做事,去掉一些极端,过分的设施,去奢华而归朴。

    [长篇大论]

    楚庄王灭蜡定心

    相传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便在宫内宴请群臣,酒醉之际刮来一阵疾风,将宫内的所有蜡烛一下子都吹灭了,宫中一片黑暗,人们也慌乱起来。

    混乱当中有人拉扯宫中的一位美女的衣裳,这位女子在挣扎中拔下了拉扯她衣裳的人的帽缨,并大声呼叫,有人行为不规,要庄王点亮火,检查帽缨。

    庄王听后,不仅没有点亮灯火,反而就叫大家在黑暗中都拔下自己的帽缨,然后才点亮蜡烛,并没有追究行为不规者,他不想为这么一点小事就惩处大将,而是一直酒宴尽兴而散。

    三年之后,晋国侵犯楚国,庄王带领军队应战,发现有一位武将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的士兵个个英勇无敌,把晋军打得大败而归。

    庄王事后嘉奖那位武将,那位武将说:“三年前微臣酒后失礼,使大王宽容因人而不加罪于我,臣一直想报答您的恩典。”

    楚庄王还是摸不着头绪,问他究竟,那位武将说:“臣就是那位被宫女拔去了帽缨的人。”

    尧帝禅让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会更有爱心。

    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



    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

    —————————原文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yǐ)(dào)(zuǒ)(rén)(zhǔ)(zhě)
    (bù)(yǐ)(bīng)(qiáng)(tiān)(xià)
    (qí)(shì)(hǎo)(yuǎn)。师(shī)(zhī)(suǒ)(chǔ)
    (jīng)(jí)(shēng)(yān)。大(dà)(jūn)(zhī)(hòu)
    (bì)(yǒu)(xiōng)(nián)。善(shàn)(yǒu)(guǒ)(ér)(yǐ)
    (bù)(yǐ)(qǔ)(qiáng)。果(guǒ)(ér)(wù)(jīn)
    (guǒ)(ér)(wù)(fá),果(guǒ)(ér)(wù)(jiāo)
    (guǒ)(ér)(bù)(dé)(yǐ),果(guǒ)(ér)(wù)(qiáng)
    (wù)(zhuàng)(zé)(lǎo),是(shì)(wèi)(bù)(dào)
    (bù)(dào)(zǎo)(yǐ)

    [译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

    凡是以道治理国家的国君,都是不用兵强行争天下的。用兵争天下不是什么好事情会遭到报应的。(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受人欢迎尊敬。)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用兵打仗凡事兵队在的地方,荆棘随之张满一片废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打完仗后的地方,必定是个凶灾年田园荒芜。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求用兵达到目达到目的而不敢用兵来逞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达到目的后绝不能自高自大,达到目的后绝对不能自交自傲,达到目的那是不得已,达到目的绝对不能再逞强好胜。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在讲述物极必反的规律,有了强壮一面就会有衰老的一面,所以争强逞强是不合乎于“”的,不合于“”的就会消失。

    [长篇大论]

     

    一天,魏武侯与李克一起聊天。

    魏武侯问道:“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这么快就没忘了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李克回答说:“吴国灭亡,是因为它每次战争中都取得胜利。”

    魏武侯听了感到很奇怪,接着问道:“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这是国家的福气,国家应该更加强大才对啊!可是吴国却偏偏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李克说:“正是因为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吴国才会灭亡。因为常常打仗,就会让军队和老百姓疲于奔命,而屡次胜利就会使得君主骄傲自满。骄傲自满的君主,又会常常驱使老百姓去疲于奔命,这样的国家就不灭亡,才使天下少有的现象呢。君主骄傲自满,就会更加恣意妄为,这样,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掠夺财物,而百姓疲于奔命就会心怀怨恨,心怀怨恨就不能安心生产,这样,难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谋反。从君主到普通的百姓都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吴国灭亡还算是晚的了。这也就是吴王夫差在干隧上吊自杀的原因吧。”

    魏武侯说:“有道理!屡战屡胜为什么不能导致灭亡呢?”

    李克说:“老子说:功成名就,就应该全身而退,这才是真正的天道。不懂得急流勇退,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能保存,又怎么能够保全自己的国家呢?为国者一定要切记这个道理。”

    棋喻庄公

    一日,庄公正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有事情前来求见,就撇下妃子,又忙着与晏子下起了棋来。

    晏子摆开阵势,连连用强,一会儿功夫就吃了庄公的不少棋子,占尽优势,但不知为什么走了几步棋后,棋局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庄公居然稳扎稳打,转败为胜。

    齐庄公疑惑地问晏子:“为什么这局棋你会下得如此差呢?”

    晏子手指着棋盘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今各国的状况,对我而言,我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一听吃了一惊,忙问晏子为何。

    晏子说:“近年来,由于您偏爱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们滋长了骄傲的情绪,傲视文臣,欺压百姓,闹得京城乌烟瘴气,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气民风越来越差,若这些人不加约束,势必会闹出乱子来。”

    齐庄公有些自知自明,但身为国君,放不下架子,还是不服气地质问道:“请相国直言,古代有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是武力来安邦治国呢?”

    晏子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移、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是神力无边,有万夫不挡之勇,可他们却并没有挽救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武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晏子开始下棋时,势如猛虎,顾前不顾后,待到后来想要挽救败局,为时已晚,他故意以此来引出庄公话题,并顺势提出转变以武治国而实施仁政。晏子后面婉转自如的事实论证,又令庄公不得不为之叹服。

    庄公仔细体味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对,就恭敬地表示感谢,并同意从今以后省刑轻赋,息武昌文,实施仁政,以固国本,让文臣能够亲近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音版—————————

    (fū)(bīng)(zhě),不(bù)(xiáng)(zhī)(qì)
    (wù)(huò)(è)(zhī),故(gù)(yǒu)(dào)(zhě)(bù)(chǔ)
    (jūn)(zǐ)(jū)(zé)(guì)(zuǒ)
    (yòng)(bīng)(zé)(guì)(yòu)
    (bīng)(zhě)(bù)(xiáng)(zhī)(qì)
    (fēi)(jūn)(zǐ)(zhī)(qì)
    (bù)(dé)(yǐ)(ér)(yòng)(zhī)
    (tián)(dàn)(wéi)(shàng)
    (shèng)(ér)(bù)(měi),而(ér)(měi)(zhī)(zhě)
    (shì)(lè)(shā)(rén)。夫(fū)(lè)(shā)(rén)(zhě)
    (zé)(bù)(kě)(dé)(zhì)(yú)(tiān)(xià)(yǐ)
    (jí)(shì)(shàng)(zuǒ),凶(xiōng)(shì)(shàng)(yòu)
    (piān)(jiàng)(jūn)(jū)(zuǒ)
    (shàng)(jiàng)(jūn)(jū)(yòu)
    (yán)(yǐ)(sāng)(lǐ)(chǔ)(zhī)
    (shā)(rén)(zhī)(zhòng),以(yǐ)(bēi)(āi)(qì)(zhī)
    (zhàn)(shèng)(yǐ)(sāng)(lǐ)(chǔ)(zhī)

    [译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物,人人都厌恶它,所以有“”行的人都不会去使用它。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都是以左面为贵,用兵时都已右边为贵。(这里大家可能会不太懂,老子有个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龙,右白虎”龙之祥,虎之凶)

    君子都是以左面为贵,用兵时都已右边为贵。(这里大家可能会不太懂,老子有个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龙,右白虎”龙之祥,虎之凶)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器,非君子所用之器,只有在万不得已之时使用,使用也要淡然处之适可而止,达到目的即可。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即使胜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沾沾自喜的意者其喜欢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沾沾自喜乐杀人者,就不能再天下取得真正的成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上,凶恶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做站之时居左,上将军做站之时居右,这里言意就是要把战争当作丧事来看。(这里就好比阴间和阳间一样,做站不管那方胜利了或者失败了,都会损失都会有人丧失生命。所以要把带兵打仗当作丧失来看待。)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叼念他们,即使是打了胜仗,也要以丧事出来处理。

    [长篇大论]

    记得人家孙子兵法里面曾经说过,最好的将军打仗是不用兵的。就是要和平众生平等,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人,他都是人地球村乃是一家人,当天地万物从无到有不就是慢慢的发展的嘛~ 所以作为中国人不要有分别心,不管他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一家人对人都要彬彬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非好战的诸葛亮

    兀突骨谓孟获曰:“果不出大王所料。”孟获大笑曰:“诸葛亮今番被吾识破!大王连日胜了他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为念。至第十六日,魏延引败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指魏延大骂。延拨马便走。后面蛮兵大进。魏延引兵转过了盘蛇谷,望白旗而走。兀突骨统引兵众,随后追杀。兀突骨望见山上并无草木,料无埋伏,放心追杀。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蛮兵报曰:“此是蜀兵运粮道路,因大王兵至,撇下粮车而走。”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赶。将出谷口,不见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兀突骨令兵开路而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齐国任用管仲为相,不仅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而且还征服了周围许多诸侯小国,只剩下楚国不听齐国号令了,这成为了齐国成为争霸中原的燃眉之急。

    齐国的几位大将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带兵攻打楚国。管仲听了连连摇头,他对大将们说:“齐楚交战,两败俱伤,不仅要用完我们齐国的多年积蓄,而且齐楚两国的百姓也将永无宁日。”

    大将军们哑口无言,等着管仲拿出好的主意,管仲却不慌不忙,带着人去看炼铜的去了。

    一天,管仲带着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在其他国家都是稀有的动物,仅仅楚国才有。但当时楚国的人们却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头。管仲派商人四处扬言,说齐桓公好养鹿,不惜重金收购鹿。

    齐国商人开始购鹿,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一头。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们得知此事,很是高兴,他们认为齐国很快就要遭殃,齐桓公会像十年前的卫国国君好养鹤一样而丧失国家,他们楚国就可以坐得天下了。

    管仲又把鹿价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楚人听说一头鹿能与千斤粮食价格相同,便纷纷制作猎具,奔向深山去捕鹿,不再种田,连楚国的官兵也带着武器偷偷上山打猎。

    一年间,楚地大荒,土地无人耕种,铜币却都堆成了山。后来楚国人没有了粮食,想用铜币买粮,却又无处可买。因为管仲早已发出命令,禁止任何诸侯国与楚国通商,不得卖粮食给楚国人。

    这样一来,楚国军队也人饥马瘦毫无战斗力。楚成王无可奈何,忙派大臣去同齐国讲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保证接受齐国号令。

    管仲不用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制服了本来非常强大的楚国。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音版—————————

    (dào)(cháng)(wú)(míng)(piáo)
    (suī)(xiǎo),天(tiān)(xià)(mò)(néng)(chén)
    (hòu)(wáng)(ruò)(néng)(shǒu)(zhī)
    (wàn)(wù)(jiāng)(zì)(bīn)
    (tiān)(dì)(xiāng)(hé),以(yǐ)(jiàng)(gān)(lù)
    (mín)(mò)(zhī)(lìng)(ér)(zì)(jūn)
    (shǐ)(zhì)(yǒu)(míng),名(míng)(yì)(jì)(yǒu)
    (fū)(yì)(jiāng)(zhī)(zhǐ)
    (zhī)(zhǐ)(kě)(yǐ)(bù)(dài)
    (pì)(dào)(zhī)(zài)(tiān)(xià)
    (yóu)(chuān)(gǔ)(zhī)(yú)(jiāng)(hǎi)

    [译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的本质是无名而朴实的,它虽然微小,但是天下却无人能致使他据为己有。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如果侯王能够无为顺应“道”,那么万物就会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的阴阳二气相互融合,甘露则不求而降,不必人们去控制它,它来的很自然很均匀。

    道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创造了万物,为了记忆分别则有了名(曰“”),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的表面所迷惑,要透过万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原本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本在永恒和不灭。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都依归于“”,就犹如百川归于江海一样。

    [长篇大论]

    本章老子阐述了“”的本质是无,但是方便大家来记忆所以起名曰:“”而我们在唔道中,千万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要理解“”的本质,苏东坡曾经也说过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的人是无法将“”很明显的解释出来,就像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面的故事是禅宗六组慧能大师的故事。

    指月

    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凡事都有两面

    一次成吉思汗打猎的时候,口渴难耐。正好附近有一洼山泉,他捧起水就喝。正在他喝得开心的时候,一只老鹰疾飞而至,成吉思汗虚惊一场,山泉泼得满地都是。 喝水的「渴望」被干扰,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羽箭射杀飞鹰,跌落在山顶。成吉思汗爬上山顶,发现飞鹰已经被羽箭穿胸而毙,而死鹰陈尸的山泉水源旁,有条被鹰啄死的大毒蛇o 成吉思汗在庆幸的同时,深深的懊悔:我为何要射杀飞鹰!如果你是成吉思汗,当场你会后悔自责?庆幸?自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决定以后不要随便发怒?或在发怒情况下随便﹑决定行动?

    经典语句记录

    1:人都是逼出来的。

    点评:凡是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人,大多数都是被逼出来的,不管是走向辉煌的成功者,还是走向灭亡的失败者。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点评:有些本来是简单的事情,往往都是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给复杂化了。

    一次,一群美国人到加尔各答拜访特蕾莎修女,他们向她请教如何与自己的家人相处提一些建议。

    “对你的妻子微笑,”她对他们说,“对你的丈夫微笑。”特蕾莎修女只用两句话就化解了这个一直困扰这些美国人的难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很简单的关系,只要我们每天多对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发自内心的微笑,相互间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点评:有彩排的演出也会有瑕疵,而人生的舞台正是因为有缺憾才更加充满魅力,更加绚丽多彩。

    4: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别人就能看出来。

    点评:道理是一样,问题是怀孕是有时间限制的,而怀才不遇等待伯乐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有的人可能还会因此郁郁而终。

    5: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点评: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有些人正是把爱情当作了人生的全部,不完美的爱情生活会毁了真正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而爱情会有许多选择。

    6: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点评: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当面对你信誓旦旦、推心置腹的人,大多数说的未必是肺腑之言。

    7:人生悲剧有二,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

    点评:万念俱灰是心理和生理走向灭亡;踌躇满志是精神在亢奋和幻觉中走向灭亡。

    8:若是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点评:确实如此。问题是我们不能重复地犯相同的错误。

    9:天下有钱有权人总能成眷属。

    点评:因为权利与金钱本来就是孪生兄弟。

    10: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点评:精辟。朋友会帮助你成功,而敌人会激励你的斗志.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zhī)(rén)(zhě)(zhì),自(zì)(zhī)(zhě)(míng)
    (shèng)(rén)(zhě)(yǒu)(lì),自(zì)(shèng)(zhě)(qiáng)
    (zhī)(zú)(zhě)(fù)。强(qiáng)(xíng)(zhě)(yǒu)(zhì)
    (bù)(shī)(qí)(suǒ)(zhě)(jiǔ)
    (sǐ)(ér)(bù)(wáng)(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狗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长篇大论]

    说到死而不忙,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及时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人的智慧。

    财的奴隶
    财产的拥有是为了享用,而守财奴的爱好却只是占有钱财,却不去使用,试想一下,他们和贫民相比,好在哪里呢?古希腊哲学家狄瑞纳的生活清贫但很幸福,而守财奴过的却是乞丐的日子。伊索指给人们看的那个埋藏财宝的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不幸的人有一笔钱舍不得用,埋在地下了,他的心仿佛也埋了进去,他不需要其它消遣打发时光,唯一的快乐就是想那笔财富。他认为钱财只有越想才越有价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他总怕钱财被人偷走,吃不好,睡不安,没事总在那转悠,日子一久被一盗墓贼发现,这人料想此地肯定有宝物,于是不做声不做气地把它盗走了。

     第二天早晨,守财奴发现钱财不翼而飞,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为何哭得如此伤心,他抽泣着回答:“有人偷了我的财宝。”

      “你的财宝,埋在哪里被偷走的?”

    “就在这块石头旁边。”

    “嗨,现在是什么日子,难道还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你干嘛把财宝埋得这么远?当初你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岂不是太平无事?况且随时取用也方便呀。”

     “随时取用?上帝啊!难道我用得着贪图这一丁点方便?你没听说过,用钱容易赚取难吗?我是从不动它一指头的。”

      过路人笑了:“既然你从不动这笔钱,那你就在这里埋一块石头,把这块石头当作你原来的钱财,因为这对你来说是一样的。”

    这个人就不懂得顺其自然,结果成了钱的奴隶,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以去利用它但是不可以被他所控制顺其自然,只要走的路对早晚是会成功的。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本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首先是说,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你的路对,坚定决心,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还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主人公已经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他的寿命也是很长的,后人走到他开的路都会有人说他的故事。歌唱愚公移山。很佩服他愿意为大家,能有这么大的坚信。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音版—————————

    (dà)(dào)(fàn)(xī),其(qí)(kě)(zuǒ)(yòu)
    (wàn)(wù)(shì)(zhī)(yǐ)(shēng)(ér)(bù)(cí)
    (gōng)(chéng)(ér)(bù)(yǒu)
    (yī)(yǎng)(wàn)(wù)(ér)(bù)(wéi)(zhǔ)
    (kě)(míng)(yú)(xiǎo)
    (wàn)(wù)(guī)(yān)(ér)(bù)(wéi)(zhǔ)
    (kě)(míng)(wéi)(dà)
    (yǐ)(qí)(zhōng)(bù)(zì)(wèi)(dà)
    (gù)(néng)(chéng)(qí)(dà)

    [译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是非常宽广的,他包容万物无所不至。可以引用易经里面的那句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宇宙万事万物,都依靠着它(“”)生长,而不用对它辞谢。有功而不居功。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虽然衣养着宇宙万事万物,而不去主宰它们。因而“道”生育万物,而万物却不知道真正的母亲。“”永远都处于一种无欲的状态,不管做什么都是以无为而治不鞠躬自傲。甘愿当无名英雄。万物都依存于“”可见“”的贡献有多么之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因为它不自大,因而成其大。

     [长篇大论]

    冯异不居功

    刘秀打天下开初,颖川的冯异就投奔到他的部下,被封为主簿。

      冯异自投奔刘秀,就认定刘秀是位贤明的开国之君,因此,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刘秀初起,兵力并不强大,草粮供应也十分窘迫,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一次,刘秀率兵奇袭饶阳,遇上是三九严寒,又两天未吃饭,真是饥寒交迫!刘秀多想吃上一顿热汤饭啊!

      可是,四周空空荡荡的。但冯异硬是想方设法,为刘秀准备了一碗热汤饭。类似琐事还很多,不能-一表述。这些事情,给刘秀以深深的感激和印象。

      跟随刘秀二年后,刘秀见冯异有大将之才,就将部队分出一部分,让他带领。不久,因他征战有功,被封为应侯。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

      每次大战之后,刘秀都要为将军们评功进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争功得赏,大喝小叫,以致拔剑击树,吵得不可开交。冯异却从不争功争赏,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汉光武帝评定。这样,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叫”大树将军”。军中无人不知。

      刘秀称帝后,各地仍战乱不已,但大局已定。刘秀定下策略,以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为主。左思右想,选定冯异率兵从洛阳西进,以平定关中三辅地区。

     冯异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所到之处,纷纷归顺,没有几个月,就完全占领平定了关中、三辅地区,替刘秀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被拜为征西大将军。

      接着,冯异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益震。这时,有奸人在刘秀面前挑拨离间说:

      ”冯异现在在外面,名声大得很。他到处收买人心,排除异己。咸阳地区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咸阳王’。皇上,你可得提防着点啊!”

      刘秀听了,让人把话传给冯异。冯异知道后,十分紧张,马上向刘秀上书自白,请刘秀不要听信谗言。

      汉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贤君,收到冯异的信后,马上回信说:”将军你对国家和朕说来,从道义讲是君臣关系,从恩情讲如同父子关系,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语言。”

      为了表示诚意,刘秀把冯异的妻、子都送到咸阳,还给他更多的封赏与权力。

      而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事,而且从来不自居其功。

      人生启示:

    古语讲”功高盖主”,”狡兔死,走狗烹”。冯异战功赫赫,兵权在握,若非刘秀是一代贤君,恐怕早已身首异处。另一方面,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也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英雄不可居功自傲

    1952年6月,陈赓在代彭德怀主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时,奉调回国,负责在哈尔滨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不少志愿军伤残人员来到哈尔滨休养。

    有一天,在学院门口汽车站,乘客正排队上车,突然涌过来十几名伤残军人,他们争着往前挤。旁边几个老百姓看不惯,说了几句。这些年轻士兵火了,大嚷:“老子在前方流血牺牲,现在身残归来,还不该享受优待?”群众中有几个转业军人很不高兴,批评了他们。这些伤残军人更生气,他们叫喊着:“除了志愿军司令员,谁也别来管老子!”

    陈赓刚好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大喝一声:“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今天,我就管管你们!”

    士兵中有人冷笑起来:“居然冒出个志愿军司令员。”话音刚落,响起一声雷吼:“我是陈赓!”那十几个人一听,“刷”地一下立正,行起军礼,连手也不敢放下来。

    陈赓命令警卫员把这些人带走,对群众道歉说:“战士无礼,干部有责,这是我陈赓教育不严。”然后,又向那几个转业军人说:“总算还有几个遵纪守法的,不然,我这个司令员可无脸见江东父老了。”

    陈赓把那十几个年轻的伤残军人狠狠批评了一顿,要了一部车子,派人带他们游览斯大林公园和太阳岛,又把他们送回疗养院。

    临走时,陈赓同伤残军人一个个拥抱,还刮他们的鼻子,他深情地说:“在战场上,你们都是英雄,是有功之人哪。人民敬重你们,你们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保持志愿军的荣誉,万万不可把自己降成兵痞。要是人民嫌弃你们,你们就连亲爹亲娘也没有啦!”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音版—————————

    (zhí)(dà)(xiàng),天(tiān)(xià)(wǎng)
    (wǎng)(ér)(bù)(hài),安(ān)(píng)(tài)
    (lè)(yǔ)(ěr),过(guò)(kè)(zhǐ)
    (dào)(zhī)(chū)(kǒu),淡(dàn)(hū)(qí)(wú)(wèi)
    (shì)(zhī)(bù)(zú)(jiàn),听(tīng)(zhī)(bù)(zú)(wén)
    (yòng)(zhī)(bù)(zú)(jì)

    [译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古今持守大“”,天下的人都来归往,并且不互相侵犯,所以不会勾心斗角等发生矛盾,因此大家都很安泰平安。

    乐与饵,过客止。

    声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行客留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道却是淡而无味的,它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却能使用不完。

     [长篇大论]

    老子本章已经阐述了,守“道”者都很安泰平安。看到这章让我想到前面的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用之不足既的。可以见的“”的作用是多么大~  下面请看故事

    不守“道”的后果

    战国时有四大君子名闻天下,一位是齐国的孟尝君,一位是赵国的平原君,一位是魏国的信陵君,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四位君子都是各国王室的成员,担任着重要职位,不少人都纷纷投靠他们,以图谋取利禄。

    赵国有位奸小,名叫李园。此人不学无术,心地极为奸阴,时刻都梦想做上高官,享受厚禄。他先后投靠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都因德才俱无,没有受到重用。

    李园见自己没有本事,就在他妹妹身上打起了主意。他妹妹年方二八,凤眼龙鼻,樱桃小嘴,一对浅浅的酒窝,恰到好处地长在脸颊两旁,逢人一笑,令人消魂丧魄。

    李园的妹妹人虽美丽十分,人品却同哥哥一样,毫无廉耻,只认得权势与金钱。她哥哥与她一商量,两人真是臭味相投,很快设下了一个阴毒的圈套。

    不久,通过各种关系,李园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了有申君黄歇,还陪上了一份丰厚的嫁装。

    黄歇一见李女风姿绰约,又见陪嫁满箱,十分高兴地将李女娶进家中。李园也做上了春申君的门客,大受青睐。

    李女自嫁给春申君后,大受黄歇宠爱,但春申君原配夫人尚在,只能做个小妾罢了。

    不到三月,李女怀孕了。她马上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的哥哥。

    一个更大的阴谋,又在李园兄妹间形成了。

    李园问:“在夫人与小妾之间,你愿当什么?”

    他妹妹说:“自然是夫人!”

    “夫人与王后呢?”

    “自然是做王后的好!”

    而此时楚王正因无子而发愁。真是天赐良机啊!

     几天后,趁着春申君风流的兴头,李园的妹妹娇滴滴地对黄歇说:“当今楚王无子。你也是王室之后,该有继承权。我现在已怀了你的骨肉,不如让我去侍奉楚王,今后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春申君也是利令智昏,竟然答应了下来。三天后,就把李女乔装打扮送给了楚王。

    楚王一见李女美艳照人,当晚就宣诏侍寝,正中李女下怀。

    入宫才八个月,李女就生下了一健壮的男婴,楚王高兴自己晚年得子,竟然听信了李女的这是一个健壮的早产儿的谎言。

    李女所生儿子长大后,外有春申君的帮助,被立为太子。春申君暗自庆幸:楚国的天下将是他们父子的了。

    此时,李女做上了王后,李园自然成了国舅。为了让他们的阴谋永不败泄,他们又密谋害死春申君。

    就在楚王去世的第二天,李园兄妹设计谋杀了黄歇。

    本故事中的“黄歇”就是懂得守大道,懂得道的人都应该明白。娶女又见金,色、财双收,人生哪有这样“好”事?本故事也希望给世人一个提醒有的时候,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好。坏的事情不一定是坏。记得我房间里面的灯泡在我进去的时候那天其他的地方灯泡坏了想要换到其他的地方当我拧下来的时候发现。灯泡已经坏了后面的定掉了,如果我不是当时拿下来要换到其他地方的话,可能某一天我一开灯的时候那个灯泡就会爆,随时面临受伤。灯泡坏掉了虽然是小事情,但是就是因为小也差点让我受伤。就因为灯泡坏了我半夜起来的时候竟然没有灯摔了一跤。因为摔跤我的腿疼了3天。是好还是坏那?就因为我的腿疼我们楼下发生了一件很不幸得事情。真应用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音版—————————

    (jiāng)(yù)(xī)(zhī),必(bì)(gù)(zhāng)(zhī)
    (jiāng)(yù)(ruò)(zhī),必(bì)(gù)(qiáng)(zhī)
    (jiāng)(yù)(fèi)(zhī),必(bì)(gù)(xīng)(zhī)
    (jiāng)(yù)(qǔ)(zhī),必(bì)(gù)(yǔ)(zhī)
    (shì)(wèi)(wēi)(míng)
    (róu)(ruò)(shèng)(gāng)(qiáng)
    (yú)(bù)(kě)(tuō)(yú)(yuān)
    (guó)(zhī)(lì)(qì)(bù)(kě)(yǐ)(shì)(rén)

    [译文]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想要柔弱它,必先强固它。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想要得到它,必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顺着它的性子,满足它的要去欲望,使其被欲望所吞食,令他自取灭亡。这即是“微明”既柔弱战胜刚强的道理。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水里的鱼是不能离开水的,离开水则不长久必死。权谋、刑法、酷刑即是国家凶器,不能施加于人民,否则统治者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鱼一样。离开水则不长久。

    [长篇大论]

     

    三国初期,孙权刚在江东立住脚跟,刘备还没有夺取益州时,曹操瞄准时机,要趁孙、刘力量较弱时,一举歼灭他们。

    于是,曹操率百万大军之众,直奔东吴而来,一举攻下襄阳、江陵。东吴上下,朝野震惊。

    面对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决定共抗曹操。但双方的力量仍然十分悬殊。只是由于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南方水战,又不服水土,所以,双方一时处于僵持之中。

    曹操深知,这场战役必须要训练出善水战的将士才可取胜,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就利用他们训练起曹军的水战。

    只有三万大军的吴军都督周瑜知道后,深为忧愁,正巧,曹操派蒋干利用同学身份来游说周瑜。周瑜巧施反间计,利用蒋于传递假情报,使曹操误认为蔡瑁、张允是奸细,一怒之下,将二人斩首。

    曹操刚斩完二人,马上醒悟自己中了周瑜的计,但已悔之晚矣。失掉蔡瑁、张允,曹操少了训练水军的人才,就拖延了曹军的进攻。

    接着,黄盖又演出了一场苦肉计,假装投降曹操,并骗得信任,为后来火烧曹军准备了火种。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曹军已初习水战。加上曹操治军有方,曹军水寨已俨然是一庞大的战船,水寨向南分为二十四门,各门配备艨艟战舰,好像高大的城廓,内中无数小船,穿梭往来,有条有序。

    不幸的是,此时曹操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

    庞统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营的妙计,又设法由蒋干推荐给曹操。

    曹操是位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人,一听庞统来到,亲自迎接。酒席宴上,庞统诉说周瑜恃才罔众,不得人心,所以才来投奔曹操。曹操一点也不怀疑。

    庞统又向曹操建议,将战船用铁链锁在一起,或三十船或五十船一排,再铺上木板,战船在江中就不怕风浪吹颠了。人在船上,如在平地,也不会头晕呕吐了。

    听了庞统的建议,曹操马上采纳了,还说胜利后,要封庞统为三公,庞统却说:”我献此计不是求富贵,而是为救万民。三公我不作,只希望丞相到江东后,不要滥杀无辜就是了。”

    曹操一听,更加深信不疑了。但他根本没想到,用铁链锁住战船,平稳倒平稳了,却又无法活动了,就像人陷在泥中,任敌人来歼灭一样。

    几天后,周瑜派黄盖为先锋,火烧曹军水寨,使百万大军惨败在数万大军手中。

    在人生之中,贪 曾 痴 都应该避免。就像柔弱胜刚强一样,柔能胜强,最后还是柔强。不争,故能成其私。如果一个人没有欲 就像木鸡的故事一样,如果你面临强敌而不动声色根本无心斗争,莫有人能与之争。这让我想起了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孙膑的故事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在中国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了几千年。孙膑就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杀死了庞涓。

    魏惠王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

    孙膑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反而去攻打魏国。

    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孙膑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

    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shàng)(dé)(bù)(dé),是(shì)(yǐ)(yǒu)(dé)
    (xià)(dé)(bù)(shī)(dé),是(shì)(yǐ)(wú)(dé)
    (shàng)(dé)(wú)(wéi)(ér)(wú)(yǐ)(wéi)
    (xià)(dé)(wú)(wéi)(ér)(yǒu)(yǐ)(wéi)
    (shàng)(rén)(wéi)(zhī)(ér)(wú)(yǐ)(wéi)
    (shàng)(yì)(wéi)(zhī)(ér)(yǒu)(yǐ)(wéi)
    (shàng)(lǐ)(wéi)(zhī)(ér)(mò)(zhī)(yìng)
    (zé)(rǎng)(bì)(ér)(rēng)(zhī)
    (gù)(shī)(dào)(ér)(hòu)(dé)
    (shī)(dé)(ér)(hòu)(rén)
    (shī)(rén)(ér)(hòu)(yì)
    (shī)(yì)(ér)(hòu)(lǐ)
    (fū)(lǐ)(zhě),忠(zhōng)(xìn)(zhī)(báo)
    (ér)(luàn)(zhī)(shǒu)
    (qián)(shí)(zhě),道(dào)(zhī)(huá)
    (ér)(yú)(zhī)(shǐ)
    (shì)(yǐ)(dà)(zhàng)(fū)(chǔ)(qí)(hòu)
    (bù)(jū)(qí)(báo);处(chǔ)(qí)(shí)
    (bù)(jū)(qí)(huá)。故(gù)(qù)(bǐ)(qǔ)(cǐ)

    [译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所以是有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所以他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有着上等“”的人“无为”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下等“”的人,“无为”出于有意,所以无所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无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有意。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的人,出于有意。若是得不到回报。则攘臂使人从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失去了“”而后是“”。失去了“”而后是“”。失去了“”而后是“”。失去了“”而后是“”。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当社会需要用“”时,虚拟敲诈也就随之产生,祸乱也就随之而来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是以智取巧,真是愚昧的根源呀。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应该守质朴的大道,不虚伪敲诈,舍去礼的浮华,取用道德厚实。

     [长篇大论]

    积德行善是好事情,但是要顺其自然不要有意而为,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止。下面的故事虽然长了写希望大家好好看看。怎么才叫记得行善。何为德?

    梁武帝与达摩谈禅

    施政的理念。对人的生命极为珍惜和尊重。他下诏规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许上诉申辩,必须经他亲自审阅批准后,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没有杀人权。这就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据说, 每当他审阅这些死刑案件时,心情非常沉重、满怀慈悲、怜悯之情,甚至涕泣、关爱生命、溢于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他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甚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而且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应该说是最彻底的舍弃了)。他的这个惊人之举,确实给满朝的大臣出了个难题,从古到今,那有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帝不当,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脑子越灵、城府越深,越是工于心计:这皇帝老儿不当皇帝当和尚到底安的甚么心?如果是退位或禅让他又没有公开宣布接班人呀!看来他皇帝还是要当的,也许可能是对大臣们的考验?我宣布不当皇帝,看你们怎样表演?如有异心,不就露馅么?于是那些素以“谨慎”著称,老谋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个万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给同泰寺了,但为了国泰民安,天下苍生幸福,只好用钱来向同泰寺赎回来,这样做不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乐意,因为拿到这笔钱可以更好地发展佛教事业。说实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真实用心是甚么?这是个千古奇谜,古今多少聪明人都猜不出谜底,我们当然无能让古人说话,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来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为梁武帝按照佛教经典理念治国,采取了许多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团结,祥和局面,这片祥云甚至飘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圆悟克勤在《碧岩录》第一卷中说的:“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意思是说,达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东土传播的盛况,甚为高兴,于是渡海东来了。

      菩提达摩(528或536)简称达摩,亦作“达磨”南印度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禅是梵文DbYane的音译“禅那”的略称,原来意译为“思维修”,“弃恶”,后通常译作“静虑”:“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乱。说到禅宗,如果寻根探源,就得从佛教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个佛教故事讲起。据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灵鹫峰上主持法会,千万人众,齐聚世尊座下,以求开示。世尊只是扬起手中一枝金色毕钵罗香花,默然无语,大众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慧眼观看,当即对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作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会以后,世尊携迦叶到多子塔前,命迦叶登上法座,将金缕僧伽梨衣披在迦叶身上。一再嘱咐,汝当护持、传付将来、勿令朽坏。这就是佛教禅宗“衣法双授”的传法典故。摩诃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代代相传,菩提达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他带了一件棉布袈裟,说是禅宗祖传传法凭证。达摩禅学精髓是将原来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复杂繁难的禅定方法简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称“壁观”或“坐观”,即面壁静坐,以达到“舍伪归真”、“无自无他”的境界。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行入包括“报怨行”(放弃一切反抗心理)、“随缘行”(放弃辨别是非心理)、“无所求行”(放弃一切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依照佛教教义去行动),认为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来到梁朝广州的,当时的广州刺史萧昂也是个佛教徒,对达摩到来热烈欢迎,并及时奏报梁武帝,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极为高兴,立即下令要萧昂派人护送达摩来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达摩抵达南京,稍事休息后,梁武帝亲切接见了他,对古印度佛教和禅学共同进行了探讨,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达摩与梁武帝论禅这段话,以我对禅学的肤浅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层意思:一是梁武帝问达摩,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发展僧人,不可胜计,同时还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应该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众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内投下一文钱,都说有功德,何况梁武帝投入那么多钱财?!出乎常人意料的是达摩竟说:“这些并没有甚么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于是质疑问道:“何以没有功德?”这就关系到对“功德”这个概念的理解了,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虽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报,但单有福报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坛经.忏悔品》中说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问:“甚么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净慧智圆、体自空寂”就是说能自见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滞碍,常见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话: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觉合尘即是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即是佛,从而达到精神永驻万劫不变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问:“得道高僧至高无上的真理圣谛,第一义谛的境界是甚么”?达摩说:“境本非境,界亦无界,世界本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听了茫然不知所云,于是咄咄逼人直问达摩道:“既然无圣,那么现在与朕说话的人是谁?!”他那知在达摩眼里“本来无一物”那里有甚么皇帝?!虽然如此达摩还是菩萨心肠,因势利导,指点迷津的说道:“不识”多么充满禅机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说: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来便是空寂、圆融、清静、妙密的无相。《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这个层次就功德圆满了,可惜梁武帝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达摩此时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于是告别回驿馆。

      达摩在金陵逗留了几天,在“萧寺”墙壁参观了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所书的飞白书法“萧”字,他在壁前观摩了半天,深为中国书法的神奇震撼。随后悄然走出城去,来到长江边,只见秋风阵阵,岸边的苇子在风中起伏不定,他随手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飞身向江面一纵,双脚恰好落在那根苇杆上,只见那苇杆好似一只小船,乘风破浪的向江北驶去。

      达摩脚踏苇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临别给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长江,果如师父所言了。

    梁武帝经过几天静思后,稍有所悟,于是派人来请达摩。来人来到驿馆,不见达摩,说是往江边去了。追到江边,只见达摩双脚踏苇、神定气闲、长袖随风、飘然已到江中,知道来迟一步,追悔莫及,从此留下了“达摩一苇渡江”千古神话。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死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死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 。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 如玉落落如石。

    —————————注音版—————————

    (xī)(zhī)(dé)(yī)(zhě)
    (tiān)(yī)(yǐ)(qīng),地(dì)(dé)(yī)(yǐ)(líng)
    (shén)(dé)(yī)(yǐ)(níng),谷(gǔ)(dé)(yī)(yǐ)(yíng)
    (wàn)(wù)(dé)(yī)(yǐ)(shēng)
    (hòu)(wáng)(dé)(yī)(yǐ)(wéi)(tiān)(xià)(zhēn)
    (qí)(zhì)(zhī)(yī)(yě)
    (tiān)(wú)(yǐ)(qīng),将(jiāng)(kǒng)(liè)
    (dì)(wú)(yǐ)(níng),将(jiāng)(kǒng)(fèi)
    (shén)(wú)(yǐ)(líng),将(jiāng)(kǒng)(xiē)
    (gǔ)(wú)(yǐ)(yíng),将(jiāng)(kǒng)(jié)
    (wàn)(wù)(wú)(yǐ)(shēng)。将(jiāng)(sǐ)(miè)
    (hòu)(wáng)(wú)(yǐ)(zhēn)(guì)(gāo)
    (jiāng)(sǐ)(cù)。故(gù)(guì)(yǐ)(jiàn)(wéi)(běn)
    (gāo)(yǐ)(xià)(wéi)(jī)
    (hòu)(wáng)(zì)(wèi)(gū)、寡(guǎ)(bù) 。
    (cǐ)(qí)(yǐ)(jiàn)(wéi)(běn)(yě)?非(fēi)(hū)
    (gù)(zhì)(shù)(chē)(wú)(chē)
    (bù)(yù)(rú)(yù)(luò)(luò)(rú)(shí)

    [译文]

    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在古代原始时期,万事万物各得其一而成。这里说一下“一”代表的是最原始最初的意思,就像伏羲一画开天,万事万物都归其一而生,就像人们都说要归一,归一就是归其自然。这让我想起的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得“”而清、地得“”而灵、神得“一”而宁、谷得“一”而盈,万物归一而生,自然生万物。我想在上面的言语不难理解本在乃自然。道法自然。候王得到“一”而为天下贞。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归自然。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死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死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天如果失去了清就会不成天,将会崩裂、地如果失去了宁那就会不成地,将会覆灭、神如果失去了灵就会不成神,将会恶歇、谷如果失去了盈,将会枯竭、万物如果失去了生,那么万物即将灭绝、候王如果失去了高贵那么就不成候王了。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候王自称“”“”,以示谦下,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吗?不是吗?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如玉落落如石。

    世上最好的荣誉是无誉,这样也不会有诽谤。不要像玉石那样璀璨明亮让人重视,而要像石头那样暗淡无光,为人忽视。

     [长篇大论]

    没有找到相应案例的故事

    下面的故事是刘备用人之术
    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杀害。消息传到蜀国,刘备点起大军,要为关羽报仇。

    哪里料到,报仇不成,刘备却被吴将陆逊大败而回。刘备逃到白帝城,因病一命呜呼了!

    临终前,刘备将太子托付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

    真不愧一代奸雄,刘备托孤深谋远虑。他对诸葛亮说:

    “先生雄才大略,定能安邦定国,若太子可以辅佐,就辅佐;若太子不能辅佐,就由先生你当成都王,来领导蜀国。”

    听刘备如此一说,诸葛亮赶快表示,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太子。

    一听此言,刘备赶紧叫来三个儿子,说:“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三人要父事丞相,若有不诸葛丞相的,就是天人共诛的不孝子!”诸葛亮听了,更下决心辅佐太子了。

    刘备死后三天,太子刘禅登上王位。这位刘禅小字阿斗,登基之时才十余岁,才性只是下主之才,在国家政事上完全是位十足蒙昧无知的孩童。

    魏主曹丕听说刘备去世,认为是夺取蜀国的大好时机,于是点起数万大军,又联络鲜卑、孟获、吴国、孟达四支军队,分五路杀奔而来。

     刘禅不久听到消息,又几天看不到诸葛亮,心中十分惊慌。派人去宰相府,管家就说:“丞相病了,不能到朝。”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把个刘禅与满朝官员急得是汗流泱背,心凉肉跳。不少人都发出怨言,不知诸葛亮肚子里装的什么药。

    刘禅急得要命,不知是咋回事。于是,他亲自来到丞相府,却见诸葛亮安闲地在那里钓鱼。原来,诸葛亮早已定下了退兵妙计,刘禅这才把心放下来。这就是诸葛亮安居退五路的故事。

    诸葛亮像父亲一样爱护阿斗,对刘禅竭尽忠心。刘禅虽童蒙无知,却能以赤子之心对待诸葛亮,什么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从不猜疑丞相生二心。

    在诸葛亮治理下,蜀国一片升平景象。《三国演义》上说,当时是民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米满仓凛,财盈府库。

    诸葛亮又订下与东吴结盟,共抗曹魏的战略。其后,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虽未能实现天下统一的宏图,但诸葛亮在世时,却保证了“扶不起”的阿斗,稳坐皇帝的宝座,无有灾咎。




    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版—————————

    (fǎn)(zhě)(dào)(zhī)(dòng)
    (ruò)(zhě)(dào)(zhī)(yòng)
    (tiān)(xià)(wàn)(wù)(shēng)(yú)(yǒu)
    (yǒu)(shēng)(yú)(wú)

    [译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里说到“反者”相对“正者”“弱者”相对“强者”,有了反者才有正者,这叫做阴阳。反者道之动,“”这里用一句非常究竟的话来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弱者,强者 也是阴阳。有了阴阳道才能动,才有作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所生化出来的,而“”却是从“”生化出来的。

     [长篇大论]

    本章老子只用了21字,其所阐述的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把宇宙真理也表达出来了“无生有,有生万物”这让我想起来了第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本章没有找到相应故事讲几个禅理小故事

    好好活着

    大热天,太阳很毒,寺院里的花 儿在烈日下渐渐没了精神。等傍晚小和尚来给花儿浇水的时候,发现那些花已经被晒得不成样了。小和尚心疼地说:看来这花是救不活了。

    老和尚见状不言语,只是给花浇水。没多久,那些耷拉着脑袋的花朵,居然全抬起头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被晒了一天还能撑着不死。”

    老和尚笑了:“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歪着脑袋问。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因为怕死而拜佛烧香的,死后未必能成佛。你想他今生也能好好地活着,他却偏不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日子?”

      

    一日,有一位高僧途经庄稼地。

    田里的汉子看这个和尚深一脚浅一脚地冒着酷热赶路,就讥笑道:“师父走得这么急,是不是找不到地方打秋风了?”

    高僧一听这汉子的话,就停下脚步说道:“如果说我去打秋风,那你又在做什么?”那汉子高傲地说道:“我在播种、耕地,期盼丰收!”

    高僧微微一笑:“那看来我们也算是同行了!”

    那汉子一脸讥讽的样子,说道:“你也是耕耘者?”

    高僧仍旧微微一笑:“只不过我和你的耕耘方式不一样而已!”

    那汉子满脸疑惑地问道:“有何不同?”

    高僧言道:“你播种耕地,需要有犁,需要有牛,而且要有一块地和良种,再加把劲才行。到头来这收成是否好,还要看你当初耕的地是否松软,用的牛是否强壮,种的地是否肥沃,使的劲是否得当,节气是否平稳。即便最后你确实有收成了,那收到的粮食又能为天下多少饥苦的人填饱肚子呢?”

    那汉子听高僧这么一说,脸上挂着不服气的表情说道:“那你又能为天下苍生做些什么呢?”

    高僧还是微微一笑:“我以众生的心灵为田地,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作为种子,以深厚的修为作为耕牛。我在芸芸众生的心田,播上开启智慧的种子,以深厚的修为为执迷的人开垦前行的道路,从而使众生拔出烦恼,得到安乐,并以他们在心田中成长起来的智慧,去开拓更广博的财富。而他们又以开悟的心,去四处广传善缘,让更多的人在心里种下启智明慧的种子,使更多的人得到恩惠。”

    那汉子听完高僧的话,不禁面带羞色,俯身拜倒于高僧的脚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音版—————————

    (shàng)(shì)(wén)(dào),勤(qín)(ér)(xíng)(zhī)
    (zhōng)(shì)(wén)(dào),若(ruò)(cún)(ruò)(wáng)
    (xià)(shì)(wén)(dào),大(dà)(xiào)(zhī)
    (bù)(xiào)(bù)(zú)(yǐ)(wéi)(dào)
    (gù)(jiàn)(yán)(yǒu)(zhī):明(míng)(dào)(ruò)(mèi)
    (jìn)(dào)(ruò)退(tuì);夷(yí)(dào)(ruò)颣(lei);
    (shàng)(dé)(ruò)(gǔ);广(guǎng)(dé)(ruò)(bù)(zú)
    (jiàn)(dé)(ruò)(tōu);质(zhì)(zhēn)(ruò)(yú)
    (dà)(bái)(ruò)(rǔ);大(dà)(fāng)(wú)(yú)
    (dà)(qì)(wǎn)(chéng);大(dà)(yīn)(xī)(shēng)
    (dà)(xiàng)(wú)(xíng);道(dào)(yǐn)(wú)(míng)
    (fū)(wéi)(dào),善(shàn)(dài)(qiě)(chéng)

     [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的人好像很愚昧,修“”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
    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有“”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长篇大论]

    本章没有找到相应的故事给大家!找了几个禅理故事给大家~

    兄弟修道

    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

    高僧如期而至,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哥哥默然。

    花开的智慧

    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非常美丽的教案。这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给这位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

    第二天一早,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跑来了,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音版—————————

    (dào)(shēng)(yī),一(yī)(shēng)(èr)
    (èr)(shēng)(sān),三(sān)(shēng)(wàn)(wù)
    (wàn)(wù)(fù)(yīn)(ér)(bào)(yáng)
    (chōng)(qì)(yǐ)(wéi)(hé)。人(rén)(zhī)(suǒ)(è)
    (wéi)(gū)、寡(guǎ)、不(bù)(gǔ)
    (ér)(wáng)(gōng)(yǐ)(wéi)(chēng)
    (gù)(wù)(huò)(sǔn)(zhī)(ér)(yì)
    (huò)(yì)(zhī)(ér)(sǔn)。人(rén)(zhī)(suǒ)(jiào)
    (wǒ)(yì)(jiào)(zhī)
    (qiáng)(liáng)(zhě)(bù)(dé)(qí)(sǐ)
    (wú)(jiāng)(yǐ)(wéi)(jiào)(fù)

    [译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生“”“”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生“”,“”生“这里的“”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是阳,“”是阴,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错,这里代表的是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也说明了万物是离不开阴阳的,缺少阴也不行,缺少阳也不行。人也是一样,头乃阳,对立脚为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唯有:孤、寡、不谷,而君王自称之,这里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第三是九章这句话“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以贱为本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物质上面的损失,可以说是益。也可以说是益上面的损失。这里很乱,语言很难说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两面,一阴一阳,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暴者不会顺其自然处事,故死,我将这句话当作传教的宗旨。

     [长篇大论]

    没有找到相应案例的故事

    解签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和尚点点头,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失业几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呗。”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年轻人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的。”

    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对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何为高僧?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音版—————————

    (tiān)(xià)(zhī)(zhì)(róu)
    (chí)(chěng)(tiān)(xià)(zhī)(zhì)(jiān)
    (wú)(yǒu)(rù)(wú)(jiàn)
    (wú)(shì)(yǐ)(zhī)(wú)(wéi)(zhī)(yǒu)(yì)
    (bù)(yán)(zhī)(jiào),无(wú)(wéi)(zhī)(yì)
    (tiān)(xià)(xī)(jí)(zhī)

    [译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好比雨水穿石头木头的故事一样。)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行不言之教育,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长篇大论]

    滴水穿石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佛像与台阶

    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沿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烧香许愿。一年又一年过去,这座庙一直香火鼎盛,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终于,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了:“我说佛像呀,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

    佛像笑了笑,说:“当年,您只挨六刀,便成为一方石阶,而我是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

    佛像昔日经受雕凿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样,我们每个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为自己的未来塑造着形象。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音版—————————

    (míng)(yǔ)(shēn)(shú)(qīn)
    (shēn)(yǔ)(huò)(shú)(duō)
    (de)(yǔ)(wáng)(shú)(bìng)
    (shèn)(ài)(bì)(dà)(fèi)
    (duō)(cáng)(bì)(hòu)(wáng)
    (gù)(zhī)(zú)(bù)(rǔ)
    (zhī)(zhǐ)(bù)(dài),可(kě)(yǐ)(cháng)(jiǔ)

    [译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 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长篇大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妙,这让我想起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面上是好可是得与失给带来的是福是祸那? 不要只想得,付出不能少
    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世间没有好坏,亦好亦坏。

    吃饭睡觉的自然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外表与内在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梁衍.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音版—————————

    (dà)(chéng)(ruò)(quē),其(qí)(yòng)(bù)(bì)
    (dà)(yíng)(ruò)(chōng),其(qí)(yòng)(bù)(qióng)
    (dà)(zhí)(ruò)(qū)
    (dà)(qiǎo)(ruò)(zhuō),大(dà)(biàn)(ruò)(nè)
    (jìng)(shèng)(zào),寒(hán)(shèng)(rè)
    (qīng)(jìng)(wéi)(tiān)(xià)(zhèng)

    [译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大成就之人,似有缺陷(因为大智者,持守大道,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面对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的大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智慧不足。),因此其用不弊。这里的“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都是持守大道得道的一种体现,“其用不弊”,“ 其用不穷”是道的本原。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能够胜烦躁,寒冷能够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正(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长篇大论]

    本章老子阐述了,清静乃大道也。通过“大成若缺”这让我想起了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明道者似昧。

    爱的力量

    慧敏是方丈的关门弟子。这年冬月的一个早上,方丈一开寺门便在白花花的雪堆里发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方丈望着几乎没有一点血色的小脸蛋儿,心里不禁一阵痉挛,忙把孩子抱进屋里。方丈将一勺勺姜汤给孩子喂了下去,不一会儿,孩子慢慢地睁开了双眼。

    方丈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小施主,你是哪里人氏?为何冻晕在寺前的雪地里?”孩子望着方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晶莹的两串泪花儿缓缓滚落到了腮边,张了张嘴,发出来的却是咿咿呀呀的呜咽——原来,孩子是个哑儿。

    方丈沉思了一会儿,打着手势问道:“我收你做关门弟子,不知你可否愿意?”哑儿明白过来后,忽地翻身下榻,跪在地上,冲着方丈磕了三个响头。方丈拉住他道:“你虽然是个哑儿,但心地灵通,我就给你取个法号叫慧敏吧。”

    慧敏遵照方丈的吩咐,虽然穿上了僧衣,但却不用和师兄弟们一起唱经诵佛,只是每天干些打水扫地的杂活儿。

    第二年的夏天,慧敏就已经能够独立默写整部《金刚经》了。

    一天,慧敏正在大殿的空地上拔草,忽然看见几个师兄弟们大呼小叫地从大殿里跑了出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他转身奔进了大殿,一看是一个进香少女中暑后晕倒在丫环怀里。

    慧敏冲到少女跟前,单腿跪地将其上身拖起,伸手按住下巴,便将自己的嘴唇对在了那只樱桃小口上,旁若无人地一鼓一吸运动起来。大约半个时辰后,少女的鼻孔里慢慢地有了些许微弱的气息,而慧敏的后背上也早已湿透了一大片。

    大师兄慧圆将慧敏杖击20后押到了方丈座前。

    慧圆对方丈说:“师父,慧敏在众目睽睽之下犯下了色戒,请师父按律把他赶出山门。”

    方丈双目微启,缓声道:“先把慧敏放开再说。慧圆啊,亏你也是出家人。你师弟心中只存救人之意。说到色戒,恐怕是你等心中不干不净吧,心中放不下的人才是犯戒。”慧圆欲言又止,讪讪退下。

    半年后,寺里要选一名主事。经过了几轮辩经谈法,最后,只剩下了两名选手:慧圆和慧敏。

    在师兄弟中,数慧圆声音洪亮,梵语发音地道,所以,九川镇上做法事的人家请他去的也最多。

    每回做完法事归来,不但给寺里挣下不少酬金,自己也落得不少散碎银两。慧圆便用自己的积攒去镇上做了一套崭新的袈裟,脖子里也是新买来的紫檀念珠。这一切,都使慧圆更加自信,踌躇满志。

    慧圆盘腿打坐,闭目凝神,方丈问一句,他答一句,丁是丁卯是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再看慧敏,乃是笔答。不同的是他拿了一枚大针,向自己的左手食指刺来,顿时鲜血直流,慧敏提起毛笔以血代墨,落纸成字,一字字写下来,刚柔并济,气势磅礴。霎时,如满天的彩虹,百花竞相吐艳,直把监考的几位长老看了个心惊肉跳。

    结果众长老也难分高下,遂判两位参试者平分秋色。

    接下来便是参禅。给二人各发了一张白纸和一枝毛笔,要求用最少的字写出最大的禅悟心得来。

    交卷后,大家屏住呼吸等待评审的最终结果。一个时辰后,方丈迈步出房。“经众长老合议,一致推举慧敏当选。”

    慧圆不服,请求追查试卷。方丈笑而不语,轻展袖口,抽出卷子摆在经案上。

    众人围上来一看,只见慧圆写的是“空”,而慧敏写的是“爱”。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音版—————————

    (tiān)(xià)(yǒu)(dào),却(què)(zǒu)(mǎ)(yǐ)(fèn)
    (tiān)(xià)(wú)(dào),戎(róng)(mǎ)(shēng)(yú)(jiāo)
    (huò)(mò)(dà)(yú)(bù)(zhī)(zú)
    (jiù)(mò)(dà)(yú)(yù)(de)
    (gù)(zhī)(zú)(zhī)(zú),常(cháng)(zú)(yǐ)

    [译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时,用来打仗的马用来耕田种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时,用来打仗的战马都生于战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莫过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知足者感到满足,永远满足。

    [长篇大论]

    自然煮饭

    一位凡夫向一位师父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师父回答道:“做事,认真做事,努力做事,坚持做事,就会创造奇迹。”

    凡夫问道:“这是为什么?”师父回答道:“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等饭煮熟了,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于是凡夫就为师父做饭,不久饭就煮熟了。

    师父问道:“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凡夫回答道:“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

    师父说道:“你开始做饭的时候,是生米,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凡夫恍然大悟道:“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

    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

    女人的遐想

    一个妒妇来到弘光法师的面前,向大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妒妇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却没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证据。因此,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师问:“你为什么会怀疑自己的丈夫呢?”

    妒妇说:“当初和丈夫结为连理的时候,丈夫还是个穷光蛋,我是因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给了他。可是今天的丈夫功成名就,事业上如日中天,为人豪爽大方,自然会成为众多女性的追求对象。而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魅力大减了。”

    “女人找对象就像买股票,”妒妇说,“你买到了垃圾股,心里非常沮丧;然而一旦买到了绩优股,心里更是忐忑不安。看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

    弘光法师沉思了一下,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苹果。在展示给这个女人看了之后,弘光法师拿起了一把刀子,开始给苹果削皮。

    大师说:“这是一个好苹果,可是我怀疑这个苹果里面有虫子。”说着,大师开始一圈圈地把苹果的果肉削掉。大师一边削,一边说:“你看,我花了这么大心思寻找虫子,越是找不到,心里越急躁,削苹果的速度也就越快。”

    妒妇一边听一边点头,一直到最后,这个女人发现大师的手掌中只剩下了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大师笑了。他说:“你看,多么美好的东西,因为怀疑它有虫子,我一圈圈地削,削到最后,我们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苹果。所谓虫子,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等我们明白的时候,苹果已经没有了,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音版—————————

    (bù)(chū)(hù),知(zhī)(tiān)(xià)
    (bù)(kuī)(yǒu),见(jiàn)(tiān)(dào)
    (qí)(chū)(mí)(yuǎn),其(qí)(zhī)(mí)(shǎo)
    (shì)(yǐ)(shèng)(rén)(bù)(xíng)(ér)(zhī)
    (bú)(jiàn)(ér)(míng),不(bù)(wéi)(ér)(chéng)

    [译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万事万物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法则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就在人们心中。所以人们应该去私欲,顺天道。天人合一,便可不出户,知天下,就像做生意一样有兴衰时期,这就是规律。“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你打开窗户向外看,即可知道大自然运行法则。做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唯见于空。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见而知来龙去脉,不为而顺势而成。

     [长篇大论]

    石头成佛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和尚去向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我天生愚钝,我的脑袋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还俗了。”

    禅师并未言语,而是带他来到寺里一尊佛祖像前。

    禅师问道:“你面前的是谁?”

    和尚回答道:“神圣的佛祖。”

    禅师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佛祖像问道:“这尊佛祖像是什么做成的呢?”和尚回答道:“它是石头做成的。”禅师说道:“连石头都能做成神圣的佛祖,这可是天下的奇迹了。”

    和尚听了禅师这番话,恍然大悟。他立即打消了下山还俗的念头,立志安心修身养性悟道。日后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师。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

    化缘的智慧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师弟,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了,就讽刺悟空,说:“师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悟了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了。这让悟了很苦恼,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月,现在只可吃上几天。但悟空依旧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带微笑。悟了想挖苦师兄,说:“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说:“收获多多。”

    悟了说:“收获在那里?”

    悟空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悟了感觉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决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缘。悟了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

    悟空点头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悟空说:“师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说:“为何?”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说:“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说:“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悟空。悟空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大师上次施舍,才使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悟了在心里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把东西往哪里搁。”他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获不少,满怀欣喜。恰在这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边走边哭。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悟空就走过去,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问悟了:“师弟,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音版—————————

    (wéi)(xué)(rì)(yì),为(wéi)(dào)(rì)(sǔn)
    (sǔn)(zhī)(yòu)(sǔn),以(yǐ)(zhì)(yú)(wú)(wéi)
    (wú)(wéi)(ér)(wú)(bù)(wéi)
    (qǔ)(tiān)(xià)(cháng)(yǐ)(wú)(shì)
    (jí)(qí)(yǒu)(shì),不(bù)(zú)(yǐ)(qǔ)(tiān)(xià)

    [译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乃至损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无为”而无所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那些政治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

     [长篇大论]

    本章老子阐述了,为学,只能增长知识,添加私欲,因此就会虚伪百出,忧烦众生。而求道则损知去欲,内心清静虚怀若谷,外在的自然也就无为无事了。不是不学,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一偈得道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原文版—————————

    (shèng)(rén)(cháng)(wú)(xīn)
    (yǐ)(bǎi)(xìng)(xīn)(wéi)(xīn)
    (shàn)(zhě),吾(wú)(shàn)(zhī)
    (bù)(shàn)(zhě),吾(wú)(yì)(shàn)(zhī);德(dé)(shàn)
    (xìn)(zhě),吾(wú)(xìn)(zhī)
    (bù)(xìn)(zhě),吾(wú)(yì)(xìn)(zhī);德(dé)(xìn)
    (shèng)(rén)(zài)(tiān)(xià),歙(xī)(xī)(yān)
    (wéi)(tiān)(xià)(hún)(qí)(xīn)
    (bǎi)(xìng)(jiē)(zhù)(qí)(ěr)(mù)
    (shèng)(rén)(jiē)(hái)(zhī)

    [译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在位的时候,都收敛意欲,使人们心思归纯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圣人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保护。

    [长篇大论]

    皆因绳未断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一块图章,常常让我们坐想行思;一个职称,常常让我们辗转反侧;一回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一次得失,常常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常常让我们愁肠百结;一份残羹,常常让我们蹙眉千度。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夜窜奔。快乐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你看,曾经与鹰同一基因的鸡,现在怎样在鸡埘边打转?你看,曾经遨游江海的鱼,现在怎么上了钓钩而摆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经蹦蹦跳跳的少年,现在是怎样的满肠愁云惨淡?你看,当年日记本上红笔书写的豪言壮语,现在又怎样成了黑色的点点符号?

    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水牛在树底下转团团;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为什么都挣不脱?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绳未断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音版—————————

    (chū)(shēng)(rù)(sǐ)
    (shēng)(zhī)(tú),十(shí)(yǒu)(sān)
    (sǐ)(zhī)(tú),十(shí)(yǒu)(sān)
    (rén)(zhī)(shēng),动(dòng)(zhī)(yú)(sǐ)(dì)
    (yì)(shí)(yǒu)(sān)。夫(fū)(hé)(gù)
    (yǐ)(qí)(shēng)(zhī)(hòu)
    (gài)(wén)(shàn)(shè)(shēng)(zhě)
    (lù)(xíng)(bù)(yù)(sì)(hǔ)
    (rù)(jūn)(bù)(pī)(jiá)(bīng)
    (sì)(wú)(suǒ)(tóu)(qí)(jiǎo)
    (hǔ)(wú)(suǒ)(yòng)(qí)(zhǎo)
    (bīng)(wú)(suǒ)(róng)(qí)(rèn)
    (fū)(hé)(gù)?以(yǐ)(qí)(wú)(sǐ)(dì)

    [译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人从出生到入死。寿者,有百分之三;短命者,有百分之三;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有百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多。(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早尽。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长篇大论]

    没找到与本章符合的故事下面故事“上签”。

    上签

    两座相邻的山头,北山和南山;两座相似的庙宇,北庙和南庙;两个同样老的和尚。不同的境况,南庙终年香火不断,佛香缭绕,北庙却冷冷清清。北边的香客宁可翻山越岭爬过两座山,或者开着私家车绕过两条盘山公路,也要到南庙烧香。眼看香客越来越少,香火越来越薄,北庙的老和尚坐不住了,带了足够的干粮,独自下山、上山,他想到南庙看个究竟。

    入夜,山里一片静寂,两个老和尚坐在庙外的石桌前品茶。北庙的老和尚一脸迷惘说道:“论庙宇,北山比这儿修得要好,论诚意,我认真接待每位香客,不敢丝毫懈怠。为什么这儿香客如织,而北山却寥寥无几呢?”主人笑而不答,起身续了一壶竹叶青,袅袅水雾中,取出了白日所用的佛签说道:“来,抽一签!”北庙的老和尚犹豫了一下。认真地取了一支说:“上签。”主人看也不看签上的内容说:“再抽一签!”又取一签还是上签。主人把签放到一旁,还是不看说:“再抽!”仍是上签。

    北庙的老和尚拿签的手停留在半空中,狐疑地看着主人说:“怎么还是上签呢?接着抽!”这次,北庙的老和尚索性取了三支,全是上签!“难道……”他大惊,而后大怒,“这不是愚弄香客吗?世上之事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事有成败,为何不按佛意如实相告呢?”

    主人笑着摇摇头:“香客何以求佛呢?或为情所困,或为功名利禄所扰,心乱如麻,举棋不定,需要佛祖指点迷津,授以佛意。一支上签,对处于灰色中的世人来讲,无异于一世的佛光,它带给世人的是人能全、事能圆的坚定信念,世人会因为一支上签点亮心灵之灯,挣脱纷扰,分辨是非,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迎接生活。心有七窍,还有什么比信心更重要呢?世上之事本一善一恶,告诉世人摒弃恶念,一心向善,方可成功,如此而已,怎能说是愚弄呢?”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音版—————————

    (dào)(shēng)(zhī),德(dé)(xù)(zhī)
    (wù)(xíng)(zhī),势(shì)(chéng)(zhī)
    (shì)(yǐ)(wàn)(wù)(mò)(bù)(zūn)(dào)(ér)(guì)(dé)
    (dào)(zhī)(zūn),德(dé)(zhī)(guì)
    (fū)(mò)(zhī)(mìng)(ér)(cháng)(zì)(rán)
    (gù)(dào)(shēng)(zhī)
    (dé)(xù)(zhī);长(cháng)(zhī)(yù)(zhī)
    (chéng)(zhī)(shú)(zhī);养(yǎng)(zhī)(fù)(zhī)
    (shēng)(ér)(bù)(yǒu),为(wéi)(ér)(bù)(shì)
    (cháng)(ér)(bù)(zǎi)。是(shì)(wèi)(xuán)(dé)

    [译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创生了他,“”哺育了他,“”使他成形,“环境”使他成长。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故万物由此而来,因此他们都尊敬“”、珍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的尊敬、“”的珍贵,不加干涉,任万物自化自成(遵循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创生了万物,“”哺育万物,使万物生长作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养息延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创生了万物而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此乃“”最高境界。

    [长篇大论]

    本章没有找到相关故事,故禅理故事一则。

    取悦自己

    一位诗人。他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

    诗人有位朋友,是位禅师。这天,诗人向禅师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

    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诗人吃了一惊:“取悦自己?”禅师笑道:“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这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

    禅师看了看诗人又说:“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给别人看,让别人来赞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快乐起来。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做事。”诗人笑了,他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要做一个有意义的自己。”

    禅师笑着点了点头,又说:“一个人,只有取悦自己,才能不放弃自己:只要取悦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只要取悦了自己,才能影响他人。要知道,夜来香夜晚开放,可我们许多人,却都是枕着它的芳香入梦的啊。”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音版—————————

    (tiān)(xià)(yǒu)(shǐ),以(yǐ)(wéi)(tiān)(xià)(mǔ)
    (jì)(de)(qí)(mǔ),以(yǐ)(zhī)(qí)(zǐ)
    (fù)(shǒu)(qí)(mǔ),没(méi)(shēn)(bù)(dài)
    (sāi)(qí)(duì),闭(bì)(qí)(mén)
    (zhōng)(shēn)(bù)(qín)
    (kāi)(qí)(duì),济(jì)(qí)(shì)
    (zhōng)(shēn)(bù)(jiù)
    (jiàn)(xiǎo)(yuē)(míng),守(shǒu)(róu)(yuē)(qiáng)
    (yòng)(qí)(guāng),复(fù)(guī)(qí)(míng)
    (wú)(yí)(shēn)(yāng);是(shì)(wéi)(xí)(cháng)

    [译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最原始,可以称之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天下万物是由“”生,“”是天下万物的根源,其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其母为“”,也就可以通过“”了解天下万物,也称之其子;通过对其子的了解,就可以持守大道,以其不会遭到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堵塞情欲的通道,关闭情欲的大门,故终身无劳无忧。否则就要徒劳一生。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够观察细微的叫做“”,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能够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则可以避开灾难;这就是为什么要习道的原因了!

    [长篇大论]

    禅理故事一则。

    把握现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 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wǒ)(jiè)(rán)(yǒu)(zhī)
    (xíng)(yú)(dà)(dào),唯(wéi)(shī)(shì)(wèi)
    (dà)(dào)(shèn)(yí),而(ér)(rén)(hǎo)(jìng)
    (cháo)(shèn)(chú),田(tián)(shèn)(wú)
    (cāng)(shèn)(xū);服(fú)(wén)(cǎi)
    (dài)(lì)(jiàn),厌(yàn)(yǐn)(shí)
    (cái)(huò)(yǒu)(yú);是(shì)(wéi)(dào)(kuā)
    (fēi)(dào)(yě)(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长篇大论]

    何谓善?何为恶?有三。个人认为,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个人认为不管是善恶要是分的话,就有三,“水善,无极,暴恶”无极生两义,在有无极无阴阳,为什么说平常心是“”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中庸之道”为什么说“中庸之道”之道那?为什么不说其他的? 这说明什么?“中庸”=有“”者,平常心。好的咱不贪,坏的咱也不去做。下面神话故事一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恶媳妇

    从前,有个瞎婆婆娶了个儿媳妇,非常狠毒.瞎婆婆的儿子做买卖经常不在家.媳妇知道婆婆看不见,自己吃好得,给婆婆吃的是米糠和烂菜.还告诉婆婆说:”你儿子做买卖赔钱了,连我都跟着受委屈,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婆婆总要安慰她几句.

     一天,她要分娩了,他丈夫也回来了.看见母亲消瘦了很多,便去集市上买了几斤肉,让她做给母亲吃.她不愿给瞎婆婆吃,又不敢违抗丈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分娩的胎盘煮给婆婆吃,并告诉瞎婆婆说:”这是你儿子买给你的肉.”

    第二天,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天空中的闪电直射着她,她忙起身跪地求饶.可还是让雷电击中身亡.村里的人奔走相告说:”恶媳妇让龙劈死了,恶媳妇让龙劈死了.”

     ,媳妇

    旧社会,一个寡妇,守寡十八年终于把儿子养大成人,还娶了媳妇.她觉得自己苦尽甘来,总算有出头之日了.谁料想,儿子染疾一病不起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丢下了一老一小两个女人.

     婆婆每天以泪洗面,时间久了,眼睛就瞎了,什么也干不成.

    生活就由媳妇承担.媳妇每天要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还要下地去干活,每日里从早忙到晚.有点好吃的总要给婆婆吃,有件好穿的就让婆婆穿.婆婆说:”媳妇呀,你年轻,新衣服就应该你穿,我老了,又每天坐在家里,穿什么都一样啊.”媳妇却说:”婆婆,我每天家里地里干活,我穿上它不是把它糟蹋了嘛.

    一天,村子外有个河神庙起会,年轻媳妇们都去敬香,约她去,她说:”我不能去,家里的活没干完,还有一个没人照看的瞎婆婆,你们去吧.”她们开玩笑的说:”你就不怕河神爷怪罪你,一水把你家的地给淹了啊.”她们说完扬长而去.

    第二天,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下雨了,媳妇担心瞎婆婆,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这时雷声越来越近,仿佛在屋顶上咆哮.突然,媳妇象想起了什么,她用被子盖住婆婆,自己冲出门外,跪在地下双手举向天说:”河神爷啊,我确实没有时间去敬您,请您不要伤害我婆婆,如果有罪就让我一人承担.”

     刷,一道闪电,雨停了,雷声也停了.媳妇慢慢的睁开眼睛,她的手碗上象有什么,她慢慢的把手移在眼前惊呆了,这时婆婆从屋子里跑出来叫着:”媳妇啊,你没事吧?”媳妇把手举在婆婆眼前婆婆惊叫着:”我看见了,我看见了,这是金手镯.”媳妇一把抱住婆婆激动的问:”婆婆,您的眼睛好了?”婆婆握住媳妇的手, 点点头说不出话来.传说,那场雷雨只给她们家田里下,别人田里一滴也没下.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音版—————————

    (shàn)(jiàn)(zhě)(bù)(bá)
    (shàn)(bào)(zhě)(bù)(tuō)
    (zǐ)(sūn)(yǐ)(jì)(sì)(bù)(chuò)
    (xiū)(zhī)(yú)(shēn),其(qí)(dé)(nǎi)(zhēn)
    (xiū)(zhī)(yú)(jiā),其(qí)(dé)(nǎi)(yú)
    (xiū)(zhī)(yú)(xiāng),其(qí)(dé)(nǎi)(cháng)
    (xiū)(zhī)(yú)(bāng),其(qí)(dé)(nǎi)(fēng)
    (xiū)(zhī)(yú)(tiān)(xià),其(qí)(dé)(nǎi)(pǔ)
    (gù)(yǐ)(shēn)(guān)(shēn),以(yǐ)(jiā)(guān)(jiā)
    (yǐ)(xiāng)(guān)(xiāng),以(yǐ)(bāng)(guān)(bāng)
    (yǐ)(tiān)(xià)(guān)(tiān)(xià)
    (wú)(hé)(yǐ)(zhī)(tiān)(xià)(rán)(zāi)?以(yǐ)(cǐ)

    [译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于建立的(建德),不会被拔掉的。善于抱持的(抱道),不会被甩脱。

    建德抱道不仅可以使自己享受福报,并且可以使其子孙世世不辍,祭祀不断。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已身,他的“”必归真;修之已家,他的“”必盈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已乡,他的“”必伸长;修之已国,他的“”必丰硕。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天下,必其“”谱传。要修镜子一样反照。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因此就可以,以我之身观察到别人,以我家观察到别人家,以我乡观察到别人乡,以我国观察到别人国,以现在观察过去和未来。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敲门就在这里。

    [长篇大论]

    这里就可以说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爱与放弃

    有一对夫妻,男的喜欢静静地欣赏美丽的妻子,却不喜欢听妻子唱歌;而女的喜欢有人听她唱歌,却非常不喜欢有人总盯着她看。因此,两人常常争吵,互不相让,终于离婚了。但因为没有住房,便仍然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结果,两人依旧矛盾着。

    后来,他们开始主动用自己喜欢而对方不喜欢的方式去惩罚对方。男的抓住一切机会凝视女的,而女的抓住一切机会唱歌。久而久之,男人的眼睛得了一种怪病,无法治愈,瞎了;女人的嗓子也可能是唱得太多,哑了。

    屋子里没有了歌声,没有了凝视,两人也不再争吵,相反,他们的心愈来愈平和。最后,他们竟重新接纳了对方,复婚了。

    他们也都明白了:彼此放弃一些东西远比彼此得到一些东西更重要。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hán)(dé)(zhī)(hòu),比(bǐ)(yú)(chì)(zǐ)
    (dú)(chóng)(bù)(shì),猛(měng)(shòu)(bù)(jù)
    (jué)(niǎo)(bù)(bó)
    (gǔ)(ruò)(jīn)(róu)(ér)(wò)(gù)
    (wèi)(zhī)(pìn)(mǔ)(zhī)(hé)(ér)(quán)(zuò)
    (jīng)(zhī)(zhì)(yě)。终(zhōng)(rì)(hào)(ér)(bù)(á)
    (hé)(zhī)(zhì)(yě)。知(zhī)(hé)(yuē)(cháng)
    (zhī)(cháng)(yuē)(míng)。益(yì)(shēng)(yuē)(xiáng)
    (xīn)使(shǐ)(qì)(yuē)(qiáng)
    (wù)(zhuàng)(zé)(lǎo),谓(wèi)(zhī)(bù)(dào)
    (bù)(dào)(zǎo)(yǐ) 

    [译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才能“”,“”=“和谐、随和、柔和。。”,“”=“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了,才算是“”,“”=“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去使“身之气”也就是逞强。“”=“心意、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虑。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越来越远,不合“”必早亡。

    [长篇大论]

    罗汉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对弟子罗汉说,前边有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大家就在这里等待,暂时都不要走了。

    弟子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由于天气炎热,一条小河已经被蒸发得成了一条小溪。而路人都来这里取水,车马还从小溪中穿梭而过,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浊。

    罗汉无奈,只好提着皮囊回到佛陀的身边,告诉大家那水已经很脏,无法将它取回来解渴做饭。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前行,去找另一条河水。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对罗汉说,你还去那里取些水来吧,上午我们就走到这里,吃了饭我们再赶行程。

    罗汉心想,再去也是浪费时间,但佛陀已经下了指令,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溪水依然污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些枯枝烂叶,还是无法食用。这一次,罗汉不敢空手回去,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水回来。佛陀看了污浊的泥水,对罗汉说,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而是应该等在那里,等事情自己变化。

    罗汉说,如果我们去寻找另一处水源,大概就不是这种情况。

    佛陀说,不,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那你又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再回去,还是到那条河里去取水,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

    罗汉很是犯难,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师让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么办法,使那溪水变得清澈纯净,我将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

    佛陀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里就行,否则你将会使溪水变得更为混浊,如果所有人都不进入那条水域,溪水早就有了变化。现在你要做的是只需要等在那里,等它自己变化就行。

    罗汉第三次返回溪边,这时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只一会儿工夫,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纯净之至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罗汉先是惊讶,接着就笑了起来,快乐地取回水来。

    佛陀说,今天我还没有向大家讲法开示,罗汉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开示吧。

    佛陀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只要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耐心地等待,什么变化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作为人,我们没有必要让烦恼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内心。

    如果烦恼过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扰动,而并非烦恼本身不走。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文版—————————

    (zhī)(zhě)(bù)(yán),言(yán)(zhě)(bù)(zhī)
    (cuò)(qí)(ruì),解(jiě)(qí)(fēn)
    (hé)(qí)(guāng),同(tóng)(qí)(chén)
    (shì)(wèi)(xuán)(tóng)
    (gù)(bù)(kě)(de)(ér)(qīn)
    (bù)(kě)(de)(ér)(shū)
    (bù)(kě)(de)(ér)(lì)
    (bù)(kě)(de)(ér)(hài)
    (bù)(kě)(de)(ér)(guì)
    (bù)(kě)(de)(ér)(jiàn)
    (gù)(wéi)(tiān)(xià)(guì)

    [译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长篇大论]

    夏代自禹开国,到第五代皇帝,就是相统治的时期了。这时已是夏出现衰落危机的时期了。

    后羿的祖先世代执掌射正职官,此时力量已经超过了夏的国君相。凭借自己善射的本领和势力,后羿篡夺了相的权力,把相流放到商丘。

    相流放到商丘,住在同姓诸侯斟寻那里,过着流亡的生活。

    后羿做上国君后,整天不是打猎,夸耀自己的善射,就是饮酒淫乐,不理国政。武罗、伯姻、熊髡、龙圉等良里都受到排斥,偏偏听言奸臣寒浞。

    这位寒浞本是被他父亲赶出门的不肖之子,但羿视为宝贝,拜为丞相。不久,寒浞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羿杀死在桃梧,又在穷门将后羿的儿子杀掉,自己当上了国君。

    寒浞有儿子浇,封地在过这个地方,史称过浇。这位过浇,力大无穷,可以在陆地上撑船走,所以,寒浞让他带领大军,再去消灭斟寻、斟灌,并将流亡在斟的相杀掉。

    过浇率领军队,前往消灭斟氏,遭到顽强的抵抗,但斟氏终不是对手,被过浇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相也死在其中。

    相有一妃子,来自有仍氏,名后缗。敌人杀来时,她已有了身孕,幸得卫士拼死抵抗,血流遍地,后缗才得以逃脱追杀。

    后缗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好逃回自己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

    相有一旧臣靡,见相被杀,他在有鬲这个地方把斟的残部收罗起来,不断与后羿战斗,最终将后羿杀掉。

    这时,少康已成为一年青力壮的青年,被靡立为国君,就是夏代的第六代君主。

    少康没有忘记杀父之仇,在浇的封地过,消灭了浇的势力,浇也被少康杀死。从此,夏丧失的政权,又完全控制在夏人手中了。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原文版—————————

    (yǐ)(zhèng)(zhì)(guó),以(yǐ)(qí)(yòng)(bīng)
    (yǐ)(wú)(shì)(qǔ)(tiān)(xià)
    (wú)(hé)(yǐ)(zhī)(qí)(rán)(zāi)
    (yǐ)(cǐ):天(tiān)(xià)(duō)(jì)(huì)
    (ér)(mín)(mí)(pín);人(rén)(duō)(lì)(qì)
    (guó)(jiā)(zī)(hūn);人(rén)(duō)(jì)(qiǎo)
    (qí)(wù)(zī)(qǐ);法(fǎ)(lìng)(zī)(zhāng)
    (dào)(zéi)(duō)(yǒu)
    (gù)(shèng)(rén)(yún)
    (wǒ)(wú)(wéi),而(ér)(mín)(zì)(huà)
    (wǒ)(hǎo)(jìng),而(ér)(mín)(zì)(zhèng)
    (wǒ)(wú)(shì),而(ér)(mín)(zì)(fù)
    (wǒ)(wú)(yù),而(ér)(mín)(zì)(piáo)

    [译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谋”来用兵,要以“不扰民”的方式去取天下。这些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请看实例:当天下越多“忌讳”,人民就越来越贫穷。当人们“利器”越多的时候,国家就越来越混乱了。当人们都懂得用“伎俩”(虚伪狡诈)以智取巧的时候,天下怪事奇出。当国家“法律越森严”的时候,盗贼就越多。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长篇大论]

    现代哲学故事一则

    “高手”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有个以湖蟹闻名的酒店,需要招聘一名厨师长。

    湖蟹在进蒸笼前需要用麻绳绑起来,这是道很繁琐的工序,所有的厨房员工都不喜欢这道工序,所以每次绑湖蟹都是由厨师长带头。

    有两位厨师同时来应聘,试工。第一位试工的厨师每次都带头绑湖蟹,还经常与其他厨师进行“绑湖蟹比赛”。每次比赛,大家都尽最大的努力,可就是比不上他,所有人都为他娴熟的技术折服———他5分钟绑20只湖蟹,其他厨师最多绑12只。

    另一位应聘者也号召大家来比赛,但是他不用表掐时间,光是手脚比划,数个数,这位厨师的手脚并不快,虽然他的喊声最大,但是每次一开赛,别的厨师一认真起来就能超过他,他几乎成了大家的笑料。

    尽管如此,那位厨师反而用更大的声音喊着一定要追上其他厨师,他拼命追,其他员工自然也就拼命地不让他追上。直到试工结束,他捆绑湖蟹的效率依旧落在其他厨师后面。

    试工结束了,老板竟然聘用了第二个厨师。作为一名厨师长,干活效率竟然比职工还慢,怎么服众?

    酒店老板说出了其中的奥秘:第一位应聘厨师虽然手脚很快,但他总赢,让大家缺乏自信和动力,虽然大家都响应了比赛,但实际上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能赢的比赛,反正都是输,还能拿出真正的实力和积极性吗?

    第二个厨师手脚虽然慢,但他的“步步紧逼”逼迫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地拼命加快速度,不让他追上,就在这追与逃之间,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劳动效率———他们竟然每5分钟绑了18只湖蟹。

    员工们没有想到的是———刚才在老板办公室,第二个厨师已经当着老板的面绑过一次湖蟹,他的成绩是每5分钟绑25只。

    他说:我一个人少绑10只湖蟹,但其余10人每人多绑6只,总效率相当于每5分钟提高了50只。

    高手,不是让所有人都输给你,而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原文版—————————

    (qí)(zhèng)(mèn)(mèn),其(qí)(mín)(chún)(chún)
    (qí)(zhèng)(chá)(chá),其(qí)(mín)(quē)(quē)
    (shì)(yǐ)(shèng)(rén)(fāng)(ér)(bù)(gē)
    (lián)(ér)(bù)(guì),直(zhí)(ér)(bù)(sì)
    (guāng)(ér)(bù)耀(yào)
    (huò)(xī)(fú)(zhī)(suǒ)(yǐ)
    (fú)(xī)(huò)(zhī)(suǒ)(fú)
    (shú)(zhī)(qí)(jí)
    (qí)(wú)(zhèng)(yě)
    (zhèng)(fù)(wéi)(qí),善(shàn)(fù)(wéi)(yāo)
    (rén)(zhī)(mí),其(qí)(rì)(gù)(jiǔ)

    [译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吾不知用何词来阐明寓意,用心去体会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谁能知道究竟那?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的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恶。人们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耀而不耀眼刺人。

     [长篇大论]

    哑巴吃密之悟道

    有一个学僧,恭恭敬敬地请教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得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觉得很有道理,但随即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但他善于言辞,说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能够算悟吗?”

    慈受:“既然还没有悟道,说出的怎算做禅悟呢?”

    学僧:“但是他说的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呀,如果不算做禅悟,那他是什么呢?”

    慈受:“鹦鹉学舌!”

    学僧:“哑巴吃蜜和鹦鹉学舌,有什么不同呢?弟子愚笨,请老师讲具体一点儿。”

    慈受:“哑巴吃蜜,甜在心头,是深深地领悟了禅理,这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语音虽似,却毫无意义,这是‘不知’,好像小孩子学说话,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学僧:“啊,是这样,那么面对那些没有领悟禅理的人,怎么对他们说法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那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很受启发,礼谢而去。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原文版—————————

    (zhì)(rén)(shì)(tiān),莫(mò)(ruò)(sè)
    (fū)(wéi)(sè),是(shì)(wèi)(zǎo)(fú)
    (zǎo)(fú)(wèi)(zhī)(zhòng)(jī)(dé)
    (zhòng)(jī)(dé)(zé)(wú)(bù)(kè)
    (wú)(bù)(kè)(zé)(mò)(zhī)(qí)(jí)
    (mò)(zhī)(qí)(jí),可(kě)(yǐ)(yǒu)(guó)
    (yǒu)(guó)(zhī)(mǔ),可(kě)(yǐ)(cháng)(jiǔ)
    (shì)(wèi)(shēn)(gēn)(gù)(dǐ)
    (cháng)(shēng)(jiǔ)(shì)(zhī)(dào)

    [译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

    治理国家,要像保护自然一样顺其自然(万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任由它自生自灭咱们不加以干扰),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尽早顺从“”。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只有早顺“”而行才能多积“”,只有多积“”才能“无不克”,只有“无不克”才能达到大道无穷,只有大道无穷才能达到安邦治国,只有以道为治国之本,立国之母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这样的国家才是深根固柢,她的根植于长生久视之道。

    [长篇大论]

    墨子论度

    郑人是墨子的学生。他谨遵师诲,墨守成规,然而买鞋的事却惹出了大笑话。在众人的讥笑声中郑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有问题?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师求解。

    墨子问明了原委,连连摇头。郑人问:“老师,我宁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错吗?”

    墨子思索了片刻:“宁信度,不信足。这种说法并不为过,但是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郑人疑惑了:“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现在……”

    “你当时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墨子断然否定了他的说法:“宁信度,不信足。说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时候为什么带着足,却没有带度?你把度忘了,说明你并不重视度,如果你真的带了度就不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我觉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带着足不就够了吗?”郑人不解。

    墨子仰天长叹:“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这才是我们墨家的精髓。你带着一枚度去买鞋,这显得很不方便,也没必要,可是如果你让别人帮你买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将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测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这样一来以后买鞋只需记得自己的度名就够了,用不着每次买鞋都要测量一次。这样才能从复杂走向简单。人人有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广而言之:我们要做到宁信度,不信人。”



    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

    —————————原文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音版—————————

    (zhì)(dà)(guó),若(ruò)(pēng)(xiǎo)(xiān)
    (yǐ)(dào)(lì)(tiān)(xià),其(qí)(guǐ)(bù)(shén)
    (fēi)(qí)(guǐ)(bù)(shén)
    (qí)(shén)(bù)(shāng)(rén)
    (fēi)(qí)(shén)(bù)(shāng)(rén)
    (shèng)(rén)(yì)(bù)(shāng)(rén)
    (fū)(liǎng)(bù)(xiāng)(shāng)
    (gù)(dé)(jiāo)(guī)(yān)

    [译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翻动多了就容易碎掉。(有机会大家也在家里试一试,很有意思!)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用“道法”清静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伤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罚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神。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不只神不惩罚人,圣人也不干预人们,因此人们也不会觉得有圣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万物互不相伤,交归于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长篇大论]

    狼比狗聪明的原因

    在河边,一只狼要带好几只小狼过河。以我们粗浅的经验,它一定会一只一只地叼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老狼因怕子女受伤害,它会咬死一只动物,把动物的胃吹足气,然后再用牙咬住蒂处,做成一只鼓鼓囊囊的皮筏。借着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如果让单个的狗与单个的狼搏斗,败北的肯定是狗。虽然狗与狼是近亲,它们的体型也难分伯仲。但为什么败北的总是狗呢?有人曾就这问题仔细地将狗与狼作对此研究。结果发现,经人类长期豢养的狗,因为不面临生存的危机,脑容量远远小于狼:而生长在野外的狼,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被很好地开发,不但非常有创造性,而且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存智慧。

    狗并不是天生就比狼愚蠢,而是后天豢养的结果。因为万事万物皆有惰性,一旦条件优越。就难免不思进取。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音版—————————

    (dà)(bāng)(zhě)(xià)(liú)
    (tiān)(xià)(zhī)(pìn)
    (tiān)(xià)(zhī)(jiāo)(yě)
    (pìn)(cháng)(yǐ)(jìng)(shèng)(mǔ)
    (yǐ)(jìng)(wéi)(xià)
    (gù)(dà)(bāng)(yǐ)(xià)(xiǎo)(bāng)
    (zé)(qǔ)(xiǎo)(bāng)
    (xiǎo)(bāng)(yǐ)(xià)(dà)(bāng)
    (zé)(qǔ)(dà)(bāng)
    (gù)(huò)(xià)(yǐ)(qǔ),或(huò)(xià)(ér)(qǔ)
    (dà)(bāng)(bù)(guò)(yù)(jiān)(chù)(rén)
    (xiǎo)(bāng)(bù)(guò)(yù)(rù)(shì)(rén)
    (fū)(liǎng)(zhě)(gè)(de)(suǒ)(yù)
    (dà)(zhě)(yí)(wéi)(xià)

    [译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治理大国要向江海一样居于下流,以此居天下雌柔的位置。以其天下之交,雌柔常常以静战胜雄强,这也就是静处下的缘故。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因此,大国对小国谦下,则可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因此,一个用谦下取得了小国的依附,一个用谦下取得了大国的包容。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想令小国归附,小国不过想令大国包容,两者通过谦下各得其所,因此大者宜为下。

    [长篇大论]

    愚人买智

    从前有个又穷又愚的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富了起来。但是有了钱,他却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些钱。

    他向一位和尚诉苦,这位和尚便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有了钱,不贫穷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我劝你进城里去,那里有大智慧的人不少,你出百八十两银子,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

    那人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哪里有智慧可买。

    有位哲人告诉他:“倘若你遇到疑难的事,不要急着处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便来了。”

    “‘智慧’就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

    当天夜里回家,他推门进屋,昏暗中发现妻子居然与人同眠,顿时怒起,拔出刀来便要砍下。

    这时,他忽然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心想:何不试试?

    于是,他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往复三次,然后,点亮了灯再看时,竟然发现那与妻子同眠者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任由头脑发热,怒火中燃,便会失去理智,意气用事,这是做决策时的大忌。不妨做一下慢处理,比如先让自己从心里数到一百,再做决定。这样,其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冷静是最简单的智慧。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音版—————————

    (dào)(zhě)(wàn)(wù)(zhī)(ào)
    (shàn)(rén)(zhī)(bǎo)
    (bù)(shàn)(rén)(zhī)(suǒ)(bǎo)
    (měi)(yán)(kě)(yǐ)(shì)(zūn)
    (měi)(xíng)(kě)(yǐ)(jiā)(rén)
    (rén)(zhī)(bù)(shàn),何(hé)(qì)(zhī)(yǒu)
    (gù)(lì)(tiān)(zǐ),置(zhì)(sān)(gōng)
    (suī)(yǒu)(gǒng)(bì)(yǐ)(xiān)(sì)(mǎ)
    (bù)(rú)(zuò)(jìn)(cǐ)(dào)
    (gǔ)(zhī)(suǒ)(yǐ)(guì)(cǐ)(dào)(zhě)(hé)
    (bù)(yuē):求(qiú)(yǐ)(de),有(yǒu)(zuì)(yǐ)(miǎn)(xié)
    (gù)(wéi)(tiān)(xià)(guì)

    [译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万物之奥,善人的珍宝(善人都将其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法。)。不善的人也不能违背它(“道法”),并以求用它(“道法”)来保全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言可以获得人们的尊重,美行可以令人效仿。不善之人,为何要弃之那?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双手拱抱璧玉,等驷马先行,以尊其位,不如坐进此道,以尊自然,以守自然。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古人为何要重视道?依道而行?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是因为只要遵循道法依道而行,则有求必得,有罪可免,所以它是天下最可贵的。

    [长篇大论]

    授人以欲

    一位博士,从未谈过恋爱,转眼到了而立之年,父母焦急万分,四处为他张罗相亲。一段时间过后,媒人纷纷抱怨:“你家儿子是不是在诚心找对象?给他介绍的姑娘条件都不错,他也答复可以考虑,怎么每次都不见他再联系,难道还要人家女孩追他不成?”父母连忙解释:“儿子可能是读书读傻了,不会谈恋爱。”于是,父母轮番给他讲授恋爱的方法和技巧,但毫无效果,再次约会,博士仍如木头一般笨拙。半年后,正在父母长吁短叹之时,儿子突然带回一个女朋友,并很快结婚。婚后,博士对妻子百般宠爱,一日闲谈,公婆问儿媳:“我儿呆头呆脑的,你们是怎么好上的?”儿媳说:“他可懂浪漫呢,送我玫瑰,请我看电影,还带我吃烛光晚餐,好感动。” 父母终于明白,儿子并不傻,谈恋爱也是不用教不用学的,当他有了爱的欲望,就什么方法都会了。

      一位作家,到乡间体验生活,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给牛喂草料。奇怪的是,老农并没有把草料铺在地上,而是全部铲到了小屋的屋檐上。看着牛辛苦地伸长脖子够草料吃,作家疑惑:“干嘛不把草料放在它方便吃的地方呢?”老农说:“唉,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这家伙只怕吃两口就不肯再吃了;放到屋檐上,让它每吃一口都觉得不容易,它反而会努力去吃,直到吃光为止。”果不其然,这头牛在吃完了靠近屋檐的草料后,竟然跳起来去舔更远处的草料,直到全部嚼完方才罢休。作家顿悟:“动物和人一样,太容易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更想努力地去获得。这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求索欲望,最能激发一个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和斗志。”

      一位工人,下岗后摆摊修自行车,生活十分窘迫。他想带女儿到游乐园玩,想买好东西给女儿吃,但苦于囊中羞涩,实在挤不出多余的钱。后来,到了周末,他总要带女儿到附近的豪华酒店转转。女儿很高兴,坐在大厅宽大舒适的沙发上,尽情地感受它们的柔软与华贵,专注地看着服务生彬彬有礼地招呼过往客人……就这样,他每星期都要带女儿来坐坐、看看,大堂经理终于忍不住问:“不消费为何总带女儿到这里?” 他笑了:“我们是穷人,哪里消费得起,但是,我想让女儿知道,世上有那么多的美好和富足等着自己去追求,这种实现梦想的欲望比道理更能激励她去奋发进取。”

      当一个人迷茫、消沉、低落的时候,让他重新迸发生机、获得新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赋予他“欲望”,爱的欲望、追求的欲望、梦想的欲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音版—————————

    (wéi)(wú)(wéi),事(shì)(wú)(shì),味(wèi)(wú)(wèi)
    (dà)(xiǎo)(duō)(shǎo),报(bào)(yuàn)(yǐ)(dé)
    (tú)(nán)(yú)(qí)(yì),为(wéi)(dà)(yú)(qí)(xì)
    (tiān)(xià)(nán)(shì)(bì)(zuò)(yú)(yì)
    (tiān)(xià)(dà)(shì)(bì)(zuò)(yú)(xì)
    (shì)(yǐ)(shèng)(rén)(zhōng)(bù)(wéi)(dà)
    (gù)(néng)(chéng)(qí)(dà)
    (fū)(qīng)(nuò)(bì)(guǎ)(xìn)
    (duō)(yì)(bì)(duō)(nàn)
    (shì)(yǐ)(shèng)(rén)(yóu)(nán)(zhī)
    (gù)(zhōng)(wú)(nán)(yǐ)

    [译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味”为“有味”,以“”为“”,以“”,为“”,以“”为“”。
    这里我用到了“”此意为“行为为事”白话译文解释为“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注意:老子的无为非无所作为。)。以不滋事来处理事,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处理事情的时候最好从简单的入手,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用“”来何解怨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难事的时候一定要从简易简单的方面入手,处理大的事情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这样的思想也就成就了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细想。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所以“圣人”永远不会自吹能做多大的事,而却能建立伟业成其大。
    轻许诺言必然失言,想得越容易反而遇到的困难会越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所以“圣人”总是去想会遇到的困难并且很周到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困难不会难到他。

    [长篇大论]

    国王和车夫

    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拿来干粮。

    国君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要储存这些东西?”

    车夫答道:“是为了让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饥解渴用的。”

    国君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

    车夫说:“是的。”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你喜欢别人说奉承话,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你,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

    国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话题:“你流落在外,那是因为你太有德了。”

    国君听后又问:“我既是有德之人,却要逃离国家,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的人,只有你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国君听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难,十分高兴,就趴在车前横木上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国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国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国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了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其失败为必然。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音版—————————

    (qí)(ān)(yì)(chí),其(qí)(wèi)(zhào)(yì)(móu)。其(qí)(cuì)(yì)(pàn),其(qí)(wēi)(yì)(sàn)。为(wéi)(zhī)(yú)(wèi)(yǒu),治(zhì)(zhī)(yú)(wèi)(luàn)。合(hé)(bào)(zhī)(mù),生(shēng)(yú)(háo)(mò);九(jiǔ)(céng)(zhī)(tái),起(qǐ)(yú)(lěi)(tǔ);千(qiān)(lǐ)(zhī)(xíng),始(shǐ)(yú)(zú)(xià)。为(wéi)(zhě)(bài)(zhī),执(zhí)(zhě)(shī)(zhī)。是(shì)(yǐ)(shèng)(rén)(wú)(wéi),故(gù)(wú)(bài),无(wú)(zhí),故(gù)(wú)(shī)。民(mín)(zhī)(cóng)(shì),常(cháng)(yú)(jǐ)(chéng)(ér)(bài)(zhī)。不(bù)(shèn)(zhōng)(yě)。慎(shèn)(zhōng)(rú)(shǐ),则(zé)(wú)(bài)(shì)。是(shì)(yǐ)(shèng)(rén)(yù)(bù)(yù),不(bù)(guì)(nán)(de)(zhī)(huò);学(xué)(bù)(xué),复(fù)(zhòng)(rén)(zhī)(suǒ)(guò)。以(yǐ)(fǔ)(wàn)(wù)(zhī)(zì)(rán),而(ér)(bù)(gǎn)(wéi)

    [注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

    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长篇大论]

    妄为悲哀的牛

    一头勤劳的牛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难过。

    病牛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备受感动!一天,看着主人的劳繁疲惫与万分辛苦,病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病牛的突然“康复”让主人欢喜万分。但事实上,病情却恶化了许多,然而为了主人高兴,也为给主人分担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这主人竟没半点欢喜,反而有些怀疑:病牛其实很懒惰,装病,逃避工作,还白白让我照顾它?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病牛想:我是头勤劳的牛,如果今天不坚持下去,主人肯定会认为我不愿吃苦,懒惰,岂不是勤劳一生所得之美名毁于一旦吗?所以一定要坚持住!

    侥幸,第三天坚持过去了!主人欣慰地想:这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这下可要狠狠地惩罚他。于是,病牛拉的犁更重了。然而病情却非常严重了,但是病牛想:主人也太不理解我了!唉,我只好再坚持下去,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清白。

    第四天,坚持!

    每五天,坚持!

    第六天,终于,病牛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这次彻底病入膏肓了!然而让病牛悲哀的是:主人不再同情他也不再难过,还说,“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音版—————————

    (gǔ)(zhī)(shàn)(wéi)(dào)(zhě)
    (fēi)(yǐ)(míng)(mín),将(jiāng)(yǐ)(yú)(zhī)
    (mín)(zhī)(nàn)(zhì),以(yǐ)(qí)(zhì)(duō)
    (gù)(yǐ)(zhì)(zhì)(guó),国(guó)(zhī)(zéi)
    (bù)(yǐ)(zhì)(zhì)(guó),国(guó)(zhī)(fú)
    (zhī)(cǐ)(liǎng)(zhě)(yì)(jī)(shì)
    (cháng)(zhī)(jī)(shì),是(shì)(wèi)(xuán)(dé)
    (xuán)(dé)(shēn)(yǐ),远(yuǎn)(yǐ)
    (yǔ)(wù)(fǎn)(yǐ),然(rán)(hòu)(nǎi)(zhì)(dà)(shùn)

    [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于用道治国之者,不会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质朴敦厚。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智巧诡诈太多;所以,以智治国乃国之灾害,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幸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知道这两总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同,而有所舍取就是一种法则,长久的记住这种法则并且应用这一法则,就可以称为玄妙无上的“”,即为“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深远,与常理不同,然而依循它却可以达到大顺。

    [长篇大论]

    何需太多聪明人

    在日本,常常是一个聪明人,领着99个“笨拙的傻瓜”拼命地干。99个“傻瓜”没有创新精神,但是,有实干精神。

    谁是领导笨拙的日本人的聪明人呢?他们是战前的经济支配者和战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们,他们是聪明的日本男人,操纵着日本的经济命脉。

    笨拙的日本人,在这些聪明人的带领下,一年当十年,争分夺秒地干起来。只要上面决定的事,下面的日本人就按部就班地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提什么建议。只要上面政策对了,大家齐心协力,什么事不能干好呢?

    100个人中,只要一个聪明人的才智得到发挥,他就像军事指挥家,其他人齐心协力、冲锋陷阵,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有了99个听话的日本人,才有今天的日本,所以,日本人的笨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日本特定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日本公司,如果太出众,你想出人头地,就会受到大家的冷落。刚到日本公司的中国人,都想表现一下,工作很卖力,结果,引起同事们的嫉妒。那些日本人常常恶作剧,将中国人的文件偷偷藏起来,写检举信给老板。

    所以,刚到目本公司工作的中国人,要做到“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要人云亦云,和他们一起大合唱,有时要“捣糨糊”,日本人才会接近你。

    发明奇才中松义郎,在日本。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中松义郎发明了3000件以上的产品,其中,1093件占世界第一位,被纽约世界发明家协会连续15次评为世界第一。在美国,他的声誉很高,被美国发明协会认定为近代杰出的六名科学家之一。而在日本,他得不到日本上层财政界人士的赞赏,在他们看来,虽然中松义郎是天才,却是个人英雄主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音版—————————

    (jiāng)(hǎi)(suǒ)(yǐ)(néng)(wéi)(bǎi)(gǔ)(wáng)(zhě)
    (yǐ)(qí)(shàn)(xià)(zhī)
    (gù)(néng)(wéi)(bǎi)(gǔ)(wáng)
    (shì)(yǐ)(shèng)(rén)(yù)(shàng)(mín)
    (bì)(yǐ)(yán)(xià)(zhī)
    (yù)(xiān)(mín),必(bì)(yǐ)(shēn)(hòu)(zhī)
    (shì)(yǐ)(shèng)(rén)
    (chù)(shàng)(ér)(mín)(bù)(zhòng)
    (chǔ)(qián)(ér)(mín)(bù)(hài)
    (shì)(yǐ)(tiān)(xià)(lè)(tuī)(ér)(bù)(yàn)
    (yǐ)(qí)(bù)(zhēng)
    (gù)(tiān)(xià)(mò)(néng)(yǔ)(zhī)(zhēng)

    [译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他善于居于底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想要成为人民的领袖,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要成为人们的国君不也是为人民服务嘛!),想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就必须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样的表率国君虽居于上而人民不感繁重,虽处于前而人民不感伤害。因此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都不会跟他争。

    [长篇大论]

    为人民服务也算是居下哦!

    潜力的激发

    学生的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音乐大师。上课第一天,他便给学生一份难度颇高的乐谱。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教授没说什么,只是叮嘱他回去好好练习。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教授说:“试试看吧!”于是,学生又一头扎进更高难度的挑战中。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就这样,学生每次上课都会看到一份新的乐谱,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回到课堂上,再次面临更高难度的挑战。渐渐地,学生觉得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

    这天,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问教授为什么总是这样训练他。教授没有说话,只是抽出那份最早的乐谱交给学生,说:“试试吧!”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自然流畅!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弹出超出自己预料的水平。放下乐谱,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教授缓缓地说:“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要知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音版—————————

    (tiān)(xià)(jiē)(wèi)(wǒ)(dào)(dà),似(sì)(bù)(xiào)
    (fū)(wéi)(dà),故(gù)(sì)(bù)(xiào)
    (ruò)(xiāo),久(jiǔ)(yǐ)(qí)(xì)(yě)(fū)
    (wǒ)(yǒu)(sān)(bǎo),持(chí)(ér)(bǎo)(zhī)
    (yī)(yuē)(cí),二(èr)(yuē)(jiǎn)
    (sān)(yuē)(bù)(gǎn)(wéi)(tiān)(xià)(xiān)
    (cí)(gù)(néng)(yǒng);俭(jiǎn)(gù)(néng)广(guǎng)
    (bù)(gǎn)(wéi)(tiān)(xià)(xiān)
    (gù)(néng)(chéng)(qì)(cháng)
    (jīn)(shè)(cí)(qiě)(yǒng)
    (shè)(jiǎn)(qiě)广(guǎng)
    (shè)(hòu)(qiě)(xiān)
    (sǐ)(yǐ)!夫(fū)(cí)(yǐ)(zhàn)(zé)(shèng)
    (yǐ)(shǒu)(zé)(gù)
    (tiān)(jiàng)(jiù)(zhī),以(yǐ)(cí)(wèi)(zhī)

    [译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人人都说我德高望重,其实不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没有人会这样说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爱,能够维护众生,产生勇气;节俭,能够蓄精积德,能推至广远;不出人头地就反而能得到爱戴,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天如果让我舍弃这三宝,则必死无疑。三宝中,以仁慈最重要。有了它,站则胜,守则固,天也将卫护他,并给他慈爱和温暖。

     [长篇大论]

    风水在人心

    从前有一人在山中迷路了,已有两天两夜没有喝到水,一天天要黑了,远远地看见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就急忙地向灯光跑去,终于跑到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跟主人说:给我一口水吧,我要渴死了。

    女主人于是给他舀了一瓢水,并且在水里放一点马草,这个人边喝边吹漂在水上的草,同时想:我这么渴,给水喝还放草,喝完后,与主人说了一会话,得知他会看风水,女主人就请求他在山里给找一风水宝地在此生活。

    这人心想:给水喝还放草,把水弄脏,就随便地选了一个地方,告诉女主人说:这里挺好,就在这里吧。女主人很感激,说了声谢谢。

    于是女主人就在那个地方住了下来,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这人又经过了那个地方,看见这家人生活得很是兴旺,一大家人充满欢笑,其乐融融。心中好奇:这样一个磁场一般的地方,她们怎么过得这么好。心中不解,这样的磁场只有是有德行的人家,才能过好,她们心好,为什么会在给我的水里放草呢?

    于是就走进屋里,女主人见到他很高兴,并且很感谢为她选了个风水宝地。这人更加不解,于是就问道:以前我向你讨水喝,你为什么往水里放草?

    女主人笑了笑说:我看你来到我家时,上气不接下气,怕你喝急了,那样会喝炸肺的,所以往水里放点草,好使你慢慢喝。

    这人听后很是感动,更加坚信:风水在人心啊!

    人心善是可以改变风水的,人心不善,即使是生活在好的风水地,也会因为心术不正,而使风水转变,为自己招来灾祸。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音版—————————

    (shàn)(wéi)(shì)(zhě),不(bù)(wǔ)
    (shàn)(zhàn)(zhě),不(bù)(nù)
    (shàn)(shèng)(dí)(zhě),不(bù)(yǔ)
    (shàn)(yòng)(rén)(zhě),为(wéi)(zhī)(xià)
    (shì)(wèi)(bù)(zhēng)(zhī)(dé)
    (shì)(wèi)(yòng)(rén)(zhī)(lì)
    (shì)(wèi)(pèi)(tiān)(gǔ)(zhī)(jí)

    [译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统兵者,不穷兵黩武;善于打仗者,不会被激怒;善于战敌者,不会与敌对持;善于用人者,谦下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这就是所说的发挥人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说的遵循客观规律。

    [长篇大论]

    镜子的智慧

    徒弟抬一面镜子,边抬边说:“这镜子可真是便宜,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

    师父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

    “哦?”徒弟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

    师父问“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是不是都映得出?”

    “当然”徒弟说。

    “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师父问。

    “那怎么会呢?”徒弟说。

    “这就是智慧啊!”师父说:“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

    “不能”徒弟说,“想不到这镜子还有点门道,还有吗?”

    “多得是”,师父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倍细心吗?”

    “不会”徒弟答。

    师父问;“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

    徒弟说:“不会。”

    “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你做得到吗?”师父问。

    “做不到!还有吗?”徒弟兴冲冲地问。

    师父问“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

    “不会”。

    师父问“这叫把握当下,置心一处。你做得到吗?”

    “做不到!还有呢?”徒弟穷追。

    师父问“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变成绿色?”

    徒弟说“不会。”

    师父问“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

    “是,这叫什么?”徒弟问。

    “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师父问。

    “做不到,还有吗?”徒弟还不解渴。

    师父问“镜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

    “明白了”,徒弟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音版—————————

    (yòng)(bīng)(yǒu)(yán)
    (wú)(bù)(gǎn)(wéi)(zhǔ),而(ér)(wéi)(kè)
    (bù)(gǎn)(jìn)(cùn),而(ér)退(tuì)(chǐ)
    (shì)(wèi)(xíng)(wú)(xíng)
    (rǎng)(wú)(bì);扔(rēng)(wú)(dí)
    (zhí)(wú)(bīng)。祸(huò)(mò)(dà)(yú)(qīng)(dí)
    (qīng)(dí)(jǐ)(sàng)(wú)(bǎo)
    (gù)(kàng)(bīng)(xiāng)(ruò)
    (āi)(zhě)(shèng)(yǐ)

    [译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兵书上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端,而是采用守势。我不敢冒进半寸,宁可退后一尺。这就是所说的以无阵之阵来抗击,以无臂之臂夺取。以无兵之兵战斗,以无敌之心对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祸莫大于轻敌逞强,轻敌逞强就要丧失三宝。所以俩兵相对,仁慈者胜。

    [长篇大论]

    借禅宗智慧开启成功门

    “讲座开始前,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个特殊的因缘。”“全球通名家讲谈”的现场,吴言生双手合十,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今天站立的这个地方,很有佛缘,它的名字叫佛山;而佛山的中心,又是一个很有禅意的地方,叫禅城。在佛山、在禅城讲佛教思想,讲禅宗智慧,有佛缘,有禅意。”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也一直是中国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派。”对于遍参禅门的吴言生来说,禅宗智慧是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法宝。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禅的最终目标是开悟。”在众人眼中,“开悟”是何等深奥的字眼,但在吴言生看来,禅是最生动、平常的智慧。

    放下,便是担当

    “有人问慧海禅师:什么是修行?禅师说:饥餐困眠。学人不理解,说:我也是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为什么就不是修行?禅师告诉他:通常世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总是想这想那,千般计较;在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总是梦这梦那,万种思量。所以他们吃饭的时候是在分别计较,睡觉的时候是在颠倒梦想。”

    人类的童年时代,总是和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浑然一体,但随着分别意识的生起,开始追名逐利、刻意钻营地度过一生。“生命的旅途上,到处都是疲惫的流浪者。因为我们看不破,放不下。禅宗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放下妄想,得到的是智慧。但是,‘放下’并不是枯木死灰,也不是缺乏担当。”几句禅语过后,吴言生搬出了鲜活的故事。

    “从前有位老婆婆供养了一位僧人,又请来一个妙龄少女给和尚端茶倒水。一天,老婆婆想测测这个出家人的修行到底到了哪种地步,就授意姑娘在送饭的时候一把抱住和尚,问他感觉如何。和尚的回答非常坚决:枯木已寒烟,三冬无暖意。意思是说,我感觉自己像一根枯死了的木头,在数九寒冬的天气里,心里面没有任何的暖意。在一般人看来,这位出家人的修行已经到了无情无欲的高深地步。但老婆婆听完姑娘的转述,却生气地将出家人赶走了。”

    故事讲完,“全球通名家讲谈”的现场观众都在纳闷:这老婆婆怎么如此决断?

    “枯木禅确实是修行的很高境界,却并非最彻底。枯木不能逢春,就是死灰,失去了爱心,也失去了承担。”言毕,吴言生又微笑着引出了另一个故事。

    “一日大雨,小河涨满水,一个年轻女子在岸边踯躅,不敢过河。一位大和尚带着徒弟云游到此,便将姑娘抱到河对岸。姑娘回眸一笑,道谢而去,师徒二人也继续上路。小和尚觉得师傅做得不对,在心里嘀咕了半晌,终于忍不住问道:‘佛陀不是教导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今天您怎么把那个姑娘给抱起来了呢?’师傅听后大笑:‘我早已把那姑娘放下了,你还一直把她抱在心里呢。’所以说,禅的智慧在于能在一个恰当的尺度内收放自如。人生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了承担,生命就没有了热情与责任,但当承担变成了负担,又失去了灵性和洒脱。”几句利落的点评,为吴言生赢得了满堂掌声。

    现代管理的出路

    2500年前,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诞生了“禅”;1400多年前,达摩大师又将禅带到中国。这样一种智慧早已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之中,被人们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

    传统的西方管理学是一种刚性、机械的管理,“以制度为中心,以量化考核为形式”,将人视为无差别的管理对象。当西方管理学的发展陷入困境时,他们开始反省,希望在东方智慧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要旨。“韩国、日本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就充分汲取了禅宗的智慧,禅式管理应运而生。禅式管理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被管理者,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则来管理,激发每个员工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关心人的心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成长。”

    “全球通名家讲谈”的很多观众都是企业人士,“以人为本”总是他们挂在口头的管理名词,可如何与禅的智慧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却是难题。

    吴言生将禅式管理的内涵提炼为四点:“第一,平等。佛教对一切生命都无条件地加以尊重、关爱,所谓‘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一个睿智的管理者不应该将自己凌驾于被管理者之上,而要共同努力、合作无间,从而一起走向成功。”

    “第二点内涵是敬重。古代,有一个寺院的大饼做得非常好,香客纷纷捐出重金以求得品尝大饼的机会。一个乞丐拿着三文钱也想买一个大饼,方丈收下了钱,给了乞丐一个饼。十几年以后,事业有成的乞丐专程上山拜谢禅师当年的一饭之恩。方丈施给乞丐一个大饼是为了让他不挨饿,而收下那三文钱则是为了给他尊严。这样的一种尊敬可以激励人的一生,精神力量是非常大的。”

    禅式管理的第三点内涵是包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禅宗里也有一句话,“规矩不可行尽”。规章制度若定得太死,被管理者没有了任何弹性与空间,管理的绩效反而会大打折扣。“‘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式管理内涵的最后一点,吴言生将其归结为“感恩”。“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无数人帮助的结果。只有感恩,生活才会更充实,事业才会更辉煌,人生才会更成功!”

    用出世心做入世事

    “佛教倡导的是出世,而企业的精神却代表着积极入世,佛教思想与企业精神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一位现场观众的提问代表了很多人对佛教的疑惑,这也让吴言生发觉,原来有不少人对于佛教的理解还有偏差。

    “首先,佛教并非出世而是入世的。大成佛教讲‘普度众生’、‘悲智双运’,说的就是一个修佛之人光是觉悟了远远不够,还必须来到世间,拯救其他的人。所以说佛教的精神是入世的,甚至是济世的。其二,日本明治时期的禅宗高手铃木正三曾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这个概念,在企业界的精英里非常流行。我们的工厂、企业就是我们修道的地方。出家人用爱心、平等、敬重、包容、感恩来管理道场,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精神来管理企业,企业也能因此产生凝聚力、向心力。”

    开启了对佛教的认识之后,现场观众的思考就越来越深入,追问也愈来愈切。“佛教一直提倡放下,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也是中庸忍让,这和现在社会中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是否存在冲突呢?我们该如何用禅宗更好地去解释它?”

     

    “这就回到了我开头所讲的‘放下’与‘担当’,如何将它们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位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基德却淡然地说:‘无氧登山最大的障碍是欲望。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需要更多的氧气。为了登上峰顶,为了使四肢获得更多的氧气,必须学会拔除一切欲望和杂念。’当我们攀到了人生、事业的高处,一旦杂念过多,就会跌下来。要成功,就必须放下。这里的放下,并非是放下对事业的热爱与责任,而是放下杂念,释放潜能,从而更好更勇猛地达成我们生命的伟大目标。”

    看着众人脸上或多或少显露的“顿悟”,吴言生欣喜地说:“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吧: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用加法来工作,用减法来生活。这样,才能回归本心,享受智慧人生!”



    道德经第七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音版—————————

    (wú)(yán)(shèn)(yì)(zhī),甚(shèn)(yì)(xíng)
    (tiān)(xià)(mò)(néng)(zhī),莫(mò)(néng)(xíng)
    (yán)(yǒu)(zōng),事(shì)(yǒu)(jūn)
    (fū)(wéi)(wú)(zhī),是(shì)(yǐ)(bù)(wǒ)(zhī)
    (zhī)(wǒ)(zhě)(xī),则(zé)(wǒ)(zhě)(guì)
    (shì)(yǐ)(shèng)(rén)(pī)(hè)(ér)怀(huái)(yù)

    [译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言语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做。世人都被名利私欲所蒙蔽,所以很难理解我的言语,所以没人能做。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的言语都是有根源的,行动也是有根据的。就是因为人们不了懂我的言语和行动,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跟随我的就更少了。所以圣人外面穿的是粗衣,内心却怀着美玉。(这也就是应了那就话“知人之面不知心”)

    [长篇大论]

    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飞扬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